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肅什麼產業可以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甘肅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改變過去依靠傳統農業的單一狀況,堅持市場導向,發展多種富民產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分散經營的貧困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2017年,我們要力爭在貧困地區新增蔬菜40萬畝、新增水果27萬畝、新增馬鈴薯22萬畝,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面積達到2980萬畝左右。」康國璽說。
大數據
據統計,2016年,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681個,佔全省的93%;全省6220個貧困村中有6159個村組建立了合作社,占貧困村總數的99%;有46萬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佔到貧困戶總數的69%。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9709個,帶動農戶301萬戶。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級政府+金融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貧困戶」等幫扶模式,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與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互利共贏機制。
「合作社低價提供辣椒種苗,蔬菜站派技術人員到家裡進行指導,4個月的成長期後,合作社的回收價格會高於成本價,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零風險』。」隴南徽縣的一位椒農美滋滋地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
據了解,近年來徽縣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思路,先後列支6393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發展特色產業,建成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853個。依託產業扶貧,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4.2萬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萬人,下降58%。
2. 甘肅省對農業深加工,特色農業有什麼優惠政策
1.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2.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4.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5.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3. 2020年甘肅農業產業電價多少錢
2020年,甘肅農業產業,電價是在一度電六毛錢。
4. 甘肅省的《關於搞好第二輪土地承 包工作,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有嗎
沒有,我給你下載了甘政發(2009)130號文件,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通知
甘政辦發〔2009〕130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中共甘肅省委實施〈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對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下簡稱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發〔2009〕1號)和《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意見》(省委發〔2009〕1號),對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提出了明確具體要求。
近年來,我省各地在示範和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健全,服務和管理滯後,流轉糾紛調處機制不完善,制約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健康發展。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土地流轉的供需規模在全省農村逐步增大,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越來越多,規模經營的主體日益多元化,土地流轉利益關系趨於復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培育土地流轉主體,做好管理和服務。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有關精神,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省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
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是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具體工作由省、市州、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村經營管理機構負責,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形成縣市區有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為土地流轉提供周到服務和規范管理。
縣級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主要職能是開展跨鄉域土地流轉信息服務、政策法規咨詢、糾紛調解仲裁,指導和管理鄉鎮、村兩級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主要職能是開展土地流轉信息搜集發布、價格評估、法律政策咨詢、合同簽訂鑒證、合同登記備案、糾紛調處等指導、管理和服務工作。
村級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點,由村幹部兼任土地流轉信息聯絡員。負責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的搜集、上報等服務工作。
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要有固定服務場所,配備專職人員和必要的設備,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良好的服務。
二、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主體
推進土地流轉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全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的關鍵是調動土地流轉供需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注重培育和健全權利平等、共同參與的土地供需市場主體。
各地要結合實際,為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鼓勵引導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和擴大土地流轉需求市場,提高土地流轉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權益保障等措施,為規模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防止土地撂荒和粗放經營。通過政策宣傳、典型示範、權益保障等方法,解決農戶的後顧之憂,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三、切實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和服務
全面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各級農村經營管理機構要按照《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47號)的規定,使用省農牧廳統一規范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指導土地流轉雙方簽訂合同,促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維護農村土地流轉雙方合法權益。
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鑒證制度。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要把指導合同簽訂同法律政策宣傳、土地流轉咨詢、土地流轉價格評估等多項服務結合起來,指導土地流轉雙方依法簽訂合同。對土地流轉當事人提出的鑒證申請,要及時辦理;對土地流轉雙方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約定,要及時幫助予以糾正。
建立健全流轉土地登記備案制度。村服務點對原承包方以轉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應及時造冊登記,並上報縣市區、鄉鎮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備案。以轉讓或互換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要經鄉鎮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審核後,報縣市區農村經營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要建立土地流轉登記冊,專人負責土地流轉信息登記、公開及流轉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和管理工作。
加強流轉土地用途監管。各級農村經營管理機構要加強對土地受讓方土地用途的監督檢查,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業用途不改變。對違反規定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
依法做好調解仲裁服務工作。按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仲裁法》有關規定,市州、縣市區兩級要根據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實際需要,建立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設立仲裁庭,依法開展土地流轉糾紛調解和仲裁。要建立和完善民間協商、鄉村調解、依法仲裁、司法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要引導土地流轉雙方在流轉土地時簽訂規范的合同,出現矛盾糾紛時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仲裁機構解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著力強化業務培訓和政策宣傳
各級農業部門要選配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有事業心的工作人員從事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各縣政府要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分層次、分類別對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人員進行系統的業務培訓,培養一批全面熟悉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骨幹隊伍,增強基層幹部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確保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開展。
加大對土地流轉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全面宣傳中央和省上關於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讓農戶認識到流轉的是土地使用權,並不會喪失土地承包權,增強維護自身權益的主動性,調動農戶利用土地流轉政策增加收入的積極性。使土地受讓主體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既維護自身的權益,又要確保土地流轉農戶的利益。要廣泛宣傳實踐中涌現出的好做法、好典型,形成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認識、理解和參與土地流轉的良好氛圍。
五、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鄉一級土地流轉市場軟硬體建設和業務培訓的補助。具體辦法由省農牧廳會同省財政廳制定。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土地規模經營,對土地流轉規模較大、期限較長的規模經營主體,按不同類別在農業產業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項目方面給予優先安排,增強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土地流轉工作。對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要通過項目扶持和科技、勞務培訓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為進入二、三產業的農民轉崗就業創造條件。
六、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的客觀要求。這項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事關農戶和規模經營主體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城鄉統籌發展大局,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市州、縣市區、鄉鎮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推進土地流轉,要把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放在首位,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分類指導、積極穩妥」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和主體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得妨礙自主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尤其要注意糾正和查處違背農民意願強迫流轉、壓低農戶流轉土地價格等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市州、縣市區、鄉鎮要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切實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相關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要緊密結合各地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積極探索、試驗、示範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方式。市州、縣市區兩級政府都要建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協調小組。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協同推進。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全面掌握土地流轉工作動態,注重研究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協調、管理、指導和服務,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八月二十日
5. 甘肅省農牧廳的甘肅農業
甘肅以古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地處黃河上游,在黃土高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處,位於東經92°13'—108°46'、北緯32°31'—42°57'之間,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積45.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地形呈狹長狀,東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寬處530公里。土地資源大體是三分山、三分草、兩分沙、一分林、一分田。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總人口2557.53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633.87萬人,占總人口的63.88%。甘肅是個多民族的省份,有54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全省轄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1528個鄉鎮。2010年,全省糧食總產達958.3萬噸,肉類產量87萬噸,禽蛋產量11萬噸,奶類產量44萬噸,人工種草留床面積2212萬畝,天然草原圍欄面積9530萬畝。水產養殖面積18.4萬畝,水產品產量1.23萬噸。農機總動力達到1950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3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425元。 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面積2700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馬鈴薯播種面積1100萬畝,產量1200萬噸,玉米面積1300萬畝,產量430萬噸,蘋果面積430萬畝,產量200萬噸,蔬菜580萬畝,中葯材250萬畝。
從總體上看,甘肅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基礎落後,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比較多,但發展特色農業的潛力較大。
一是土地遼闊,但可利用面積比較少。全省耕地面積5227.78萬畝,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區。甘肅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現有天然草場2.69億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9.4%,其中高寒草甸類草場6413萬畝,佔全省草場面積的24%;草原類草場8593萬畝,佔32%;荒漠草場9410萬畝,佔35%。全省可利用草場總面積2.41億畝。
二是氣候類型差異較大,日照比較充足。甘肅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區、乾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總體上是氣候乾燥,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氣溫在0~14℃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氣溫為4~9℃,祁連山區0~6℃,隴中和隴東分別為5~9℃和7~10℃,甘南1~7℃,隴南9~15℃。無霜期一般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為1700~3300h,自東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時數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區;隴南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區;隴中、隴東和甘南為2100~2700h。
三是水資源貧乏,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全省人均水資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時空和區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從東南到西北遞減,年蒸發量1000—3000毫米。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災情也比較嚴重。主要的氣象災害有乾旱、大風沙塵暴、暴雨、冰雹、霜凍和乾熱風等。乾旱是甘肅省最主要的氣象災害,出現頻率高,給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帶來很大影響。按出現時間劃分,影響甘肅省的乾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風和沙塵暴災害也較重,大風日數每年有3~69天,沙塵暴日數為1~37天,大風和沙塵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隴中、隴東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凍和乾熱風也是不可忽視的氣象災害,各地每年均有發生。
四是生物資源豐富。甘肅自然條件多樣,農業栽培歷史悠久,農作物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馬鈴薯、豆類、穀子、糜子、蕎麥、高粱等30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葯材、水果、蔬菜、瓜類、煙葉等。全省共有各類畜禽品種65個,天祝白氂牛、靖遠灘羊、河西白絨山羊、山丹馬等品種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甘肅高山細毛羊、早勝肉牛、藏羊、氂牛等地方品種是甘肅畜牧業生產的主導品種。省內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
五是農業生產地域差別較大。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是我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制種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隴中、隴東旱作農業區,是我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洋芋、中葯材、小雜糧、羊羔肉及肉牛生產基地;隴南地區是我省重要的特色農業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區是我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牛羊肉生產基地和細毛羊基地。
「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農牧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農民持續增收這一中心任務,堅持按照「抓重點、強基礎、保安全、促發展」的工作思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狠抓各項措施落實,全省農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農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寬,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十一五」時期,全省各地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開辟新途徑,拓展新領域,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從2008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啟動實施了促農增收「六大行動」,使農民收入步入「快車道」。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5元,年均增長11.6%,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2010年,全省農牧漁業增加值達到599億元;2010年全省糧食總產958萬噸,連續7年增產,提前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4.7%,較2005提高了5.4個百分點;肉蛋奶總產量139.9萬噸,水產品產量1.23萬噸,蔬菜總產量1145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22%、12%、32%,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均衡供應能力顯著增強。
(三)特色產業規模優勢顯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省級整合資金加大了對特色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馬鈴薯、草食畜、水果、蔬菜、中葯材、制種業等重點產業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規模優勢逐步形成。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顯著增強。
(四)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成效顯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牛、羊、豬、雞等畜禽良種化程度分別達到73%、77%、85%和95%;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高效農田節水等一批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集成推廣,促進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比2005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特別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年度推廣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年增產糧食150萬噸以上。設施農業得到較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畜禽規模化養殖佔全省總飼養量的40%;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基本建立,應急防控能力明顯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高,畜、水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100%,蔬菜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綜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動植物良種工程、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農村能源、退牧還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項目的實施,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農業綜合執法試點逐步擴大,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獸醫、種子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穩步推進。
「十二五」時期,我省將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首要任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全省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農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糧食總產達到並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人均佔有量突破400公斤,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邁上6000元台階;農業增加值跨越1000億元,年均增長6%,進一步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
6. 甘肅如何構建十大生態產業體系
在中部地區,圍繞蘭州新區、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先進製造、數據信息等重點產業,大力發展馬鈴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農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強化黃河流域甘肅段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
在隴東南地區,強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科學技術支撐,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綜合治理和防災減災;在河西地區,加快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以水定產,大力發展節水型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和以核能循環利用為主的軍民融合等特色優勢產業。
(6)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擴展閱讀
圍繞落實省委的《關於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決定》,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共確定了265個、總投資8200多億元的綠色生態產業重點項目。隨後,又逐個制定印發了十大生態產業專項行動計劃,謀劃設立了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母子基金;
梳理形成了系統完善的十大生態產業政策匯編,從而搭建起了一個「1+1+10+X」的政策框架體系,明確了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作戰圖和施工圖,以此作為我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奮斗目標。
7. 甘肅省農業的優勢產業有哪些
我所知道的就是甘肅的大麥比較牛X,無論從品質還是數量在國內都比較有影響力。 加上大勢不好價格下跌,產品積壓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