⑴ 簡述中央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則和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提升產業效益;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創新文化生產、傳播、流通、消費方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⑵ 對文化創意產業有哪些扶持政策
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政策
其中,針對小微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成本較高的問題,意見明確將商業用價變為工業用價,相關花費將由此降低30%左右。意見還提出,支持專業化的創意和設計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中小企業集群。鼓勵挖掘、保護、發展中華老字型大小等民間特色傳統技藝和服務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和設計企業,支持設計、廣告、文化軟體工作室等各種形式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創意和設計優勢企業根據產業聯系,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業務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
2014年明確定調:將扎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其中小微企業專項扶持政策及文化金融工作會議可能對板塊形成事件性推動:
1.體制改革方面,啟動新一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建立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將進一步簡政放權,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
2.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方面,強調「覆蓋全社會」、「均等化」。「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和增長的幅度不能低於同時期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逐步提高對文化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是剛性要求。
3.產業政策方面,加快文化立法,預計上半年將有針對小微文化企業的專項扶持政策出台。同時今年上半年有望召開文化金融工作會議,加強文化與金融的融合。
4.資本方面,調動市場活力是文化體制改革重點之一,對民營資本保證「准入門檻、監管要求、提供的服務、管理的要求都是一視同仁的」。
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隨著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任何行業實現大發展所需要的三個必要條件——政策導向、資本驅動和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目前均已基本具備。
與近期二級市場文化傳媒板塊逆勢上漲相應,在一級市場,先知先覺的PE/VC也明確看好文化傳媒產業。在10月20日清科舉行的第二屆高成長企業CEO峰會上,多家創投均表示開始重點關注文化產業的投資機會。同時,多家PE/VC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怎樣更好實現兩者真正的親密接觸實現雙贏,在目前的國情體制下,仍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體制改革醞釀投資大機會
10月18日在京閉幕的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文化部部長蔡武在京就該文件向媒體進行政策解讀時表示,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總體速度較快,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穩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突破了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8%,一些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在全國范圍內可以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回看中國三十餘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每一次體制改革總會給資本帶來巨大的機會。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卓福民認為,VC/PE更應該關注大的投資機會,而大的投資機會往往源自製度改革「紅利」。比如,過去十多年來,房地產的火爆得利於取消福利分房這一制度改革。「體制一動,基本上地動山搖,各種機會隨之出現。」
毫無疑問,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部署文化體制改革、力推文化產業激勵,將促進國內文化大行業的發展;同時,也給VC/PE帶來新的投資風向標和契機。
⑷ 中央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則要求有哪些
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專好、維護屬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提升產業效益;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創新文化生產、傳播、流通、消費方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