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勞動者

文化產業勞動者

發布時間:2021-03-13 01:20:37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什麼意思

文化產業增加值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Ⅱ 文化產業的興起背景主要有其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文章編號:1009-4318(2003)01-0038-04 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X 汪建明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連雲港222006) 摘 要:當代文化產業興起的三個重要原因: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經濟市場化的運作。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一體化、高智化、共融性、開放性等特點,文化產業的興起帶來了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存在形態的多樣化、接受方式的非線性、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等新變化。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技術;原因;特點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化產業)))這個被經濟學界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朝陽0產業,近年來,正挾高科技迅猛發展之勢,蓬勃成長於世界各國,在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創造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物質生產相對過剩的世界經濟疲軟注入了強心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人類素質提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產業形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文化產業的興起?它在當代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又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新變化?本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作一初淺的探索。為了便於討論,本文把文化產業界定為,是指通過了工業化、信息化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交換和傳播。 一、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是以人類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精神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形態,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的新興產業。它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社會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的內在推動,又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歷史要求。 1.科學技術革命,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文化產業興起的技術前提和直接推動力 從文化傳播來看,口頭語言是人類最初的傳播形式,但語言傳播存在著傳播范圍小、數量少、速度慢和不易保存的先天性缺點。文字的產生,使信息有了便於攜帶和傳載的載體,但信息難以大量復制,也不易普及,傳播只能在特定的群體中進行。直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人類才第一次具有大批量、高 速度復制信息的能力。中國宋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 刷術傳到歐洲後,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機,金屬活版印刷是傳播媒介的第一次革命,印刷術的誕生和改進使文字以比此前手抄本根本無法比擬的速度傳播開來,它代表的是一致的重復為基礎的機械進程的誕生,提供了第一批重復生產的商品,第一條生產流水線,第一次大規模生產。比如報紙盡管在這之前,中國唐代就有了邸報,德國就有5福格斯新聞6之類的手抄報,但只有印刷術發明推廣後,世界報業才有了全的生命。 電子技術的出現,是傳播媒介的第二次革命。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電報、電話相繼發明,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無線電廣播、電視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按照美國的社會學家庫利的觀點,現代媒介有四個特徵。一是可表達性,它能承載思想和感情;二是記錄的長久性,也即對時間的超越;三是快速性,即對空間限制的超越;四是擴散性,可以達到所有階層的人群。隨著這些現代技術的發明和運用,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入侵文化領域,生出一種以工業生產的方式製造文化的行業,也產生出許多新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唱片等,/文化產業0轟然問世。 從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開始,特別是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激光技術、數碼技術等信息技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並迅速形成產業化。有人把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稱為/信息時代0,這一時代的文化主體,就是文化產業。高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帶來了傳播媒介的第 第16卷 第1期
2003
年3月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Vol.16No.1 Mar.2003
X 收稿日期
:2002-11-20
三次革命,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興起,以其多媒體、互動式、個性化的特點,迅速成為公認的第四媒體,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2.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內在動力 行為科學認為,人的需要分不同層次,對食品的需要是人最低層次的需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較高級的需求。人們滿足需求的順序一般由低級到高級。對食品的需要量受生理條件的制約,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飽和,所以在食品需求逐漸滿足的情況下,居民伙食費開支占家庭生產開支的比重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恩格爾定律0。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恩格爾系數的逐步下降,對文化的消費需求的增長成為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必然。 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權利平等,文明人類的大多數都有能力也有權利消費文化產品,少數天才藝術家的創作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消費的需要引發文化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由此生產的文化產品在數量上超過此前全部歷史時期的文化產品,它的質量和普及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傳統文化產品那樣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經典的審美性,而只能是通俗化和大眾化。 由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閑暇時間增多也有力地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品消費與工農業品消費的明顯差異是閑暇時間對消費量的影響不同。相當多的文化產品,如文藝表演服務、藝術展覽服務、書籍、報刊、影視、上網,其消費需要佔用大量閑暇時間,如果沒有閑暇時間,即使收入水平很高,人們對這些文化產品的消費量也不會有大幅度提高,人們也許因沒有時間而不能去看電影,但是不會有人因沒有閑暇時間而不消費食物、飲料和衣服。閑暇時間已越來越成為一個文明社會人們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生活質量、高消費水平的標志。 3.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的運作,制度的創新是文化產業的興起的制度保證 文化產業的出現,是產業分化、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提高,非物質生產領域里的大部分勞動,由原來的勞動者自己經營轉變為資本主義經營,由個體勞動轉變為社會化勞動,使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大批量勞動力由物質生產領域轉向非物質生產領域。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化產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並不斷發
展壯大的。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產 業的興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導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從而也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經營水平。當文化產品是一進入市場,它就已經被賦予了商品的屬性,它再不是在書齋裡面供文人墨客游戲玩賞的東西,它必須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受到市場檢驗。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追逐最大的生產經營利潤,就必須不斷生產出質優價廉、受人歡迎的文化產品。在市場競爭面前,生產者不斷分化,文化生產資源得到重新配置和優化,刺激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既受制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反映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文化的產業化只有在精神文化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才成為可能。 當前,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文化交流、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文化產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大跨越時期。二、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迅猛發展,大大地推動了全球的信息化、網路化進程,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信息革命,作為與新科技革命息息相關的文化產業,除了具有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高產業、高風險等特徵外,同時,呈現出當代這一時期的新特點。 1.一體化 主要表現在各種媒體採用的技術相互滲透,報刊業、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於一致,以數字信息技術為中介,採用衛星、光纜、計算機技術等傳輸手段,使媒體之間技術特徵日益趨同。數字化技術構成了當代媒體的新平台。信息已經同物質和能量一起成為社會的基本財富和基本資源,多媒體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前報紙、廣播、電視等相互區別的傳播媒介相互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業之間分工界限不斷突破,以新聞集團為代表的綜合性傳播集團迅速崛起,超大型媒體集團充分利用報刊業、廣電業、網際網路三種媒體的優勢互補,走綜合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產業一體化的趨勢。 #39# 第16卷 第1期 汪建明: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2.高智化 文化產業是與知識經濟特徵相吻合的精神生產產業,從資源的配置來說,文化產業是一種精神生產,它更多地依賴於精神的創造和消耗,而不是物質的消耗,它把智力、無形資產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通過知識智力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綜合、集約的配置來創造新財富,逐步替代工業經濟依賴的、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在文化產業中對智力資源)))人才和知識的佔有比工業經濟中對稀缺自然資源)))土地和石油的佔有更為重要。從生產過程特點來說,文化產業的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產品的構思、策劃,作品更多地凝聚了作者的知識、智慧,勞動者以腦力勞動為主,生產起決定因素的是人的知識和智力。從社會消費來說,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是在知識的獲取、信息的掌握和精神的滿足,而不是為了物質需要。從產業結構來說,文化產業是包括影視音像製造業、工業藝術製造業、圖書報刊印刷業、大眾娛樂業、廣播電視業、文藝演出業、信息服務業、廣告業等為代表的/高文化含量0產業,是地道的/知識密集型產業0。文化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深刻全面的互滲關系,文化成為經濟效益巨大的經濟資源。文化產業是/高技術0與/高文化0聯姻的經濟。 3.共融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個產業形態,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外部性0特徵非常明顯,它在被消費的同時,也深刻影響消費者的意識形態、道德修養、審美趣味和行為方式,特別在文化經濟一體的初級階段,文化與經濟之間出現了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優勢互補的共生性發展趨勢,影響著經濟活動的結構、規模和效率,提升著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經濟環節的文明,由此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文化形態。這些經過產業/化0過後的文化,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精神文化,而是與產業行為、產業理念高度融合的文化,它構成了文化產業演進的隱性階段。比較突出的表現為信息咨詢服務的預見性、科學性、指導性對各種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從文化產業的顯性形態來說,這種共生性和融合性更為明顯,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的超前發展,在文化生產中造成了最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0,出現了信息產業與
文化產業的
/大匯流0的壯觀景象。文化產業賦予了 信息產業更多的文化內容,信息產業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技術革命0。 4.開放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伴隨著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而不斷走向開放。1994年美國正式向全球首倡信息高速公路之後,既開啟了知識經濟時代之門,也拓寬了知識和文化交流、傳播的廣闊渠道。光訊、星訊、衛星電視、激光照排、電腦傳真、光子圖書館,特別是英特網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能夠獲取的信息量和知識量不僅總量呈幾何級數增加,而且獲得的時間空前縮短,獲得的空間可以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世界因此變成了/地球村0。經濟、科技一體化、全球化,必然帶動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憑借發達的載體和傳媒,文化交流的頻率提高,范圍擴大,深度加強。東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沖突、滲透和碰撞在所難免,此時的文化產業呈現出開放的氣度和精神,其發展的政治色彩、意識形態色彩正淡化,而其開放性、趨同性和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服務的功能和作用愈益加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以及各國之間對傳媒業的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第一次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文化產業內容的第二次制度創新時期。 三、文化產業帶來文化發展的新變化 文化產業作為20世紀的獨特現象帶來了文化存在的形態、結構和格局的重大變化,導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費化,也使傳統的文化觀念、文化存在形態、接受方式及整體格局發生了質的變革。 1.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可復制性、批量化、標准化生產是現代技術的一個主要特徵,當它運用於文化生產時,則徹底瓦解了傳統文化生產所特有的獨一無二性,經典式的/韻味0走向倫落。過去被小部分人壟斷,代表著某個特殊階級標志的文化藝術,通過復制的橋梁,走向大眾,使文化的封閉保守走向民主化。在19世紀文化還被理解為只是聽高雅的音樂,欣賞繪畫或者看歌劇,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到了當代,由於科技的滲透,無論高雅文化還是通俗文化都被大眾化,文化不再只是/象牙塔0中的/風花雪月0,文化享受不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0的專權。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可以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它的商品屬性在人們的觀念中增強,文化的/意識形態化0、/政治化0的色彩被淡化;在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從封 #40#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3月
閉進一步走向開放,文化的包容性進一步凸顯,文化的世界性進一步強化。文化觀念的變化促進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使人們更多地接受現代文明,更快地走向現代化。 2.存在形態的多樣化 由於文化生產已經與商品生產普遍結合起來,以最快的周轉速度生產更新穎的新潮產品,這種經濟上的狂熱的迫切需要,賦予文化的創新和實驗以一種日益必要的結構和地位,各種新奇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不斷問世,網路文學、激光音樂會、電子游戲、光子圖書館等新的文化消費載體和形式層出不窮。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電子出版物,使書刊、報紙的界線變的模糊;而多媒體則打破了音像製品的框框,繼錄音帶、錄像帶、縮微膠卷之後,光碟及互聯網已經使傳播媒介的內容突破了過去/書籍0的定義,成為集/視、聽、看0於一體的新書籍。而隨著電腦和網路廣泛使用,人們更多的是以個性化、互動式地來收看新聞和進行娛樂。報刊、廣播、電視、網路以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既競爭又合作,傳統媒介與電子信息媒介並存發展。 3.接受方式的非線性 文化不再僅僅是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環境,而是在不斷重復、復制符號的過程上,為大眾所經歷、認同和排斥。麥克盧漢用/地球村0這一概念來描述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太多太快的信息傳播和交流,使現在的人類如同隨時隨地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巨大的地球變小了,成為一個喧囂興奮的群居場所。文化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行為,而是屬於整個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不是過去那種金字塔式的逐級運行,而呈現網狀式、立體化交替進行。人們可以從不同渠道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特別是多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使受眾所接受的信息呈現一種主體化、非線性的結構。在多媒體信息出現以後,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於由以往的閱讀紙張出版物、收聽廣播聲音、觀看電視畫 面的方式所培養起來的被動的線性方式,人們對多媒體信息的領會是以主動的方式去選取,在短的時間內 去吸收全方位的內容,它的接受方式是立體化、非線性的。 4.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 隨著高科技的運用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此漲彼伏。傳統意義上的各藝術門類的布局和比重,它們之間的強弱態勢和平衡關系正在發生急劇的重大變革和調整。一些與新興科技聯姻的新的藝術門類、種類和樣式相繼出現和發展,在藝術競爭中占據強勢地位而前程遠大,一些原來屬於強勢地位的傳統藝術卻受到沖擊,陷入困境。隨著人們對物質慾望的滿足,各種新的文化形態不斷衍生,文化的大部分正與物質消費、日常活動融為一體,諸如時裝、美容、廣告、室內裝修以及種種娛樂休閑方式等等都成為/文化0。傳統的與現代的、經典的與通俗的,後現代的與超現實的,各種文化在時尚信息的潮流中分化或融合、出現或消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高科技優勢和雄厚的資本,向發展中國家強制推行和宣傳自己的本國文化,在/文化霸權主義0、/文化殖民主義0的入侵下,文化的民族性和區域性逐漸消融,世界文化的整個格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

Ⅲ 什麼叫文化產業增加值

  1.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文化產值的增加值。

  2. 其核算是根據2005、2006年全省文化產業財務統計資料,使用弊鉛姿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收入法進行核算。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激臘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3. 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文化產業增租絕加值由全省各文化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

  4. 計算公式為:

文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在實際測算過程中,根據普查資料財務狀況表的類型不同,文化產業行業增加值分別按以下情況進行測算,然後匯總而成。

Ⅳ 為什麼說文化是生產力

即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能力。文化生產力在當代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兩個方面。文化產業的水準反映文化事業的發展程度,沒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為基礎,沒有原創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業不可能發展;同時,如果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會缺乏動力、缺乏資金,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會遭到削弱。要像透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發展物質生產一樣,要透過不斷地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還應當包括文化生產的溢出效應。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例如廉政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對政治發展的促進,先進管理理念、最新知識的傳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對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國先進文化的傳播對文化發展的促進,公益文化的傳播對社會發展的促進,生態文化、節約文化的傳播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促進,等等。這種現象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Ⅳ 國家發展文化產業對國家集體個人有什麼好處

用政治學的原理來表述:
1文化對經濟有反作用。表現為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很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作用越來越突出。
2文化對一國政治有重大作用。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文化霸權主義和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隨著民主法制的完善,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政治素養
3文化對綜合國力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4文化對國民素質的影響.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能豐富國民精神世界,增強國民精神力量,促進國民全面發展.腐朽文化則腐蝕人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危害一國生產力的發展
5作為文化的一種,民族精神是支撐一國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

Ⅵ 目前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次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第一次將文化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以推動,為我們制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宏偉目標。
1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文化產業相對於一般產業所獨有的特點和優勢,使其成為最符合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產業之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前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日益加深,普通的物質產品融入特色的文化元素,其內在價值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出現一個重大變化,即商品的文化價值、符號價值逐漸超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成為主導價值,人們購買一件商品不僅要得到它的使用價值,而且要得到藝術、文化價值,得到精神享受。文化產業中創意設計等領域與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尤為密切,對傳統產業文化內涵和內在品質的提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提升綜合國力的緊迫需要
按照世界銀行的評估准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指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整體水平。當今世界向多極化格局發展,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迎接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劃分的12類服務項目中,有4類與文化產業相關。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傳播優勢,將大量精神文化產品、社會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等輸入我國,並力圖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以美國為例,從電影、運動服裝、飲食等傳統的文化載體,到電腦軟體、網路、衛星傳送等高科技的文化載體,他們的文化標志無處不在,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無不感到美國文化的存在,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化滲透主要是通過文化產業這個渠道來實現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必不可少的發展因素,因此要保持中國文化主權的獨立,抵禦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特別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蝕,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文化市場進一步開放,外國的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國,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碰撞更加激烈,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在看到中國文化巨大優勢的同時,還需適應時代潮流,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搭建我們的文化「防火牆」,讓社會主義價值觀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擔負著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獨立和安全的歷史使命。
從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來看,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我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我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生產全世界75%的電視節目、60%的廣告節目,發展中國家75%以上的文化產品來自美國,而美國市場上的外來文化產品只佔1%—2%,這種強大的文化實力是美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國際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優秀文化產品,推動中國文化產品順利、持續地進入國際主流市場,讓境外受眾在消費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內涵的理解,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的崛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Ⅶ 文化產業何時成為我國經濟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近年有較快增長
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標志,是產業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以上。從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看,2004年我國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40億元,佔GDP的2.15%,而2012年僅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創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了3.5%,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正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方向邁進。
1.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實現較快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5年至2011年間,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現價的年平均增速為23%,高於同期GDP現價增速6.6個百分點,法人單位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9%。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按同口徑和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
2.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
2012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與GDP的比值為3.5%,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
3.產業構成保持相對穩定
2012年文化製造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7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文化批零業實現增加值1187億元,增長9.4%;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631億元,增長16.7%。文化製造業、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1%、6.6%和53.3%,與上年39.8%、7%和53.2%相比無明顯變化。
4.新興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
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網路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動漫產業產值自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40%。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和功能拓展,互聯網和移動網路游戲類型日趨豐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達60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其中移動網游戲市場規模為65.1億元,同比增長68.2%,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5.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入文化領域。例如,一些長期從事金融、礦業、地產等領域的大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產業。2012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11年回落3.4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文化體育娛樂業的投資增速反而上升了16個百分點,達到了36.2%。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從小到大,發展勢頭良好,整體實現了較快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加大。
多因素疊加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1.經濟增長的多重效果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發展文化產業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正在重塑自己的生活。2001-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7%。文化產業既是中國發展後人們開創幸福生活的必需,也是中國人以新面貌自立於世界之林的重要標志。
第二,經濟增長的結果之一是政府和社會可以更多投資於文化領域。政府不但加大投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且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與此同時,大量社會資金也湧向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新的投資領域。相對充裕的資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第三,近年來,各地政府致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首要任務。這些戰略舉措最終指向了現代文化產業。
在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們認識到,文化產業不但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部門,而且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有的低消耗、無污染、效益好的特點,實體經濟需要文化經濟的補充和矯正,虛擬經濟、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符號經濟特別是文化產業,也就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2.文化體制改革有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
一是文化體制改革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一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合格的獨立市場主體,極大地激發了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4月,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家,其中經營性企業法人60.7萬家,公益性事業法人(包括社團、基金會)9.1萬家。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兼並重組、整合資源,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日益發揮,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三是文化體制改革帶動了文化與科技、商貿、旅遊、金融等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文化業態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文化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持續加大財稅、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基礎仍不夠牢固,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總量偏小,離支柱產業有不小的距離;文化產業在內容、科技、服務等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突出,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現象仍然突出;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尚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現象依然突出。
1.文化產業總量仍然較小,結構調整的壓力仍然很大
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總量小,佔GDP比重低。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為例,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佔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超過10%,韓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也超過7%。我國文化產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單位的人員規模偏小,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
資金是否充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了促進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3.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動力不足
文化消費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僅為12.2%。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為7.5%。可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
相對較低的文化消費制約了文化市場的發育,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無論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全國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創新產品缺乏,全國的文化產品依然是在傳統之中徘徊,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較低,新興文化消費品和傳統文化消費品發展不平衡;三是文化產品的供給滯後。文化產品是文化消費鏈條的上游,因此文化產品的豐富度如何,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都深刻地影響著文化消費的發展。
4.多種因素仍制約文化消費空間的擴大
一是沒有時間消費。年輕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學歷居民擁有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們在各種文化休閑娛樂項目上的參與率顯著高於一般居民,然而休閑時間不足成了其文化消費最大障礙。
二是沒有錢消費,文化消費價格過高。一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對文化消費望而卻步。
三是缺少合適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一些地區文化設施和場所離居民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如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藏書、文化館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科技館及科技知識普及等不能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隨著網路的普及,對書、報、刊以及電影市場帶來一定沖擊,而農村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外出務工,對農村文化消費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多種因素表明,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不僅切切實實地體現在增長速度上,更體現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上。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人口多體現為需求多、市場大的優勢。相對富裕的中國人,文化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充分依據。加之中國文化消費還處於較低的水平,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文化產業在解決不同層次群眾的精神需求、解決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有關專家測算,網路游戲對相關產業會產生1:10的帶動效果,它每賺1元錢,所帶動的產業鏈相關行業就能賺到10元錢,文化產業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視。相關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家庭文化支出一般佔到家庭總收入的15%至18%。我國人均GDP目前已經突破6000美元,可以據此推算出文化市場大約有5萬億元左右的潛在需求,足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Ⅷ 文化產業在本質、運行和發展上有哪些特徵

本質:
1、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和公共品雙重屬性
2、文化產業的本質在於文化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3、文化產業的知識密集性
4、文化產品的可復制性
5、文化產業邊界的不確定性
6、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性
運行:
1、文化生產成為當代社會大生產的新的組成部分
2、文化生產運行的重性
3、文化產業運行對技術的高度依賴性
4、文化產業的高滲透性
5、文化產業發展的高風險性
發展:
1、 文化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2、 文化產業組織集群化、網路化,企業組織扁平化
3、經濟文化一體化
4、文化產業的全球化趨勢

Ⅸ 文化產業以後的出路做什麼好

由於農村產業領域的拓展速度與農村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勞動力的過剩問題顯得尤其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達2億左右。但是,目前城市下崗職工或失業人員,不能就業時,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會救助),而農村剩餘勞動力一旦找不到工作,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很難保證,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不但是我國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面臨的一個極富現實性的問題,也直接關繫到整個農村穩定、農村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民能否奔小康。要擺脫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困境,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必須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是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
一是壓縮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的增加是隨著人口增長而增加的,首先,必須有效地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歷史上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人口基數過大和自然增長率過高。我們不可能糾正歷史上的決策失誤,也無法改變目前過大的人口基數,但我們可以抓緊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過快膨脹,以緩解農村勞動力不斷膨脹的問題。其次是讓非勞動年齡人口脫離勞動崗位(主要是指童工)。據專家估計,我國非勞動適齡人口參加勞動供給的比率,相當於全部供給人口的10%,若能讓這一部分人脫離勞動崗位,使之學成一至二種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後再進行就業,一方面可減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競爭能力。
二是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耕地作為農業第一生產資料,是不可代替的。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節約用地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要使每個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寶貴,要求人們無論是城鎮建設,工礦建設,農業基本建設,還是農村住宅建設或其他基礎性建設,都要力求少佔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同時還要提高土地資源的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使現有的土地資源免遭破壞。
二、廣開生產門路,拓展就業空間,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這是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出路
一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實際上就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牧業、漁業的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字,從現實來看,我國農業內部就業天地是很廣闊的。我國目前待開發的農業資源前景十分可觀,有2/3的耕地屬於需要改造的中低產田,還有5億畝宜開發的荒地,18億畝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萬畝成海灘塗和3000萬畝可養殖的淡水水域,如果這些資源有1/3得到有效開發,可吸納的勞動力就要以數千萬來計。如果再進一步抓好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集約化經營,則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在農業開發上,必須綜合開發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間資源,發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農業:在投資政策上,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實行科技、資金、物資和政策綜合配套:在稅收政策上,對開發性農業要給以優惠。通過對農業的綜合開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
二是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就是從農業生產領域游離出來的勞動力向工商業等非農業產業轉移。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到1994年,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2億。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鄉鎮企業大都轉化成了民營企業。從目前我國農村資源狀況和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潛力看,鄉鎮民營企業仍然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所在。因此,必須針對目前東南部沿海地區的鄉鎮民營企業開始出現資本密集化、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下降的趨勢,要因勢利導,推動一些鄉鎮民營企業上水平、上檔次、上規模、擴大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與領域,使其更多地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推動中西部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即由東南沿海向幅員廣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發展。隨著鄉鎮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就一定會增強。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國外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表明,在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主要是工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而在後階段主要是靠第三產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從總體上看,只有工業化,工業和第三產業大發展,才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鄉鎮民營企業地區布局較為分散,無法發揮非農產業的集聚效應,帶動第三產業的興起。針對這種狀況,必須貫徹合理布局,相對集中的原則,推動鄉鎮民營企業的連片發展、加工業的適當集中,從而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三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不斷增加,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客觀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使農村勞動力更快地向小城鎮轉移。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場所。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小城鎮累計吸納了3000多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城鎮建設的發展,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是很大的,因為小城鎮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投資少。據有關資料反應,大中城市每吸納一個勞動力就業要投資12000元,而小城鎮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鎮更接近於農村,農民離土不離鄉,既可降低轉移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也可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工業的資源優勢,這種方式的轉移更符合我國的國情。其次,要穩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轉移。我國的大中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物質條件優於農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產業有些活城裡人不願干,隨著今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第三產業還要大力發展,其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因此,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多種途徑中,大中城市這條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即在遵守我國及輸出國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實現勞務輸出,以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
三、加強宏觀調控,指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勞務市場的開放,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或向非農業部門轉移,或跨地區流動,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規模急劇擴大。據調查,近些年來,每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約6000萬人,其中跨省區流動在2000萬人以上。這種流動對農村來說,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由包袱變為財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我國的交通運輸、社會秩序、城市治安和計劃生育帶來了消極後果。對此,一是必須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相應的宏觀調控體系,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盲目流動。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業服務體系,即發展培育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服務組織,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堅持市場配製勞動力資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
四、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gongwen123.com免費提供
勞動力的素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存在著十分重要的關鍵性作用。實踐證明,勞動者素質越高,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越小,轉移的穩定度越高,相反,勞動力素質越差,可供選擇的就業空間越窄,轉移難度越大,穩定度也越低。但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目前的情況下,除了切實貫徹實施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本國策,消除新文盲外,強化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建構與農業勞動力就業相適應的新機制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必須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對在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礎的農村青年勞動力,通過各種培訓班,分期分批地進行一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及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可採用在農村小學的高年級中普遍開設勞動課,建立勞動實習基地,並結合小學的自然課特點傳授最基本的現代農業基礎知識,從而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農民勞動者。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勞動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