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的競爭

文化產業的競爭

發布時間:2021-03-14 00:44:15

①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 各國為什麼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抄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

文化競爭力對外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其他文化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強勢文化不但影響一個的文化與習俗,還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例如唐朝對朝鮮,日本,越南的影響

對內體現在人們的文化意識形態上
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在他的公民的行為可以得到充分的再現
如果這里的人們都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讓自己和這個社會能夠和諧的生存和發展,使其本民族的文化氛圍得以延續和發展傳承,那將必然大大提高其競爭力度,使其在在國際上都能有說話的分量。

② 如何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

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其實宣導很重要。
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公關傳播。
這對任何一個企業的競爭力都是有幫助的。

③ 中國文化產業的拳頭產業是什麼,其優勢(是否有競爭對手)及 突出的原因

功夫文化,飲茶文化,漢字書法,中國畫

④ 解析:全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排名告訴我們什麼

競爭力分類的結果是:第一類地區: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第二類地區:山東、遼寧、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安徽、河北;其餘為第三類地區。這條資訊發生在 福建省很遺憾沒有跨入一類地區,但還是擠進第二類地區的前三名,名列全國第八。雖是海外研究機構給予的排名,但作為福建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者之一的筆者仍感到一絲欣慰。福建進入第二類區,是由四種數據構成的。第一種數據是「文化環境及實力」在全國排名居然位列第四,比綜合排列靠前,它說明,福建發展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環境和實力比較優越,我想這其中還有兩岸海峽這個文化環境的因素。兩岸之間商貿經濟合作在廣度與深度上比大多數省份都強。同樣,海峽兩岸在未來的文化產業互動及合作上的文化環境也遠比多數省份強,這為我省將來有可能晉升第一類地區打下了「環境與實力」的基礎。第二種數據是「市場需求及創新」,在全國位列第六,也高於綜合排名,反映了福建當地消費者對文化的消費力也比較強,而文化消費力是牽引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核心的引擎,創新能力排名較靠前,也說明福建省在集聚創意人力、文化產業人力方面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與20多個省份相比還有值得驕傲的方面。而第三、第四數據:「關聯產業及文化資源」、「政府支持和文化供給」方面都排在第15位、第20位,狠狠地將福建在全國的綜合排名拉下到第二類地區。第三個數據表明,福建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在打造產業鏈方面還比較欠缺,意識不夠強,在文化資源開發方面還屬於淺層次的開發;第四數據表明,政府在扶持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還有更多的作為。
縱觀2008年-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競爭排序,筆者認為數據還告訴我們: 一、福建的「文化環境及實力」能擠上全國老四的位子不簡單,尤其「實力」,這是福建未來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擁有巨大潛力的要素。「實力」,我更多地理解為擁有較豐富的投資能力。大家知道,處於全國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民間資本歷來比較雄厚,可惜我國是民間投資渠道相對比較狹窄的國度,股市熊市漫漫,樓市不得投資、投機,期貸風險太大,玩不起,民間資本要不在社會上放高利貸,要不躺在銀行里,以至中國百姓的儲蓄在全世界比例是最高峰的。當國家倡導繁榮文化產業時,東部地區省份的民間資本親睞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這無疑對產業的發展是一種最大的福音。筆者以為,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資金、文化資源、科技、人才等要素一個也不能少,少了一個要素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生產力,而在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資金,資金是形成最終生產力的粘合劑,沒有它粘合,其他要素只是一盤散沙。有了資金,就能開發文化資源、吸引人才,購買技術設備,就能將各種生產要素聚合成現實的的生產力。 二、福建擁有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等極具傳統地域的文化資源,但如果與中部省份河南,與西部陝西等省份相比,仍顯得不夠厚實。不過,這不影響福建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排名排在河南、陝西前頭。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各省市的傳統文化資源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但是獨特性並不意味著獨占性。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不會自然而然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文化資源大省不等於文化產業大省、強省。加上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具有共享性,你不開發,別人會開發。中國的民間人物花木蘭,中國的傳統功夫不是被美國人開發為電影和動畫電影嗎?因此,福建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要躺在「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礦藏上做美夢,有序地開掘當地文化資源,是提升福建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⑤ 如何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目前國內文化產業應當從碎片時代進入碎片整理時代。由於體制松綁等原因,目前國內文化產業正處在一個初級大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第一個表現是,進入文化產業的生產主體大幅度增加,文化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加。比如,我們每年生產的電視、電影、動畫甚至舞台劇的數量,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應該說,中國已經是一個文化生產上的大國,但問題是質量怎麼樣。
以發展最快的電影為例,中國盡管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但去年中國電影市場只佔全球電影市場(260億美元)的2%不到,在美國市場上所佔比例不到5%。其他產量很大的文化產品也有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現在中國文化產品不是總量不足,而是產品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分散,人才、資金、市場惡性競爭,效率低下。
第二個表現是文化產品的創意嚴重不足。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文化企業不能有效積累資源,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群小公司用有限的規模和質量爭奪非常有限的市場,最終導致市場競爭力、影響力都很低下,就像碎片一樣。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必須進行碎片整理,也就是產業整理。有句話說,一流企業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現在中國的文化企業基本都處在做產品階段,將來,必然要走向市場集中,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最終形成規模經濟。對此我要強調一點,規模化之後才能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美國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美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程度很高,但美國民眾並沒有因此失去享受文化公共服務的機會,就是因為規模化後的文化產業比較好管理。
怎樣進行碎片整理,由誰來做?現在政府習慣用行政資源來推動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希望它可以做大做強,但是事實上當資源不是依靠市場進行配置時,不可能形成競爭力。
其實,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起搭建平台的作用,而不是採用行政手段。也就是說,政府可能起到的作用是建設市場准入規則。我認為目前政府在政策促進這方面做得比較充分,但在市場監管和統計方面做得不到位。
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總是用購買產品的方式,而不是投入去做市場規則的方式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不能使公共文化產品跟市場產品在同一個渠道里消費。比如,電視劇產品可以免費向公眾提供,但是不能進入消費領域,否則會反過來影響市場規則和市場流通規律,攪亂整個市場。
我認為,如果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不往前邁一步,則危機就在面前。現在的問題不是產量低,而是競爭力不足,急需進行碎片整理的工作。

⑥ 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
中國的文化產業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由政府提出,重點文化企業由政府扶植或是經營。
文化產業總體起步晚,市場發育度低,沒有健全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流動和獎勵機制。
現行教育制度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懂文化的不懂技術,學技術的輕視人文,文化產業實力偏弱,規模小,管理方式滯後。
中國文化產業分類新聞服務
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路文化服務
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其他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演藝業:建設10家左右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至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
娛樂業:打造5至10傢具有較大產業規模和較強競爭實力的娛樂業品牌,使國產娛樂設備、國產原創娛樂內容占據國內市場60%以上份額。
動漫業:力爭到2015年,動漫業增加值超300億元,著力打造5至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產動漫品牌和骨幹動漫企業。
游戲業:到2015年,游戲業市場收入規模達到2000億元。
文化旅遊產業:使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藝術品業: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
工藝美術業:到2015年,全國工藝美術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
文化會展業:形成3至5個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
創意設計業:舉辦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展會和賽事活動,支持打造3至5個世界知名的「設計之都」。
網路文化業:提高網路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網路文化核心競爭力。
數字文化服務業:形成一批採用數字技術提供製作、傳播、營銷、推廣等服務的文化服務企業,為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文化產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文化產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文化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從近幾年在政策協調和在基層調研中掌握的情況出發,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引人注目的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中國和德國的出版業相比,我們全國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產值都在600億左右徘徊,而德國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39億歐元。我們產業集中度低,低到什麼程度?全國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國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們的演藝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應該是打破這種舊體制,讓市場機制更多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在推動它整合。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前把文化細分成「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個領域,由於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今後將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行業界限將不再明顯。比如,廣電的兩張網,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出現電視圖書館、電視互聯網、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手機圖書等新業態,到時就很難說這些是屬於上述哪個領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今後隨著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文化和旅遊的結合——也就是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同時,把文化的內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築裝修材料當中——這種文化和製造業的結合,既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文化體制改革將向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市場機制也有弊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強規劃及調控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和制訂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已有64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了1449.5億元各類債券,為保證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的基金是135個,資金總規模超過1795億元,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向極大的拓展了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選擇多樣化的融資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劉玉珠表示,將進一步的探索文化與金融結合的新規律、新渠道,擴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全鏈條,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文化企業在建融資試點,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流通工作。打造銀行、保險、證券等多方面參加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全鏈條建設,在拓展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來順暢文化金融服務的鏈條。同時,注重於扶持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託文化金融工作的實施來推動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資產評估、公司治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投融資高潮
2012年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繼續加大投資興建文化產業園;文化與資本領域對接推陳出新,文化基金仍層出不窮。展望2013年,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支持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文化與科技結合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題,各地有望出台相關落地政策,促進新興文化業態強勢發展。金融資本和文化產業的對接進展迅速。4月27日,人民網[微博]在上交所上市,這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此外,新華網、華聲在線、央視網等50家中央、地方新聞網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時,201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產業基金再度大規模集中設立,其中,中誠騰龍旅遊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西部文化旅遊產業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基金在9月設立的基金目標總規模高達202億元。資本之所以青睞文化產業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預計2013年這樣的宏觀政策面將得到延續,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於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我們預計,得益於宏觀層面的支持和資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產業可望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舞台成為「主角」。多部門聯合出台《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提出「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重點圍繞演藝、工藝美術及新聞出版全產業鏈等產業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示範,同時促進廣播電視網升級換代及新技術推廣」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消費持續強勁,毫不理會經濟的「寒意」;而以藝術品拍賣為代表的高端文化產品消費則打了個「寒顫」,未來的發展還有賴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回暖。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已經徵求意見一年多的《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預計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寧說,在廣播電視這個大領域裡面,電影將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產業。在《促進法》的推動下,2013年的電影產業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消費的「旺」勢相比,高端文化消費明顯遇「冷」。業內人士觀察,藝術拍品市場減少3至5成,拍賣成交破億元人民幣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卻屈指可數。展望2013年,因為經濟增長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產品的消費或將繼續「走冷」。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⑦ 國家注重推動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原因是什麼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足以證明國家對文化產業戰略性發展的重視。但是,我國對文化產業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統一的界定和分類標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認識和地區間的比較,以及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直到2004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才向各級統計機構下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基本上統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分類及統計標准。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加強文化建設,有利於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加強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有利於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養,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有利於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4)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
(5)只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發展,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7)加強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才能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培育「四有」公民,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⑧ 為什麼及怎樣提升文化競爭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是品牌塑造,二是技術創新。目前在中國消費者的心目中,國內品牌的地位依然不如國際品牌。尤其在今天眾多消費品領域的市場形勢是需求小於供給的情況下,如何創造並提升品牌就成為國內企業的新課題。
在創新與合作中重塑本土品牌
在2005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內,我們的本土品牌到底應如何做才能收復失地,進而成功反擊呢?
首先應實現品牌個性化。當前,我們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間的模仿行為比比皆是。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差別化生存的年代,就需要提倡品牌的個性化。
第二是提高文化內涵。在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消費已經由功能性消費轉向精神性消費的今天,國內企業需要做的就是賦予品牌以更多的文化內涵。在這方面,張我們國內的品牌與國外還差得很遠。例如同樣是運動鞋的品牌,阿迪達斯代表的是活力,而我們一想到我們的國內品牌,也許只有兩個字:便宜。
第三是技術創新。長期以來我們的企業已經習慣於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沒有人願意長期關注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張仲梁解釋,這里的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品創新,二是過程創新。而企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應有不同的著力點。如果沒有創新,那我們的產品只是別人技術的疊加。但是,由於體制等原因的限制,「我們又有多少企業願意讓拿出時間來讓他的技術人員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研發呢?」張仲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因此,張仲梁呼籲,我們中國的企業要想擁有自己的技術,就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更寬松的環境。
第四是學會利用合作。根據國外的經驗,當本國企業尚不具備最基本的技術時,就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分享技術。等到他們的技術積累到一定高度時,就可以讓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發展自己的技術了。但是,看看我們自己的企業,有多少業內的企業之間展開合作了呢?以手機為例,去年我們看到眾多國產品牌的興起,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技術,依靠的是第二附加值,如果別人不給我們技術了,我們怎麼辦!合作不僅僅局限於技術領域,也包括營銷。而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果我們的企業都選擇不合作,那大家各自的利益都只能是最小的。
進入後WTO時代,本土品牌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同時,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大。重新審視之後,我們會發現,機會擺在每一個人面前,如何把握機會,使演繹的舞台越來越廣闊,就要看自己的了。

⑨ 什麼叫文化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
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
文化競爭力是一個多層次的統一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文化產品競爭力。文化離不開某種形式的載體,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文化,都要通過一定的產品或服務(可統稱為產品)來表現。文化產品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引起消費者注意、喚起消費者共鳴、促使消費者購買的能力。
二是文化企業競爭力。文化產品是由文化企業(事業單位也可視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研發生產出來的,企業要可持續地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必須具有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文化企業的競爭力,是指文化企業的原創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費者的營銷能力等。
三是文化品牌競爭力。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都有品牌。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和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文化競爭力中舉足輕重。文化品牌競爭力,是指通過品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效提升該品牌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競爭力的能力。
四是文化形象競爭力。文化整體形象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文化產品競爭力、文化企業競爭力和文化品牌競爭力,而且還將影響到普通產品的競爭力。文化形象競爭力,是指文化整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提高文化競爭力,依賴於文化創新能力,需要正確的文化發展戰略加以培育。可持續的文化創新能力,是文化競爭力的不竭源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戰略的本質,就在於可持續地提高文化競爭力。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文化發展戰略,通常是指國家層面上的文化發展戰略。為了鼓勵、支持和引導文化創新,文化發展戰略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可能;
第二,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保障;
第三,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提供寬松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氛圍;
第四,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
第五,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提供足夠的激勵和動力。可以說,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文化發展戰略,就是以提升文化整體形象的競爭力為根本目的,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為直接目的,以提升企業和品牌競爭力為媒介和手段的戰略。
文化競爭力還蘊藏於消費者的需求之中。在一定意義上,文化競爭力就是發現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並尋求其喜愛的方式滿足這種需求的能力,是用文化的民族特色為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各種產品賦予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能力。離開對消費者心理及其需求的理解和把握,離開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增強文化競爭力就是一句空話。
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就須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使我國由文化資源大國變為文化產業大國。

⑩ 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是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傳承中華文化理念,塑造民族核心文化體系。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的競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