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12 07:38:38

❶ 臨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從第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傳來喜訊,由山東新波浪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製作的動畫短片《樂樂狂想曲》、漫畫《樂樂外傳》雙獲本屆動漫節「美猴獎」,這也是山東省在本屆動漫節惟一一名獲得兩個單項獎的個人。
據了解,這兩個獎項的獲得,可以說是臨沂市文化產業尤其動漫產業發展的一個「破題」之舉。2006年3月,臨沂市提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建設文化強市重大戰略決策。2007年12月,在臨沂市文化產業發展和紅色文化建設座談會上,臨沂市論證組建六個文化產業集團,並涉及到了臨沂市動漫生產製作基地等問題。
對於臨沂而言,最難得的「東風」是山東省政府出台了發展動漫產業的10項措施。2007年4月初,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文化廳等13部門《關於推動我省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十大扶持政策,力求到2010年將動漫產業建成我省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該《意見》指出,加大對動漫產業的投入支持力度。動漫企業自主開發(含二次開發)的動漫原創產品經認定後,對主要完成人,視其貢獻大小,在產品投產後實現的稅後利潤中,前3年可提取10%-15%,後3年可提取5%-7%。
臨沂是文化大市,歷史悠久,各種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聞名全國,為動漫作品取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著巨大的潛在的動漫消費市場。為此,臨沂市緊緊抓住這些發展動漫產業的機遇和條件,啟動了該市第一批動畫項目———《小智星諸葛亮》、《小孝星系列》,這批項目代表著該市的動漫發展水平,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外形象宣傳具有重要意義。其成功運作將對提升臨沂市科技實力、顯示該市動漫製作水平產生標志意義;對發展臨沂文化產業、弘揚傳統文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對宣傳城市形象、吸引外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❷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常州市的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資料啊~~~急!!!!

一是經濟發展優勢。2004年常州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00億元,按可比價格比2003年增長15.5%,人均GDP超過3500美元,財政總收實現175.5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8%。2004年,常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達到12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80元。以上兩項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三位。在實現經濟條件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常州市經濟增長勢頭繼續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保持領先的地位,發展勢頭十分強勁。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有效地刺激了文化消費市場的發展,這為常州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人文資源優勢。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地處太湖流域,其區域文化屬吳文化范疇,是我國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常州先民就在此勞動生息繁衍,與太湖流域其它地區的先民一起創造了光輝燦爛,自成序列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在幾千年的滄桑變遷中,常州這片熱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風流人傑,從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的1300多年中,常州地區先後有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從先秦到現代,常州地區在歷史上有名的傑出專家學者達57名,僅次於蘇州、杭州、北京,名列全國第四,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盛贊常州「天下名仕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在幾千年的變遷中常州歷史上還形成了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各類學派,如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畫派、常州詞派及孟河醫派,這些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為發展常州的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優勢。
三是地緣人緣優勢。常州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東臨上海、西倚南京、北靠長江、南瀕太湖,城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滬寧鐵路、滬寧高速、長江、運河均貫串而過。商貿活躍,與海外交往頻繁,對外文化交流比較廣泛,文化吸納和輻射空間廣闊。常州人具有勤耕苦讀的傳統,文化素質相對而言較高。常州人聰明勤勞,善於生產經營,具有優良的工商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不斷增強,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加上民間資本比較雄厚,社會力量對興辦文化產業的熱情比較高,涌現出一批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業,這些都為常州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四是文化品牌優勢。常州有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的品牌基礎。梳蓖、竹刻、亂針銹、木雕、剪紙、石刻等一大批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工藝精湛,品牌優勢明顯,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門類在省內外也小有名氣。這些傳統文化名品,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基礎。常州的地方戲錫劇、滑稽戲等近幾年來也好戲連台,為創建文化名牌,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從總體上來講,常州的文化產業還處於起步和培育階段,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和發達省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一是產業意識比較薄弱。長期以來,計劃經濟思想一直在文化行業中佔主導地位,一些文化部門過分強調文化的事業屬性,忽視文化的產業屬性,「等、靠、要」思想嚴重,理論研究滯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的性質、地位、特點、規律缺乏分析,思路、對策模糊,許多文化企業得不到有效指導。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滯後。相對於經濟體制等其他領域的改革,文化體制較為緩慢。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現象嚴重,許多文化企業直接由文化主管部門興辦,管辦合一,方式陳舊,文化企業活力不強。在宏觀管理上,政出多門,標准不一。在文化政策上,絕大多數是事業性的,產業扶持政策較少,而且缺乏連續性、穩定性。
三是文化產業對經濟總量貢獻份額較小。國外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份額已達15%?觸20%,上海的比例是2%,北京、廣州的比例已經達到5%,而我市的文化產業規模小、基礎差、資本投資不足,文化經營收對GDP的貢獻份額不足1%。像中華恐龍園這樣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為數不多。
四是人才與科技制約明顯。常州現有的文化人才整體呈現稀缺狀態,特別是高層次的經營管理和科技人才,專業的文化經紀人更是稀缺。創作人才也存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科技研發力量嚴重不足,文化企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不強,從而導致產品質量檔次,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不明顯,在國內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這些均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五是文化市場仍不夠規范。目前,還沒有形成公平的、規范的、競爭性的統一市場。市場對人才、資金、技術、信息、項目等文化資源配置沒有起到基礎性作用,文化資源閑置、浪費現象較嚴重;地方保護主義、利益分割、行業壁壘嚴重、市場壟斷不同程度存在;文化中介組織不健全,缺乏行業自律規范;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著。
六是投資文化產業的氛圍尚未形成。雖然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由於文化經濟政策尚不明朗,許多有實力的企業對投資文化產業仍然在徘徊、觀望,社會資本尚未大規模向文化教育產業集聚,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多種經濟成分組成的文化產業集團更是屈指可數。

❸ 珠海市文化產業現狀

目前,珠海市文化產業的產業基礎已經初具規模,而且正在發展中;從此次在珠海舉辦的2005年文化產業論壇來看,珠海的文化產業也具備了良好的大環境。接下來就看珠海能否帶頭將珠三角地區發展成一個文化產業群。
就珠海目前在珠三角地區所處的態勢來看,要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產業,珠海就必須通過整體創新,加大市場拓展,增強成本控制能力,加強文化產業之間的聯動努力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加快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多我優」的強勢型文化產業鏈

文化產業需要創新意識(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博士後皇甫曉濤)
我國現在不僅缺乏客觀的產業資本載體,更為缺乏的是文化資本主體的創造性。我國文化產業缺乏創新意識,比如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只注重故事情節,而很少對文化符號的外延的擴展。現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我們不僅只追求知識經濟的文化技術,還要吸取歐洲創意文化觀念,轉變傳統文化產業。
有些地區的居民存在著這么一種觀念:文化產業發展是富裕地區的專利,在不發達地區搞文化產業過於奢侈。但實際是,文化產業是時代大勢所趨,不是局部環節,不是早為晚為的事情。對於欠發達地區,文化市場開拓和文化產業裝備可以從基礎設施開始進入資本市場,或者轉變成為文化符號,以符號運營進入資本市場。

盜版是對版權的毀滅性打擊(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沈仁干)
在中國,版權在促進文學、藝術、文化與教育事業方面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但作為無形產業權的版權可轉為現實生產力,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則尚未得到普遍的認同和受到應有的重視。
我國當前版權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與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但文化產品與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公眾的需求。
我國版權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國家已於2001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其相關條例,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版權法律制度,提高了保護水平,強化了執法手段。同時,我國於2001年成為WTO的成員,《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也在我國生效。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廣大公眾的版權意識仍然淡薄。從政府官員到企業的管理人員,其版權產業的觀念以及對版權產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都有待進一步增強與提高。為侵犯版權者提供保護的部門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
外國版權產品於服務大量流入,特別是盜版製品的走私入境。在目前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盜版問題顯得特別突出,這對版權是毀滅性的打擊,嚴重阻礙了我國版權產業發展。

媒體品牌戰略創造產業價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范以錦)
范以錦曾經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媒體多品牌戰略形象地稱為「龍生龍,鳳生鳳」的滾動發展模式,在昨天論壇上的主題演講中,范以錦將媒體的品牌戰略與文化產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指出創新的媒體品牌戰略為文化產業創造價值。
范以錦指出,從報刊媒體背後可以看出產業升級、技術革命進步的影子,同樣,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創新,只有把握改革創新的潮流才能最終領跑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報刊媒體要作為其中的產業支柱發揮重要的作用。
要是報刊媒體的品牌戰略能更多地創造產業價值,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從單一的新聞競爭轉到塑造媒體品牌的競爭上來;二是從單一媒體品牌的競爭轉到媒體多品牌的競爭上來。與珠三角的產品一樣,珠海本地的報刊媒體品牌的樹立、品牌的識別都沒有問題,現在就是要看其在品牌戰略發展中如何走得更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其文化產業價值。

珠海適合發展「活動經濟」(北大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
珠海適合發展「活動經濟」
珠海市是以休閑娛樂活動為主要特點的城市,其定位恰好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主流的新趨勢:活動經濟。活動經濟應該成為珠海今後文化產業的核心。
活動經濟是之人為組織的,能帶來經濟上的規模消費收益的各種交流、展覽、演出、體育、觀光和娛樂體驗活動。活動經濟的主要收入是運輸公司、旅遊、餐飲和區域性的規模消費。最大的收益者是區域。
應發展數字娛樂設備產業
現在的趨勢是「娛樂無邊界」,人們希望隨時隨地可以娛樂。珠海必須對原有文化產業進一步梳理,進行新的產業布局。珠海可以發展數字產業,來提升製造業。
具體來說,我建議珠海大力發展手機內容產業和數字娛樂設備產業。
應發展中小型、密集型會展活動
珠海過去工業發展規模不大,正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我建議珠海應大力發展中小型、密集型會展活動;發展特色主題活動和特色休閑活動。
從珠海現有的環境,加上港珠澳大橋投建等大項目帶來的巨大的區位優勢,珠海的文化產業發展在珠三角具有獨特的競爭魅力。

❹ 文化產業的當今現狀

淺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專業:文化產業管理 摘要: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對其進行大力扶持、深入開掘,逐 漸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戰略選擇。基於對文化產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我國近 年來無論從政策制定還是資金投入,對此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應當 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有眾多難題亟待釐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從學科建設方面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夯實理論基礎,尚需深入探 討。 關鍵詞: 關鍵詞:中國 文化產業 發展現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隨著經 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 21 世紀兩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文化產業,已成為世 界經濟增長的一大新亮點。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卻始終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前列。對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提升國家文化 軟實力。建議中將文化產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 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000 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隨著文化體 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從小到大,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整體規模和實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 11052 億元,比 2004 年增長 了 221.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國共出版圖書 32.8 萬種,總印張 604.7 億印張;全國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復 制業總產出為 12698 億元,實現增加值 3503.4 億元。2010 年全年製作廣播節目 681 萬小時、 電視節目 274 萬小時, 生產電視劇 14685 集, 國產動畫產量超過 22.05 萬分鍾,電影產量 526 部;全國廣播電視系統總收入達到 2302 億元,電影綜合 效益達到 157.21 億元。2010 年我國藝術品成交總金額達 1694 億元,成為世界 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互聯網和移動網游市場規模達到 349 億元。同時, 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 成為文化產業領 域的領軍力量;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資產、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 文化要素市場逐步完善。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繁榮社會主 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 發展,先後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 策文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統一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 。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認可,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為產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 融資環境。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寶庫。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 強,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長,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 基礎。 同時,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 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產業在調結 構、促增長方面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發揮。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走勢分析 (一)文化產業生長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 27 年,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今後將進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長率計算, 十一五」 GDP 總量將超過 26 萬億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 2000 美元;2015 年將達到 3000 美元,提前實現小康; 到 2020 年將達到 5000 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文化消費將成為拉動消費 結構升級的主力軍。近兩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 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 居民消費已由以實物消費為主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下一輪消費 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等等。 「十一 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加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 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減少,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更快,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巨 大的市場空間。 (二)體制改革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總結,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經驗開始向方針政 策轉化。200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陸續下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 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 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將深化改革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 將履行入世承諾放開准入和加強規范結合起來,將完善管理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 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發展的目標、 原則和方式方法,宏觀思路更加清晰,方法舉措更 加配套,為進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使文化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到有 序推動的階段。 「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啟動,已有大約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區和直轄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有關國家機關 和地方行業管理部門,在機構設置、 力量調配等方面,也在著重加強宏觀管理能力 的建設。監管方式不斷改進,審批事項和程序得以簡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對文化國有資產監管的有關問題也進行了有效探索。 試點地區政府部門的職能轉 變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將對其他地區產生很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三)文化產業的區域特色將逐步顯現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 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頗具特 色的文化資源,這為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縮小地區差距提供了基礎條件。從國 家發展思路上看,已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並將發 展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作為重要著力點。 通過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產業促進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布局的優化,已成為國家超越傳統產業更替的重要戰略選擇, 將為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東部地區人均收入超過 1000 美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經 開始進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地區文化消費活躍,消費層 次不斷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升級,並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間,文化消費剛剛起步, 這些地區注重利用豐富的區域性文化資源,藉助現代傳播手段,面向全國市場,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 (四)「三網」融合將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產業是社會文化與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傳播技術高度融合的產物,傳 播媒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 技術的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相應的 技術標准即將出台,商業模式趨於成熟,新媒體產業憑借多媒體的綜合優勢快速 成長。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後,「家庭互動娛樂平台」戰略浮出水面,內 容領域涉及電影、音樂、游戲、在線廣告和電子商務等多方面,昭示著廣電業和 電信業共同的發展方向。 傳播形態正在醞釀著革命性變革。傳播的時空局限被打破,媒體信息幾乎無 處不在;傳受雙方主客易位,受眾變被動接收為主動選擇,變單純接收為雙方甚至 多方互動交流,播出內容的安排也將變供給主導為需求主導。這些變化將促使傳 播內容向分眾化、個性化、專業化發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為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 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已被國家「十一五」規 劃確定為重要發展目標,大的政策已經明確,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格局的打破也 將為時不遠。這種發展和改革,將促進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重 組,在促進文化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提高文化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需要。縱觀當今發達國 家發展歷程,經濟國際化程度愈高,其文化產值所佔比重也越高。根據需求結構 變動的經濟發展規律,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將發 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娛樂、旅遊、體育等文化消費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必須構建結構合理、 門類齊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創意、 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結構。按照結構優、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續的要求,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 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 數字出版、 移動多媒體、 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 二是堅持走集約化發展道路。 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培養文化產業領域 戰略投資者,發揮其對產業的整合和示範帶動作用,使文化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三是著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國優秀傳 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蘊涵中國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價值。四是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 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文化產業要積極借鑒其他領域發展成果,進行技術研發 和創新,開發新型文化消費終端,提升文化產業的裝備製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業產品以及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中融入文化元素,通過開 發產品文化內涵、加強工業設計、提高產品藝術品位等舉措,提升產品和服務的 附加值,延長文化產業鏈條。 (二)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 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逐步形成公有制為主 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文化產業格局。一方面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通過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國有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直營、控股、 參股等多種形式,牢牢把握決定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 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文化領域的非公 有制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完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從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 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 支持,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條件,依法加強服務和監管,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 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 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專、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注 入新鮮血液,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現代科技創新,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化藝術 的新形態,拓展了文化發展的空間和平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是推 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 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戰略性的重大科技課題,加強科技創新攻關,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體、系統等的研 制和自主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動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制定相關技術標准,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善於利用科技手段強化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提升藝術魅 力和感染力,實現式樣和載體的極大豐富,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 傳播體系和創新體系,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三是要健全以企 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產學研戰略聯 盟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 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創新體制 機制,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四)擴大文化消費 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擴大 文化消費尤其是國內文化消費需求,是實現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一是 要著力培育文化消費習慣。不斷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 求,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增加學校文化藝術課程安排,培養青少年的文化消費 習慣和藝術欣賞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 所,鼓勵出版適應群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有條件 的地方要對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培育文化消費潛在市場。二是要積極開拓文化消費市場。文化市場是擴大文化消 費、滿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擴大內需,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文化 消費渠道和平台,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擴大文化服務消 費。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 消費增長點。要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加快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 拓展國際市場。擴大文化消費信貸,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優化消費環境。三是積 極發展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資 源,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消費與旅遊消費的結合,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 進作用。 回顧過去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 我們國家的發展理念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 兩位一體, 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後來的三大文明「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現在又到了四位一體的階段,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我認為把文化擺到「四位一體」的位置已經 很合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及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講 得很清楚了,關鍵是要把這些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2009 年 9 月 (2) 《文化產業概論》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國文化產業年鑒 2010》 2011 年 中國經濟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