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化肥行業前景怎麼樣
近年來,我國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內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容的重要保障。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化肥生產和消費大國。
據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化肥產量由3186萬噸增至2010年的6619.8萬噸,年均增長7.59%,2011年我國化肥總產量達到6027萬噸,同比增長12.1%;自給率由不到80%轉變為目前的整體自給有餘。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 中國化肥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原料上漲、能源短缺、物流成本高漲、通脹壓力持續增強等宏觀經濟環境成為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公敵,然而化肥行業卻有其特殊性,季節性強、流通性差、進退機制缺失等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長期存在。
盡管市場調節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農業保護政策壓制化肥等農業物資價格的上漲,化肥生產企業的原材料價格補貼政策以及化肥的延伸政策的缺失使化肥生產處於長期虧損,而依靠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費、低效率的生產方式更是為化肥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小、利潤逐漸萎縮雪上加霜,伴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管理運營水平成為限制中國化肥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❷ 氮肥的我國發展
20世紀以來,氮化肥的生產一直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是由於世界土壤的平均氮肥力不高,氮素不易在土壤中積累,而現代集約化農業又促使土壤有機質與氮的過多損耗,在多數條件下單位氮素的增產量高於磷、鉀養分。
我國的氮肥工業發展較晚,到1935年才先後在大連和南京建成兩座氮肥廠生產硫酸銨。1949年前,全國累計生產的氮肥量為60萬噸(N),主要用於沿海各省。新中國成立後,氮肥工業先於磷鉀肥獲得迅速發展。1953年我國年產氮肥以養分計算為5萬噸,超過歷史上1941年最高年產量4.8萬噸。經過第一和第二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至1965年,全國氮肥產量已達103.7萬噸(N)比1953年增長近10倍。以後,經過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廠並舉的大發展時期,全國新建了1000餘座小氮肥廠和10餘座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氮肥廠。至1983年,全國氮肥產量猛增至1109.4萬噸(N),成為僅次於前蘇聯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產國。1991年全國氮肥產量達到1510.0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國共生產合成氨4629.85 萬噸,生產氮肥3200.7萬噸(折純氮),其中尿素4147.13萬噸(實物量)。2006年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產量為5,592.79萬噸,比2005年同比增長8.0%;2007年1-11月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產量為5,248.58萬噸,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長13.1%。
❸ 國內外化肥發展現狀
國內化肥行業面臨三大風險
國內肥料價格於2010年第四季度攀升至新高;尿素按年上升21%至每噸人民幣2,050元、磷酸二銨(DAP)按年上升18%至每噸人民幣3,300元,而鉀肥則按年躍升15%至每噸人民幣2,870元。雖然第四季一般屬肥料行業的旺季(另一個旺季是第一季),但我們相信價格上升的動力不單由季節性因素構成,其他因素包括:1)政府實施嚴格的節能措施,把尿素生產商的平均開工率減至僅60%;(2)磷肥的主要原材料硫磺及氨供應短缺,導致價格急升,亦推高磷肥的生產成本;及(3)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因而亦刺激尿素及磷肥的出口需求以及磷肥及鉀肥的國內需求。
中國肥料行業經過2008年中的高峰期後陷入周期性低潮,我們認為此行業將於2011年出現更強勁的復甦。肥料價格與農產品價格有極高關聯性,由於中國以及全球的種植面積減少,我們估計現時農產品價格的升勢將延續至2011年。國內肥料庫存仍然偏低,下游分銷商對補充存貨的需求將更為殷切。我們預料全球肥料價格將保持升勢,將推動對尿素及磷肥的出口需求。然而,中國政府把徵收110%旺季出口關稅的期間由6個月延長至7個月,直至6月30日為止,將會抵消部份出口需求的增幅。最後,尿素生產商的開工率偏低,僅約為60%,產能的釋放有一個過程;而磷肥及鉀肥生產商的開工率則達致約90%的歷史高位,建立新產能一般需時1.5年。
全文挺長,你可以看看 http://info.nh.hc360.com/2010/12/16141192678.shtml 就是這篇文章
❹ 目前化肥行業市場的前景如何
就目前而言,化肥行業市場的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農業的話,是一個大國的重中之重。內因此農業發展是必容須堅持下去的,而農業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化肥,它能確保農作物的收成足夠好,因此化肥需求市場是巨大的,所以化肥行業的前景是非常不錯的。
❺ 建國以來中國的工農業發展的數據和資料是什麼
建國後,黨和政府為了盡快改變四川交通的極端落後面貌,十分重視四川交通事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鐵路、公路、內河和民航的建設。建國以來,四川交通建設經歷了幾個大的發展階段: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時期。這一時期四川交通建設以恢復舊線和建設新線為主,又特別把建設的重點放在鐵路新線的修築上。1952年成渝鐵路建成通車,1957年底寶成鐵路全線交付營運;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幹公路;並重點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別是川江的宜賓—重慶段;民航方面,除恢復原有航線和修復、改建、擴建機場外,又開辟了重慶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線以及成都到拉薩的航線。此期間四川交通建設的特點是規模宏大、步子穩和投資效益高,對迅速改變四川交通落後面貌產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時期」。為適應當時各行各業發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設曾出現了一個「全民動手,遍地開花」的熱潮。1958年川黔鐵路破土動工,隨後內昆鐵路開始建設,與此同時,省內許多地方還掀起了地方辦鐵路,廠磚建專用線的熱潮。公路建設方面,縣、道公路和大道發展很多很快,社會上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運輸工具增加了很多。這階段交通建設的積極成果是,有力地推動了交通路線向新興工礦區、廣大農村和邊遠山區延伸,因而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於全省運網布局的日趨合理。這階段交通建設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各地交通建設多為一轟而上,並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長遠規劃和全盤考慮,又不講究經濟效益,因而新建線路質量差,重復建設和有始無終的現象在許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後遺症」。
「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建設重點轉向內地,四川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隨著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和外地大批重點廠、礦、國防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遷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設重點也移到以修築成昆鐵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為主的川西南地區運網的建設上。
「四五」「五五」時期。省境內除有少數新線(如襄渝鐵路)在繼續進行建設外,四川交通建設重點主要放在對已有線路的技術改造和運輸工具、設備的更新上。繼寶成線1975年實現全線牽引電氣化之後,成渝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工程也於1985年完工;省內大部分干線公路已加鋪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實現了航標燈電氣化,重慶等港口的設施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客貨吞吐量增加;民航擴建了成都雙流等機場,增加了客機和增開了航班。
進入80年代以來,四川交通運輸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動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門外,地方交通部門以及非交通系統的企事業單位,集體或個人,紛紛集資集股,新建或擴建線路,購置車輛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本地區的交通運輸緊張問題。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講求實效的全民辦交通的熱潮。
從1950年到1988年,四川交通運輸建設投資總額達108.71億元,佔全省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12.4%,其比重僅次於工業,居各部門基本建設投資的第二位。從交通系統內部來看,對鐵路建設
投資最大,達62.88億元,佔全省交通建設投資的57.8%。
從目前來看,四川在全國是交通運輸有一定發展的一個省。就運輸線路長度來說,四川鐵路、公路、內航通車或通航里程佔全國運網總里程的6.67%。其中,鐵路營運里程約佔全國5.1%,低於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而高於其餘省區;公路通車里程佔全國9.45%以上,名列全國各省區之首;內河航道里程約佔全國7.93%,僅次於江蘇、廣東、浙江、湖南等省。但從鐵路網密度和客貨運量等來看,四川交通運輸的發展程度則比較低。四川鐵路網密度為48.0公里/萬平方公里,低於全國70.3公里/萬平方公里的水平,在各省區中列倒數第六位;公路網密度列全國第二十位。四川各種運輸工具的客運量雖然佔全國總客運量的8.18%,但旅客周轉量只佔全國的5.84%;貨運量佔1.10%,而貨物周轉量僅佔全國的1.78%。全國平均每人年旅行次數為6.76次,而四川只有5.89次。
❻ 化肥的發展趨勢
我國化肥行業因產品使用的季節性和與農業密切相關,具有周期性和政策性強的特點。目前,化肥行業整體發展面臨困境。「十二五」初期化肥行業的發展趨勢包括:
――整體需求增長有限
我國氮、磷肥化肥消費量已經進入供需平衡穩定的平台期,增加與抑制化肥需求的因素相互作用,未來化肥需求增長緩慢。
擴大化肥需求的因素
一是保障未來糧食穩定供給的需要。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按人均糧食400公斤計算,糧食總產量應為6.4億噸。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糧食單產需從目前的每公頃4300公斤提高到每公頃5600公斤,提高約25%。未來單憑化肥提高產量很難做到,但為糧食生產提供約40%貢獻的化肥行業,無疑對保證糧食供應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化肥的剛性需求。
二是農民收入增加後的購買力支撐。2011年起國家繼續實施各項惠農政策,農民種植收益不斷提高,有利於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化肥投入。同時,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化肥市場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十二五」期間,農產品價格將保持穩定提高的態勢,為增加化肥投入提供保證。
三是國際市場化肥價格保持較高水平。據國際肥料工業協會的最新報告顯示,受農作物價格上漲以及經濟復甦的雙重刺激,2010~2011種植季節全球肥料消費有望增長4.7%。到2011~2012種植季節,全球肥料需求將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預計2011年國際化肥價格將居於高位。雖然我國化肥出口政策控制較緊,但國際化肥價格對國內市場仍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出口淡季關稅期,如果國際化肥價格保持較高水平,將保持一定化肥出口,支撐市場需求。
抑制需求的因素
一是從需求增長速度看,2005~2009 年前3年我國氮肥表觀年消費量連續穩定在3300萬噸(折純)左右,2009 年增長到3600萬噸;磷肥消費量 2005年~2009 年穩定在1150萬~1250萬噸(折純)。而 2005 年至2012 年國內糧食連續7年穩產高產,這表明我國化肥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也說明國內化肥需求增長進入平台期。
二是從化肥利用率提高空間看,我國利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但也消費了佔全球近35%的化肥,這說明我國單位農業面積化肥的使用量和密度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而化肥的增產效能是有限的,這種狀況直接限制化肥需求擴張新的空間。
三是從施肥方式進步來看,科學施肥抑制化肥用量過快增長。歐美發達國家化肥行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化肥施用總量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均呈逐步下降態勢。隨著我國農業改革的深入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國化肥行業也將隨之發展類似的一系列變化,特別是農民科學施肥的意識明顯提高,將抑制基礎性肥料使用量的明顯增加。
――整體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十二五」時期,我國化肥行業將向規模化、低成本、高效能、環保型、差異化方向發展,基本形成壟斷競爭的產業格局。具體發展趨勢包括以下方面:
以成本為導向的競爭模式成為主流
化肥企業必須堅持成本領先戰略,實施一體化發展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生存能力,從而實現長久可持續的發展。主要原因:
一是競爭環境壓力。化肥產品特別是基礎化肥具有同質性,原料成本在銷售收入中佔有很高的比例,例如煤、天然氣占尿素生產成本中70%以上。在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二是未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影響。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會明顯增加化肥、農葯的規模化采購,化肥使用者的化肥購買議價能力將明顯提高,如同規模采購可以獲得更低折扣一樣,必然要求化肥出廠價格更便宜。化肥生產企業要維持原有的利潤率和市場佔有率,必須降低生產成本,如採用低價原料、實現多項產品聯產、加強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等,以此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來源。
三是政策變化後成本上升。從長遠來看,化肥產業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天然氣、煤炭繼續提價是大趨勢,煤炭、磷礦石、鉀等原料也會因為資源稅由從量徵收改為從價徵收而提價,原料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企業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勝出,就必須從工藝改進、內部管理等方面節約成本,適應未來低成本競爭的潮流。
優化產品結構成為必然選擇
從當前及未來市場看,以下肥料市場需求增長較快,也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主要包括:高效化肥、復合顆粒肥、液體化肥、添加農葯的肥料、專用化肥(小麥、水稻、玉米、果樹專用肥等)、節水的全水溶性肥等。從尿素看,包括多肽尿素、智能尿素、塗層尿素、含硫尿素等新型產品。越來越多的化肥生產企業向產品差異化方面發展,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主要原因:
一是國家大力推進低碳減排的施肥模式,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求化肥產品向復合化、專業化、精細化轉變。因此,控制基礎肥料總量,在新型化肥產品上加大開發力度,將是根本出路和未來方向。隨著農民科學用肥、平衡施肥意識的增強,國內新型肥料開發正在加快進行,新型肥料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二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功能增強。化肥工業「十二五」規劃確定調整優化品種結構,重點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化肥的比例。國家將緩控釋肥等環境友好型肥料列入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品,並在財稅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生物產業中,對生物肥料給予支持。
三是土地集約化經營加快推進,將促進化肥產品結構優化,與需求更緊密對接。規模化種植模式,有利於測土配方施肥,提供農化服務。同時,具有更大化肥消費能力的規模經營者或合作社,對化肥產品的鑒別能力將明顯提高,會在市場上選擇技術含量更高、價值更大、效果更好的化肥產品。這也要求化肥生產企業必須加強工藝和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和適應市場需求。
企業發展模式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化肥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加速融合、雙向進入,從單一生產、流通型向生產經營型、服務型轉變。未來的產業格局將是:生產商――有品牌的綜合服務商――土地經營者,即:上游是化肥、農葯生產商,中間是生產商自建或現有農資流通企業改造後的綜合服務商,下游是直接的農業生產商。分散的純粹意義上的零售商將逐步減少。主要影響因素是:
一是適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需要。化肥行業未來的競爭領域正由單一的化肥生產向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延伸,形成工商聯合的供應鏈競爭,單一品種生產模式越來越難以生存。成本是生存發展的關鍵,而生產領域降低成本的空間相對有限,而向上下游延伸並形成產業鏈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多盈利點,提升競爭力。
二是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工業發展正在進入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提升的階段。目前國家政策支持化肥行業集中和整合,未來這一進程將不斷加快;伴隨生產資源結構的調整,流通領域的變革將加快。生產與流通企業通過重組洗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工商合作加強,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逐步壓縮,單一、分散的零售商將逐步減少甚至被淘汰。
三是適應土地集約化經營的需要。我國土地集約化進程的推進帶來農業經營規模擴大,必然使土地經營者提高對降低農資成本與技術、物流、信息等多樣化的要求;同時,化肥生產企業能與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見面,實現供需直通,購銷渠道通暢,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和流轉成本。這相應帶來化肥營銷模式的變革,促進化肥生產者向流通領域延伸擴展。
促進化肥行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建立科學合理的市場准入和淘汰機制
1.嚴格新上項目審批。一是要嚴格項目審批程序,將規模以上化肥項目實行核准制,並嚴格規定新上項目的規模、技術工藝、環保評估和原料來源,特別是提高節能環保的市場准入門檻。二是要在項目審批中考慮地區因素,鼓勵基礎肥產能向原料產地集中,對於非原料產地新建、擴建產能從嚴控制。
2.加快推出行業准入政策。加快推進合成氨、尿素、磷肥、復合肥、緩控釋肥、鉀肥行業准入條件的編制,提高質量、環保、安全、能耗等准入標准,並盡快發布實施。
3.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化肥淘汰落後產能專項資金,用於對淘汰落後產能的補貼。對落後產能淘汰後企業的土地開發或處置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土地開發或處置來彌補損失,提高企業淘汰落後產能的積極性。建立新建項目與淘汰落後產能的捆綁機制,明確新建、擴建產能必須以等量淘汰落後產能為基礎(類似於水火電關停中的上大壓小)。新建擴建產能的企業應承擔淘汰落後產能的義務,即新建項目產能必須同落後產能企業重組、聯合,並吸納安置其職工。
增強行業發展能力
1.國家加大化肥行業改造升級的投入。國家通過支持企業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國家繼續加大對化肥行業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等投資項目和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支持。
2.積極培育大型優勢企業集團。為提高產業集中度,與促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相結合,可考慮適當配置給大型化肥企業一部分原料礦資源,提高化肥企業資源保障能力。培育扶持大型化肥企業集團,鼓勵建立原料礦采選、加工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企業,發揮綜合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3.改善鉀、磷肥生產原料供給。我國鉀、硫磺資源不足,近幾年對外依賴度保持在50%以上。國家應多渠道增加境外鉀、硫等資源供給。同時,適當調整磷肥產品結構。我國磷復肥多採用磷酸胺路線,導致大量進口硫磺。而硝酸磷肥可以減少對硫磺的依賴,同時適合農業增產的需要,可以重點推廣硝酸磷肥的生產和應用。
完善化肥淡儲政策
1.建立國家和地方兩級儲備制度。仿照國家儲備糧食調節糧食的機制,國家建立化肥儲備調控機制,用國家財政或是農行貸款儲備,低價買進,高價拋出,定期輪庫,確保化肥質量。國家儲備要處理好與商業儲備的關系,根據國內化肥淡季需要儲備量確定儲備規模。以目前的商業淡儲為主,國家儲備為輔,國家儲備主要是保持化肥市場穩定,平衡旺季、淡季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2.繼續擴大淡儲規模。擴大的淡儲規模,一部分由國家和地方儲備承擔。另一方面向生產企業適度傾斜,增加淡儲指標給生產企業。為解決生產企業流動資金問題,有關部門應協調銀行加大對生產企業儲備業務的貸款支持,尤其是化肥淡儲期間,允許生產企業用產品做抵押,辦理短期貸款。
3.鼓勵合作儲備。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搞聯儲銷售,其最大優點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可以有效地降低冬儲風險。國家應擴大工商聯合儲備的比例,推進淡儲工作的加快啟動和進行。
4.完善補貼方式。參照對農民的直補政策,按淡儲期前後化肥市場平均價格波動幅度,確定一個合理的補貼水平,以更好地保護承儲企業的利益,使淡儲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
穩定化肥行業相關政策
1.繼續支持化肥行業穩定發展。在尚未具備完全取消化肥行業優惠政策的條件下,繼續實行各項化肥生產、流通的優惠政策,保障化肥生產原料供應、加大鐵路運輸支持力度、做好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工作。
2.出口關稅政策適時微調。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化肥行業出現新情況時,適時進行微調,在保證國內化肥供應、價格穩定的同時,擴大出口,緩和國內產業過剩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