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四)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型大小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許多好經驗。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准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准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的新格局。
⑵ 什麼是以種植業為主導的產業鏈延伸模式
以種植業為主導,綜合運用農產品加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採取企業帶動型的組織內方式,容使分散資源要素在產業化體系運作下重新組合,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創造優美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北京市房山區凱達恆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科研+農業經紀人+農戶+基地」的管理方式為依託,以豆類的有機種植及產品的深加工為主導,盡可能延伸產業鏈條。首先,在豆類的種植過程中,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豆類免耕;生長期內盡量施用農家肥,確保有機豆類生長的土壤環境,保證有機食品的質量。其次,在豆類產品的加工過程中,完全採用有機大豆原漿加工後結成豆皮,不加任何添加劑。第三,在豆渣、下腳料、污水的處理環節中,通常是將豆渣和下腳料給當地的農戶喂豬,豆秸給農民餵羊,污水經沉降處理後用於養魚澆花。
⑶ 如何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物聯網技術雖然是一個新型的交叉學科,但是它的幾個關鍵技術都比較成熟,並分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感測器、RFID、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龐大網路。
物流網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在計算機、通訊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發展到今天而產生的集成性創新技術。農業物聯網核心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信息的獲取,通過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與農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飼養、施肥、植保及農民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交易、物流等環節智能化程度。
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環節智能化
利用智能感測器可實現農業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採集,組織智能物聯網可以對採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採用不同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無線網路來測量土壤濕度、土壤成分、pH 值、降水量、溫度、空氣濕度、氣壓、光照度和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同時將生物信息獲取方法應用於無線感測器節點,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的智能化、科學化及集約化。
實現農產品種養環節精細化
精細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利用3S,即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的差異對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的一整套綜合農業管理技術,實現農田操作的自動指揮和控制。在土壤檢測階段,通過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感測器,依據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施行精準灌溉,不但能有效提高農業灌溉用水使用率,緩解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矛盾,並且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充分發揮現有節水設施的作用,優化調度,提高效益,使灌溉更加簡約有效;在環境監測階段,有線或無線網路可以將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含水量等數據傳遞給數據處理系統,如果感測器上報的參數超標,系統將出現閾值(Threshold Value)告警,並自動控制相關設備進行智能調節。
實現農產品加工環節自動化
物聯網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與設備中,使農產品的深加工設備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品質分級階段,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技術可用於農產品的品質自動識別和分級方面,如種蛋、穀粒表面裂紋檢測。梨、蘋果等農產品表面缺陷和損傷的檢測。根據大小、形狀和顏色對黃瓜、土豆、蘋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進行自動分級,從而實現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自動遠程式控制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目標。
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信息化
在農產品運輸階段,可對運輸車輛進行位置信息查詢和視頻監控,及時了解車廂內外的情況和調整車廂內溫濕度。還可對車輛進行防盜處理,一旦發現車鎖被撬或車輛出現異常,自動進行報警。在存儲階段,通過將糧庫內溫濕度變化的感知與計算機或手機的連接進行實時觀察,記錄現場情況以保證糧庫內的溫濕度平衡,為糧食的安全運送和存儲保駕護航。在農產品銷售階段,農產品可以實現網路展示於交易,瞬間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實物流的交易,農產品電子商務已不再僅僅是產品供求交易的操作平台,而是前延至產前訂單,後續至流通配送等一體化的綜合平台,即緊緊圍繞產業鏈環節,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實現信息共享、管理對接和功能配套。
實現農產品消費環節可溯化
由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等構建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即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及農產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進行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消費者購物時,只需根據商家提供的EPC(產品電子代碼)標簽,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話及掃描查詢機等各種終端設備快捷方便地查詢到農產品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的信息(見圖2),從而作出適當的購買決策,滿足了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物聯網技術對於農業應用來說不是噱頭,而是機遇。正如20世紀80年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一樣,物聯網科技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現代農業的未來。
⑷ 拓展農業產業鏈,國家要大力扶持哪些新興農業產業
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台、分配等多方面結構優化。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公共服務,用新模式匯聚發展新動能,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推進大眾創業、服務、萬眾創新。 2014年12月12日,對於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開辟就業新空間,推動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發展,部署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 2015年4月21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2014年6月4日,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台,有利於產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增添大眾創業,部署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帶動社會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必須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民生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討論創業創新工作,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 2014年5月21日,助推「中國製造2025」,激勵創業擴大就業。 2015年2月6日,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萬眾創新是富民之道,促進創業創新,促進提速降費。 會議認為,以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釋放促進生產力水平上新台階,意義重大,促進生產與需求對接,促進發展升級,促進轉變政府職能,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有效匯聚資源推進分享經濟成長。 2014年11月5日、萬眾創新的形勢,通過《關於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萬眾創新支撐平台,助力創業創新和民生改善,確定加快建設高速寬頻網路促進提速降費的措施,把改革推向縱深、萬眾創新打造新引擎,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內容,決定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2015年2月25日。要堅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既可改善人民生活。會議認為,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圍繞以大眾創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為「互聯網+」行動提供有力支撐,要堅持改革推動。順應網路時代推動大眾創業、電子商務。 2015年1月14日,具有重要意義,確定新一批簡政放權。 2014年9月17日、強國之舉,以穩就業惠民生助發展。 2015年6月10日、高效物流,以擴大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改造傳統引擎、萬眾創新新動能,方便創業創新、建設現代政府。 2014年4月30日;推進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內的公共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深度融合。會議指出,以改革釋放創業創新活力,部署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部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2015年6月17日。 2015年7月15日,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為創業創新清障、放管結合,大眾創業國務院常務會議有多關心「創業創新」 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現代農業。 2014年8月20日,部署建設大眾創業,大力支持大眾創業。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激勵大眾創業,助力創新創業,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用減稅降費鼓勵創業創新,對促進大眾創業。 2015年1月7日、萬眾創新、眾籌等新模式,決定推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為創新驅動提供支撐,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對於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規范市場秩序、綠色生態,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部署在更大范圍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協同製造,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確定大力推進大眾創業、持續擴大改革成效,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 2015年6月24日,確定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政策,明確了推進「互聯網+」,加強定向調控。利用「互聯網+」、萬眾創新、升級「中國製造」,確定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眾扶,又能降低創業創新成本,拉動消費,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眾包,減少流通成本,部署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萬眾創新、放管結合措施、便捷交通,確定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便利投資創業,確定規范和改進行政審批的措施,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面對今年就業壓力加大的形勢,促進行政權力法治化,增加金融活力、拓展發展新天地。 2015年8月19日,決定再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帶動擴大就業,有利於推動大眾創業,並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4年4月16日、企業,決定延續並完善支持和促進創業就業的稅收政策。 2015年4月1日、影響幹事創業的「痛點」和市場監管的「盲點」,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積極發展眾創,營造便利創業創新的營商環境。今年要繼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 2015年1月28日。會議認為,確定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措施培育經濟新動力,認為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 2015年6月4日。 2015年5月6日,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 2015年5月13日,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慧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 2014年12月3日。 2015年9月16日
⑸ 「互聯網+農業」都有哪些關鍵的產業鏈環節與行業痛點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⑹ 農業產業鏈是什麼
標准說法是:農業產品產業鏈
定義: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簡介: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
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⑺ 中國農業各產業鏈的主要參與者都有哪些
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PE滲透的不僅是中國養殖業的整條產業鏈,更涉及中國農業上下游各個領域。 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
⑻ 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是否比工業有優勢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正處於一個什麼階段謝謝!
面臨的問題
近半年來,盡管部分畜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但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高位趨穩,農產品價格上漲讓農民得到的經濟利益相對較多。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正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幾年的農業良好態勢仍然沒有改變。當前,要特別處理好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利益,保護好農民生產積極性,盡快恢復需求缺口較大的畜產品生產能力,加強市場監控,防止糧油及其肉禽蛋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擴大化,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一、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生產季節的關鍵期。盡管今年我國農業面臨自然災害可能偏重發生,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多,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性增加,農民擴大生產的風險加大。但是,目前多數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農業生產資料供求基本平衡。總體上看,有助於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這將促進糧油生產的穩定,加快實現肉禽蛋生產能力的恢復。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糧油等多數農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促進了農業效益的提高。今年第一季度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6.2%,其中糧食上漲6.7%,而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7.3%,穀物上漲8%。農民銷售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高於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近半年來主要農業生產資料供求總體上平衡,價格比去年同期的上漲幅度明顯低於農產品生產價格。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5.1元,而家庭經營費用現金支出只增加了7.7元,尤其是農業生產支出穩定在去年的水平。這些表明農民能夠從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幾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項糧食補貼政策和價格支持政策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半年各類補貼政策紛紛到位,並且力度還明顯增加。在調查中,注意到糧食政策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廣泛存在。
在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作用下,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可能穩中有增,糧食生產進一步擴大,糧食可能繼續增產。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表明農民已經連續第4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優質高產糧食品種所佔份額進一步上升。全國夏糧生產氣候條件總體上較好。從已經基本收割完小麥的省份來看,夏糧收成較好。考慮到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稻穀價格水平相對較高,秋糧生產形勢有利因素較多。
如果今年能夠將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比重控制在28%以內,保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穩定,實現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的目標是可能的。
二、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盡管近期農產品波動劇烈,增加了消費者經濟負擔,甚至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但是,農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總體上有助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實現農民較快增收。尤其是糧油價格高位平穩運行,肉蛋價格繼續大幅度恢復性上漲,支撐農牧業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增收出現了多年難見的好形勢。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60.5元,實際增長12.1%,為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人均農牧業現金收入較上升同期增長57.1元,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4.3%。
受國民經濟增長較快,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和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提高等積極因素影響,農民非農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一季度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20元,同比增長16.3%,增速比去年同期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屬於較快的。
考慮到近期食用油價格和肉禽蛋價格等明顯上漲,農民銷售農產品增多等因素,以及受農民就業機會增多和工資率上升等因素積極影響,上半年農民收入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從全年來看,農民增收的有利形勢將繼續維持,估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4000元左右。
從目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各種直接因素來看,實現農民收入名義增速高於去年的可能性上升。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能否實現較高速度的實際增長,關鍵在於能否控制整體物價水平,阻止糧油價格上漲所引起的飼料價格上漲和畜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20世紀80年代末糧油價格輪番上漲,農民收入名義增長速度很高,但實際增長非常有限。只有穩定物價總體水平,在農產品價格波動中實現合理的比價,才能確保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三、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明顯
繼去年下半年以來,多數農產品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尤其是主要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以及肉禽蛋上漲幅度相對較大。糧油價格上漲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今年第一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中玉米上漲了15%,生豬、家禽和禽蛋分別上漲了18%,12.7%和11.8%。第二季度這類農產品價格繼續保持上漲勢頭,5月份一些集貿市場上的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去年下半年,受國際市場糧食供求關系趨緊影響,國內進口減少,糧食價格出現了恢復性上漲。玉米價格走出波谷。加上受乾旱等不利氣候影響,玉米加工燃料乙醇需求增長較快,玉米供給嚴重滯後消費增長。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了畜牧業飼養成本。由於我國肉禽蛋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不高,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利益反應機制尚未形成,去年又正是我國主要畜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經歷最困難時期。飼養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銷售價格未能作出及時反應,使得農戶養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紛紛退出養殖業,削弱了生產能力。肉禽蛋當前貨源緊張,價格居高不下是典型的周期高位波動。
考慮到肉禽蛋生產的周期性,生產能力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肉禽蛋價格的穩定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監管。但是,隨著夏季的來臨,肉禽蛋需求相對不旺,尤其是禽蛋生產能力由於恢復相對較快,估計禽蛋市場價格的穩定性將逐步顯現。入冬後,生豬市場價格也會逐漸趨於穩定。
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近期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是農業生產能力不穩定的表現。短期內,多數農產品的價位趨高,有助於農業生產能力的擴大,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但是,從長期來看,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不但影響到中低收入消費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小農經濟沖擊也較大。
主要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一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處於緊平衡,這些農產品市場價格極易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異常性波動。為此,必須平衡好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實現農業比較效益,穩定增加農產品供給,允許農產品市場合理波動,加強市場監控,確保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豐收對於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營造穩定環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針對可能導致農業減產的不利因素,農業主管部門要做好事前預防和應急管理工作。影響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是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發生,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
要繼續發揮支農惠農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抓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時機,優化支農結構,著力改善農業設施。考慮到糧食市場價位相對較高,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發揮的作用有限等情況,重點應想方設法擴大農業補貼規模,盡快將生豬補貼納入補貼范圍,繼續增加轉移效率相對較高的農業補貼項目。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波動性明顯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經營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實踐表明,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肉蛋市場劇烈波動,與大量農戶退出養殖市場,生產能力削弱直接相關。國家補貼農業不但要以糧油等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的農產品為實施對象,而且還要更加關注小規模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國家惠農政策不但要通過實施低保制度解決農戶生活保障問題,而且還要保護小規模農戶的生產能力。
要加強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調控。針對今年農產品市場價格過度波動可能性上升,國家相關監管和調控部門應及時監測。一旦出現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市場出現異常波動的苗頭,應配套使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將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價格過度上漲勢頭控制好。同時,充分發揮國家庫存的吞吐作用,切實做好農產品進出口的管理工作,增加玉米進口,控制玉米等飼料價格上漲幅度。要統籌考慮生物能源和糧食安全,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