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東省九大工業產業的分類方式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比較分析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06-11-17 10:10:19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全省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廣東工業發展。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發展過程中,廣東省工業化進程與其他工業國或地區有著相同的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別是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受相關政策影響相當明顯,如「抓大放小」、「建設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山區工業發展」等,對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0-2004年間,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q代表產業部門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為年份間隔數,j代表部門。
一、重化工業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十五」期間,廣東工業政策適度向重化工業傾斜,加大了對重化工業的投資力度,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流向重化工業,使重化工業發展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計為23840.02億元,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為13.5%;其中重工業資產總計14379.62億元,為2000年增長1.81倍,年均增幅為16.0%,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5個百分點,全省資本要素增量中,重工業增量佔67.9%。輕重工業資產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調整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從業人員數為996.44萬人,比2000年增加424.19萬人,年均增長23.8%,其中重工業從業人員數為394.58萬人,比2000年增加192.04萬人,年均增長18.2%,增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調整為2004年的60.4:39.6。隨著投入結構的變化,相應產出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業總產值29554.92億元,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為24.1%(現價,未扣價格因素, 產值增幅下同);而重工業同期年均增幅達31.2%,高於全省產值平均增幅7.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調整為2004年的41.1:58.9,相應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調整為2004年的43.9:56.1。
輕重工業投入產出構成表
單位:%
年 份
資產總計
從業人員
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據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來反映工業化發展的進程。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的生產。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四個階段。具體見下表。
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業化階段
霍夫曼比例
區 間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來講,資本資料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屬於重工業,消費資料的生產屬於輕工業。據上述公式中測算,廣東省的霍夫曼比例約為0.8047,顯示廣東省工業化進程第四階段的中前期。這一時期,重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增大是工業化過程的必然趨勢。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演進。經濟結構優化主要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趨勢,包括兩種形態的資源配置趨勢:一是在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導向下,資源在各產業之間的流動;二是在競爭導向下,資源在同一產業內部從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移動;經濟結構優化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由於目前廣東省工業內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壟斷性行業,如煙草、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冶煉等,准入門檻較高,因此資源流動配置,優化經濟結構主要是集中在競爭性領域,特別是競爭性領域里的高技術產業和重點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相對降低了壟斷性行業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
(一)高技術製造業支柱產業作用日趨突出。高技術製造業是競爭性領域競爭相對充分的產業,開放程度高,非核心技術性企業的資金、技術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況且該產業投資收益率相對高於其他競爭性行業,2000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資金利潤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競爭性領域的其他傳統產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等行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上多年來政府政策的引導得力和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省工業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04年高技術製造業共有企業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資產總計5485.37億元,比2000年增長1.33倍,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億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顯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為保持「廣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廣東省業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強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研究,眾多的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表現最出色。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為136.42億元,占銷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為88.95億元,佔全省工業R&D投入的65.2%。隨著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產品生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05年高技術製造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385.30億元, 比上年增長23.3%,增幅高於同年全省新產品產值增速5.1個百分點;2005年全省新產品生產中,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佔67.0%;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對全省新產品生產貢獻率達75.9%。
資產構成及投資收益表
單位:%
行 業 名 稱
2004年資金利潤率
資產構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2.54
0.09
0.07
非金屬礦采選業
4.19
0.32
0.17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2.11
1.95
1.72
食品製造業
7.2
1.82
1.46
飲料製造業
5.57
1.69
1.26
煙草製品業
20.73
0.48
0.48
紡織業
1.61
4.12
3.45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傢具製造業
2.79
0.58
1.07
造紙及紙製品業
4.95
2.21
2.5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4.01
1.38
1.43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0.55
3.15
1.4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13.27
4.07
4.65
醫葯製造業
5.63
2.04
1.58
化學纖維製造業
2.46
1.2
0.29
橡膠製品業
3.86
0.63
0.6
塑料製品業
3.2
3.74
3.91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3.59
5.73
3.8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5.19
3.45
1.87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7
1.19
1.4
金屬製品業
5.71
3.32
3.49
通用設備製造業
6.18
1.86
2.14
專用設備製造業
6.55
1.16
1.91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12.38
4.25
4.26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4.41
7.72
9.01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6.08
13.16
19.8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5.54
1.83
1.88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4.61
0.9
0.99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2.77
0.02
0.06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9
15.99
14.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91
0.4
0.34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發展日趨完善。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抓住世界產業轉移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政策指導下,IT產品生產企業迅速向珠三角地區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珠三角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IT產業鏈,除個別核心技術產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產出所有的其他IT產品,其中一些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及配件,如電腦及電腦硬碟、移動手機等,在國內、國際IT產品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實「信息產業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企業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佔94.2%;珠三角該產業資本投入和吸納的就業人數分別佔全省相應行業的96.5%和94.5%;產出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主要指標比例表
指 標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佔全省的%
企業數(家)
3605
3395
94.2
資產總計(億元)
4999.11
4824.79
96.5
從業人員數(萬人)
182.63
172.80
94.5
工業增加值(億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取得長足發展。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是密不可分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往往又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因為只有資金密集型企業,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反過來,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迅速積累資金發展壯大企業,二者良性互動,促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一般具有生產規模大、勞動生產率高的特點。2004年全省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億元企業26家,超1000億元1家;資產總計13216.39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所擁有的資產由2000年的28.93億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億元/家;工業增加值3458.8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億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億元/家;勞動生產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與此同時,廣東省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主力型的技術競爭力明顯增強。如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大企業華為、中興等,在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數字集群系統、高端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行業競爭力迅速提升。其中華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上較為強勢的3G標准WCDMA上,已基本達到與跨國巨頭們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專利有69項,佔全球WCDMA的基本專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專利五強。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但是由於勞動力資源因素和就業上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九大產業是廣東省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工業產出佔全省七成以上,是廣東省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從2000-2004年間,九大產業發展穩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億元,比2000年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3.0%,佔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於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按預期方向發展,九大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快速發展,所佔份額上升,傳統產業相對有所收縮。
九大產業增加值構成表
單位:億元
指 標
2000年
2004年
絕對量
比重%
絕對量
比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產業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興支柱產業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傳統產業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潛力產業
228.80
6.7
568.00
7.7
1、新興支柱產業中高層次產業高速發展。2000-2004年間,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資產總計為4736.11和3049.54億元,資本投入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納的就業人數為173.65和165.10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產出的增加值為1645.62和1066.07億元,比2000年增長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兩大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生產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
新興支柱產業中石油及化學,是與原材料、能源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市場需求雖大,但由於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入的資金、技術門檻要求較高,且投資周期長,非一般民間資本所能及,況且2000-2004年間該行業未有新項目投產,受產能所限,增長相對緩於其他新興支柱產業,工業投入、產出佔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資產總計為131.62和345.73億元,佔全省的0.6%和1.5%,分別比2000年回落0.3和1.6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僅為1234和22279人,勞動力要素投入分別比2000年減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億元,比2000年增長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長低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15.2和4.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因進入門檻要求不高,期間發展相對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顯高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相對有所收縮。2000-2004年間,相對於其他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明顯乏力。2005年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資產總計3637.83億元,僅比2000年增長23.3%,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15.8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產出增加值1224.04億元,雖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紡織服裝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潛力產業中的汽車製造業飛速發展。2004年三大潛力產業資產總計19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73.7%,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9%,比2000年上升0.3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49.0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產出成增加值568.00億元,比2000年增長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潛力產業中的汽車制及摩托車發展態勢良好,是支撐潛力產業發展的主力,森工造紙和醫葯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
2000-2004年間,汽車工業是各工業行業中發展得最好的行業,增速居九大產業各行業之首。2004年汽車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50.36億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長55.3%,增幅較同期九大產業高33.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廣東省汽車產量為276260輛,2005年進一步達到413583輛,比2000年增長9.50倍,其中轎車增長11.65倍。
三、民營工業迅速發展壯大。隨著工業准入門檻的放寬,政府政策對民營工業的適當傾斜,激活了民間資本對工業領域的投資,民營工業發展充滿活力。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5.9%;資產總計4493.42億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8.8%,較2000年提高5.7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47.19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億元,比2000年增長3.37倍,年均增幅達35.5%,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個百分點;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1.2%,較2000年提高7.5個百分點。近幾年來,民營工業增加值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大,2002年為18.9%,2003年為24.2%, 2004年進一步增大到26.8%,民營企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值的注意的是,廣東省民營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2004年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兩個主力企業華為和美的後,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則降為39973元/人。用R&D來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全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重點大型企業,R&D總投入中,華為和美的約佔80%,此外 90%以上的民營企業沒有R&D投入。
按經濟性質將工業企業劃分為國有企業(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2004年三大經濟類型工業的資產總計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調整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經濟類型工業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資產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有所提高,國有企業所佔份額有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調整為2004年的20.8:21.2:63.1。
四、產業轉移加快了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珠三角為增強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集中地區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及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將部分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出。產業轉移對加快珠三角發展和協調地區工業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珠三角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珠三角工業產出進一步向技術要求高及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相對長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業(工業大類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資產總計為7506.79億元,較2000年增長1.26 倍,占珠三角工業的37.0%,較2000年提高7.7個百分點;三大行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93.52萬人,占珠三角工業的34.4%;其工業增加值較2000年增長2.64 倍,占珠三角產值比重達40.7%,較2000年提高7.9個百分點;由於三大主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產出比例分別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個百分點。此外,一些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傳統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等行業,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三大行業資產總計占珠三角工業的9.4%,較2000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工業增加值占珠三角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和主要高技術產品,如汽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通信及電子網路用電纜、微波通信設備、集成電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產。
山區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近年來,由於政府政策引導得力,山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大量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移到山區落戶,為山區工業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進了山區工業的發展。2005年山區地市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資產總計1714.42億元,較2000年增長9.4%,年均增長2.3%;山區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82.27萬人,比2000年增長13.3%,年均增長3.1%;完成增加值438.97億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區工業增加值產出增長比投入增長高10.0和9.2百分點。從2000-2004各年的增長看,山區地市工業增長前低後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21.1%和29.3%。
東西兩翼特色工業發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間,東西兩翼工業增長雖低於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穩固發展地方特色工業方面也有較好表現。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陽江的刀剪等,在相應行業中均佔有優勢。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兩大行業的增加值總產出中,西翼約佔35.0%,廣東的天然氣完全產自西翼,其他石化產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產品,西翼同樣佔有較大份額,西翼已成為廣東主要的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基地。此外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製品和西翼陽江的刀剪製品,也盡顯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62.7%,日用陶瓷產量約佔全省的82.0%;陽江刀剪及類似日用金屬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77.4%。
五、產業集中度提高。大中企業發展迅速壯大,一批龍頭企業「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廣東省共有大中型企業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業238家,增138家。大型企業投入產出主要指標資產、從業人員、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例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別提高10.4、4.1和12.9個百分點。
分大類行業看,部分主力行業產業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業銷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業占相應行業的比重)測算,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競爭性行業,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別提高18.0、5.0、12.1和6.6個百分點;競爭性行業CR4值的適度提高,有利於減少無序競爭,規范市場秩序。全省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CR4值超過40%的行業有11個,其中,一些傳統的壟斷性行業,隨市場開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別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壟斷性行業CR4值的適度下降,有利於充分競爭,增強企業活力。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廣東工業的影響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重點支柱產業、重點裝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優化產業結構,而且增大了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對全省工業的節能降耗起了積極的作用。而民營工業的發展壯大,既增強了廣東省工業企業活力,又穩定了廣東省內源性經濟的發展。東西兩翼及山區工業發展步伐的加快,為協調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強了對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資金的營運,提高了企業的綜合效益,促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向注重效益式的內涵擴大再生產轉變。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利潤總額1449.96億元,比2000年增長1.57 倍。
一、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日趨重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但加快了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級產業發展,而且增大了高級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有力地推動全省工業技術進步。採用「索洛余值法」測算,公式如下:
增長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K為資本投入量增長速度;L為勞動力投入量增長速度;A為技術進步速度;α為參數,表示資本的產出彈性;β為參數,表示勞動的產出彈性。上式也可以寫成:A=Y-αK-βL (2)
表示:在總產出的增長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投入量增加而帶來的增長,剩餘部分是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增長,因此,此方程稱為余值法。兩邊同除以Y,得 (3)
式中: 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資金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勞動力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目前,國際上將 ,即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測度指標。一般認為:當 = 35%時,為小康水平; = 60%時,為現代化水平。
由於資料時間序列的限制,參數α、β結合經驗確定法,根據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以前統一測算方法(參數公式α+β=1)結果,資金產出彈性α=0.30,勞動的產出彈性β=0.70; 資金投入用資產總計代替,勞動力投入用從業人員代替,工業增長用增加值現價計算。經近似計算得,2000-2004年間年均技術進步率為6.9%,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32.3%;資金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19.2%;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48.5%。而高級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在此期間的年均技術進步率均優於全省工業。當前廣東省工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工業中仍占較大比例,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貢獻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術進步因素的作用已明顯超越資金因素。在推?/ca>
B. 廣東主要的經濟產業是什麼
廣東省主要的經濟作物有:
荔枝、柑桔、香蕉、菠蘿、甜玉米、馬鈴薯、梅菜、甘蔗、茶葉、劍麻、桐籽、龍眼、荔枝、柚類、芒果、花生、橡膠、檳榔、桑蠶、胡椒、香茅等等。
C. 請告訴我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及產業鏈的分析情況
一:發展現狀
(1)較早建立信息產業市場,尤其是廣州和深圳。
(2)珠江三角洲許多城鎮已經形成以信息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的特色經濟產業區。
(3)在廣州,深圳形成大批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公司和研發中心。
(4)已經形成不同層次結合的信心網路,有政府一級部門建立的信息處,也有大量半官方、民間性質的信息服務機構,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格局。
(5)具有和強的信息服務實力:在科技、商務、工程、房地產、稅務、法制、人才、金融等方面形成優質系統服務體系。
(6)建立了功能強大的行業服務資料庫。
(7)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產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
(8)建立了具有協調發展和信息服務的協會組織。
二:存在問題
(1)基礎網路建設的水平還比較低,信息利用有效率比較低。
(2)信息環境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加強,軟體工程開發跟不上硬體工程技術的發展。
(3)政府和各級信息服務和產業部門有待於進一步協調一體化,提高服務效率和提升產業檔次。
(4)信息市場應當進一步開放,發育成支撐型產業體系。
D. 廣東省有哪些行業性的生產聚集地
我知道的就有,廣東省開平市的水口鎮的水嚨頭生產集中地,那個鎮的百分之七十的廠都是生產水嚨頭(花曬和衛浴)的,出口外國的.地址是廣東省江門開平市水口鎮.
E. 廣東省汽車工業主要分布在哪幾個城市
你好 廣東省汽車工業(主要是轎車工業)大多分布在廣州、東莞、 佛山、順德、韶關等...其中聚集規模最大 的城市是廣州市、 江門市...
以上供您參考 希望能幫到您
還望採納 謝謝
F. 廣東省的主要產業
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
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森工造紙、醫葯、汽車及摩托車。
G. 目前廣東地區的各城市的外貿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
廣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廣東對美出口60.2億美元,增長4.1%,遠低於同期廣東外貿出口回26.3%的總體增速。這位答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企業正准備加大對歐盟地區市場的開發,逐步縮小美國所佔的比重,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企業的沖擊。...
H. 廣東省三大支柱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廣東省三大支柱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主要表現為:一是支柱產業帶動效應明顯;二是重化趨勢明顯加快;三是高技術製造業創新能力增強;四是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 1.三大新興產業高速性發展。2000-2007年間,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電子信息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19.4%上升為2007年的24%。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比重相應從13%上升為15.4%。新興支柱產業中石油及化學,是與原材料、能源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市場需求雖大,但由於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入的資金、技術門檻要求較高,且投資周期長,非一般民間資本所能及;加上受產能所限,增長相對緩於其他新興支柱產業,投入、產出佔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傳統產業收縮性發展。2000年--2007年相對於其他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明顯乏力。在2007年,三大傳統產業的工業產值達到7632.54億元,但是其佔有的廣東省工業總產值的份額卻只有13.8%。從其在廣東省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例的變化來看,基本上是處於下降趨勢,從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這就說明了傳統產業對廣東省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值有所降低。再從三大產業各自的發展情況來看,紡織服裝產業在廣東省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從2000年的9.8%下降到5.5%;食品飲料產業的比重相對穩定,但是比重也從2000年6.4%下降到4.3%;建築材料產業差不多穩定在4%左右,是三大傳統產業中唯一具有增長趨勢的產業。
3.三大潛力產業穩定性發展。2000--2007年三大潛力產業產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潛力產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屬汽車產業,由2000年的2.5%增長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紙產業和醫葯產業基本保持不變,前者維持在2%—4%的比重,後者前幾年有2%的比重,後幾年卻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總之,三太潛力產業中的汽車及摩托車發展態勢良好,是支撐潛力產業發展的主力,森工造紙和醫葯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
I. 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森工造紙、醫葯、汽車及摩托車
J. 廣東的主要產業有那些
1、電子信息業
目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收入接近4萬億元,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廣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產品製造基地。
2、電器機械業
機械工業是中國的重要支柱行業,年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廣東機械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2位,產業外向度高,機械產品出口居全國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電產品出口基地。已經形成以廣州、深圳、佛山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和東西兩翼的電器機械產業集群。
3、石油化工業
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廣東石油化工總量規模居全國前列,約佔全國的10%,多種主要產品產量排在全國前三名,產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紡織服裝業
中國是全球紡織服裝的製造中心,紡織服裝是最大的中國出口創匯產業。廣東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產品門類齊全,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
5、食品飲料業
食品飲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廣東是中國食品飲料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食品飲料優質名牌產品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6、建材業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迅猛發展,近年增長接近30%。目前,廣東建材工業總產值接近15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2位,產品門類齊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業優勢突出。
7、森工造紙業
近年,中國造紙產業正步入快速增長期,年增長達到20%。森工造紙是廣東的潛力產業之一,廣東是中國造紙及紙製品的生產大省。目前,中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8、汽車
目前,中國汽車產量已經近700多萬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廣東汽車年生產能力近80萬輛,形成以廣州為中心,以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輕型車、專用車、摩托車相輔的發展格局。
9、醫葯
醫葯產業是中國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產業規模達到4000多億元。廣東醫葯產業實力居全國前列,中葯、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