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3年文化部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影視文化就不了解了。只說藝術品文化方面,謝謝 )請寫出政策出處!
電視表演,文學,藝術,戲劇表演創作的原始材料,保留了原有的藝術形式的基礎上使用的電視視聽語言二度創作的基本元素,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審美價值電視節目類型。窄的電視表演排除類型的電視連續劇,電視電影,電視藝術電影和娛樂節目。
影視表演主要是指: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選擇和演示的文化節目,通過電子手段的二度創作,構成完整的電視,一個獨立的電視藝術作品給觀眾多元化和整體的審美享受。
娛樂類節目的分類標准。相反,在與節目源,並根據顯示的加工程度(或根據藝術創作的程度)的分類是更容易把握。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播節目(包括錄音,錄像的方式生活);處理程序(即,視聽手段再創造,或為不同層次的處理,方式)。處理程序,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節目樣式(即,廣播劇和電視系列節目)。
1,直播節目類型
其他文學樣式的作品,只為簡單的編排組合,或沒有夾直接播放的節目。 「活」的不一定是強調了現場直播,廣播的形式,也可以用在音頻,視頻直播「的方式。
(1)音樂節目
音樂是聽覺藝術,很多音樂節目廣播文藝廣播的特點。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別適合傳情的和不合適的物質FM立體聲廣播,音樂廣播的出現,贏得更多的聽眾。電視藝術,可以使用各種風格的音樂節目,它實際上是進行現場直播音樂節目風格。「MTV」是另一種類型。
(2)戲曲節目
這是一個獨特的廣播電視文藝節目風格。歌劇,歌劇,評劇,越劇,漢劇,黃梅戲,粵劇......很多電台和電視台文藝資源豐富的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而且還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娛樂雜志表示和當地特色菜決定性條件。廣播戲劇節目經常住在歌劇表演,歌劇選段或摘錄,戲曲故事,的戲劇知識歌劇演員審查,京劇唱腔混合風格。電視是相應的視頻直播風格。
(3)
曲藝,民間藝術表演「說唱藝術,相聲,快板,大寶,鼓,評書,琴書,道情,品牌歌......民間藝術實際上是一種民間藝術,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形式簡單,易於推廣,所以通常用於廣播和電視。
(4)舞蹈節目
舞蹈是一種視聽藝術。因此,在主要的廣播和電視是利用電視傳播舞蹈藝術,廣播是指舞蹈音樂播放或記錄的夾子展示的芭蕾舞節目。
(5)文藝節目
這是古代和現代文學作品的廣播和電視節目的形式處理。如果辦公室各地電台「小說連播」非常流行。
(6)電視喜劇,
草圖本來是一個戲劇或電影演員培訓計劃小,往往是一個小事件,現場表演的兩位演員或實踐。後來移植到電視上,在一個小劇場戲劇節目的風格。
(7)文學列
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文藝節目編輯的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想法??的主題。是一家集單級的表演,音樂,歌劇,話劇,雜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戲劇編排,更可以做到的,文學知識的傳播。電視瞭望「由北京電視台於1994年推出,是一個電影和電視內容的主要文學的電視專題片。動態傳真銀海聚焦」暗影法庭世博會「,電影和電視市場」等欄目。
(8)綜合文化活動
共同計劃,以各種文化節目。或參與的節目風格,或一個單獨的程序風格,即「文藝晚會。它的相容性,多樣性,綜合性的特點。
稱之為娛樂藝術」或「綜藝節目綜藝節目有三大好處: (3(1)帶一起各種娛樂藝術,以刺激觀眾的參與感;(2)中的內容,時間,形式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兼容性,並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 )娛樂藝術舞台,促進發展的藝術和娛樂,並形成系列節目的主持人為核心的節目模式擴展。
我國最典型的是「春節」,自1983年以來一直沒有改變199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還推出了三場夜 - 「春節」,「音樂歌舞晚會」,「黨的歌劇。她遇到了一個廣泛的觀眾的需求,並形成競爭的局面。類似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每日佳藝,沂源文景線「藝術節。
2,加工程序
其他大型生產廣播電視功能的娛樂電視專題片的藝術類節目的風格。這實際上構成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1)電影錄音剪輯
廣播文學,經常使用的影片剪輯的方式來處理,廣播廣播電視創作的藝術作品,這是(世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類型)。
1950年2010年3月8日,中央廣播陳愷製作的電影錄音「醫務工作者」是由中國廣播播出的第一部電影錄音。在1955年11月,中央無線電廣播節目報「上張貼海報,正式通過的影片剪輯的名稱。
有趣和神秘的「聽電影」往往是在視聽圖像到一個單一的聽覺形象的原創評論提供了藝術創造機會,同時,也取得了更大的自由。後來生下發出一出戲的錄音剪輯,音頻剪輯的歌劇,歌劇音頻剪輯妹妹風格。
(2)MTV(音樂電視)
聲音和圖像列形成一個新的電視表演。原來的聽證會,,感知音樂節目,融入的視聽審美經驗的新的電視節目。它的音樂和歌詞相匹配的屏幕,是一個圖像和特殊的感情,或一個具體的解釋,也不能取代自己的一種魅力。例如,「長城川妹子」,「統一」。導的視聽效果,但它也追平了觀眾的主觀想像。音樂部分,中央電視台「中國音樂電視60」一個中國MTV的一部分。
(3),LTV(文學TV)
可以說從MTV的形式,新的風格出來的電視節目。 LTV的目的是向觀眾介紹一個經典的文學作品,其重點在電視上特技使用的創新性和創造性,和美麗的畫面和深厚的音樂展現出來,有時作家大膽地在屏幕上。中國最早的LTV的作品是1994年6月中央電視台製作的散文TV「我的男人」最疼的散文採取張傑相同的名稱。編舞孫輝章機阿現實的生活畫卷的材料來奚美娟朗誦。張潔奇跡朗誦奚美娟稱贊道:「很明顯,他是一個偉大的文化成就的女演員,她非常好,她會融化到作品中,優秀的再創造。」後來有史鐵生「我壇於後面的一個王朝,鐵凝的」大江東女孩「製作成一個LTV。
LTV也電視小說文體。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江蘇衛視),」香港「已經產生了一些我們的電視電視小說。
(4)電視電影
在這幕後的角色,在一些電視連續劇劇開發與電視廣播業的誕生。網站孕育出典型的分類電視連續劇在線觀看熱門網站與廣大市民的喜愛。代表作品:「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
B. 文化產業問題
產業能力比較
(一)市場化能力
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有高科技支持,以視聽出版、影視傳媒、演藝娛樂和旅遊、網路、體育、會展服務為基礎產品的文化產業,已佔其GDP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中國有5000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但這一厚重的文化積淀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館、研究室里,成為沉默的擺設,缺乏商業運作能力。近20年來,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領域中創造了一系列「奇跡」: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近20億美元,近為同期我國文化產業全年收入的1/4(中國1998年文化產業收入僅81億元人民幣);日本娛樂業經營收入超過其本國汽車工業產值;影視業在美國的出口值僅次於其航空航天業;英國的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已經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及建築業……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佔GDP總量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產值所佔比重也隨之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國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後,第三產業佔GDP比重低於這一標准6個百分點。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基本相當,即兩者的比重維持在1:1左右,而我國兩者的比重為1.7:1左右。我國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1.5%)比發達國家平均低50%左右。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2.5%)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約低30%至60%。
如下圖(圖五)所示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時樂觀看來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開始在思想上沖破束縛,渴望了解新觀念,體驗新生活。於是,我國的文化產業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支出逐年增長,約占家庭消費支出的13%。然而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僅僅是起步階段。其中在美國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也就是說人家每花10塊錢里頭就有3塊錢是用於文化的。這些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力保證。
圖六:中外居民實際文化消費比重
另有關專家分析,中國目前文化消費性雖呈逐年上升之勢,但近年來教育費用支出所佔比重堪稱重中之重,這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將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居民用於文化消費支出的結構過於單一,暴露出市場化能力不強的弱點。
從古老的音樂唱片、電影膠片到錄音帶、錄像帶,再到今日風靡全球的DVD碟片、MP3、MD等聲像激光電子播放器,乃至最時髦的多功能彩屏簡訊手機等視聽產品製造業,都可看作是當代正宗意義的文化產品的主體產業,也是近30年來全球最具穩定性和增長潛力的新興文化工業。發達國家仍然在這方面捷足先登,2000年,全球音樂唱片市場總值是385億美元,美、日、英、德、法五國音像業實際地壟斷了全球音像製品市場,唱片市場總值分別為143億美元、64億美元、29億美元、28億美元和21億美元,通過資源集團化和經營規模化獲取高額利潤,占據了市場的很大份額。而此時中國的音像業還在為打擊盜版頭痛。
文化產業的經營過程中,市場化能力至關重要。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充分挖掘文化產品內涵,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才能真正搞活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公眾形成文化價值觀的共鳴,是文化產品順暢流通,擴大消費,強占更大市場份額的良好方式,也是突顯文化產業地位、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我國的文化產業根植於中國這塊肥沃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盡管目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文化主流、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全商業化的文化產業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市場體制的轉型,人們文化需求的高漲,人們越發意識到文化不僅是政治宣傳,還是能賺大錢的經濟門類。我國文化產業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一文化的格局,呈多樣化趨勢全面實現文化產業價值。
產業政策比較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西方部分經濟學家開展了跨學科的研究,對經濟與文化間的關系作了較系統的探討,闡釋了「文化」成為「產業」的可能空間和發展特點。為了促進文化產業規范、有序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還頒布了一些法規,如《反壟斷法》……1990年,以時代華納合並為標志,美國開始實施對各類傳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像時代華納這樣的特大型文化產業組織出現了大規模的合並趨勢,進而開始全面進軍國際文化市場,這就使以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在文化上感受到了威脅,從而提出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來應對挑戰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法國,對在公眾場合舉行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可以免稅;英國政府給予一些大學出版社以「慈善機構」地位;近二十年來,歷屆日本政府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的戰略方針。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學術和研究機構負責提供市場預測、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業則通過與政府及研究機構的合作來謀求發展。在世紀之交,為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經把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主幹之一。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有意識地採取相應政策,使得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大勢。
與西方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成熟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人們在產業意識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都存在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在過去,文化單位的人們「吃皇糧」的思想根深蒂固,壓制了創造文化產品的積極性,大大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實行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和推行的傳統產業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變化的需求,政府逐漸對文化產業進行了由「辦」到「管」的過度。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政策,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政策引導。2001年11月,我國順利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大家庭中的一員,由此,中國文化產業面臨走出去、引進來的機遇和挑戰,允許「有限准入」。我國政府在2001年文化產品與服務市場准入上所作的承諾主要涉及音像製品、電影和書報刊和旅遊領域,主要包括:在中方擁有管理主控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音像製品的分銷,外方可以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中方擁有管理控制權的情況下,允許外資參與影劇院的改造,外方可以持有49%的股份並參與經營管理;在准入後進口40部電影,並在3年內逐步增至50部,提高以分賬形式銷售的影片進口數量,其中以分賬形式銷售的進口影片數量從10部提高到20部;中國加入 WTO一年之後,國內報刊零售市場將對外開放,3年後,國內發行批發企業外資可以進入;旅遊業方面,將在3年內允許有能力建造100%外資擁有的酒店的經營者進入中國市場,准入後允許佔大多數股權的擁有權;承諾在所有重要服務行業,在經過合理過渡期後,取消大部分外國股許可權制,以及不限制所有服務行業的現有市場准入和活動。
在入世後一年黨的十六大上,從最高決策層面對文化產業這個戰略產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 十六大報告首次把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列提出,並將這一任務納入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這對於處於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報告不但對發展國家文化公益事業提出了「一個支持」「四個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從理論上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並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總體要求和長遠目標。2003年8月,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學習討論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胡錦濤總書記在學習會上明確要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政府可設立各種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如文化藝術基金、電影基金、圖書出版基金等,對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的創作排演給予獎勵與扶持。政府可通過注資或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扶持文化信息網路的建立、文化產業集團的建立、以及各集團設備設施的更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其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政府還可通過差別稅率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調控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和水平……
就此,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拉開了新的篇章。
產業實力比較
(一)人力資源比較
在文化產業上,我們雖有「文明古國」之稱,卻不抵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的張力。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吸引力?沒有市場?當然不是。當今世界是知識信息的時代,國家之間、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社會上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對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市場行為,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特點,對人才的要求則更高。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需要能夠掌握國家產業政策,把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聯系起來,成為懂得市場運作的綜合性文化產業的經營人才。
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產物,真正的文化產業人才也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起來的。在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從所謂的恩賜制到分肥制再到公務員制(競爭制)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產業人最終選擇了市場競爭。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們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經營體系和公正先進的用人理念。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社會,它對人才的開放性就越大,只要是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都是求賢若渴的。如果我們離開了競爭,會發現大批文化產業人才將希望寄予少數賢明的領導身上,等待「伯樂識馬」是不可取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由於我國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文化單位是作為事業單位來看待的,缺乏文化生產和經營的內在動力,人們市場競爭意識薄弱,觀念陳舊,使得文化產業人才匱乏。雖然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開放,產生了一批文化經營人才,有效地推進了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然而從人力資源大環境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
圖一:1995年,每10萬人中,世界上各地區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有著明顯的差異。
圖二:2004年的一次國民高等教育調查中,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和適齡青年入學率已經較往年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仍與美國有著相當的差距。
我國有13億人口,8億人力資源,但在文化產業領域卻存在人員總量偏少、精英不多、結構失衡、分布不均等問題。建國50多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學科中,直到1993上海交通大學才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文化藝術事業管理」本科專業,每年也僅招收30名學生,這對於全國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是大學里的傳統專業。以美國為例,全美有30多所大學開辦了文化管理學、藝術管理學等專業。豐富的人才是美國擁有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剛剛起步,在建立獨立的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同時,加緊建立文化產業的人才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擁有過硬文化產業知識和市場經營理念的人員,是文化產業在市場激烈競爭中永保活力、提高競爭力的基礎。
C.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重大舉措
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向社會公開發布。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後出台的又一個重要的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規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適應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對於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去年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文化的特殊優勢和特殊功能,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條件,為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產業結構、逆勢快速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將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其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將會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做出積極貢獻。
《規劃》提出了到2011年末文化產業發展要在現有基礎上實現五個「進一步」的目標,即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圍繞這一目標,《規劃》提出在當前要著重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擴大文化消費、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和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等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規劃》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振奮人心,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落實好《規劃》,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和重組,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打造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落實好《規劃》,要靠政策的大力推動。要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地區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大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
我們有理由相信,《規劃》付諸實施,必將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時代賦予了重大機遇,我們要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D. 什麼叫文化產業增加值
文化產業增加值是指一定時期內單位文化產值的增加值。
其核算是根據2005、2006年全省文化產業財務統計資料,使用弊鉛姿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收入法進行核算。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激臘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文化產業增租絕加值由全省各文化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
計算公式為:
文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在實際測算過程中,根據普查資料財務狀況表的類型不同,文化產業行業增加值分別按以下情況進行測算,然後匯總而成。
E. 簡述中央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則和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提升產業效益;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創新文化生產、傳播、流通、消費方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F. 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意」二字。
首先,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徵。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徵。如電影、電視等產品的創作是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傳媒等相結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徵。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於普通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徵。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為發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文化創意產業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
根據我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可以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分為四大類,即:文化藝術,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創作等;創意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傳媒產業,包括出版、電影及錄像帶、電視與廣播等;軟體及計算機服務。
G. 現代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現代文化產業鏈的概念,是在經濟活動的"服務化"、"信息化"、"文化化」,現代經濟越來越為"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經濟" 所主導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一新型產業鏈條的上游,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海量文化內容的上載,下游是消費類信息技術產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娛樂產品的大規模市場推廣,以及大眾流行文化藝術符號在傳統產業總的普遍應用。
特點 作為新型產業鏈,由於文化產業「內容為王」的產業特質,加上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內容產業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內容產業的產業鏈出現新的變化,產業鏈不再僅僅表現為垂直型,而是表現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復合型結構。
其他信息
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中國文化產業必須打造產業鏈,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企業領導者所具有的視野和對所處產業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對生存環境並不令人滿意的民營企業,這種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備條件。中國文化產業面對國際大集團,「好比是單一步兵兵種和對方海陸空立體多兵種競爭」。在過去的計劃體制下,文化行業都是單打獨斗,唱戲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為政,中間沒有關聯。而國外最大的傳媒公司,都是既生產內容,又發行各種產品。迪斯尼、時代華納、索尼莫不如此。
國內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研究單位,都在理論、實踐兩個層面積極探索打造中國現代文化產業鏈之路,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文化產業化建設的重點、熱點。
H. 請問文化產業的分類、相關標準是什麼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及對策分析
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由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提出。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並且還在以5%的速度遞增。
在英國、美國、丹麥、新加坡等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引領國家產業創新和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中國,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文化創意產業內涵及特徵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
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但創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依靠人的靈感和想像力,藉助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屬於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它主要具備以下特徵:
首先,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徵。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徵。如電影、電視等產品的創作是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傳媒等相結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徵。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於普通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徵。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為發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文化創意產業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
借鑒世界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根據我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可以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分為四大類,即:文化藝術,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創作等;創意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傳媒產業,包括出版、電影及錄像帶、電視與廣播等;軟體及計算機服務。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前瞻
當人們初級的、物質層面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目前,我國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過5000美元。從國外發展經驗看,城市人均GDP達到這一水平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到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結構快速升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相當一部分居民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遊等領域轉移,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市場需求。
我國城市結構升級功能提升對文化創意產業提出迫切需求。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功能提升的任務非常艱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已刻不容緩。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對於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完善城市各種服務功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也開始得到重視並有很大發展。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快速崛起,勢頭強勁,逐漸成為這些城市和地區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上海:著力打造特色創意產業基地。上海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的地區,同時也具備了相當的發展基礎。上海的影視業、出版業、時尚設計、廣告業等行業曾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2004年10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正式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揭牌成立。2005年上海政府工作報告及《上海2004-2010年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發展創意產業。據統計,上海市已有18個創意產業基地,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各類設計創意企業入駐,集聚了1萬多名創意人才。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已經佔到上海全市GDP的7.5%。
北京:重點培育六大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科技和創新實力突出,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優勢。《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重點培育六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使之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據初步測算,2005年產值達960多億元,佔北京市GDP的14%以上。其中,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產業實現營業收入約780億元,總量規模佔全國的1/3。北京現有2萬多家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廣告設計等領域的文化創意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僅工業設計一項的年產值就高達110億元左右,並創造了1000億元以上的關聯效益。
深圳:積極構建「創意設計之都」。在國際、國內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深圳市2004年推出了《深圳市實施文化立市戰略規劃綱要》,並提出建設「創意設計之都」的目標,重點發展創意設計相關產業,包括動漫產業、建築設計、裝飾設計、印刷、服裝設計等產業。深圳市還規劃建設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具備研發、投資、孵化、製作、培訓、交易等功能。
深圳設計業發展迅速,近幾年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長,擁有一支2萬多人的設計隊伍,2003年設計業總產值就已達到85.06億元。深圳的平面設計全國領先,被稱作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源地,平面設計人才達 2萬人。工業設計占居全國49%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汽車造型、IT產品、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儀器儀表、輕型機械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此外,南京、青島、大連、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紛紛依託各自人才、區位及資源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或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雖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有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特色定位不強,與城市資源特點聯系不夠密切;缺乏高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等等。
針對這些可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對策一:加強文化傳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規模效應。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作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其較強的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集群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如美國聞名於世的曼哈頓「蘇荷(SOHO)藝術聚集地」、好萊塢影視娛樂業及群等,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範例。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聚集區建設初具規模,但特色還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打造較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對策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打造優勢品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由於受經濟、科技等條件的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好相對較弱。加之我國文化創產業發展中,來自國外的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佔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構成了威脅。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我國要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發展,避免出現由跨國公司引領、控制甚至壟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面。
對策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相對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今後應調整人才教育結構,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營銷人才的培養;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
對策四:重視政策法規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作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是以市場為基礎作用的,但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規的制定,為文化創意產業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外部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I. 如何看待廣州國資國企改革「33條」出台
8月21日,據媒體報道,《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已於近日印發,共10章33條,成為廣州新一輪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路線圖。
在競爭領域,重點投資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金融、現代物流、工業互聯網、國際航運、文化創意及設計、檢驗檢測、人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國有資本進入旅遊、體育、養老、食品、文化等產業。
在國資金融領域,《實施意見》要求增強廣州金控、越秀金控兩大金融控股平台實力,支持國有控股銀行、證券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加速提升行業競爭地位,鼓勵創新發展保險、信託等金融業態,加速發展汽車金融、商貿金融、航運物流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積極探索產融結合和產業、金融、互聯網三輪驅動發展新模式。
根據公開資料,廣州金控是是廣州市政府整合市屬金融產業的平台,控股企業包括廣州銀行、萬聯證券、廣州金控期貨有限公司、廣州珠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此外還參股了廣州農商行、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江人壽保險等企業,目前業務范圍已涵蓋大部分主要金融領域。
越秀金控是國內首個地方金控上市平台,目前擁有廣州證券、越秀租賃、廣州資產、越秀產業基金、廣州擔保、越秀小額貸款、越秀金融科技等金融業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