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時期氂牛產業發展的要求有哪些
(1)加大制種供種力度,建立氂牛良繁生產體系
氂牛繁育體系是有效地開展氂牛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的一種組織體系。它既有技術性工作,又有周密的組織工作;既有純種繁殖,又有雜種優勢利用。建立符合我國氂牛業生產實際的良繁體系,培育和推廣利用氂牛優良品種,提高氂牛良種化程度。同時,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和不同規模的需要,使氂牛業區域生產及不同區域氂牛生產方式相適應,發揮區域優勢,確保氂牛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2)提高氂牛個體生產性能及生產效率
根據我國氂牛存欄頭數多,但個體產出率低的狀況,要保持飼養頭數不減或略增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個體的生產效率。由常規選育逐步進入分子水平,朝著改變氂牛基因型方向發展,結合生物新技術,加快選育進程來滿足現代氂牛業快速發展需求。
(3)積極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氂牛遺傳資源
氂牛可為人類提供用途廣泛的畜產品,在積極開發利用的同時,加強氂牛品種資源保護工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方法,開展基因和重要遺傳材料的保存,對生產性能優良,品質好、增產潛力大的氂牛品種,開展有計劃的選育和雜交利用工作。各地氂牛業發展應與各地的生活習慣、消費結構相適應,各個氂牛品種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切不可為了綜合各地方品種的優良特性,而進行整體改良或改造,從而喪失了特有的地方資源。
② 探討四大印石文化產業的發展
閆增鋒
印石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豐富深厚的文化屬性,在中國石文化中獨樹一幟。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表情達意,深受國人的喜愛。在種類繁多的印石品種中,最為人們所熟知和最受篆刻家和印石愛好者喜愛的當屬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這四大中國名石,也稱為四大印石。
1.四大印石產地現狀
1.1壽山石
壽山石是我國傳統的印章石之一,石材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種之多。壽山石以其色彩絢爛的「天姿國色」打動人心。
目前壽山石資源比較匱乏,現有礦洞都已經停產,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少,價格也逐年攀升。從2000年到現在,價格增長了近4倍,從業人員幾十萬,並有十幾人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具有資格證書的雕刻師數以千計,在各大拍賣活動中也屢有壽山石作品拍得不菲的價格。
1.2青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有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的,質地堅密細致,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種。據專家統計,青田石共分為10大類108種,以「封門」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廣為篆刻家所青睞。目前,青田縣已建有中國石雕城和石雕工藝品市場等兩大上規模、上檔次的專業性石雕市場。這兩大市場堅持「以石會友、以人為本」的石文化經營理念,吸引了四方賓客光臨惠顧,並逐漸成為全國較大的石雕集散地和中國石文化的觀賞重地。
2009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鑒
中寶協印石專業委員會是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領導下的分支機構,旨在弘揚和推動中國印石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建議中寶協印石專業委員會很好地借鑒中寶協玉石分會的經驗,充分利用北京·中國國際珠寶展和上海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等平台,組織類似「中國印石精品鑒賞會」和「中國印石作品『神藝獎』」等展評活動。打造一個印石展評與宣傳推廣的品牌。首個專業的印石作品評比活動,可以「弘揚印石文化、品鑒高雅藝術」為主題,採用「協會引導、企業支持、專業評審、公眾參與」原則,匯聚國內一流的印石雕刻作品,通過評比,推陳出新,挖掘出優秀的篆刻人才和印石精品佳作,大力宣傳和推廣「中國印石」文化的獨特魅力。將「神藝獎」努力打造成印石產業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獎項,把更多更好的印石作品展現給廣大印石愛好者和收藏家。
3.4全方位促進印石文化的傳播
印石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中國是一個石文化的大國,和玉文化一樣,印石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推廣印石文化,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印石文化的淵源,欣賞其獨特的魅力。中國人一向注重自己的名字,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一方自己的印章,從中了解和接近印石文化藝術,那將是對印石文化一種巨大的推動。這需要當地政府、行業協會、文化傳播機構及業內外媒體的共同努力。同時,在全國知名的博物館如首都博物館中,增設專門的印石館,這既是對外展示印石文化的窗口,也是一個提供科普知識,提升印石文化傳播渠道的重要手段。
弘揚中華印石文化,是一項傳承中華文明,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相信,在當地政府、行業協會、印石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四大印石文化產業一定能開創出一個新的篇章。
③ 青海那個地區有大型的氂牛養殖基地
青海藍狐有限公司
④ 如何開發利用氂牛遺傳資源
(1)氂牛遺傳資源特點
氂牛對高寒草地的生態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能在空氣稀薄、牧草生長期短、寒冷的惡劣條件下生活自如,繁衍後代,把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自然資源轉化成人類需要的畜產品。除培育品種大通氂牛外,其他氂牛品種均為原始地方品種,生產性能較低,且無系統的生產性能記錄資料。氂牛不與人爭地、爭糧、爭奪自然資源和生存空間,氂牛業是典型的節糧型畜牧業。由於長期的自然選擇,氂牛在暖季具有很強的生長和育肥能力,是發展季節性畜牧業的最佳畜種。氂牛不需補飼任何添加劑和飼料,完全在未施過化肥和農葯的天然牧場上放牧育肥,其產品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我國的氂牛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氂牛業對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經濟、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總之,氂牛的這些特點是其賴以存在且成為青藏高原特有品種的基礎,也是其得到人們有力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前提。
(2)氂牛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
氂牛是一個「多功能型」的品種,具有深度開發價值,不僅為人類提供用途廣泛的畜牧產品,如肉、乳、毛、絨等;它的皮、骨、血、內臟、鞭、骨髓等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而且還是牧民的交通工具,它可馱、可駕、可騎、可犁;氂牛糞曬干後,還是牧民生火做飯取暖的燃料;氂牛也是一種景觀動物。所以說,氂牛全身是寶,是多功能、高價值的畜種資源,如何合理和高效開發利用氂牛遺傳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1)合理的產品結構 氂牛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要有合理的產品系列。合理的產品結構包括:①肉產品系列,氂牛生長於高原雪域,食天然牧草,潔凈的環境和天然的牧草造就了純凈、自然、無污染的優良肉質,是地地道道的綠色食品,其肉質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對預防人體腦、心血管疾病大有裨益。氂牛肉產品系列應包括分割肉系列、內臟產品系列、熟肉產品系列等。②乳產品系列,氂牛乳含脂率高,脂肪顆粒小,是營養豐富的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乳產品系列包括鮮乳系列產品、凍乳系列產品及奶粉系列產品等。③毛絨產品系列,氂牛還是唯一能夠產毛絨的牛種,氂牛絨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雪絨」深受消費者喜愛,十分暢銷。④生物製品系列,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系列氂牛生物製品,如氂牛血膠囊。⑤白氂牛文化產品系列,包括出土物銅氂牛的復制及其他有關氂牛的文化產品。⑥其他產品,氂牛全身是寶,根據市場需求可開發獨特的產品,如氂牛皮是一種高檔的皮革原料,氂牛鞭可以製成高檔的保健酒。
2)合理的生產體系 是氂牛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技術保障。草原過牧、近交等因素一直是氂牛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合理的生產體系包含兩方面:狹義的氂牛生產體系,即包括育種群、繁殖群、生產利用群,各群體的任務和目標都不同,但必須相互協調;廣義的氂牛生產體系,即是建立氂牛生產與草原建設、人類發展和諧的一個大的體系。在氂牛生產體系中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落實和完善草地有償承包責任制,二是搞好「人草畜」三配套建設,三是推行家庭牧場建設。其中草地有償承包經營責任制和「三配套」建設是氂牛業產業化的保證,而家庭牧場的建設則是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家庭牧場包括「五推、四化、三配套」模式,即推廣高產、優質草地培育技術,畜種改良及畜群結構優化技術,冷季保畜保膘技術,暖季快速肥育、促乳技術,家畜主要疫病及寄生蟲病的規范化防治技術;實行規模化養殖,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實現住房、畜牧業基礎設施、打草貯草基地的配套建設。
3)整合其他產業,發揮綜合優勢 氂牛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氂牛的來源傳說,藏族人民對於氂牛的崇拜和圖騰,以及有關氂牛的詩詞、民間諺語、繪畫作品等,豐富的氂牛文化為氂牛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了極大的文化內涵,氂牛肉、骨、內臟等在藏醫葯中具有保健、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可以開發出一系列的保健食品,提升氂牛遺傳資源的開發價值。氂牛遺傳資源對於旅遊業就顯得特別重要,氂牛作為高原獨特的景觀牛種,與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深受國內外人士的青睞,慕名考察、觀賞者甚多,已成為獨特的旅遊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旅遊項目和活動,也可以圍繞氂牛開發許多的旅遊產品和旅遊景點,氂牛遺傳資源將為今後的旅遊業帶來勃勃生機。有些地區已經把氂牛資源作為一個交流的平台、品牌,為發展當地區域經濟服務。
⑤ 我國氂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氂牛生產性能低
由於粗放的掠奪式經營管理和良種體系不健全、畜群結構不合理、以自然交配為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嚴重製約著氂牛群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致使部分地區氂牛表現出體格變小、體重下降、繁殖率低、抗病力弱、死亡率高等「退化」徵候。就我國氂牛業生產水平而言,現代高產氂牛良種比例小,良種化程度低,生產性能差。
(2)科學飼養管理水平低
由於受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氂牛飼養區新技術推廣緩慢。飼養管理技術滯後,適應雜交牛生長發育快特點的飼喂管理技術沒有得到深入系統地研究與開發。繁育技術、飼養管理技術、畜產品加工技術、疫病防治技術等缺乏綜合配套,更缺乏系統性、規模化的生產實用技術。
(3)氂牛產品轉化率低
氂牛是乳、肉、毛、絨、役兼用型牛種,其皮、毛、絨、骨、血、內臟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但牧民商品意識淡薄,對氂牛產品開發程度低。同時,操作性強的成果不多,技術類成果中試規模小,成熟度低。
(4)科學技術轉化力低
國家對氂牛科學研究重視不夠,投資力度小。實用技術開發和推廣經費來源單一、數量少,企業和生產經營者個人投入幾乎沒有。就目前的情況看,氂牛相關研究如氂牛新品種培育、繁育技術、雜交改良技術、規模化飼養技術明顯滯後。氂牛業研究中缺少高新技術,沒有起到科技先行之目的,影響了氂牛產業化的發展。
⑥ 氂牛的馴養與起源如何
氂牛的馴養時間與普通牛種的馴養時間是基本一致的,距今1萬年左右。家氂牛是人類狩獵野氂牛,逐步發展到馴養野氂牛而來的。如果說原始野氂牛是野氂牛的祖先,而野氂牛就是家氂牛的始祖。根據農業歷史學家任乃強教授的考證和大量歷史文物資料研究,氂牛與人類進化、民族形成有關系。氂牛的馴養為家畜與古羌人民族形成的時間應當是一致的。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至於荒服,西戎(泛指我國西部、北部一帶游牧民族)、析枝、氐羌」、「織布昆侖,西戎搜渠」(今青海黃南地區黃河彎曲處)。我國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左右。我國考古學家在氂牛產區的青藏高原,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人類社會文化遺址,也證實了這一點。古羌族和漢族的形成時期基本是一致的。
我國古羌人是我國西部游牧民族部落的泛稱。傳說五帝時期的夏禹,就是古羌人的一支系。據《說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羌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斗爭中,不僅馴養了野羊,而且在漫長的歲月里,還要和成群結隊的兇猛好鬥的野氂牛做斗爭,以獵取食物。他們用陷阱、投石、弓箭等辦法,捕獲野氂牛,有時也捕獲到一些野氂牛犢,並把他們豢養起來,加以人工馴化。經過多少年代的反復與曲折、失敗與成功,最終把野氂牛馴養成今天的家氂牛。古羌人馴養野氂牛為家氂牛的歷史是艱苦而漫長的。氂牛馴養的成功,是古羌人經過若干年代的長期生產斗爭,為獲得較經常而穩定的食物來源創造了條件,也為古羌人帶來了進一步的興旺和發展。
我國現存的野氂牛資源,是我國氂牛育種的寶貴遺傳基因庫。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野氂牛資源,為氂牛育種提供種質資源。利用雜種優勢,導入野氂牛血液與家氂牛雜交,可提純復壯家氂牛,提高家氂牛生產性能。
⑦ 促進氂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及措施有哪些
(1)建立品種改良及高效繁殖技術體系
加速氂牛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應用氂牛育種分子生物學技術,闡明產肉、產奶、產毛等性狀的分子遺傳機理,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氂牛新品種(品系)。預測氂牛雜種優勢,確定不同區域適宜的良種氂牛雜交組合,改變長期以來氂牛自選、自育、自繁的封閉式繁育模式。推廣本品種選育技術,大通氂牛、麥窪氂牛等優良品種進行本品種選育,以選育生產優質種公牛,向全國氂牛產區供應優良種公牛,改良當地家氂牛。推廣氂牛復壯新技術,包括採用野氂牛凍精或含1/2野氂牛基因種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復壯家氂牛。推廣經濟雜交實用技術,「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終端雜交法,在條件較好的牧區或半農牧區,可採用人工授精大量生產雜種牛,以建立山區肉牛產業。在牧區逐步推廣犏牛半舍飼產奶、氂牛放牧產肉(包括全哺乳產犢牛肉)的生產新模式。
(2)建立科學飼養與管理技術體系
應用現代飼養技術,如暖棚技術、放牧+補飼等,建立飼草季節均衡生產供應模式,有效改變傳統氂牛生產方式存在的「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問題。推廣高產、優質草地培育技術,緩解草畜矛盾,恢復草原生態。結合圍欄建設、草場灌溉及施肥技術,提高產草能力。採用低投入低成本較粗放的草地放牧形式繁殖架子牛,集約化、高強度舍飼育肥,生產優質氂牛肉的配套技術。同時,推廣糖蜜尿素舔磚,改善氂牛的營養狀況。
(3)建立畜產品深加工技術體系
氂牛的產品,以肉、乳、毛、皮、絨、糞便等的利用最為普遍,產區的加工產品多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多自產自銷,產值和商品率低。氂牛生產以天然放牧為主,氂牛提供的原料產品,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價值。氂牛技術發展將具有十分突出的環保綠色特徵,這也預示著對氂牛產品進行深加工將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再加上氂牛生產中投入人力少,飼料成本低,產品生產成本優勢(即價位優勢)使氂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明顯的競爭力。其畜產品深加工技術主要包括氂牛血液及臟器綜合利用技術,氂牛肉、乳深加工技術,氂牛乳清、乳清蛋白及乾酪素生產技術,氂牛絨現場初分梳技術等。同時依靠氂牛的生物學特性,應用現代生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從氂牛脂、骨、胸腺、心臟、大腦、垂體、肺、肝、腎、膽、脾、血、牛鞭等器官、組織提取、分離、純化氂牛血SOD、胸腺肽、胰肽酶、氨基酸等生化製品,成為氂牛產業的一大特色及優勢品牌。
(4)建立疫病監測及防治技術體系
根據氂牛生產中疾病發生種類及特點,對牛的傳染性疾病、內外寄生蟲病及口蹄疫進行重點防治。加強氂牛疫病檢測和檢疫防疫體系的建設,防止疫病的「入侵」,嚴格獸葯管理,保持牛群健康。加強屠宰檢疫,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5)建立氂牛生產標准技術體系
根據氂牛生產實際情況,制定氂牛良種繁育、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畜產品加工等技術標准,力爭把氂牛標准體系推向整個氂牛產區,使氂牛產業標准化發展。
(6)建立新型產業開發技術體系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高寒草地以旅遊休閑、探險、考察為中心內容的第三產業將蓬勃發展,氂牛作為高原獨特的景觀牛種,與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深受國內外人士的青睞,已成為獨特的旅遊資源。這就需要氂牛生產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態、綠色的氂牛生產體系,推動氂牛產業由數量型畜牧業向效益型觀光型畜牧業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