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認識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僅供參考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尤其是一些夕陽產業轉而發展新興產業, 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當然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再如,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區域內所有城市都必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這其實也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但並不是對所有區域、所有城市的統一要求。相對而言,特大城市更適合於發展第三產業。
事實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轉行業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業未必就能轉型,要轉型未必就要轉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這些內涵,才能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偏差。
⑵ 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7已經發布了嗎
據報來道,1月20日由首都科技發展自戰略研究院主辦的「2018首科新年論壇——創新創業新時代」在京召開,論壇發布了《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7》。
同時,報告總結了2016年全國創業孵化行業的主要特點,在政策上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發展上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知和創業者普遍認可。
⑶ 「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發展報告」發布了哪些新趨勢
自6月8日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2.0版正式上線以來,新職業從業者在線學習熱情高漲。數據顯示,96%以上的職場人士希望學習新職業。其中,提升職業發展空間、掌握新技能、為未來做准備成為職場人士學習新職業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企業組織希望通過新職業培訓,提升員工成長空間,給企業注入新動力。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預計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電子競技員近200萬、電子競技運營師近150萬、農業經理人近150萬、人工智慧人才近500萬、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員近130萬、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到125萬,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已超過200萬,人才缺口近千萬。
在地域分布上,廣東、浙江、北京、河南、山東、陝西、江蘇、上海、河北、湖北、四川學習新職業人數位居前列,新職業的火爆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就業城市」。
在年齡維度上,80後、90後成為新職業主力軍,佔比83%。「職業自由」成為年輕人追求的工作方式。職業自由是指職場人士掌握多種職業技能,可選擇職業超過兩種以上,具有自主擇業主動權。
⑷ 創新、創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的論文1000字
大學生就業難之輿論壓力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近年來已成為中國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在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的形勢下,就業的難題似乎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傳來消息,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
中國高校自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招。連續超過10年的大規模擴招,大學生數量短時間增加了好幾倍,金字塔的頂端一下子腫了好幾圈。可惜的是,社會崗位並沒有突然「腫脹」。於是,伴隨擴招而來的是大學生地位的下降,從前人爭人搶的「天之驕子」,變成了飽嘗艱辛的求職者。碰到今年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大學生就業越發顯得困難。
大學生就業困難,有各方面的原因,國家政策,企業招聘和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及觀念轉變都很重要。所以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需要國家和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然而現在輿論的報道卻無形之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按照金字塔的「擠回」效應,上層容納不了,就擠壓回下層去,所以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難免有人從事低端行業。這在人均受教育程度高的國家,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美國有大把「端盤子」的大學生,也沒見人家社會失衡。但是在中國,媒體的特別報道,觀者的特別關注,帶著一種「娛樂加諷刺的社會另類效應」,實際對求職的大學生,並無特別幫助。
據了解,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文件,指導「十二五」時期畢業生就業工作,推動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今後一個時期,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暢通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渠道。採取鼓勵性政策,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祖國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創業。二是強化服務培訓,挖掘更多適合畢業生特點的就業崗位。要結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知識結構和就業意願的崗位。同時要加強就業需求預測,引導高校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此外要將公共就業服務延伸到校園,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就業見習,幫助大學生更好適應社會需要。三是創造公平就業環境,努力解決好家庭困難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等群體的就業問題。要實施基層就業項目,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實施就業援助,對就業困難的畢業生托底安置;要認真落實取消就業體檢中乙肝檢測項目的規定,維護公平就業權利。希望這些能使得大學生就業難的壓力有所緩解。
同時,人們應該理解大學畢業生的苦處:從前看不上眼的低端行業,現在要努力的用平常心去接受,和芸芸大眾一起搶飯碗;從前在校園里「糞土」過各類「萬戶侯」,現在不得不為生活放棄清高。從「金字塔」尖掉入社會底層,接受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何況還要考慮到媒體和觀者「娛樂加諷刺」的放大關注。
大學生們已經在努力接受現實,轉變就業觀念,如果對畢業生就業的選擇,還有太多「娛樂加諷刺」的話,實在是有害無益。真不知道,那些高喊讓「輿論矯正這些行為」的坐而論道者,除了空談所謂的理想之外,有什麼快速有效的辦法幫助大學生就業?如果沒有,那就請收起高調,對那些從事「低端行業」的大學生,多些理解和鼓勵。
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所以也請社會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⑸ 創業市場創新和發展有什麼變化
我國持續將創新創業擺在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創新績效持續提升,企業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創新創業熱潮持續高漲,區域創新創業向縱深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但依然面臨高端領域難突破、產業化應用難拓展、創新基礎支撐弱、生態環境改善慢等突出問題,必須深刻把握國內外創新創業發展趨勢,通過新機制新模式加快構建創新創業良好環境,使創新創業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支點。
⑹ 如何創新創業
如何創新創業要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活力,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年輕人是否在這個行業有更多的機會,比如互聯網行業就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而互聯網行業目前依然是創業的熱門領域,相信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持續推進,未來互聯網行業將依然會持續釋放出大量的創業機會。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雖然有大量的創業機會,但是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如果想在畢業後加入到創業大軍,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資源積累(知識、團隊、資金),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對於創業的認知能力。所謂的創業思維就是如何能夠基於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資源來完成市場需求的挖掘,從而提供服務和產品。要想培養創業思維,應該注重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知識積累。大學期間是積累知識的黃金期,大學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教育平台,在這個大平台上可以吸取各方面知識。對於創業者來說,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學習能力的基礎就是自身的知識結構。所以,在大學期間的首要任務就是積累更多的知識。
第二:行業認知能力。行業認知能力是創業者實現創業的基礎能力之一,所謂的行業認知能力是能夠對某個行業的產業鏈有較為完整的了解,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完成某個環節的服務,而這往往是創業的起點。
第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創業者的發展方式,商業模式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和技術發展趨勢,可以說商業模式的表現形式會不斷發展和變化,比如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商業模式將會產生巨大的變革,體現在數據驅動設計、數據驅動創新和數據驅動服務等方面。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獲。
⑺ 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在於從價值鏈低端轉向中高端,在於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而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在於創新要素質量的全面提升和結構優化。
首先,要全面推動勞動力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與過去的勞動力結構相比較,我國現在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堅實人才基礎。未來一段時期,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把精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加強職業技能教育體系,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工人。
其次,要推動資本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對於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來說,資本也有好壞之分,簡單地說,就是政府投資不能形成對社會投資的「替代效應」,金融發展不能形成對實體經濟的「攫取效應」。從財政資金看,要改革科技投入和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提高全社會研發資金使用效率。從金融體系看,要發展「創新友好型」的金融體系,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資本要素引導創新創業和產業轉型升級。
最後,要堅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要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壟斷,強化競爭和統一市場,使土地、礦產等稀缺的公共資源能夠成為產業升級的杠桿,而不是利益輸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