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三產融合應具有什麼樣的發展模式
農業三產融合抄應具有襲什麼樣的發展模式
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實就是改革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舉個例子:農場。傳統農場就是以養殖或者種植作為主要業務。如果將養種植的成果直接有本農村加工,同時,農場開始領養模式,設計觀光板塊,將休閑。旅遊也加進來。 即有農業,也有工業,又包含了第三產業。
B. 農村123產業融合發展是什麼
更多以區域統籌,融合發展為基點,主導產業支撐,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功能業態,發展路勁,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旅雙鏈,創新打造農村活力發展微經濟活力單元,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規劃,美麗鄉村綜合體規劃建議可以借鑒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相關規劃設計案例。
C. 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什麼關系
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實踐表明政策效能強根據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國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目標,結合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紛紛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一年來的實踐表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通過一年來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達到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升級的目的。對一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結,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等同於體制機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於僅僅是農產品生產數量增減的結構調整,而應該是將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二者有機結合並賦予新的意義,既有體制改革,又有機制創新;既有生產數量增減,又有經營組織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和結果,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出新動能,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對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提出新要求。一年來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緩解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阻止了農民增收過度下滑,為農業農村工作落實新發展理念找到了抓手。當前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部分大宗農產品儲備規模過大且出庫困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多年難以解決的棉花庫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庫存也取得成效。我國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中後期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長往往極度低迷,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雖然沒有扭轉農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態勢,但是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6.7%的增長速度,這與過去幾輪的農業結構調整明顯不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解決短期矛盾和問題,更著眼於長期累積性矛盾和難題,其深遠影響將被歷史驗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刻理解著力點實踐成效堅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與信心,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和購買意願,更加註重豐富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和健康中國多功能,更好地適應對外開放大局的大勢,不僅更好地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而且能夠有效地抵禦國際市場的沖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其中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確保農業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確保農業不萎縮、農村不凋敝。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繼續圍繞國內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物流和儲備供給體系建設著力,圍繞現代農業供給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投融資著力,圍繞農產品成本偏高競爭力偏弱著力。一要優化農業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動搖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不能危及國家產業安全,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設好糧食功能區和主要農產品保護區。要發揮各地由市場力量和資源稟賦決定的競爭優勢,以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推動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二要加大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農業農村要素優化配置,確定合理儲備規模,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三要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以財政支農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涉農財政資金,盡可能減少財政對農業的直接投入,發揮財政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的杠桿積極作用,切實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和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不足難題,提高財政支農效能。四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解決農業化肥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發揮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作用,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減少無效農機購買,降低農機作業成本,促進農機替代勞動力作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勵多種形式流轉農民承包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承包地流轉價格形成,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成本過高難題,把農業的無效成本切實降下來。五要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應更好地將其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起來,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附加值,協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新生的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並讓普通農戶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紅利。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我國盡管已經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近幾年沒有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惡性事件,公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近乎100%,但客觀地說,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根源在於資源約束和農業化學投入物的濫用,在於對農產品數量的過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多年來,我國為了讓相對不足的農業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口,為農民提供增收來源,逐漸形成了驅動農產品數量增長的政策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為了避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經濟負擔,實施了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明顯地向高產品種選育及技術推廣傾斜。不僅如此,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沒能形成,也進一步使不計資源環境代價和消費者健康代價的片面追求數量的動力機制強化。筆者曾經在一次有幾十個農民朋友參加的座談會上提出一個問題:農業生產中施用的化肥農葯是否過多?農民朋友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過多了。筆者接著問:為什麼要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農民朋友們反問道:不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怎麼長莊稼?難道不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數量,就不能增收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和回答,反映著人們對農業供給是保數量還是保質量及其驅動力的不同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幾輪明顯的以政府推動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都要求農民面向市場調優生產,雖然最終都解決了結構調整前的財政負擔過重、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等難題,但是基本上都屬於數量上的調整,並沒有有效地熨平農業生產周期性波動。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政府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沒有政府推動,已經形成的以片面追求農產品數量的發展方式的慣性必將長期持續下去。過去,為了讓農民生產更多數量的農產品,不僅為農民安排了相應的技術體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還把農民收入多少與農民生產數量簡單地等同起來。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為了多賺錢就必須生產更多的農產品。在我國農業不得不越來越國際化的背景下,沒有政策支持,沒有政府的有效干預,農業結構調整的可能結果是農業不斷萎縮,越來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將會呈現。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必須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但是,農業供給質量,是否就是政府說了算呢?2016年8月份,筆者在新疆調研,當時當地多數人都說農業結構調整要發展長絨棉,壓縮短絨棉生產,其依據是2015年長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超過10元,而當年短緝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漸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長絨棉的很多品質性狀明顯地優於短絨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筆者再次來到新疆調研,當地市場上短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已經超過7元,而長絨棉出現滯銷且籽棉市場價格甚至低於長絨棉。農業供給質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場機制決定。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政府的作用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建立機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動能。其中,優質優價機制的建立是核心。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執行,必須充分體現出優質優價,要在重金屬污染和地下水消耗過度等不適宜生產地區停止托市收購政策,實施托市收購政策除了水份和雜質外還應包括營養含量和純度等來共同決定價格。不再實施托市收購的和沒有實施托市收購的農產品,政府要積極推動品牌建設,設定嚴格的標准,並重新調整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為農業供給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撐。
D.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E. 提出實施農村產業融合戰略是什麼時候
2015起國家各個有關部門陸續提出農村產業融合戰略 ,但是知道2017年國家正式出台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和實施方案。關於印發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發改農經﹝2017﹞1451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鞏固農村經濟穩中向好勢頭,遵照國務院領導指示和批示精神,我們制定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工作方案》。
F.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根本上屬於產業融合。所謂產業融合,是基於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形成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產業發展一體化現象。當今世界,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它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層的聯系,只要沒有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不能稱之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一個有農業的村莊,同時有個磚瓦廠和日用品小商店,談不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G. 如何理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