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什麼,按可比價增速如何計算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現價數據,增速是可比價數據,就是扣除價格因素影響的數據,現行計算增加值的方法,是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乘上增加值率。但是由於是不同行業的產值乘上不同的增加值率,所以太准確的數據,不太準的數據也行的話,可以試試拿多期的產值除增加值,看看出來的系數穩定不穩定 。僅供參考!
Ⅱ 怎樣看待文化產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可以說是比較滯後的。雖然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但由於文化事業,新聞事業具有意識形態性,因此,在我國,文化事業方面的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導致我國文化產業嚴重滯後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更是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與我國國家實力和經濟實力嚴重不相稱。這種差距有多大,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讓大家去想像:中國電視觀眾數量世界第一,中國電視台數量世界第一,中國電視頻道數量世界第一,但是全中國3000多家電視台的年廣告總產出還不到美國時代華納公司一家媒介公司的電視領域年收入的60%。年產出百億人民幣的中國中央電視台被譽為中國傳媒產業的超強「航母」,暫且不與大國和強國的電視公司來比,就是與歐洲小國盧森堡的盧森堡電視台比較也相形見絀。盧森堡電視台年產出早已近3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近兩百億。而盧森堡面積為2586.3平方公里,人口49萬多。湖南省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6465萬人,湘潭市總面積5016平方公里,人口270多萬,盧森堡無論是從人口還是面積只相當中國的一個中等縣。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至今還是電視產業小國,這與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三的地位極不相稱。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7%,日本為18%,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但據統計,200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4140億元,僅佔GDP的3%。
從總體上講,文化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驅動輪。著名學者米切爾・J・沃爾夫曾在《娛樂經濟》(<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一書中指出:「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製造、鋼鐵、金融服務業——正在迅速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經濟以製造業為中心;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世界經濟以服務業和知識為基礎;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今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是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內容產業經濟。文化產業在經濟上非常重要,文化產業是投入少、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文化產業范圍內的各產業相互聯結,其「波及效果」會帶動其他類別的產業。文化上的強國將成為經濟強國。目前美國的文化產業的收入已經占據美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5%-28%,高達每年4000-4800億美元。按照美國某些專家的估計,到2010年,在全球范圍內,文化產業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和發展。有的學者估計,到2010年,全世界文化產業的總產值將是2005年的三到四倍,將達到12000-15000多億美元,其中美國預計佔有60%左右。 在我國,文化產業也是一個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近幾年的文化產業增長很快,文化產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比如我們湖南,2008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530億元,近5年年均增幅超過18%,高於GDP增幅6個多百分點。但是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低於發達國家,且不和美國比,就是在亞洲,我國的文化產業總值遠遠落後於印度和日本。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必須大力發展。況且我國每年對文化的消費需求遠遠大於其生產能力,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文化產品及其衍生產品。中國的文化產業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粗略估算進口和出口的比例是10:1,甚至更大。
文化產業發展關繫到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文化安全。如果說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國家的硬實力的話,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當今時代,不但需要硬實力,而且需要軟實力。如果說硬實力讓人敬畏的話,軟實力則讓人信服;硬實力讓人敬而遠之,軟實力則讓人「信而來之」。在這種意義上,軟實力更重要。因為軟實力可以轉化為硬實力,軟實力也可以成為制約硬實力或推動硬實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強大,不僅取決於經濟實力,同時更取決於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的強力推動作用已越來越突出。從國際形勢看,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提高軟實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近年來,在世界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來越艱難,甚至一些產品在一些國家受到圍堵,一些企業在世界上受到一些國家抵制。而文化的影響則可以轉化和改善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因為文化產品並不等同於物質產品,它帶有意識形態性,說白了,它帶有宣傳性,它可以傳播特定的價值觀、世界觀,可以宣傳一個國家,大大改善其它國家民眾對一個國家的看法、態度,有利於樹立一個國家的良好形象,改善一個國家的外部發展環境。 而且,』一個國家的媒介產業的發展水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一個國家的媒介在世界上沒有影響,它在世界上就沒有多少話語權,在牽涉自己利益的新聞報道上就沒有多少主導權,就可能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當今世界,由於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新聞媒體實力強大,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幾大通訊社基本上壟斷了世界新聞報道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因此,在涉藏、涉疆、涉台等問題的報道上,我國政府受到西方媒體的無端攻擊,惡意詆毀,但常常無能為力,導致我國在世界上的輿論環境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改變,應該說與我國新聞媒介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力和影響力有很大關系。正因為如此,痛定思痛,2008年,當金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深度還在擴大,當世界上許多媒體都在裁減員工,節約開支時,我國政府卻宣布將花450億元支持傳媒業發展,擴大媒體的全球影響力,目的是改善我國的外部環境,改善我國在世界上的輿論環境。
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繫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當今世界,美國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的巨無霸。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有85%來自美國好萊塢。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好萊塢影視業在海外市場的年收入達30多億美元。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與製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個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佔1%-2%。目前,美國的影視產品已經占據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偏僻的市場。甚至在非洲貧民區里,人們每晚都在爭相觀看美國電視劇《豪門恩怨》,以窮人的視角去感受其中的美國富人的氣息。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目前世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製作由美國控制,傳播於世界大部分地區的80%-90%的新聞,都是由美國和西方的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ABC(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結盟國家集團發布信息量的1000倍。 自我國加入WTO以後,我國將逐步放寬外國文化產品及企業進入我國的限制。試想,當美國的文化產品可以在我國暢通無阻時,將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造成怎樣的後果?如果我們的文化產業仍然是現在這個樣子,將無力與美國的文化產業抗衡,我們的媒介將可能破產倒閉或者被吞並。如果我們的電視台播放的是美國的電視劇,我們的電影院放映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我們的書店出售的是美國出版的圖書,我們的報紙是在美國老闆領導下報道新聞,那我們的民族文化如何保持和發揚,我們還有什麼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可言?要知道,帝國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最主要表現形式是文化帝國主義,當今世界的侵略,很少是赤裸裸的武力侵略,而是一種溫柔的文化侵略,而要抵禦和防範文化侵略,只有做大做強自己的文化產業。
國家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次,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走市場化的改革之路。理論和實踐證明,只有走市場化道路,文化產業才能真正貼近市場,貼近受眾,才能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才能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創造力。文化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入大,產出也大。我國並不缺資金,但缺乏吸引資金的政策,文化產業也是人才密集型產業,但我國並不缺人才,但缺乏吸納人才,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政策。這次,國務院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不但將文化產業振興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而且在政策上有一些重大突破,如規劃提出「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對於長期受到行政區劃限制,使之不能做大做強的媒介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全國文化產業單位,特別是我們湖南,我們湘潭的媒介企業、文化企業,一定要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加快發展,走出去,做大做強。
Ⅲ 文化產業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佔全市GDP的5.1%。從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年均遞增15.2%,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
一、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北京市從1999年開始進行文化產業統計,統計的內容主要由來自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商業和工業4部分的15個行業類別組成。與國家最新標准相比,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對文化產業劃分的依據不同。
1. 文博資源
據第叄次文物普查統計,北京文物資源總量為3550處,文物建築20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北京地區有注冊博物館121座,約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7%,館藏文物226多萬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與歷史價值,有些屬世界級、國寶級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館固定展覽200多項,臨時展覽400多項,年接待觀眾3000多萬人次,在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 文化產業資源
(1)文化設施資源。北京文化設施總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九五」以來,相繼興建了首都圖書館新館、中華世紀壇等一批現代文化設施。按照《奧運行動規劃》,未來幾年,北京文化設施投資將達到650億元以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和。
(2)文化企業和品牌資源。
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由於目前《文化產業分類》是依據文化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單位,又包括了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因此,無法用其劃分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性文化單位)。因此,在《文化產業分類》不敷出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我們將北京市現有文化單位按性質分為3類:第一類是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等。第二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國有文化企業,如各類劇院、演出團體,報社、電視台、圖書音像出版社。第叄類是民營文化企業,如文化娛樂企業、私營圖書發行公司等。按照這一分類方法,並考慮到目前的文化管理還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因此,對現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機構,包括市文化局、市廣播影視集團、文物局、市新聞出版局等所屬的文化單位進行統計可知,這4家單位共直屬文化單位92家,其中文化事業單位19家,文化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43家,其它部門點30家。
一是文化企業品牌。北京歌華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初具規模,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廣播影視行業的中國保利華億傳媒。但總體上國有壟斷的特徵較為明顯。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暨相約北京文化活動、北京國際音樂演出季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等叄大標志性品牌已經形成。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電視藝術周等正在成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動。
叄是文化區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文化區。北京古玩城是全國首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琉璃廠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
(四)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 文化產業整體概況
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資產和經營收入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9.7%和18.6%,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4.5%。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仍然較低,近3年一直在5%左右,與成為首都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點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 文化產業結構分析
(1)行業結構。
一是文化服務業佔主導地位。2002年,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增加值叄項指標佔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8.8%、62.5%和60.8%。
二是呈現四大主導行業。文化產業中的廣播電影電視業、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以上4個行業的資產、經營收入和增加值分別佔全市文化產業的75.7%、68.5%、66.9%(見表3)。
(2)所有制結構。
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中,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及外商投資經濟所佔比重分別達到33.6%、20.3%和5.5%。
(3)布局結構。
北京文化產業地域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具體表現在:一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各區主導文化產業類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區古玩業和京劇表演業,朝陽區的國際化和發達的經濟水平促進了會展業、高雅藝術演出業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布局的消費區指向特徵明顯。如海淀區蓬勃發展的圖書銷售業依賴於該區龐大的高校消費人群。叄是地域產業聚集初具雛形,如宣武傳媒大道、朝陽大環影視製作中心等,但並未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園區,規模效益不明顯。
二、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
概括起來講,北京文化產業中的重點行業主要包括四大現有強勢行業、叄大特有優勢行業、兩大新興增勢行業。
(一)現有強勢行業
包括出版發行業點、廣播電影電視業(含新聞)、廣告業,以及新統計口徑下納入的旅遊業點四大行業。
1. 出版發行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分類》,出版發行業大體包括北京現行統計中的出版業、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叄大行業。
書刊出版業是目前北京文化產業中綜合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個行業,經營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資產總量、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居於第二位。如果再將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業記入,叄者資產總量、經營收入、增加值3項指標,將分別占現行文化產業的42.7%、42.3%和48.2%,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中的第一大行業。
2. 廣播影視業
(1)硬體設施居全國前列。
2003年,北京共有2座電視台、電視節目33套;3座廣播電台,廣播節目25套。現有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設有限公司兩條電院線,共計64家影院。2003年兩條院線共放映120329場,觀眾698萬人次,票房收入13619.2萬元。
(2)擁有全國最大的影視節目平台。
一是擁有數量最多的影視製作公司。北京是全國影視製作的龍頭基地,有200多家影視製作機構,占國內影視製作公司的40%以上點。
二是電視劇產量最高。2002年,全國共生產電視劇698部,其中北京地區生產230多部,占總數的1/3以上,與分列第二、第叄位的廣東(37部)、上海(30部)相比,佔有明顯優勢。
(3)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業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從2003年底開始,我國全面啟動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見表5)。據亞洲有線與寬頻協會(CASBAA)預測,2010年中國的付費電視及上下游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到2015年將增長到1.5萬億元。北京歌華有線是國內最大的平台運營商,以北京為首的華北地區,擁有最多的付費頻道資源,並對東北地區的網路運營商有較強的吸引力,發展數字電視前景十分廣闊。
3. 廣告業
廣告業是與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媒體相伴隨產生的,具有跨媒體的性質,它是文化產業中人均勞動生產率最高的行業之一。2002年,北京廣告業人均增加值達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1.7倍。
4. 旅遊業
雖然北京旅遊資源、旅遊景點的規模和數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但北京旅遊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卻不是最高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和入境旅遊者人數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廣東之後,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間很大(見表6)。
(二)特有優勢行業
北京文藝演出業、古玩藝術品交易、會展業這叄個發展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雄踞全國首位。這些行業雖然總體規模並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業性質,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積極發展這類行業,對提升城市品牌和整體形象有著重要作用。
1. 演出業
演出業是首都文化產業中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在體現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藝術業點的總資產為25.11億元,占整個文化產業的2.58%;經營收入4.01億元,佔0.79%;實現增加值3.77億元,佔2.3%。盡管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較小,但與全國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業發展的優勢非常突出。
2. 古玩藝術品交易點
文物經營、舊貨市場、文物拍賣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市共舉辦132場文物拍賣會,總成交額為9.53億元,總成交率為61%,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北京文物拍賣中年經營額超過億元的企業,排在前叄位的分別是中國嘉德(2.63億元)、北京瀚海(2.57億元)、中貿聖佳(1.78億元),它們同時也分別位居全國前叄位。
北京文物監管物品市場,2002年總經營額超過5億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園舊貨市場,在規模、年經營額上均居全國同類首位。
3. 會展業
北京是全國主要的會展城市之一,會展業在全國起步最早。北京會展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所辦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影響力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年北京市會展業創造增加值將達到72億元,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2.3%。
目前,北京會展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階段,與高新技術產業和開放型市場體系互為依託,呈現出以經濟貿易和科技展覽為主,國際會展增幅較大的特徵。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個展覽中,排在前叄位的經濟貿易展覽、科學技術展覽、文教衛生展覽,分別占接待總數的33.2%、24.9%和21.1%。特別是科學技術展覽增幅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個百分點。按照《北京會展業發展規劃》,到2008年北京會展總收入將超過70億元,實現邁向亞洲會展中心城市的目標。
1. 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點
從網路資源看,北京發展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潛力巨大。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3年,北京上網用戶共398萬,佔全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的5%,佔北京市人口的28%,上網普及率居全國首位。北京市上網計算機數為198萬台,佔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比例為6.4%。北京地區共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網站)站點12.3萬個,佔全國的21%,其中CN域名8.4萬個,佔全國的25%。
2. 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內容產業
北京在發展動漫遊戲產業方面具有潛在優勢:一是動漫遊戲產業融合了叄維動畫製作技術、數碼錄音等高新技術,是文化產業中與現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北京在高新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二是動漫遊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絕佳的創意和一流的製作水平,因此它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而這恰恰是北京的優勢。叄是動漫遊戲產業是一個帶動能力非常強的產業,如玩具、食品、音像製品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符合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如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也有體制層面的,如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企事業還未真正分離;還有操作層面的,如缺乏有針對性的文化產業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認識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技術層面: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數據可比性差
由於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年度較短,到目前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共6年的數據。加之如上所述統計口徑的變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標,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間不可比,而且無法進一步准確分析首都文化產業與北京文化產業的結構和關系。其結果是,如果採用《統計年鑒》的數據,即15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只能從1998年到2001年;如果採用市統計局《統計報告》的數據,即12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是從2000年到2002年。而對各行業中央與北京隸屬關系的分析,則只能取到2001年的數據。目前,考慮到時效性,廣泛採用的是後一種分類所得出的數據。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是12個行業的口徑。由此可見,統計數據的變動,給宏觀決策和研究工作都帶來了困難。
2. 體制層面: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尚未真正分離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離、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是兩個互相關聯的問題。在目前文化單位大多是部門歸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業的分離依賴於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而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深層次的原因正是由於沒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職能真正分離。
市區兩級文化管理體制銜接不暢。在市一級,現行文化管理部門分得過細。比如,音像出版物的製作權管理在廣電局,發行權管理歸新聞出版局,文化市場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場執法權力。在區縣一級,建立了文化委員會,開始試行文化綜合執法。區縣文委在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一」,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合並而來。在崇文區和宣武區甚至是「五合一」,即已將旅遊局並入文委或合署辦公。由於上下工作機構不能對接,區縣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個甚至5個局、1個辦(「掃黃打非辦」)的指揮,精力不足,影響了工作效率。
叄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實際上只局限於北京市屬文化部門,特別是市屬的國有文化單位,與中央部委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缺乏整合,對民營文化企業更是底數不清。
3. 操作層面:缺乏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手段
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是一個產業問題,是市場問題,不是傳統的事業問題。從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和發展,雖然僅僅8年左右的時問,但隨著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卻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員的分流安置、資產的處置、財政稅收、土地政策的優惠、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認定,等等。
4. 認識層面:處理好首都文化產業和北京文化產業的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講,北京的優勢不在於自身,不在於北京的地域和地緣特點,而在於承擔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資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首都的優勢。以出版業為例,2003年,全國共有書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總數的41.6%。其中,中央所屬220家,北京市屬僅17家。而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構成了北京市屬出版行業的主體。這種分布狀況至少可以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北京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是針對於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屬可掌控的資源相對少得多。
(二)促進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 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使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真正分離
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壯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因此,盡快理順北京市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一是盡快分離現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職能,實行全行業統一管理,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構。
2. 制定、整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北京市有關部門應在兩個《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加強北京市現已出台的各項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盡快制定統一的《北京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功能區。具體做法有3種:一是在原有科技園區內將文化產業納入,擴大產業優惠的范圍。
3. 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夯實基礎工作
把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必須要有真實、可靠的相關統計數據和翔實的發展情況作支撐。只有情況明、數字准,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針對目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相對滯後的情況,建議:一是抓住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參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結合北京實際,盡快明確北京市新的文化產業統計的范圍(行業)、統計對象(所有制)和統計內容(指標)。二是列出開展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時間安排,並對以前年度數據做適當調整,盡可能保持年度數據可比、相對穩定。叄是做好文化產業統計的組織實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發展觀念
一是要將首都功能和文化產業發展統一起來,通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內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設國際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業、部門等所屬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資源,將民營文化企業、中央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納入文化服務和管理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企業集團。叄是要加快推進市屬文化行業的改革,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打破行業壟斷,吸引民間資本投入。
Ⅳ 中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是
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佔中國GDP總值4.5%。
數據顯示,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核算後,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
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同時認為,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按行業分,2016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872億元,增長13.0%,佔9.3%;
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024億元,增長17.5%,佔52.1%。按活動性質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9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9.5%,佔36.2%。
數據顯示,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7個類別中,2016年,增加值佔比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增速居前三位的則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Ⅳ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原因
目前是,樓市、股市還是支柱,股市不爭氣,樓市太泡沫,不能指望。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將文化產業提出來了。這既是一個話題,也是一個希望,但願文化產業能成氣候。
Ⅵ 什麼是文化產業增加值
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單位產值的增加值
例:工業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 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指標
例:物流產業增加值
物流產業增加值是指由交通運輸業物流增加值、倉儲物流業增加值、批發物流業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裝物流業增加值和郵政業物流增加值構成。物流產業增加值是反映物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
1991年我國物流產業增加值為2257億元,2002年為7133億元(2003年為7880億元),增長2倍多,年均遞增11%,高於同期GDP年均增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增加值發展最快的是配送、物流加工、包裝,12年平均增長17.6%,倉儲物流為16%,批發物流為13.4%,郵政業物流為12.7%,交通運輸物流為8.6%。物流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的比重1991~2002年平均為24.8%。
例:第三產業增加值
國民經濟中除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部門。包括的范圍各國因對三個產業劃分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我國國家統計局1985年4月對三個產業的劃分是: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除上述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主要包括流通部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多年,我國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基本上處於被抑制狀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獲得了新的生機。為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2年6月16日做出《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確定發展第三產業的目標是:爭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長一些時間,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體系、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要高於第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就業人數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重,力爭達到或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發展我國商業、金融、保險、旅遊、信息、法律和會計審計咨詢、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不僅有利於促進市場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方便和豐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廣開就業門路,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和政府機構改革創造重要條件。要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
Ⅶ 資料分析中,平均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有什麼區別舉個例子最好啦 謝謝
(1)平均增長率是取各年增長率的平均值。
(2)年均增長率其實是為了計算方便,而人為設定的幾年在一起計算的平均增長率。
例如:
第一年增長率是10%,第二年是12%,第三年是14%,第四年16%,那麼四年的年平均增長率=(4√1.1*1.12*1.14*1.16)-1=12.98%,而增長率的平均值=(0.1+0.12+0.14+0.16)/4=13%。
Ⅷ 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佔GDP多少
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升至4.3%
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0.3倍;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