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部召開數字創意產業座談會 大咖們說了啥
數字創意產業進入《規劃》的意義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加完整。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引領的產業。原本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多以技術突破為主,此次被納入的數字創意產業其實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第一個主要面向生活需求的產業。隨著近些年的經濟發展,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居民消費有明顯升級,而文化產業在這個升級過程中能發揮巨大作用。
第二,能夠塑造和提升中國軟實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國際競爭中「佔位」,當前正處於全球科技變革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交匯的時間點上,在製造業方面,我們是一個後發國家,但文化產業不一樣,文化是多元平等的,中國文化有深厚底蘊,這是我們的優勢,如果能夠用新的技術、新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把中國概念、中國形象推向國際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軟實力的塑造、輸出中國形象會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革新。《規劃》里提出的創新工業設計水平等內容對製造業的整個產業體系是一個總的引領,能夠對現有的產業體系進行革新,為轉型提質升級提供助力,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此外,《規劃》里提出的豐富數字內容生產則對服務業有巨大提升作用。兩者相結合,就會對整個中國的創意體系和生產服務業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發展路徑有三個方面:
第一,不應該只關注國內,更應該關注國際。除了在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之外,數字創意產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打造國家軟實力,所以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應該關注國際市場,把打造中國形象作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第二,成為創新型城市選擇的發展路徑。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創新型城市,其發展一定要向高端服務業轉型,數字創意產業是他們可以選擇的發展路徑。
第三,依託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的實施。《規劃》的最主要抓手就是2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要制定好工程的實施方案,依託重點工程的實施推進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
❷ 在哪一次會議上釐清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不同的,有一些東西是需要國家介入的,這次會議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礎上確定的。
❸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
1、生產目的
文化事業部門是生產公共產品,以國家需要為轉移。文化產業部門是為市場生產商品,以市場需要為轉移。
2、資本來源
生產文化產品也必須有資本。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提供。而生產文化商品的資本來源則因社會制度而異。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生產資本需從不同經濟成分中獲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
3、機構性質
文化事業機構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以行政方式管理。文化產業機構是企業單位,以企業法人進行經營活動。
(3)文化產業座談會上的講話擴展閱讀:
根據以上定義,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事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產業
❹ 以文化尋根為主題,談談自己對於當前時代背景下堅持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深入思考
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大轉型的時代,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有步驟地全面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文化企業如雨後春筍,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改革,文化產品創作層出不窮,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沉穩矯健……
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增進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文化都是重要內容和衡量指標。認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點規律,創新文化的體制機制,是提高文化自覺的邏輯必然,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文化復興的歷史方位之所在。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部署啟動、全面展開、深化攻堅。經過8年的探索實踐,全黨全社會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今天,我們已經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文化正迎來一個難得的黃金發展期。
改革,文化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快速的經濟發展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全面協調的社會進步,更不會簡單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改革的特點是經濟領先,其他領域依次推進。當經濟領域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時,文化領域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2000年,中國首次舉辦國際圖書博覽會,我們的出版社大多一頭霧水,圖書博覽會不能像書市一樣賣書,這個道理讓很多人想不通。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剛拿到《哈利•波特》中國版權,這個今天看來如此普通的案例,那時卻瞬間被演繹為出版業的神話。也就是在這一年,「文化產業」這4個字正式寫進中央文件。
進入新世紀,「WTO」這短短的3個字母給中國人上了第一堂國際貿易的掃盲課。然而,打開的貿易之門卻讓門內的人倒吸一口涼氣:全世界每100本圖書,85本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全世界每100小時音像製品,74個小時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美國生產的電影雖然只有全球影片數量的10%,但它卻佔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觀影時間。
更為尷尬的是,我們的「事業單位」這樣一個體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根本找不到對等的稱謂,更不要說進行版權貿易。就好像整個世界坐在一張桌子上打牌,「中國」這個特殊的選手,由於沒有獨立的文化法人地位,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說國際上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巨大反差以及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外在誘因,那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壓力則是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內在動力。
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公共文化服務短缺,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文化消費不平衡,「精神飢渴」現象日益強烈的尷尬局面。
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化單位由國家投資、建設和管理。文化單位按照政府財政撥款的多少劃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三種,「多給多干,少給少干,不給不幹」。想當年,一個小小的香玉劇社,靠常香玉帶領一幫藝人走街串巷,就能用自己掙的錢給國家捐飛機;可文化體制改革前,許多文藝院團竟到了無錢排戲的地步。原因何在?關鍵在於香玉劇社是向市場要錢,而國有院團則是向政府要錢。
長期以來,我們的事業職能和企業功能也混淆不清。本屬公益的,公益屬性模糊;本屬市場的,市場屬性不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有文化、無市場」,構成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一面是加入WTO以後國內的文化市場要逐漸放開,一面是我國的文化單位難以與國外文化企業同台競爭;一面是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強烈,一面是國有文化單位缺乏活力。加快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復興的迫切要求,成為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大課題。
事實證明,快速的經濟發展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全面協調的社會進步,更不會簡單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如何在繼續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開創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部署,開啟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嶄新航程。
改革,不啻一場深刻的革命
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盤點一下中國文化的家底,幾乎令人望而卻步:10000多家報刊,近10000家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個發行企業,2300多家文藝院團,近1000家影視公司……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不同,可謂千頭萬緒,錯綜復雜。這樣一場涉及面極其廣泛的改革,如何平穩有序地推進,著實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智慧。文化本身的復雜性、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使體制改革的過程註定充滿艱辛。它所涉及的內容枝枝蔓蔓,需要調整的關系層層疊疊,從宏觀設計到微觀操作,中間隔著千山萬水。
改革的困惑同樣來自內部。文化體制改革是「一把手工程」,但哪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不想花最少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效益?改革的成本由誰來買單?原本就窮得叮當響的文化廳局,不改革好歹還有幾個院團可以管,現在一改革似乎什麼資源都沒有了。
改革之初也曾顧慮重重。先改的單位小心試探,後改的單位觀望不前;條件好的地區想「腳踩兩只船」,既保留事業單位身份,又享有企業的收益;條件不好的地區則想慢半拍、等等看。
經過最初兩年的試點和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思路終於明確:科學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簡單的一句話,撥雲見日,使改革的目標和路徑變得清晰起來。
改革之難,其難在人。如同當年經濟體制改革打破鐵飯碗一樣,這也涉及數以萬計人員的身份轉換——以什麼樣的身份退休直接決定了退休後每個月拿多少錢。而且舊廟拆了,新的廟又沒有建立起來,讓只會念經的和尚做什麼?誰能把人的後顧之憂解決好,誰的改革才能成功;誰願意支付改革的成本,誰才能獲得生產力的解放。
一場不可逆的改革發動起來了。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幾個關口上,黨中央召開的重要會議,作出的重要部署,成為改革的強大推力。從2003年開展試點,到2005年點面結合,再到2009年全面展開,文化體制改革如關山飛度,一刻沒有停歇。一年一次的經驗總結會,半年一次的考察學習,一個月一次的進度匯報,使改革既有明確的任務書,精細的路線圖,又有具體的時間表,要求2012年上半年,所有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基本完成轉制任務,基本完成一批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有線電視網路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這四個「基本」,其實都是硬任務。中央甚至建立了退出機制,明確規定,對不具備市場准入條件的出版社,允許其在做好資產財務清算和人員安置的前提下停辦;地方所屬電影製片廠在2009年底前尚未完成轉制任務的,將視為自動退出;非時政類報刊不符合改革要求、不具備市場生存條件的也要退出。
「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中共中央、國務院2005年底出台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充分彰顯了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2009年8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標志著改革的全面展開,出版、發行、電影、文化市場管理等領域的改革,進入決定性階段。國務院隨後出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
擔心,在政策支持面前消融;共識,在不斷探索中達成:改革不是「甩包袱」,不是「養不起」,不會「一轉就死」,也不會使傳統文化消亡。目前,已完成轉企改制的國有院團出人出戲出效益,生存狀況遠好於改革前。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也將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文化成果「上載」,並製成數字文化消費品。
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精神文化轉化成物質財富,這是歷史性的進步。
中國文化,迎來黃金發展期
誰早進行改革誰就早發展,誰先進入市場誰就先受益
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氣象,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局面。
文化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緊扣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這四個關鍵環節全面推進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的關鍵所在。不下決心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硬殼砸掉,就無法培育出真正的市場主體。
作為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2004年1月,北京兒藝完成股份制改造,從原來的事業單位徹底轉為公司法人,實現了驚人的飛躍:演出場次增長了7倍,總收入增長了100倍。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全國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製作等領域基本完成全行業轉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制590家,非時政類報刊完成轉制595家,22個省區市實現省內廣電傳輸網路整合。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0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隨著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完成企業工商注冊登記,曾經靠吃「皇糧」生存的事業單位開始面向市場,「事業人」變成了「企業人」。
這些驚人的變化證明:文化單位蘊藏的潛力是巨大的,文化市場開發的前景是廣闊的,誰早進行改革誰就早發展,誰先進入市場誰就先受益。
創新機制,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大大提升。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性」沒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建立健全遍布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上海浦東新區通過「競標+配送」的方式,把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權由政府交給基層、交給受眾,變傳統的「上面送什麼,下面看什麼」為如今的「下面要什麼,上面給什麼」。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正式啟動以來,各級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的總和。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速達到18%以上。政府實施的五大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文化活動少的狀況。
調整結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各地通過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兼並重組、整合資源,使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一批大型文化企業。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重組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為國內出版業首次跨地區重組的企業。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整合省內發行網路,控股海南發行集團公司,成為出版業首家超百億元企業。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目標,紛紛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2010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都超過5%,有的甚至達到7%。
如果8年前,我們講文化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別人會說這話太不靠譜,但是今天這句話已經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大政策。
轉變職能,加強和改進文化管理。通過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正在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社會管理轉變。
山東省臨沂市率先探索出「三局合一、聯合執法」的「臨沂模式」。以「臨沂模式」為藍本,全省各地市加快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機構,組建了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同時整合文化市場執法職能和執法隊伍,組建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這一改革舉措,真正實現了文化審批權、執法權之間的分離。
「走出去」,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隨著對外文化交流渠道的不斷拓寬,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藝術門類,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脫穎而出。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選擇,目前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已與148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9個。
8年的奮斗,8年的探索,充分證明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對文化復興歷史方位的准確把握。
今天,中國文化迎來了難得的黃金發展期,一個管理科學、市場規范、創作繁榮、消費旺盛的文化中國正崛起於世界的東方。
提高文化自覺才能解放文化生產力
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
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不僅僅是生機勃發的文化產業和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更是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是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思想基礎的過程。
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文化體制改革啟動的時機和節奏時,不能不嘆服這高屋建瓴、大膽縝密的頂層設計。
英國BBC曾經評論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領導人也正將注意力轉向國家的文化影響力。」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設計,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如果說,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回答的是文化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問題,建設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那麼,這次文化體制改革,不僅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還要回答如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問題。
從理論層面看,文化體制改革的價值是實踐、豐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深化了人們對於文化生產力的認識;從實踐層面看,它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創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發展體制機制,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我們總結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和經驗,是為了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鼓起遠航中可以憑借的風帆。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形成廣泛的思想基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導向。沒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自強,就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說,黨的十六大吹響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軍號時,人們對於改革的必要性還認識不足的話,那麼,黨的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則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夠順利推進?改革能否順利,關鍵是改革是否尊重和順應規律。實踐證明,經營性文化產業只有進入市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才能更高,主流的聲音才能傳播得更遠。這既是文化發展的規律,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規律。因為把文化推向市場,就是把創造的權利、評價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交給了群眾,就是讓實踐的檢驗、群眾的檢驗成為衡量文化發展的標准,從而文化才能在接受市場的評價中不斷校準自己的方向。事實上,那些關注現實、藝術精湛、思想深刻、製作精良的文化產品往往都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近年來《亮劍》、《任長霞》、《恰同學少年》、《士兵突擊》、《金婚》、《闖關東》等一大批優秀電視劇,其收視率節節攀高就說明:佔領市場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市場份額越大,服務的群眾就越多,正確導向就越能落到實處。
改革能否順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改革對象是否理解和支持。文化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保持波瀾不驚、順利推進的良好態勢,就是因為在改革中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只有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改革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8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踐,可以說也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它表明群眾路線的法寶對於我們黨來說永遠不會過時。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有一個優化的路徑?善於總結經驗,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一種科學有效的領導方法。正是因為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改革的經驗教訓作參照,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日漸清晰。
自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就設計了一個比較完備的發展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一手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其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❺ 求一篇文化產業專家座談會的策劃方案
文化產業專家座談會的策劃方案,建議你去網路或GOOGLE搜索一下,看看有沒有相關信息或資料可以幫你。
❻ 我想求一個有關旅遊文化的座談會主持開場白……急用,謝謝大家……
雲南歡迎您!
21世紀的旅遊,地球縮小,通達九天,五大洲各個角落每天都有不同膚色的人群流連忘返。一個節日一個活動一段歷史一道風景,會引起東西半球國度的人們蜂擁相至,國家間相互諒解友好,共建和諧世界。這一切,熱愛旅遊的人們功不可沒,正是他們創造了一個富有意義、讓人著迷的世界旅遊圖景,催生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遊。
中國的旅遊業被世界譽稱為高速行駛的「東方快車」。在這高速列車帶動下,雲南旅遊開發和打造出許多世界級和世界頂級的旅遊產品,為這列車掛上了最為精彩美妙的車廂。綺麗的自然風光、絢爛的少數民族風情、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構築成雲南旅遊品牌的核心,並與世界旅遊業緊緊相扣,讓來自海內外的遊客深深地沉醉在這氣勢宏偉的畫卷里。
雲南旅遊業逐步成熟,旅遊環境不斷優化。雲南結合本土資源優勢為國內外遊客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旅遊形式:「觀光旅遊」彩雲南錦綉風光風土人情,萬千氣象盡收眼底;「文化旅遊」耳濡目染古滇國史詩,浸潤古今文化長河,垂章於心;「體驗旅遊」走出戶外嘗試不同生活,品味經歷細嚼過程;「休閑度假旅遊」揮掉煩惱撣去疲倦,輕松釋放閑情逸趣,奔放抒發豪情壯志;「戶外探險旅遊」挑戰大自然挑戰自我身心,磨礪生存極限激揚生命樂章;「生態旅遊」奉獻愛心親近大自然,珍惜環境了解生態,認知人類責任;「宗教旅遊」參拜聖地洗滌心靈,感悟宗教真諦祈願世界和平;「商務旅遊」輕松工作去掉銅臭的戾氣,找回書卷氣的儒雅……更有「春節」黃金周,合家團聚喜迎新春,北上看雪山千里冰封賞萬里雪飄,南下觀版納原始森林閱春江花暖;「五一」黃金周,追憶歷史與世界勞動者一起,綻放勞動的歡悅,更有「潑水節」、「火把節」等諸多少數民族節日帶您步入狂歡的世界;「十•一」黃金周,舉國同慶,頌歌祖國母親偉大,慶共和國金秋累累碩果……進入彩雲南,您會真切感受到這處處這款款體現以人為本的用心,雲南已精心為您准備了賓至如歸的溫馨旅程。
您的到來:
用驚訝連接起喜悅:我們用對貴客臨門的無限喜悅,迎接您對雲南風貌的神往驚羨;
用率真連接起信任:我們用誠實守信的安排,精緻細心的接待,帶給您歸家一樣的愉悅和安心;
用豐富多彩連接起旅途:我們用雲南旅遊的博大悠長、奇幻珍稀、險峻浩瀚,質朴精巧、神聖平淡、雅緻靚麗……使您旅途如醉如痴;
用熱情服務連接起同心:我們用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個溫馨的牽掛,一個稱心的服務和一個升輝的微笑,換來您贊許的目光和滿意的首肯;
用心心相印連接起友情:我們衷心的祝願,您的雲南印象、中國印象,永年升輝!
國人古語:「天朗氣清,惠豐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是說環境對旅遊心理的影響。世人今言:「旅遊是一個人對世界的多樣性的需要的一個行為過程。」這是說旅遊心理對環境的要求。
我們大聲說:熱情的雲南人民歡迎您!
——文章格式大致如此!結合一下您當地的旅遊特色和會議主題就可以了!
❼ 郭文海在《順德文化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是什麼
郭文海在《順德文化工作座談會》的講話強調一是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二是要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精品。三是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