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B. 文化產業都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內容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
(2)瞬心文化產業信息發布會擴展閱讀:
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產業
C. 請問一下各位大神,新聞後期屬於文化產業嗎謝謝大神們
新聞業屬於傳媒業,而傳媒業一般認為是屬於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的。
當然,也有認為新聞業應該屬於信息產業,但當前的一個趨勢是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合而為一。
D. 文化產業,傳媒產業,信息產業的關系
在美國,這三個產業是沒有區分的,除了技術方面的內容,能夠以「文化」來稱之的內容回,都叫做「版權產答業」。在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管理體制的原因,才將它們加以區分。從這點來看,叫「內容產業」可以將三者的實質結合到一起。要搞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要說發展這三種產業,就得要對自己身處其中的某一個產業門類進行合理、清晰的定位,然後找到與其他產業合作共贏的基礎,同時規避由於條塊分割帶來的政策風險。
E. 求一篇文化產業專家座談會的策劃方案
文化產業專家座談會的策劃方案,建議你去網路或GOOGLE搜索一下,看看有沒有相關信息或資料可以幫你。
F. 瞬心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瞬心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9億元人民幣, 主營二次元產業IP孵化及投資、影視動漫遊戲全產業的衍生品設計開發銷售、影視動漫配音(音效、音樂)服務、聲優藝人培訓與經紀、影視動漫產業小鎮開發和運營,全力打造泛娛樂文化產業生態圈。
法定代表人:王小東
成立時間:2017-05-03
注冊資本:109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00000221480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長河街道江二路57號1幢A區17層1702室
G. 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都屬於第四產業嗎
鑒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全行業屬性,亟待補足對「文化產業應當作為主導產業」這一概念的「短板」,將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為「第四產業」,凸顯文化產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的主導價值。
近年來,文化自信成為備受關注神肆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董事長安庭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內在驅動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最深厚的基石。而文化產業,是踐行「文化自信」理念,實施「文化自信」戰略,取得「文化自信」碩果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是「文化自信」覆蓋社會經濟、各行各業的原創點與出發點。
安庭說,在經濟價值認知上,文化產業產生的「1元錢」,經過復制、裂變、衍生、覆蓋到其它產業鏈條時,往往能夠呈幾何級數增長。特別在互聯網技術空前普及的當代社會,文化產業搏瞎友「1元錢」的權重,遠大於其它行業,甚至是其它行業及鏈條每一個新的「1元錢」的開始。
根據目前國內通行的產業分類,文化產業被納入現代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范疇。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基槐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同為一個大的產業類別。
對此,安庭認為,這一現狀已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變革的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應當將文化產業單獨列出,與目前的第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並列為第四產業,確立文化產業輻射所有產業的主導地位,確保我國文化自信國策的實施與影響。
安庭表示,鑒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全行業屬性,亟待補足對「文化產業應當作為主導產業」這一概念的「短板」,將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為「第四產業」,能夠體現其影響第一、二、三產業的全行業屬性,能夠凸顯文化產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的主導價值。
在具體建議上,安庭認為,首先,對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成為獨立的「第四產業」這一命題進行系列專題研究。
其次,建議設置「文化產業GDP配重大數據」的研究機構。機構應由政府相關部門或事業單位指導,採取PPP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將政府計劃統計部門的權威發布與互聯網端的大數據相結合,能夠把握及應用、引領大數據為文化配重指標進行更新與服務。
H. 文化部首次推動PPP模式,PPP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最新相關信息
2016年6月,財政部聯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發了《關於組織開展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的通知》,這是文化部門首次作為工作的推動部門,出現在國家PPP戰略實施的文件中。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縮寫,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該模式是國家擴大民間投資的一種重要舉措。文化部成為推動部門之一,業界認為這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文化領域正在融入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同時也有助於轉變文化系統的傳統觀念,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拓寬文化領域資金來源,把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民間資本的管理運營優勢結合,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
PPP模式有助於推動政府職能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轉變。具體到文化領域,有助於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拓寬文化領域的投融資渠道,促進文化部門、文化系統融入經濟運行的「主戰場」。
I. 什麼叫文化產業增加值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文化產值的增加值。
其核算是根據2005、2006年全省文化產業財務統計資料,使用弊鉛姿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收入法進行核算。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激臘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文化產業增租絕加值由全省各文化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
計算公式為:
文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在實際測算過程中,根據普查資料財務狀況表的類型不同,文化產業行業增加值分別按以下情況進行測算,然後匯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