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因為龍頭產業太過於孤立,技術含量過高和低端技術無法銜接,未建立版完整的產業鏈!低端產業權---低附加值加工--引進技術--高端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高利潤銷售---資金迴流到低端產業----提高低端產業生產效率及技術擴大再生產能力---高端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向低價位傾銷佔領市場----爭取更大利潤。這樣高技術產業龍頭才能實現帶動作業。
2. 如何打造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較完善的新興產業集群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3.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打造產業集群的具體措施有什麼
(一)加強協調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把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抓緊抓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勵扶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環境,引導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科學發展。要建立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宏觀管理和協調服務。建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作為召集人,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辦公室設在市中小企業局,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解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和把握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動態,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宣傳報道,總結經驗,推廣典型,以點帶面。各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要強化責任意識,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優勢和特色,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等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與國家、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合力,重點對服務平台和龍頭企業進行扶持。各金融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關於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金融支持意見》精神,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大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對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種子計劃」為依託,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信貸資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企業信用培植體系。進一步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大對擔保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獨資、股份制、會員制等各類形式的擔保機構發展,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拓寬融資渠道。
(三)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各類工業園區的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提升,不斷提高投資強度和土地集約化程度,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通過關停或轉移資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發展潛力小的企業,改變傳統的原地 「騰籠換鳥」模式,將空閑土地置換到園區,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不斷加強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工業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配套,以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產業鏈為主線,實行產業鏈招商,多渠道吸引資金,形成在生產環節上下游連貫配套的成塊、成片、成區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設一批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骨幹,以中小企業為配套,關聯企業高度集中的先進工業園區。
(四)培育特色產業鎮。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計劃,培植「一鎮一品、一鎮多品」,提升特色產業的發展質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產業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強。引導經濟強鄉鎮和特色產業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軟硬環境和條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過對經濟強鄉鎮、特色產業鎮重點指導、扶持,建設一批產業聚集度高、產業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大、綜合經濟實力強的經濟強鄉鎮和特色產業鎮。
(五)提高協作配套水平。積極引導中小配套企業加入集群產業體系,與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分工合作關系,形成合理的產業構架。同時,鼓勵中小企業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將配套產品做精、做大。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名優產品和大型項目,積極引導企業按產品上、下游進行縱向專業化分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形成競爭優勢。積極推動企業進行橫向分工,帶動一批配套項目,提高綜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發展的空間。
(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路的帶動作用。引導各種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提高核心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採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支持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具有相關配套條件的企業延伸產業鏈。
(七)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確立企業研發活動的主體地位,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有潛力企業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上進行技術改造與創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集團。堅持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強重點領域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開放式的公共實驗室和區域性、行業性的產業集群創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服務支撐體系,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富有活力、開放競爭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
(八)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內企業品牌意識,推動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流動。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質監局省中小企業辦關於創建優質產品生產基地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9〕22號),積極爭創一批省級優質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品牌企業聚集發展。通過品牌企業聚集效應,培養區域品牌。加強企業自主創新和標准、計量、質量等內部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品牌,開展企業形象和品牌標識的策劃與宣傳活動,促進名牌產品企業開展多層次、全方位聯合協作,實現優勢共享。深入開展質量論證工作,不斷完善標准體系,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積極培育國家、省名牌產品,對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大力宣傳和重點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產品為依託,著力提升企業、產品的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打造一批產業名區、名縣、名鎮,實現由產品名牌向區域性品牌的轉變。
(九)加快市場開拓步伐。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鼓勵支持集群內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展銷會和促銷會;支持企業組建產業銷售聯盟,鼓勵企業開設產品專賣場所,加強與各類專業市場的合作;推進電子商務進企業,支持企業發展虛擬經營,提高中小企業特別是企業經營者應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同等優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業優先採購本市產品力度。充分發揮專業市場在集群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不斷健全完善已有的專業市場,規劃建設一批新興專業化市場,形成專業化市場體系。
(十)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引導和推動產業集群建立行業協會、同業商會、信息網站和電子商務、金融和物流市場、校企合作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平台,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 濟寧的龍頭產業是什麼,什麼產業帶動了濟寧的更快的發展
小松山推,魯抗醫葯,如意集團,九巨龍房地產。
主要以機械、紡織、醫葯等為龍頭企業拉動產業鏈提高濟寧整體發展。
5. 如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促進地方畜牧業發展
發揮龍頭帶頭作用內容如下:
1、在某個行業中,對同行業的其他具有很深的專影響、號召力和屬一定的示範、引導作用,並對該地區、該行業或者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被稱之為龍頭。
2、龍頭指的是在某個行業中,對同行業的其他具有很深的影響、號召力和一定的示範、引導作用,並對該地區、該行業或者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
3、龍頭涵蓋三個產業,可以是生產加工,可以是中介組織和專業市場等流通。它不同於一般的工商,它肩負有開拓市場、創新科技、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能夠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商品生產發展,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4、只要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夠進行農產品深精加工,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帶動千家萬戶發展商品生產走市場的,都可以當龍頭。
6. 場景科技谷正在招引場景科技產業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龍頭企業、知名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機構。做虛擬現
正持續致力於在該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招引行業龍頭企業、知名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機構。
7. 江門市三大產業發展狀況
新會作為珠江口西岸重要地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例如產業發展的導向性不強,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集聚不明顯,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等。2008年底,國家發布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賦予珠三角發展更大的自主權。同時,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仍低位運行,新會的經濟運行困難加大,一些處於產業鏈低端的行業受到很大的沖擊,新會產業發展方面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編制《新會區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對於更好地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精神,明確新會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搶抓機遇,先行先試,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是指導新會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是推進新會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
(一)工業
1、重點發展三大主導產業
--臨港裝備製造產業
發展現狀:新會具備發展臨港裝備工業基礎,銀洲湖其中船舶產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已初見規模。新會船舶產業發展迅猛,是中國船舶拆解基地,在雙水、古井、沙堆南部地區已形成造船、修船、拆船以及船務配套的上下游完整產業鏈,全區已引入造船項目19個,擁有全省最大民營造船企業南洋船舶。2009年新會船舶產業實現規模以工業總產值67.73億元。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方面,新會中集具有年產干貨箱15萬TEU、集裝箱用木地板15萬立方的生產能力,2009年產值達17.54億人民幣。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在江裕集團、日本松下、新會ABB、福斯特惠勒等龍頭企業影響下,產業集聚日益明顯,產業規模日益壯大。臨港裝備製造產業2009年產值208.55億元,增長24.25%,占我區工業總產值22.19%,規模以上企業135家。當前我區裝備製造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方面較為缺乏,是裝備製造業發展需要突破的制約因素。而新會擁有銀洲湖的水域優勢,並處於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交匯處,西部沿海高速鐵路也規劃在新會設站,加上廣珠鐵路、港珠澳大橋的動工建設,交通區域優勢日益明顯,機車、船舶等裝備製造業在我區的發展前景良好。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360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目標產值57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產值1050億元,年均增長13%。到2015年新會南車項目產值超1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經濟開發區、古井、沙堆、雙水、大鰲。依託鐵路、輕軌以及銀洲湖航運優勢,重點打造臨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主要包括:機車修造產業區(會城東部)、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船舶修造產業帶(雙水、古井、沙堆南部地區)。
發展思路: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打造臨港先進裝備製造業聚集區,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與維修業、船舶產業、和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全力推進中國南車新會基地建設,打造南車集團城際動車組最大的生產基地、南車集團的出口基地,全球城際動車組的重要生產基地。爭取與中國南車配套項目落戶,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以金太陽項目為龍頭,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以建設廣東中小型船舶基地為突破口,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原則,以健全產業鏈體系為著力點,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綜合運用市場配置和政府引導等多種手段,增強造船能力和配套能力,發展中小型船舶集群、船舶配套集群、遊艇集群,建設船舶及海洋工程製造區、船舶配套工業園、中高檔遊艇產業園、船舶修拆基地,把新會船舶產業建成為我國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之一。圍繞新會中集,發展集裝箱配套產業,打造集裝箱專業基地,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種箱、折疊箱、開頂箱、房屋箱等產品,逐漸形成以特種箱為主打產品、其他產品乘勢推進的經營格局。以福斯特惠勒為龍頭,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本地化和高技術化,積極承接裝備製造產業轉移。
--精細化工產業
發展現狀: 2009年新會精細化工產業工業總產值62.06億元,下降7.2%,佔全區工業總產值6.6%,規模以上企業47家。我區化工產業發展較晚,目前區內多為倉儲企業,缺乏生產性企業,產業鏈比較短缺。同時,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大宗原料、燃料等都必須外購,資源相對貧乏。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30億元,年均增長25%;2015年實現產值230億元,年均增長23%;2020年產值實現650億元,年均增長23%。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古井、三江、沙堆。充分發揮古井和沙堆作為江門市危化專區的定位優勢,重點打造總規劃面積16.8平方公里,位於古井北部和三江南部的石化產業基地。
發展思路:以宏川化工項目為切入點,高起點加快建設精細化工基地,大力發展中下游低污染、高技術石化產品、精細化工以及危險化學品的倉儲和物流產業。要利用銀洲湖港口優勢,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緩解外購基礎原料造成的成本壓力。結合廣東省大煉油、大乙烯項目的延伸,充分利用茂名等石化基地的產業輻射作用,吸引生產性項目落戶,利用其原料資源深加工一批國內市場短缺精細化工產品。
--紙及紙製品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紙及紙製品產業產值65.01億元,增長19.41%,佔全區工業總產值6.92%。位於雙水的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以雙水電廠為中心,是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園區內規劃年產1040萬噸紙和紙板能力,計劃總投資981億元。基地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引進企業11家,匯集了振隆造紙、維達紙業、中順紙業、華泰紙業等國內外知名造紙企業,全部達產後產能累計達297萬噸。2009年銀洲湖紙業基地實現產值19.73億元,增長23.5%。當前節能減排任務非常重,紙及紙製品產業對SO2和COD排放量的需求量較大,環保指標的硬性約束對紙及紙製品產業的發展影響尤為明顯。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10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實現產值210億元,年均增長25%;2020年產值達到650億元,年均增長25%。到2015年維達紙業產值達5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雙水。主要是做大做強廣東省銀洲湖紙業基地。銀洲湖紙業基地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已開發1.3平方公里。
發展思路:進一步完善紙業基地的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產業基地循環鏈,完善公用工程島建設,由公用工程島向紙業基地集中供熱、供電、供冷、供水和集中治污、廢棄物綜合利用,形成能源系統的循環經濟鏈。重點發展附加值高、稅收貢獻大的紙類品種和終端產品,提高產業效益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華泰紙業、亞太紙業等已引進項目早日投產,爭取將銀洲湖紙業基地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
2、優化提升四大傳統產業
--食品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食品產業產值97.83億元,增長40.32%,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0.41%,規模以上企業30家,新會是中國食品工業生產基地,會城也是廣東省食品專業鎮。我區的食品產業呈現李錦記集團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他食品加工企業還沒有形成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食品工業生產基地的品牌效應還不明顯。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200億元,年均增長25%;2015年目標產值32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產值目標500億元,年均增長10%。到2015年李錦記集團產值達2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七堡。以新會被評定為中國食品工業生產基地為契機,發揮李錦記集團作為食品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不斷豐富和延伸食品產業鏈,在會城七堡打造全國食品產業基地。
發展思路: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確保質量安全為目標,加強會城作為省食品專業鎮建設,加快壯大產業規模,抓好招商引資,吸引更多項目落戶。加快編制食品產業規劃和七堡片區控制性規劃。重點扶持李錦記集團增資擴產,加快李錦記集團亞洲最大調味品和保健品生產基地建設。
--金屬製品產業
發展現狀:新會是中國不銹鋼製品生產基地,司前鎮是廣東省五金不銹鋼專業鎮。2009年,全區金屬製品產業工業總產值174.21億元,增長6.87%,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8.54%,規模以上企業190家,是新會產值比重最大、規模以上企業數最多的產業。目前我區金屬製品產業的生產以定製加工模式為主,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附加值不高,企業經營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270億元,年均增長10%;2015年實現產值350億元,年均增長9%;2020年產值500億元,年均增長8%。到2015年日新不銹鋼產值超4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大澤、司前、睦洲、崖門。西部:建立大澤的中小企業創業園區,打造緊固件生產基地;壯大司前的不銹鋼製品生產基地。東部:緊緊抓住新中公路復工的機遇,構建東部產業轉移園,主動承接中山、珠海等地的金屬製品產業轉移。同時,在崖門建立電鍍基地,配套延伸金屬製品產業鏈。
發展思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升級改造,積極應用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五金不銹鋼產業,通過創新創優,擺脫定製加工模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打造自主品牌,促進現有企業擴大規模。准確定位特色產業園,加強創利來工業園、前鋒民營科技園和新沙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建設,發揮園區集聚能力,提高產業承接轉移能力。充分發揮交通和區位優勢,利用現有工業園區,積極承接珠三角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承接室內裝修材料產業轉移,以華恆燈飾等龍頭企業為示範,通過以商引商、產業招商,主動承接中山燈飾產業的擴張轉移,聚集傢具、燈飾、家居建材等相關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重點扶持室內裝修材料產品深加工和物流等配套產業的發展,與中山燈飾產業形成網路,互相聯動。整合現有電鍍企業、提高電鍍工藝技術,創建統一治理、集約發展的生態型電鍍工業園區,承接金屬電鍍及後加工等產業轉移,規劃面積2000畝,力爭到2020年產值超過50億元以上,打造成廣東省西部沿海地區重要的電鍍產業基地。
--紡織服裝產業
發展現狀:紡織服裝是新會的傳統優勢產業,新會被命名為「中國化纖產業名城」,羅坑鎮是廣東省紡織專業鎮。2009年,紡織服裝產業工業總產值101.52億元,增長4.28%,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0.8%,規模以上企業91家。我區紡織服裝業中,大部分企業長期以來研發投入少,品牌的發展基礎薄弱,在產業鏈中處於低端,而且受國家出口關稅、匯率等宏觀政策影響較大,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50億元,年均增長11%;2015年實現產值190億元,年均增長8%;2020年產值達270億元,年均增長7%。到2015年,冠華針織產值達100億元,美達錦綸產值達80億元,彩艷集團產值達2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羅坑。充分發揮會城地區在紡織服裝方面的產業基礎和人才資源的優勢,逐步打造高新技術化纖服裝生產基地。羅坑以冠華集團為龍頭,帶動形成紡織制衣產業集聚,壯大廣東省紡織專業鎮的規模。
發展思路:實施改造提升、名牌帶動、以質取勝、轉型升級戰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整體競爭力。打造紡織工業區域特色經濟和品牌優勢,下大力氣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增長方式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實現從產品優勢向品牌優勢的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個環節的優化配置,提高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積極引導、支持紡織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對行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優勢。引導企業科研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扶持,推進紡織服裝產品的開發升級。
--建築材料產業
發展現狀:建築材料產業2009年產值115.84億元,下降0.01%,占我區工業總產值12.33%,規模以上企業家62家。建築材料產業涉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被國家確定為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調控的重點,建築材料產業要繼續壯大發展面臨著產業政策的制約。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80億元,年均增長7%;2015年實現產值220億元,年均增長7%;2020年產值280億元,年均增長5%。到2015年華冠鋼鐵產值達1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古井、崖門。依託現有建築材料產業的基礎,建成輻射力強的建材生產基地。
發展思路:以海螺水泥、裕大管樁、中交四航預構件、耀皮玻璃為龍頭,加快發展新型建築材料。以質量、效益、節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重點,抓緊淘汰我區落後產能,提高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門檻,走高效低耗優質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
發展現狀:2009年物流業增加值54億元,增長2.5%,佔GDP比重14.3%。貨運周轉量11.51億噸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1711萬噸。我區近年現代物流業發展亮點較多,但港口運輸建設滯後,增加物流業的經營成本。水果、廚具、摩托車等專業市場初具規模,但從功能、模式、分布、信息化等指標來衡量,我區物流業專業市場的設施還比較落後。物流企業實力不強,缺乏提供全球性物流服務網路的龍頭企業。
發展目標:2012年物流業增加達8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2015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30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佔GDP比重達到17%;2020年物流業增加值目標280億元,年均增長16%,佔GDP比重達到21%以上。
發展區域:重點發展銀洲湖現代物流基地和江會路商貿中心。
發展思路:藉助港口、鐵路、輕軌、高速公路等區域優勢,重點打造水道物流、軌道物流和通道物流。水道物流方面。完善天馬港區配套,加快二期萬噸級泊位建設;加快紙業基地萬噸級碼頭建設,形成東西響應的格局;啟動古井深水港區的立項前期工作,配套石化基地建設,實現江海聯運,使銀洲湖成為珠三角西部乃至廣西部分地區的物流配送發展重地。推動崖門乘潮5萬噸級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將銀洲湖出海航道的等級提高到全潮3萬噸、乘潮5萬噸。軌道物流板塊。依託廣珠輕軌和廣珠鐵路,及早研究制定控制規劃,為今後的發展預留發展空間。規劃好廣珠鐵路站場與新會港各港區的交通對接,形成海鐵聯運貨物集聚區。通道物流方面。以構建江會路商貿軸為抓手,完善水果食品、古典傢具、機電五金、汽貿等專業市場建設,打造充滿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商貿走廊,建成江門市產品展示中心。
--旅遊業
發展現狀: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城,2009年全區旅遊總收入27億元,增長15.1%;接待遊客550萬人次,增長15%。目前我區尚未充分挖掘圭峰山等自然景區的潛力,景區建設規模和水平普通不高,制約了我區旅遊業的發展。
發展目標:2012年旅遊總收入45億元,年均增長18%;2015年實現旅遊總收入7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年均增長18%。
發展區域:以圭峰為主的名勝風景區,以小鳥天堂為主的生態旅遊區,以銀湖灣、古兜溫泉度假村為主的休閑度假區。
發展思路:建立以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為主體,具有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娛樂健身、美食購物等多功能的旅遊目的地,建成內涵豐富、人文薈萃、設施一流的區域旅遊中心。以僑鄉風情文化為主題,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走生態保護和旅遊業協調發展道路,在空間上重點構建三大旅遊休閑區。北部以構建圭峰路生態軸為抓手,創建AAAAA級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集觀光游覽、森林生態、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名勝風景區;中部整合小鳥天堂、梁啟超故居、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南坦葵林等資源,實現以鷺鳥和榕樹生態環境為主體的綜合大型賞鳥樂園和歷史名人文化游覽區;南部以古兜溫泉度假村和銀湖灣遊艇休閑度假區為龍頭,發展濱海休閑度假旅遊和會議休閑經濟,整合古兜溫泉、銀湖灣濕地公園、崖門炮台、崖門古戰場、崖門大橋、橋梁博物館、蔡李佛始祖館、張將軍家廟等自然歷史資源,建成集「山、水、泉、林、文、古」於一身的旅遊勝地。
--房地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2.68億元,增長32.75%;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95家,其中三級企業5家,四級企業73家(其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10家),暫定資質企業(項目開發)17家。我區現有的房地產住宅小區規劃建設質量不高,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生活配套設施十分滯後,影響我區的房地產項目的規模及檔次。
發展目標:2010年完成投資開發21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完成投資開發35億元,年均增長20%;2020年完成投資開發70億元,年均增長15%。
發展區域:以江會路復線沿線區域、南新區作為房地產重點發展區域,提供優質的生活居住和服務配套功能。
發展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發展園林住宅小區,有計劃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提高住房整體水平,促進房地產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建設功能完善的宜居、宜業、宜游城鎮體系。
繼續實施「東連、南進」方針。加快城市「東連」步伐,以構建江會路復線宜居軸為抓手,整合周邊地塊,搬遷現有建築物和單位,引進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商,連片開發,將該區域打造成新會乃至江門規模最大、環境最好、檔次最高的房地產小區,帶動周邊土地升值;加快「南進」進程,重點推進南新區的開發建設,將南新區建設成為集商業、居住、文化為一體的具有時代性、標志性的現代化綜合性生態新區。
加快「三舊」改造的步伐和速度,促進城鄉面貌改善,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展舊城空間、降低密度、提高品位、提升形象,切實改變舊城區人口密度高、住房擁擠、綠地不足、環境偏差等問題。適度推進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
(三)農業
--現代農業
發展現狀:2009年農業總產值45.62億元,增長3.74%。其中,海洋產業總產值40億元,增長14.3%。糧經面積比例調整到57.3:42.7。水稻、蔬菜、水果良種覆蓋率96%以上。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8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2個、產地認定24個、綠色食品認證6個及有機食品認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家。近年我區在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農田基本建設滯後,農產品加工水平不高,農產品流通渠道還比較缺乏等問題。
發展目標: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服務支撐體系得到完善,由農業發展大區成為農業強區。
發展區域:一是沙堆、古井、睦洲、大鰲一帶的淡水養殖產業帶和加工區;二是崖門、雙水丘陵地區禽鳥養殖區;三是會城、大澤、三江、雙水以蔬菜、花卉、觀賞魚為主的休閑農業產業區;四是三江和銀湖灣的觀光農業產業區。
發展思路:突出區域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立足新會現有生產特色,確定主導品種和發展目標,推進優勢產業區域化集聚發展。逐步擴大陳皮、南美白對蝦、珍禽等生產規模,促進特色優勢農產品、水產品上規模。大力發展水果、蔬菜、花卉、珍貴苗木等園藝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生產新格局。大力發展冬種生產,提高農業復種水平和生產效益。積極爭取將我區香蕉種植列入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帶。加快林產工業發展,建設高效商品林基地,增加木材及林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大崖門漁港建設力度,將崖門漁港建設成為國家一級漁港,鼓勵有條件的海洋捕撈從業者向遠洋發展。
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切實抓好沿海防護林、綠色通道、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涵養林、紅樹林、人工漁噍、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建設農業生態園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督與管理,切實解決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進旅遊農業發展。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設計開辟活動場所,為遊客提供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等活動,並提供住宿、度假、游樂等服務,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建設新型生態旅遊業。
8. 龍頭項目如何帶動產業體系形成
「我們現在使用的新區產銀河麒麟操作系統體現了國產開源軟體的優點,即精簡、速度快、效率高,更主要是的比起我們之前所使用的Windows系統來說,規避掉了很多系統漏洞的風險,令使用更加安全可靠。」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工程師林漢祥說,由於金融行業比較特殊,因此在工作中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令他們對信息安全更加「有底氣」。
「近年來,不少廠家都開始著手開發ARM伺服器CPU,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研發的ARM伺服器CPU在性能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天津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去年11月,飛騰公司還宣布完成FT-2000plus伺服器CPU的研製工作,飛騰公司的合作夥伴也正在積極研發相應的整機產品。據了解,FT-2000plus這款晶元已經達到Intel伺服器CPUE5主流產品的水平,能夠滿足高端伺服器和超算主控CPU的性能要求。
此外,作為連續4年位列國產資料庫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新區實現了大跨越式的成長。如今,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GBase8a資料庫產品,與國外同類主流產品保持技術同步,已經在銀行、電信、電力、公安、稅務、衛計、軍工等17個行業規模化應用。而GBase8t資料庫產品,也通過了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的安全可靠認證,經實際應用測試已確認能夠替代國外同類產品。截至2017年10月,南大通用的GBase產品用戶已覆蓋我國、英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
9. 產業鏈高效整合的作用
產業鏈高效整合是現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維,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在 運費和勞動力上節約成本的思想,而是從高效出發,加快資金和商品的 周轉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市場的快速反應者。
產業鏈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條產業鏈的產品設計、倉儲運輸、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從而在市場適應和消費者互動上取得主動和領先地位,達到高效整合的目的。產業鏈高效整合是現代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生產越來越強,產業鏈條被越拉越長。產業鏈條延伸是一種資源,它體現 產業集聚的 規模效應。「未來只存在兩種企業,一種是規模超大的企業,另一種就是專業化非常強的中小企業」。任何一個企業在當前條件下都不可能在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鏈條環節上都是最優的,只能是在某一個或者幾個環節上具有優勢。產業關聯性越強,產業鏈條越緊密,資源的 配置效率也越高。通過產業價值鏈的整合不但可以將不同優勢環節的企業相聯系,實現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達到最優,進而實現企業產業價值鏈整體最優,而且基於產業價值鏈的資源整合通過諸如實施標准化生產、對內部管理費用進行嚴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產品在產業 價值增值環節上的包裝、 流通、庫存、銷售與內部部門間協調等成本,獲得成本領先優勢。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集群是新企業誕生的催生婆。新企業易於在既有的集群內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區成長起來。集群內的企業由於相互交流機會的增加,不僅能夠及時發現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且還會獲得更多有關發展機會的信息。最早進入的廠商積極尋求創造 專業化生產要素的方法,並通過吸引新人才進入來加強所屬行業的知識和技術深度開發。且由於當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熟悉集群內的產業特性,使集群容易獲得所必須的資產、技能和開發團隊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因而降低了新企業進入的門檻並降低了風險。集群內企業的重組障礙較低,更有利於催生新企業的誕生。比如說,一個計算機配件新供應商能夠在計算機 產業集群內擴大規模是因為在客戶集中的基地可以減少風險,同時由於一個發展完善的產業集群包括一些 相關產業,這些相關產業通常能夠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應商得以獲得進一步擴張的機會。除此之外,集群內的 進入壁壘很低,在集群內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加快新企業的衍生過程。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產業鏈延伸也是一種環境。有產業鏈的地方,企業不僅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和 交易成本,同時還有利於信息資源的交流、匯集,促進技術、產品的聯動創新。集群式產業鏈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方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感受到 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 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 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的需要引起,企業通過組合各種創新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並進行生產,最終進行商業化,當它商業化成功、企業取得利益時,這項技術創新才算成功。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爭取新的客戶。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這些企業能夠彼此相互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價值鏈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於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 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進而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集群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 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創新所需的組織架構、產業文化基礎、知識積累和擴散的內在機制,集群為創新型區域的構建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4.有利於打造「 區位品牌」。
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 地方政府、行業協會、 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進而構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 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一個學習—創新型的區域,能夠使區內的各個企業形成相互協作的網路,彼此之間能夠共享市場信息、 基礎設施、區內資源(尤其是流動的人力資源)、生產能力和 供應鏈網路乃至形成 區位品牌。「 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 義大利的時裝、 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的整體力量,利用群體效應,形成「 區位品牌」,會使每個企業都受益。 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 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 外部效應。這種區域 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 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又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5.有利於 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產業一體化、產業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的形勢下,產業的發展及其 競爭力的提升已成為一個地區能否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而產業價值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是 區域經濟發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 產業集群是以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地方 生產系統,是 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現代 區域產業形成發展來看,產業是由龍頭企業起主導作用,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帶動一批配套企業發展,產業鏈中的配套企業發展壯大,既可裂變出新的龍頭企業,又促進其他龍頭企業發展和聚集,形成產業群體,使產業整體競爭力得以增強,從而壯大了 產業經濟,給 地區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因此,以產業鏈為紐帶,延伸產業加工生產的深度,以企業綜合配套,加強產業內部、產業之問聯動並做強做大,逐步興起專業、特色的企業群體,構築 產業集群支撐框架;以產業價值鏈為中心,以重點產品、 主導產業的聯動促進中小企業群的配套發展,並努力進入國際分工協作體系和供應鏈,是 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個區域的產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不僅是依靠一個或幾個企業大集團,而且還要視其產業價值鏈體系如何。在全球(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遇,建造自己的產業(或企業)價值鏈,或者成功地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著未來的前途,否則就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