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現狀
參考《2016-2021年中抄國國際貨代行業市襲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我國起步較晚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較短的發展歷史。但是由於我國重視、政策鼓勵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十分迅速,國際貨運代理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國際運輸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伴隨著我國政府對內外開放的進一步落實,我國的貨運代理行業有發生了裂變和整合。我國的貨運代理行業呈現出一種三足鼎立局面由外資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三者形成。
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迅速的貨運代理投資市場,給了貨代和物流市場獨特的投資機會的我國獨特經濟形態。隨著進出口貿易持續高增長率,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貨代企業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商品和服務交易量在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擴大,需要提供的國際貨代服務要更優質、更高效;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和網路布局的調整,也使得我國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采購加工中心,推動了我國與全球物流貨代業務的對接、融合。
⑵ 國外物流現狀就存在問題,國內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物流產業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不斷加深的產物,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潤源泉」,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圍內服務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跨國化、規模化和網路經濟化等現象已經成為全球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處於高速增長和激烈競爭階段
(一)我國物流產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階段
縱觀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以前,當時由於受到計劃經濟和原蘇聯模式的影響,物流業主要是保證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指標的落實,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與經濟效益;第二階段是1978—1993年,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先進的物流思想也同時在國內受到重視,物流產業處於初始成長期;第三階段是1993—2000年,由於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企業物流需求的不斷增加,現代物流得到廣泛重視並實現規模化的快速發展;第四階段是2001年以後,我國加入WTO後,外資物流企業大量湧入我國市場,推動國內物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據相關統計表明,最近五年我國物流產業年均增幅在20%以上,預計2010年物流產業將達到96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遠遠高於美國的10%和加拿大、西歐的9%。物流產業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企業創造利潤的源泉之一。
(二)我國物流產業呈現多元化格局,競爭更為激烈
按照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2005年,在商品分銷、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倉儲、貨運代理、郵遞服務等物流市場領域已經全面開放,市場主體正呈現國有、集體、個體、中資、外資等各種所有制物流企業相互依存、同台競爭、相互促進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國外跨國公司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建立外資物流企業,為其在中國的生產、銷售和采購等物流活動提供越來越全面的服務;二是民營物流企業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和經營模式建立的新型專業物流服務企業,成為物流市場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傳統的運輸、貨代、倉儲、批發國有企業,仍是物流市場的主力軍。這種多元結構使我國物流產業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
(三)我國第三方物流方興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種個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務、效益和效率都比較高的現代物流社會化服務模式,受到全球企業的廣泛關注。日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率分別高達80%、76%和58%,而且需求仍處在不斷增長之中。我國第三方物流開始於20世紀末,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高發展潛力的嶄新行業。據統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營業額從2001年的400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億元,年均增長36%。中國倉儲協會第三次物流市場調查表明:57%的生產企業和38%的商業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業對第三方物流的滿意度逐漸提高。預計到2010年,國內第三方物流將達到3700億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達到22900億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佔全社會物流比重,2010年將達到30%~40%,2020年將達到70%~80%。
二、我國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物流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還相對落後,一些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物流產業明顯暴露出落後和不適應的劣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現代物流產業涉及內貿、外貿、鐵道、交通、民航、郵政、海關、質檢等多個部門,橫跨運輸、倉儲、裝卸等不同的行業和地區。這就必然要求通過建立政府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機制,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然而,受計劃經濟以及物流產業起步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物流產業實際上處於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物流產業的管理許可權被分割在若干個部門和地區,各部門和地區自成體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相互重疊,無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協調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在現代物流體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資源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的統一配置,阻礙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物流產業增長方式仍然屬於粗放式經營模式
盡管我國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整體水平弱,物流產業仍然處於粗放式經營的層面,質量和效益並不理想。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推行現代物流精細化經營,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經降低到10%左右,而我國2005年這一指標仍為18.5%,是發達國家的兩倍。這就意味著我國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多,物流產業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國物流業務附加值低,增值服務少。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提供單一運輸和倉儲服務,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特別是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導致物流活動長期處於低水平的粗放階段。
(三)我國物流產業空間布局上呈現區域梯級發展模式,明顯存在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
我國物流產業空間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明顯領先於中西部地區,表現為物流基礎設施和規模大的物流企業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據統計,我國物流基礎設施54%分布在東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現明顯梯級遞減模式。物流基礎設施「鴻溝」已經成為制約中西部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在2005年度的中國物流百強企業中,東部地區有87家,而中西部地區僅有13家。另外,我國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發展嚴重失衡,農產品物流與農資物流發展滯後,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顯著。目前,農村交通網路還不夠發達,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落後,農產品現代物流企業幾乎是空白,造成我,國農產品物流低效率。據資料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
上述分析表明,國內物流產業存在多方面問題,面臨著適應各種新趨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實現國內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順利轉變。現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體制、技術手段、企業制度、運行機制的平台上的,對社會物流資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上述的轉變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物流產業發展中的指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物流產業同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巨大的關聯性,各國政府在其本國物流產業的發展中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過《新綜合物流施策大綱》,明確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養、包裝機械化、庫存管理數字化等方面的標准,實現了統一的物流管理體系,為日本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然而,我國物流產業仍然處於分割管理體系之中,極其不利於物流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從整體上重視物流發展的規劃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產業政策,建立物流產業從宏觀乃至行業管理的有機體系,形成合理的物流產業結構,實現管理上的科學、合理分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三種功能。第一,政府應通過政策創新引導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發揮市場經濟管理者的功能。現代物流產業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遵循物流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創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適應物流發展的投融資、土地開發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運輸政策等綜合性政策,使各個行業和各級管理部門在管理上進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門管理體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發展所需的宏觀環境建設,發揮現代政府的服務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綜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國內物流基礎設施系統,加強物流信息系統和物流標准化建設,推動物流產業向集聚化、聯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第三,平衡東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鴻溝,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通過特殊的政策傾斜,發揮東部沿海物流產業的牽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物流產業帶動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促進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的平衡發展。
(二)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努力提高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入WTO後,我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國內物流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是國內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缺乏核心競爭力。比如,粗放式經營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過度的環境污染遭遇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這些都將使得物流產業遭受沉重的打擊。因此,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領先國際物流市場的重要戰略。首先,實現粗放式經營模式向節約型、精益經營模式的轉變。注重精細管理,避免粗放經營,運用現代物流技術和管理方式,利用較少的物流資源完成盡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物流,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積極制定綠色物流規劃,倡導綠色包裝,鼓勵發展逆向物流,支持企業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最後,整合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的整合將極大地提高物流企業經營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發展依賴於完善、健全的物流網路體系,網路上點與點之間的物流活動應保持系統性、一致性,電子商務恰好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過建設門戶網站,為商家與客戶之間提供交換信息、進行交易、全程追蹤的信息平台,為電子商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發展國際物流,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一體化
我國加入WTO後,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整合延伸到國內,企業的經營視角已不再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轉向全球市場,物流國際化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如何應對物流國際化將是國內物流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首先,我國物流企業應增強全球化物流的整體意識,積極制定、實施國際化物流戰略,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國內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成本優勢。其次,積極參與全球動態聯盟供應鏈,利用網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系緊密的行業供應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國內、國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境,加速商品周轉、資金流動、減少庫存和加速商品的國際流通。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⑶ 試比較我國物流與國外物流的發展現狀及我國物流存在的問題
中國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及主要特徵
相對於發達國家的物流產業而言,中國的物流產業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其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一)企業物流仍然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重點,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企業對物流領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潤源泉」開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為目前多數國內企業最為強烈的願望和要求。1998年以來,山東省經委以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為切入點推進現代物流發展的試點工作,得到山東省及其周邊省份許多企業的廣泛認同和參與。這說明,我國物流活動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加強企業內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重點。
與此同時,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需求已經出現且發展勢頭極為迅速。其一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銷售分撥活動以及采購活動過程中,對高效率、專業化物流服務的巨大需求,這是帶動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市場基礎。其二是國內優勢企業對專業化物流服務的需求。目前,我國一批頗具競爭實力的優勢企業,例如海爾集團、青島啤酒、上海寶鋼等,在市場擴張的過程中,在不斷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系統的基礎上,已開始嘗試和利用專業化物流服務。其三是在一些新興的經濟領域中,如私營企業、快遞服務行業以及電子商務領域等,也產生和存在著一定規模的物流服務需求。
(二)專業化物流企業開始涌現,多樣化物流服務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中出現的許多物流企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國際物流企業,如丹麥有利物流公司(MerchandiselogisticsCo.)等。這些國際物流公司一方面為其原有的客戶——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延伸物流服務,如丹麥有利為馬士基船運公司及其貨主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另一方面,針對中國市場正在生成和發展的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提供服務,如UPS、TNT等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在紛紛進入中國的快遞市場。
二是由傳統運輸、儲運及批發貿易企業轉變形成的物流企業。它們依託原有的物流業務基礎和在客戶、設施、經營網路等方面的優勢,通過不斷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務,逐步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化。例如,中外運所屬天津空運公司,在與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的合作中,根據客戶市場的發展和物流需求的變化,不斷規范、調整和創新企業的物流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使物流服務內容從簡單空運發展為全程物流服務,服務區域從天津市場擴展至全國,服務規模從最初的幾筆貨物發展到每月數百噸,成為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務供應商。
三是新興的專業化物流企業,如廣州的寶供物流公司、北京華運通物流公司等。這些企業依靠先進的經營理念、多樣化的服務手段、科學的管理模式在競爭中贏得了市場地位,成為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
在物流企業不斷涌現並快速發展的同時,多樣化的物流服務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一方面是圍繞貨運代理、商業配送、多式聯運、社會化儲運服務、流通加工等物流職能和環節的專業化物流服務發展比較迅速。以貨運代理為例,目前我國貨運代理企業有數千家,整體發展比較規范,典型的貨運代理企業,如中外運,能夠提供包括報關、商檢、運輸合同管理等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統化物流服務或全程物流服務,即由物流企業為生產、流通企業提供從物流方案設計到全程物流的組織與實施的物流服務。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剛剛開始這方面的嘗試,還缺乏成功的運作經驗和實例。
(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發展初具規模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在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在交通運輸方面,我國目前已經建成了由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5個部分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運輸線路和場站建設方面以及運輸車輛及裝備方面有較大的發展。(這5個部分的發展概況參見表1)。在倉儲設施方面,除運輸部門的貨運樞紐和場站等倉儲設施外,我國商業、物資、外貿、糧食、軍隊等行業中的倉儲設施相對集中。倉儲設施近年來發展迅速,年投資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1990年我國倉儲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僅為4.2億元,1998年為65.8億元,比1990年增長14倍之多。
⑷ 請簡述一下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現狀
哈哈...你的懸賞分高,我來幫你.僅供參考:
21世紀國際物流發展的新趨勢
在過去幾十年中,物流對企業在市場上能否取勝的決定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從本質上說,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主要是由產品的質量、價格以及產品的供給三個因素決定,其中任何一個因素對企業的競爭能力都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這三個因素都分別直接受到物流的影響。世界經濟將在縱向上對工業、供應商、顧客、貿易和物流公司進行重新分工,介入生產以及銷售環節的物流公司的出現將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三方物流給供應鏈各參與者帶來了很多好處和方便,因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市場潛力巨大,必將成為下一世紀物流業的主流,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一詞源於英語的「Logistics」,原意是軍事後勤保障,二次大戰後,物流的概念被廣泛運用於經濟領域。
根據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為:「物流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資訊從起始地到消費地的有效流動與存儲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該定義具體突出了物流的四個關鍵組成部分:實質流動、實質存儲、資訊流動和管理協調。由於物流過程是物質產品從供應者到顧客之間復雜的空間流轉過程,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現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內容已越來越廣泛。物流實際上是對供給鏈中的產品在各供給鏈參與者之間進行管理,包括流通中的(運輸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庫存的),通過供應鏈管理對整個渠道的產品和資訊實行增加值流動管理,以便獲取最大的運作效率和效益。
二、第三方物流及其市場現狀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間商提供的服務,中間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企業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個為外部客戶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務作業的公司,他們並不在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僅是第三方,但通過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動來服務於供應鏈。
現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個約有十到十五年歷史的行業。在美國,第三方物流業被認為尚處於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期;在歐洲,尤其在英國,普遍認為第三方物流市場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歐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約為76%;美國約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長。研究表明,歐洲24%和美國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務用戶正積極考慮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歐洲62%和美國72%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用戶認為他們有可能在三年內增加對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運用。一些行業觀察家已對市場的規模作出估計,整個美國第三方物流業的收入已從1994年的150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250億美元,並有望在2000年突破500億美元大關。目前的250億美元被認為佔美國相關市場的6%,意味著有相當於4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歐洲最近的潛在物流市場的規模估計約為9500億美元。
由此可見,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具有潛力大、漸進性和高增長率的特徵。
三、全球范圍的顧客需求和第三方物流的優越性
物流業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二次大戰以後,企業內部生產水平的進一步下降,伴隨著存貨管理已實現生產與分配間的「零庫存」的優化,這意味著原材料、部件與元件的備貨時間應大大減少。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和新興市場的形成,迫使企業採用全球戰略,以尋找他們的生產資源,越來越多的產品作為全球產品在世界范圍銷售。這些需求構成了物流發展的源動力,其中企業內部生產水平的降低是主要原因。同時,為參與世界性競爭,企業必須降低產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降低庫存(包括倉儲和運送過程中的庫存),增加效益;企業要求准確及時的資訊,要求增加整個供應鏈流程的可觀性。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為企業解決了上述難題,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選擇了物流業務的外派。
第三方物流給企業(顧客)帶來了眾多益處,主要表現在:
(1)集中主業。企業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將有限的人力。財力集中於核心業務,進行重點研,發展基本技術,開發出新產品參與世界競爭。
(2)節省費用,減少資本積壓。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規模生產的專業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提高各環節能力的利用率實現費用節省,使企業能從分離費用結構中獲益。根據對工業用車的調查結果,企業解散自有車隊而代之以公共運輸服務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減少固定費用,這不僅包括購買車輛的投資,還包括和車間倉庫、發貨設施、包裝器械以及員工有關的開支。
同時,從日益增長的工業成品營銷服務需求來看,利用外部專家很重要。以1990年的服務為例,工業品營銷費用占總費用的20%,預計2005年該比例將達到40%。若企業自行分配產品,這意味著對營銷服務任何程度的深入參與,都將引起費用的大幅增長。只有使用專業服務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務,才能減少額外開支。
(3)減少庫存。企業不能承擔多種原料和產品庫存的無限增長,尤其是高價值的部件要被及時送往裝配點,實現零庫存,以保證庫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藉助精心策劃的物流計劃和適時運送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量,實現成本優勢。
(4)提升企業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與顧客,不是競爭對手,而且戰略夥伴,他們為顧客著想,通過全球性的資訊網路使顧客的供應鏈管理完全透明化,顧客隨時可通過Internet了解供應鏈的情況;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專家,他們利用完備的設施和訓練有素的員工對整個供應鏈實現完全的控制,減少物流的復雜性;他們通過遍布全球的運送網路和服務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縮短了交貨期,幫助顧客改進服務,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過「量體裁衣」式的設計、制訂出以顧客為導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顧客在同行者中脫穎而出,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以上種種原因,極大地推動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使第三方物流成為21世紀國際物流發展的主流。
----------------------------------------
以上的不行,你到下面的網站找吧!記得打賞我呀!
⑸ 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物流產業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不斷加深的產物,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潤源泉」,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圍內服務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跨國化、規模化和網路經濟化等現象已經成為全球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處於高速增長和激烈競爭階段
(一)我國物流產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階段
縱觀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以前,當時由於受到計劃經濟和原蘇聯模式的影響,物流業主要是保證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指標的落實,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與經濟效益;第二階段是1978—1993年,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先進的物流思想也同時在國內受到重視,物流產業處於初始成長期;第三階段是1993—2000年,由於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企業物流需求的不斷增加,現代物流得到廣泛重視並實現規模化的快速發展;第四階段是2001年以後,我國加入WTO後,外資物流企業大量湧入我國市場,推動國內物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據相關統計表明,最近五年我國物流產業年均增幅在20%以上,預計2010年物流產業將達到96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遠遠高於美國的10%和加拿大、西歐的9%。物流產業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企業創造利潤的源泉之一。
(二)我國物流產業呈現多元化格局,競爭更為激烈
按照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2005年,在商品分銷、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倉儲、貨運代理、郵遞服務等物流市場領域已經全面開放,市場主體正呈現國有、集體、個體、中資、外資等各種所有制物流企業相互依存、同台競爭、相互促進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國外跨國公司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建立外資物流企業,為其在中國的生產、銷售和采購等物流活動提供越來越全面的服務;二是民營物流企業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和經營模式建立的新型專業物流服務企業,成為物流市場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傳統的運輸、貨代、倉儲、批發國有企業,仍是物流市場的主力軍。這種多元結構使我國物流產業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
(三)我國第三方物流方興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種個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務、效益和效率都比較高的現代物流社會化服務模式,受到全球企業的廣泛關注。日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率分別高達80%、76%和58%,而且需求仍處在不斷增長之中。我國第三方物流開始於20世紀末,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高發展潛力的嶄新行業。據統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營業額從2001年的400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億元,年均增長36%。中國倉儲協會第三次物流市場調查表明:57%的生產企業和38%的商業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業對第三方物流的滿意度逐漸提高。預計到2010年,國內第三方物流將達到3700億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達到22900億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佔全社會物流比重,2010年將達到30%~40%,2020年將達到70%~80%。
二、我國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物流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還相對落後,一些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物流產業明顯暴露出落後和不適應的劣勢。
(一)我國物流產業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現代物流產業涉及內貿、外貿、鐵道、交通、民航、郵政、海關、質檢等多個部門,橫跨運輸、倉儲、裝卸等不同的行業和地區。這就必然要求通過建立政府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機制,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然而,受計劃經濟以及物流產業起步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物流產業實際上處於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物流產業的管理許可權被分割在若干個部門和地區,各部門和地區自成體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相互重疊,無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協調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在現代物流體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資源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的統一配置,阻礙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物流產業增長方式仍然屬於粗放式經營模式
盡管我國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整體水平弱,物流產業仍然處於粗放式經營的層面,質量和效益並不理想。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推行現代物流精細化經營,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經降低到10%左右,而我國2005年這一指標仍為18.5%,是發達國家的兩倍。這就意味著我國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多,物流產業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國物流業務附加值低,增值服務少。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提供單一運輸和倉儲服務,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特別是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導致物流活動長期處於低水平的粗放階段。
(三)我國物流產業空間布局上呈現區域梯級發展模式,明顯存在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
我國物流產業空間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明顯領先於中西部地區,表現為物流基礎設施和規模大的物流企業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據統計,我國物流基礎設施54%分布在東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現明顯梯級遞減模式。物流基礎設施「鴻溝」已經成為制約中西部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在2005年度的中國物流百強企業中,東部地區有87家,而中西部地區僅有13家。另外,我國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發展嚴重失衡,農產品物流與農資物流發展滯後,城鄉物流「二元鴻溝」現象顯著。目前,農村交通網路還不夠發達,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落後,農產品現代物流企業幾乎是空白,造成我,國農產品物流低效率。據資料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
上述分析表明,國內物流產業存在多方面問題,面臨著適應各種新趨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實現國內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順利轉變。現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體制、技術手段、企業制度、運行機制的平台上的,對社會物流資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上述的轉變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物流產業發展中的指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物流產業同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巨大的關聯性,各國政府在其本國物流產業的發展中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過《新綜合物流施策大綱》,明確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養、包裝機械化、庫存管理數字化等方面的標准,實現了統一的物流管理體系,為日本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然而,我國物流產業仍然處於分割管理體系之中,極其不利於物流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從整體上重視物流發展的規劃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產業政策,建立物流產業從宏觀乃至行業管理的有機體系,形成合理的物流產業結構,實現管理上的科學、合理分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三種功能。第一,政府應通過政策創新引導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發揮市場經濟管理者的功能。現代物流產業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遵循物流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創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適應物流發展的投融資、土地開發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運輸政策等綜合性政策,使各個行業和各級管理部門在管理上進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門管理體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發展所需的宏觀環境建設,發揮現代政府的服務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綜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國內物流基礎設施系統,加強物流信息系統和物流標准化建設,推動物流產業向集聚化、聯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第三,平衡東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鴻溝,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通過特殊的政策傾斜,發揮東部沿海物流產業的牽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物流產業帶動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促進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物流產業的平衡發展。
(二)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努力提高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入WTO後,我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國內物流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是國內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缺乏核心競爭力。比如,粗放式經營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過度的環境污染遭遇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這些都將使得物流產業遭受沉重的打擊。因此,轉變物流企業經營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領先國際物流市場的重要戰略。首先,實現粗放式經營模式向節約型、精益經營模式的轉變。注重精細管理,避免粗放經營,運用現代物流技術和管理方式,利用較少的物流資源完成盡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物流,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積極制定綠色物流規劃,倡導綠色包裝,鼓勵發展逆向物流,支持企業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最後,整合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的整合將極大地提高物流企業經營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發展依賴於完善、健全的物流網路體系,網路上點與點之間的物流活動應保持系統性、一致性,電子商務恰好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過建設門戶網站,為商家與客戶之間提供交換信息、進行交易、全程追蹤的信息平台,為電子商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發展國際物流,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一體化
我國加入WTO後,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整合延伸到國內,企業的經營視角已不再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轉向全球市場,物流國際化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如何應對物流國際化將是國內物流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首先,我國物流企業應增強全球化物流的整體意識,積極制定、實施國際化物流戰略,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國內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成本優勢。其次,積極參與全球動態聯盟供應鏈,利用網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系緊密的行業供應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國內、國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境,加速商品周轉、資金流動、減少庫存和加速商品的國際流通。
⑹ 世界物流發展現狀
「當今的世界相互依存度很高,幾乎不可能在重大的產品短缺中獨善其身。」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供應鏈專家HauLee說。
近年來以豐田汽車為首的跨國公司推崇「零庫存」、低成本運營模式,在供應鏈良性運轉的情況下獲得了較高的成本效益。在需要時購進相應的原材料,盡量降低庫存——被豐田公司名為「看板方式」的生產模式,得到了全球企業界的贊賞。但頻繁的突發事件逐漸顯現出其脆弱的一面。
全球知名物流企業CEAV的國際業務副總裁PaulHuang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泰國洪災以及3月份爆發的日本大地震震斷了汽車、電子等行業的全球產業鏈,暴露出這一經營模式的潛在風險。
CEAV物流公司也在洪災中受到影響。10月20日以後,泰國的7個工業區全部被淹,CEAV的主要客戶如本田、豐田和西部數據等都相繼停產,CEAV物流公司的出貨量同比減少了50%。
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後,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多家大型汽車生產商和IT企業出現元件供應不足,一些廠商更被迫停產,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已經引起業界對於零部件供應鏈條的反思。
隨後,海外轉移成為日本汽車工業刻不容緩的課題。日系汽車企業隨之加快其各自供應鏈的調整,向外尋求更穩定的發展空間。
其實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由於生產成本上漲,日本汽車產業鏈就已從中國沿海地區搬到東南亞地區,工資水平低於馬來西亞的泰國,成為了首選國家之一。震後,泰國更是成為其在東南亞的重要製造業基地,集中生產關鍵零部件。
然而,誰也沒料到,一場50年不遇的洪災讓日系汽車企業調整後的供應鏈再次面臨斷裂的危險,在泰零部件工廠的受災殃及日本本土工廠。
Paul表示,泰國洪災暴露出當前全球產業鏈存在的問題。許多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保持低庫存,一旦供應鏈斷裂,生產將無法維持。正如楊百翰大學全球供應鏈管理專業教授斯坦利·福塞特所言:「當企業貫徹精簡化戰略,實施全球化步驟時,會極易受到供應鏈中斷的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洪災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才剛開始浮現,到明年會更加凸顯其弊端。Paul告訴記者,此次泰國洪災讓很多跨國企業重新對全球供應鏈策略進行反思。供應鏈過多集中在某個地區會導致一定的危險性。已有歷史證明,集約的供應鏈使跨國公司更易受到供應沖擊,並且各節點之間距離過遠的供應鏈也會有此弊端。因為如果這條產業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產線可能在幾個小時內被迫關閉。
近年來世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果供應鏈集中在某個受災地區,全球供應鏈就會受到很大沖擊和影響,甚至不排除供應鏈斷裂的情況。2001年「9·11」事件一度造成了全球運輸的凍結,去年冰島火山噴發使整個歐洲的空中交通停止,而現在泰國洪災所帶來的相似影響正在上演。
據新加坡航空國際業務部負責人Simon分析,很多跨國企業已經在考慮調整供應鏈,有可能向區域性供應鏈轉變,尋求不同地區的其他供應商。
經過此次洪災,硬碟產業的跨國公司也將考慮調整供應鏈策略。據悉,如局面持續惡化,四大硬碟巨頭西部數據、希捷、日立存儲及東芝將不排除快速轉移產能。這可能讓全球硬碟大國中國獲益。希捷表示,公司全球產能分布合理,生產重心在中國,目前正積極管理供應鏈,調整、優化生產計劃。西部數據因集中在泰國,臨時調整面臨挑戰。這很可能會導致兩大巨頭市場地位再次發生變化——2010年第三季度,西部數據首度超越希捷成為全球第一。
⑺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前景與現狀
[摘 要]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運輸的不斷發展,國際貨運代理業逐漸從這兩個關系密切的行業里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它在發展國民經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別的行業不可替代的,被譽為是連結貨主與承運人的紐帶,是國際貿易運輸的組織者和設計師。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本文首先歸納了目前我國國際貨運代理市場的現狀,找出目前市場上貨運代理企業存在的問題,著重分析我國國際貨運代理市場應該採取的對策。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業;物流方案;物流資源配置;物流信息系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代理制度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出現了「委託」這種現象,如貨物運輸、貨物保管、甚至貨物的交易等,許多業務都通過各種類型的代理進行。可以說,國際貿易、運輸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代理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國際貿易、運輸方式的發展,致使貿易、運輸的經營人大都不能親自處理每一項具體業務,大量業務需要委託他人代為辦理。同時,為了使國際貿易運輸向簡單化、統一化發展,由同一代理人完成或組織完成貨物貿易運輸顯得十分必要,「貨運代理」應運而生。公元10世紀起始至今,隨著公共倉庫在港口、城市的建立,國際貿易不斷擴大,貨運代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逐步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行業,其特點是聯系面廣、環節多、專業性強;其功能是把國際貿易中相當繁雜的貨運業務進行集中協調和統籌。因此,國際貨運代理的形成是國際商品流通過程的必然產物,是國際貿易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1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現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跨國經濟活動的增加,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起步較晚,歷史較短,但是由於國家重視,政策鼓勵,規范發展,發展十分迅速。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在30多個部門和領域,國有、民營、外商投資、股份制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運輸事業的重要力量,對於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運輸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1 我國政府進一步實行對內開放 中國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進入門檻很高,政府對自然人直接設立國際貨代一直沒有開放。中國加入WTO之後,各行各業都加大了對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2008年,中國的進出口經營權全面放開,凡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人民幣的流通企業,無論是何種經濟性質,都可以申請進出口資格,政府實行核准制。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開展調研,以此論證允許自然人直接持股國際貨代企業的可行性和操作規程,一旦允許自然人持股國際貨代企業,將迅速引爆民營貨代市場。我國政府主管部門將會對國際貨代採取一系列對內開放措施。 1.2 貨運代理行業發生裂變和整合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貨代和物流行業將按市場規則進行整合和裂變,大致有三個方向:其一,包裝上市。目前,中外運和中遠都有物流板塊的上市公司,還有一些國有大型物流公司,比如中鐵系統、中郵系統等,正在整合物流資源,准備以物流為核心業務上市。其次,網路化經營。中國的貨代和物流公司在網路化方面比較薄弱,可以說沒有一家貨代公司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代理網路,只有少數公司在全國范圍建立網路。隨著業務的發展,貨代公司必須在國內、國外建立健全代理網路,通過聯盟形式,快速實現網路化經營。再次,專業化經營。「大而全、小而全」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貨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貨代,應該找准自己的市場定位,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業務,走專業化經營之路,強化自身在某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整合和裂變之後,貨代和物流行業將出現一些上市公司、一批網路化企業和眾多的專業化公司。 1.3 外資公司、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DHL、FedEx、Shenkers、Eagle、Bax、Nippon等外國企業大多是以中外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有的企業合作得非常默契,即使政策允許外資獨資,他們也不會放棄中國的合作夥伴;有的合資企業可能要隨著政策開放對合作方式進行戰略性調整,轉變成獨資公司。屆時,中外合資企業、外方控股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將成為中國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國有貨代企業將是中國市場的主力軍。中外運、中遠、中海、中鐵、中郵等大型國有企業正努力抓住市場經濟發展機遇,由傳統的貨代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努力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家隊。民營企業是最具有活力的新生力量,中國市場上涌現出一大批民營貨代和物流企業,他們產權清晰、輕裝上陣、體制靈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外資公司、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成為三支勁旅,在中國的貨代和物流市場強烈角逐,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1.4 貨運代理市場投資潛力巨大 中國獨特的經濟形態給了貨代和物流市場獨特的投資機會。到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要翻兩番,預計能夠達到4萬億美元。中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將翻兩番,預計能夠達到2萬億美元,中國的貨代和物流也將隨之同步增長。中國國內的巨大市場以及中國特有的比較成本優勢決定了中國會發展成為世界加工廠,這樣中國就會變成世界物流集散中心。因此,中國貨代和物流市場的巨大潛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中國貨運物流的基礎設施比較差,亟待改善和提高。政府層面加強物流區域規劃,比如,珠江三角洲物流規劃和長江三角洲物流規劃,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物流規劃,比如,興辦物流園區。這些情況說明一個現象,貨代和物流市場仍將成為中外投資者追捧的「靚女」,繼續成為投資熱點。
2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存在的問題
世界范圍內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並不平衡。發達國家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水平較高,制度比較完善,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多數規模較大,網路比較健全,人員素質較高,控制了世界國際貨運代理服務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比較緩慢,制度不夠完善,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多數規模較小,服務網點較少,人員缺乏培訓,以本國業務為主,市場競爭能力較差。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存在一些問題。 2.1 戰略定位不清,缺乏發展規劃 當前,全球的貨代業都在向現代物流業轉變。要實現這種轉型,必須根據自身條件,把握市場變化,不斷挖掘潛力,開發不同層次的物流增值服務。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大多數中小貨代企業管理理念仍然落後,提供的服務簡單且范圍小,服務方式單一,沒有主動細分市場,沒有研究市場變化,更沒有依據客戶需求心理進行市場定位並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一直處於低層次的經營狀態,無法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說供應鏈的組織能力。 2.2 缺乏核心競爭力,盈利方式不合理 從貨源結構看,國內貨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主要以承攬出口預付貨為主,營銷手段主要是靠比拼低運價和社會關系,而對已超過我國對外貿易比重80%的FOB(Free on Board)指定貨(這些貨物運輸主要由全球網路優勢跨國貨代公司控制),由於缺乏海外代理網路因素,往往力不能及。目前中小貨代企業在運價、艙位等方面對承運人的過分依賴,以賺取差價和訂艙傭金為主要收入來源。企業忽視了對市場需求的細分,造成中小貨代業務的可替代性強,客戶穩定性差,專業化服務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低下。 2.3 配套基礎設施差,專業人才缺乏 由於貨運代理屬於服務業,基本上不存在行業壁壘,市場進入門檻低。我國很多貨代公司規模不大,企業的所謂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以及利用辦公室軟體製作簡單的表單文檔,而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的收集、存儲、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較弱,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 另外,制約貨代公司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專業人才。盡管貨運代理資格證書的培訓在不斷發展,然而從業人員仍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據統計,中國現有貨運代理從業人員大約30萬,但其中經過正式培訓的人員寥寥無幾,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國際貨代業的競爭力。 2.4 市場秩序不規范,合法貨代受挫 嚴格地講,未具外經貿部頒發的國際貨運代理資格批准證書的貨代都屬於非法貨代,而我國仍有眾多非法貨代,這些非法貨代常常為了爭奪貨源,對於大客戶不惜降低運價,給予回扣,進行不正當競爭,而對於一些零星小客戶,則利用他們對航運市場的不了解,巧立名目亂收費,也恰恰如此,他們能迎合一些貨主的需要而能長期存在下來,使得貨代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合法貨代企業生存空間因此越來越小。
3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對策
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中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已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服務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及入世後中國貨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中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必將分化重組,未雨綢繆,在這種大背景下,關注、思考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對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3.1 合理配置物流資源 完善的物流設施和先進的物流技術是貨代企業向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也是為客戶提供一流服務的保證。例如,採用條形碼技術對貨物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採用先進的物料搬運設備和識別系統,提高搬運效率,降低貨損、貨差等,企業應根據顧客需求制定物流服務方案,合理地配置資源。通過向顧客提供合適的成本節約、高質量和服務為先的解決方案,使企業和顧客雙方滿意。 3.2 制定相應的競爭策略 對於中小貨代企業來說,現有行業內的競爭者是同地區內經營方式相同的大型國有、中外合資的貨代企業,他們有較完善的全國性網路,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大多都在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轉型,積極開展綜合物流服務。對此,我國中小貨代企業可以針對客戶的需求,在貨代服務的基礎上,以較低的服務費提供高層次的增值服務,如給予物流方案的咨詢等,立足國內並贏得市場。 3.3 完善物流信息系統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供應鏈中的貨物運輸變得越來越「可視化」,全球定位系統GPS、電子交換技術EDI、智能運輸系統ITS等系統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物流作業效率。對於貨代企業,信息不僅僅包括單純的與運輸、包裝、裝卸、存儲等活動有關的信息,還包括與其他流通活動有關的信息,如商品交易的信息和市場信息等。只有充分掌握有關的信息,貨代企業才能利用這些信息對物流過程中的各個活動進行有效的計劃、控制、協調和管理。通過信息的不斷傳遞,一方面把不同層次的經濟行為協調起來,一方面把各部門、各崗位的經濟行為協調起來,通過信息技術處理人、財、物之間的關系,強化核心競爭力,提供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務。 3.4 加大物流人才培養力度 企業之間的競爭從根本而言是企業員工素質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對於貨代企業而言,其工作性質決定了從事這項業務的人員必須具有廣博的有關國際貿易運輸方面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辦事能力,熟悉各種運輸方式、運輸工具、運輸路線、運輸手續和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法律規定、習慣做法等,精通國際貨物運輸中各個環節的種種業務。與國內外有關機構諸如海關、商檢、銀行、保險、倉儲、包裝、各種承運人以及各種代理人等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關系。 政府應當鼓勵和允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開辦、設置相關的專業和課程,為物流領域培養高級的經營管理人才。允許和引導企業、行業組織及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並開展多層次的物流人才培訓和教育工作。加強物流領域的廣泛合作,鼓勵人才交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物流專業人才。
4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前景
國際貨運代理業在中國還不是一種成熟的產業,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又有很大不同,根據本國特色,確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貨代物流產品是適應市場的首要條件。另外,由於中國的貨代企業長期處於低層次的粗放經營狀態,系統組織能力很低,又缺乏有效的全球網路,提供全球供應鏈的管理服務有一定難度。所以,中國的貨代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根據自己的條件,融入到全球物流體系之中,加速把過去傳統的貨代業提升為貨代物流業,開發不同層次的物流服務,最大限度地在物流產業中受益。 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要破除物流分項管理,構築一體化物流戰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競爭力,離不開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規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國際貨運代理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等宏觀環境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援;離不開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發展的價值觀的建立。中國貨運代理企業要勇於探索、銳意進取,直面國外競爭對手的強有力挑戰;中國貨運代理企業要增強競爭憂患意識,在抓住國內市場的同時,要放眼世界,構築全球化戰略,縮小同發達國家企業在貨運代理業務和市場競爭力上的差距,提高中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在全球性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⑻ 我國物流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麼
在國際上,物流業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雖然近幾年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但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還處於起步階段,物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還很低,功能也不盡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已由原來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集約型轉變,而企業對於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業也開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企業的運營中,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一直是企業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而對於那些大型商業企業來說,一套優秀的內部物流體系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將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完善客戶服務體系,健全產品追蹤網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管理方式的變革,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已成為現代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目前多數國內企業最為強烈的願望和要求。
所謂企業內部物流,是指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品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到產成品銷售,以及伴隨生產消費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的整個過程。通常包括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涉及包裝、裝卸、運輸、儲存、配送和物流情報等活動[1]。企業內部物流涉及產品鏈的每個環節,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企業生產效率的高低,關繫到企業成本控制的好壞,進而直接關繫到企業經營的成敗。因此,企業內部物流體系的完善不僅是物流優化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元素,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整體經濟總量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在我國,短缺經濟時代已經結束,經濟發展進入結構性相對過剩階段,經濟增長已從供給約束為主轉變為需求約束為主,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是大量商品、服務和信息流通的加速,從而也帶來了對於物流需求的成倍增長。2010年,我國社會物流總值達到125.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了15%,明顯高於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同年的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7.8%,同比下了降0.3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物流運行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我國物流業發展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內部物流在從傳統儲運向現代化物流轉變的過程中進展緩慢,不能很好的適應現代化的物流信息網路,與發達國家相比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社會物流成本方面即可窺其一斑[2]。據統計,200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達到6.1萬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18.1%;2010年總費用為7.1萬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17.8%。這一比率雖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遠遠高於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
目前我國物流業的運行模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企業內部物流,另一類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為企業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的外部供應商,即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公司。在我國,很多大型企業都建立了屬於企業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統。利用建立的內部物流系統,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加完善的專業化服務,內部物流擁有有針對性的網路覆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品牌價值,為很多大型的商業企業所歡迎。例如很多煙草公司構建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提高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成本。雖然有些企業在自身內部物流體系的建設方面比較成功,但從整體來看,我國企業內部物流僅僅處於摸索階段,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我國企業內部物流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內部物流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包括觀念上的,設施上的以及具體操作上的問題,理清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的整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是完善內部物流管理體系、提出相應發展對策的必要前提。
1、企業管理者對內部物流的理念認識不清
一些企業管理層的觀點還處於物流的原始階段,即把物流簡單認定為產品的倉儲和配送,從而導致企業內部物流的重點僅僅停留在產品的倉儲和配送這些最基本的環節。在那些以生產觀念為導向的企業中,企業內部物流只是由過去的生產單位到倉庫領取物資轉變為物流系統送貨上門,物流僅僅作為一項服務項目而已[3],並沒有很好的把物流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也沒體現全產品鏈的物流管理理念。
2、企業內部物流基礎設施匱乏,人才不足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很多企業管理層對於物流方面的研究也剛剛開始,且大多還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實際操作經驗不足,相關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還相當匱乏。很多企業內部物流在裝備上一般僅有倉庫和運輸車輛等基礎設施,在人才上更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4]。因此,物流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制約企業內部物流系統建設的一項重要因素。
3、企業內部物流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統
現代化的企業內部物流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物流的發展。我國企業內部物流的信息化整體水平偏低,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不高,企業電子商務進程緩慢。目前很多企業的物流信息管理工作仍沿用最傳統的人工方式,填寫各種表格、憑證、賬冊、卡片和文件。這些傳統的物流操作模式不但影響了企業經營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會因為大量的人工錯誤而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4、企業內部物流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
雖然物流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但與此同時也給城市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物流作業的運輸方面。運輸過程中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廢氣以及不合理的配送路線導致的迂迴運輸是影響的主要方面。據統計,2008年,在世界范圍內,交通部門的能源消耗佔到全球石油消耗的一半,而物流業的運作主要依靠運輸,可見其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之大[5]。
5、企業內部物流資源有限,不能很好地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企業內部物流由於受企業規模和內部物流定位的影響,往往只為本企業經營服務,因此本企業對物資的需求量決定了其內部物流系統對於物資計劃量的制定。而單一企業的物資需求量較小,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企業內部物流系統在集中采購時的規模優勢不能有效的發揮,因此就不能夠降低物資采購的成本。
三、我國企業內部物流未來的發展趨勢
快速變化的信息經濟時代,促使了企業內部物流時刻做好相應變化的准備,要緊跟時代潮流,立足現在,展望未來,以市場為導向,最大程度滿足客戶日益變化的需求,這是企業生存的本質體現,也是企業內部物流發展的必然前提。
1.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企業內部物流體系
現代化企業內部物流應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裝卸搬運技術、自動化倉儲技術、庫存控制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裝備技術格局。其發展趨勢表現為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高新技術在企業內部物流運輸業的應用與發展的表現尤為突出,它對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6]。如沃爾瑪通過BarCode(條形碼)、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換)和ITS(智能交通系統)等信息技術成功的對內部物流進行了整合和優化,實現成本控制、提高效率的目的。
2.綠色物流成為企業內部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人類對於環境的愈加重視,「低碳」已經滲透到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每個環節,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物流」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相應的也為企業內部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綠色物流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物流系統的污染進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統和物流活動的規劃與決策中盡量採用對環境污染小的方案,如採用排污量小的貨車車型、近距離配送和夜間運貨等;二是建立工業和生活廢料處理的物流系統。發達國家政府還在污染發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個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形成倡導綠色物流的對策系統。
3.整合企業內外部的物流資源是企業內部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實際企業內部物流的具體操作中,我們會發現,由於季節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企業對於物流的需求和企業內部物流的供給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即可能會出現物流資源的緊缺抑或物流資源的閑置。這時我們需要藉助外部資源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出現物流供應的緊缺時,我們可以暫時藉助第三方物流來滿足企業內部物流的「缺口」;當企業內部物流出現閑置時,我們可以暫時充當第三方物流來避免企業內部物流資源的浪費。這種機動靈活的整合方式是未來企業內部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
4.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制定是企業內部物流的前進方向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物流業的起飛,同時也提高了客戶對於物流服務的要求。客戶已從過去對於產品和服務的低價位要求,上升到現今的高品質及個性化服務。為了及時滿足不同地區的客戶對產品的不同需求,需要企業盡可能地將產品定製延遲到供應鏈的最終階段。在客戶確切訂單後,根據訂單上的具體要求完成最後的組裝和配送,讓企業能更加及時准確的響應市場的需求,這種個性化需求定製以較短的供貨周期、緊急訂單的靈活處理和庫存的合理調配等優點滿足了客戶的需求[7]。如IBM的個性化需求定製就是一個企業現代物流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總之,國內企業要想真正做好內部物流體系的建設,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全體員工的工作意識,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多方配合,著手行動,才能優化物流資源,降低成本,使有限資源得到最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