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有利於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②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③有利於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其消費結構,提高其消費水平;④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保持社會安定。⑤有利於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促進中國經濟走向世界。(5分)
(2)市場能夠准確及時的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發展文化產業要發揮市場調節「無形手」的基礎性作用,遵循價值規律;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必須發揮國家宏觀調控「有形手」的作用,以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把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8分)
(3)公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或渠道獻計獻策:可以向相關部門寫信、打電話;在政府網站留言,參與媒體討論,參加聽證會等。(2分)
公民向決策機關提出建議是通過社情民意制度參與民主決策。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一方面有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增強決策者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增強公民關心政治生活的責任感。(4分)
⑷ 網路文化產業策劃有哪些方法
1、結合消費需求,深入發掘文化資源
2、利用市場細分,敏銳把握產品前景
3、樹立民族特色,走民族文化產業道路
4、注重網路內容,實現注意力經濟想影響力經濟轉化
5、重視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⑸ 為什麼國家綜合國力越強,國家文化產業在國際的影響力越大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消費由來越突出,文化產業越來越突出,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突出.把文化建設作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提高民族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大力提升中華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繁榮.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已經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要容.大力提升中華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我的反對文化霸權之一的斗爭的行.
3.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激烈的當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來源.誰掌握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精神武器.大力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與競爭力.
⑹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⑺ 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繼中國經濟崛起在世界成為焦點之後,中國文化以軟實力也開始在世界顯示獨特影響力,它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視,褒貶意見紛陳,然而,美國也有不少輿論指出,不能對中國文化的崛起採取抵制態度,而應該以接納態度支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說中國文化構成威脅,顯然是出於冷戰思維的說法,也是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深遠意義,只憑政治意識或需要而隨意做出的定論。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文化稍有理解,或者願意對中國文化加以探討,就完全可以得出中國文化絕對不是一種沖擊以英文為主的世界文化潮流結論。中國文化精深博大,教導後來者如何求取世界大同,完全沒有霸氣,因而,慣性思維提出的中國文化將為一種軟實力,對世界文化造成沖擊的言論,很容易解讀出刻意針對中國的意識。
核心是儒家思想
積極對外傳揚中國文化固然重要,因為這是中國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以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而提出發揚中國文化,其影響力就更加巨大,也有一份特別的號召力。「美中教育聯合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年會」最近在中國西部城市成都舉行,來自美國的四十多位學者,對中國的儒家思想持一致肯定看法,認為它是創造世界和平的基石。對於世界上還存在著以攻擊為主調的情況,與會學者們均表示,那是因為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不深入,甚至由於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誤讀而造成。
簡單來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和為主線,勸導人以和為貴,在和的觀念之下達致家庭團結、睦鄰友好、社會協調。然而,繼續持冷戰思維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這種核心價值,只把中國文化置於敵對位置上,因此便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發展向世界輸出的威脅言論,並且以此作為另類武器,打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聲譽。
⑻ 文化產業幾大優勢
首先,文化產業將為一大批產業生產附加價值。
盡管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產業的發展還處在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的階段,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趨勢只是剛剛出現,但是,很多人已經看到了,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與一大批傳統產業迅速融合,這種融合對傳統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價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國的服裝設計業正在崛起,將提高傳統服裝業的產品檔次和知名度,為傳統服裝業產生巨大的附加價值。還有廣告業,旅遊業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網路業的迅速結合,為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近年來,我國耐用家用電子消費品的價格競爭愈演愈列,「做減法」似乎成了獲得生存優勢的唯一法寶。實際上,如何我們真正仔細地考慮一下消費者的需求,考慮一下現代人對於生活的追求與感受,我們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設計與技術創新來獲得競爭優勢的,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代表東方文化的文化符號對於我國這樣的「後發現代化」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顯現。
其次,文化產業將轉換一些產業的價值主體。
根據我們的研究,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高科技」產業越來越無法獨立發展,而是成為「高科技」和「高文化」聯姻的產業。文化產業在越來越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內容」,而高科技產業則成為這些文化產業的「載體」。顯然,在這個發展趨勢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價值主體。比如,美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已將信息產業的定義從「信息載體」(硬體生產)改為「信息內容」,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信息娛樂產品,這一改就將信息業變為文化產業了。
近年來,我國通訊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爭論,關於「初裝費」,「話費」等等話題引起了大量討論。電訊業收費過高顯然已經成為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瓶頸。實際上,這里涉及到對通訊業價值主體的認識問題。從國際發展趨勢看,通訊產業的利潤區域隨著帶寬的迅速增加將日益轉向「增殖服務」,也就是信息文化內容服務。歐洲人已經提出了「信息社會第二發展階段」的觀點,認為在這個發展階段上,將出現「內容革命」,信息文化內容的提供將決定經營傳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國的通訊業如果不注意這個發展趨勢,將在加入WTO,面臨國際競爭局面時,失去最佳發展機遇。
沒有人會認為建造一個百貨商場應該通過收門票來回收資金,那麼為什麼有人卻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通過收取「話費」和「網費」來回收通訊產業投資呢?
最後,創造新型的文化產業的「業態」,在對傳統產業重組後將形成一些新型文化產業門類和就業機會。
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很弱小,產業的整體「轉型」還進行之中,但是,實際上,各種新興的文化產業門類已經產生
,為我們這個處在轉型中的社會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具體表現為在實現了高技術和高文化聯姻之後,自身向「文化服務業」轉化,並以文化服務業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業滲透。如信息娛樂業,提供個性化娛樂服務;如網路服務業,提供個人資訊服務、如教育服務業,提供教育及培訓服務;如咨詢服務業,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商務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等等;
根據上述分析,當代文化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將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完全應該重新認識。
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特徵
文化產業的巨大影響集中表現在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上。根據我們的研究,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徵,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
1.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已經建立在「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之上,可以實現無成本復制和傳播、個性化與互動式服務、多媒體界面、虛擬現實、生活性的滲入,等等;
2.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規模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跨國文化傳媒巨頭,在文化產品的製作上實行大投入,並且通過國際化銷售網路,實現高產出和高利潤;
3.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范圍經
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實行跨行業多方面經營,跨行業和超競爭的組合,以便實現范圍經濟利潤,等等;
4.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網路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藉助於網路經濟和現代資本市場的金融杠桿,實現低成本的擴張與快速度的整合,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全面改造。(比如,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合並)
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網路經濟特徵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有人將網路經濟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注意力經濟階段,內容經濟階段,電子商務階段。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資、整合資源、形成市場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就完成了,網路經濟(新經濟)藉助風險資本市場這個現代金融杠桿,跨越了以往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里,文化產業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
在從前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曾經利用國家行政權力的杠桿作用,來完成對整個經濟的轉型。這表現在國家信用膨脹,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戰爭物資的大宗定貨,滋養大型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消滅手工業行會。「新經濟」的轉型利用的是資本市場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暫的時間里迅速地完成轉變,其基本特徵是一樣的。
⑼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是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運用文化元素來聚集資金、發展經濟,再用聚集來的資金、通過產業化的形式來發展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文化產業規模超過了農業等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例如,日本大力發展動漫行業,其動漫行業經營收入已經超過了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的收入。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不但促進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觀上為該國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和有效的運作方式,從而提升了該國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二是開發國際市場、傳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文化傳播能力與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直接相關,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這個地方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從這個角度說,作為文化產業主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
三是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文化產業提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而大多數的文化產品又承載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們依據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獲得的知識與信息進行決策和行動;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調節身心;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來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就成為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提升國民思想文化素質、增強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