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新疆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情況
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口岸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人文優勢,使得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定位更加明晰。就新疆自身發展來說,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良好的發展環境,創造條件不斷優化組合各類發展資源,加快經濟崛起步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速建成輻射中亞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核心區,是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加快新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在經濟領域合作,除正常的貿易外,當前重點做好兩件事:一是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的建設。該合作區是我國第一個跨境建立的國際合作中心,具有探索、實驗的性質和開創性意義。首先,要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並盡快投入運行。其次,高標準定位。哈薩克是中亞各國中經濟恢復最快的國家,合作區不僅要成為中哈兩國的合作中心,而且成為輻射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心。使合作區成為中國向西推進的窗口、產業基地,通過合作區的建設能夠帶動新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先升級。再次,抓緊研究運行模式和相關政策與管理辦法。二是加強民營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從目前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力量。近幾年,新疆本地已經培育出廣匯、美克、麥趣爾、三寶、野馬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非公有制企業集團。同時,一批有實力的國內外民營大企業,如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也紛紛進駐新疆開拓市場,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交流的急先鋒和生力軍。要進一步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規范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中國企業聲譽。
在工作方法上要推行「大小並舉」的戰略措施。在「大」字上做文章,有助於我們在合作中占據主動,有助於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無論從經濟合作來講,還是從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來說,有大項目大集團做支撐其穩定性穩固性肯定顯著增強。從這一意義上講要落實國家能源、礦產資源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使新疆成為連接中亞的能源、礦產資源的整合區。引進國內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國外的技術設備,利用新疆資源優勢,發展製造業,將新疆建設成為出口加工基地,從而增強新疆挺進中亞市場的能力。同時面對新疆的實際,也要高度重視邊貿工作,新疆對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占我國對中亞國家貿易額的80%以上,2005年自治區邊貿達55.40億美元,成為自治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要繼續依託新疆對中亞國家貿易的重要地位,將新疆發展成為我國與中亞地區商品物資的聚集地。 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涉及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既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來保障。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的合作研究中,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國家層面如何制定政策支持新疆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亞洲銀行層面對有前景的項目如何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新疆層面如何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內在的經濟活力。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在公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賽里木湖—霍爾果斯公路改造;規劃建設喀什—伊爾克斯坦—奧什—安集延公路;改善口岸交通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卡拉蘇—霍羅格—杜尚別公路。在鐵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新歐亞大陸橋全線擴容;精—伊—霍鐵路;中—吉—烏鐵路;哈、烏、吉、中四國鐵路建設。同時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選擇好的項目積極爭取亞行資金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加大財政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力度,通過貼息、股權等方式,引導產業結構升級和外貿質量的提升。此外,要進一步整合世行、亞行貸款與財政專項資金。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地方投融資公司,通過公司的運作成果,爭取商業銀行的支持,或與商業性銀行協作共同培育發展自治區資本市場,包括各類保險和企業債券,從而實現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的擴張。要善於把運用盤活存量,擴充增量來調整結構的工作思路,貫穿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2. 如何推進新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歷史再一次表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關鍵時期,必須在抓好經濟硬實力的同時,著力抓好文化軟實力建設,促進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在富民固邊中,富民,既包括物質上、經濟上的富,也包括精神上、文化上的富;固邊,既包括穩定上的固,也包括思想上、文化上的固。我們要站在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意義,造福各族群眾。
3. 烏魯木齊風光和文化特色
(一) 概況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她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全市轄七區一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6.8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208.2萬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等47個民族。
歷史沿革源遠流長。「烏魯木齊」為古准噶爾語,意為「優美的牧場」。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烏魯木齊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點,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的融合處。古往今來,許多志士文人都曾駐足烏魯木齊,留下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水間」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一批描繪烏魯木齊美好景觀的名篇佳作,使烏魯木齊聞名遐邇。在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明中,烏魯木齊作為祖國西北屯墾戍邊的屏障,為發展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建設邊疆、鞏固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做出過重要貢獻。
4. 如何促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1500字論文
淺思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
內容提要:新疆擁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隨著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積極探索新疆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疆文化 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於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多風俗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和群眾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設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強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的重大舉措。
一、新疆文化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全國各省區市一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大。通過不斷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繁榮文化市場,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新疆文化建設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新疆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0個,年均演出9000餘場。藝術門類從以各民族歌舞音樂為主發展到歌劇、話劇、京劇、秦腔、豫劇、新疆曲子、兒童劇、雜技、曲藝、交響樂等各類藝術平衡發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時代主旋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舞台上一展風采。維吾爾歌劇《木卡姆先驅》、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話劇《吳登雲》等20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多個獎項。雜技「高空鋼絲」等在全國雜技比賽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分獲「金獅獎」、「銀獅獎」。
新聞出版行業異彩紛呈。新疆現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錫伯6種文字年出版各類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3000種。650餘種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報紙98種,較1978年增加了58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佔42%,有國內唯一的柯爾克孜文報紙《克孜勒蘇報》、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察布查爾報》。全疆縣以上新華書店有96家,其他書店1500多家,較1988年增長了7倍。各類印刷企業4000多家,印刷業年工業產值近11億元。
廣播影視事業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兵團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各1座,地級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9座、廣播電視台8座。開辦廣播節目121套,用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全年播出52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54%;開辦電視節目141套,用維、漢、哈、蒙、柯、英6種語言全年播出57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48%。2003年以來,新疆有328件廣播影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其中6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6件獲「中國新聞獎」,《新廣行風熱線》欄目榮獲全國十大名欄目。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四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買買提的2008》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迎奧運獻禮影片。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1998年以來,新疆出版物陸續走入中亞、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市場,《福樂智慧箴言選粹》、《新疆自然保護區》等40多種圖書進入「中國對外圖書推廣計劃目錄」。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與美國蒙勒克好萊塢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神秘中國—絲路之謎》一片在全球在線播放,其DVD銷往歐美地區。僅2000年至2006年,新疆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達425個。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開始實施以來,中央和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先後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蒙古、土耳其五國落地播出。
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的管理、服務和規劃工作有序展開。自2002年起,新疆先後組織歌舞團、歌劇團等演出單位及民營企業的文化產品參加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首屆及第二屆文博會,2007年參加第三屆文博會的參展單位達48家,涉及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多個領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藝品、精品圖書、影視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內容,與國內外客商簽約1.2億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門也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力促產業項目與市場接軌。隨著新疆文化領域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人數不斷擴增,文化資源開發經營規模日益擴大,文化產品項目投資日漸活躍,新疆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良好。據統計,2008年新疆文化產業增加值近14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萬余個,從業人員數近3萬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國家、集體、私營、個體等所有制並存,演出、娛樂、音像、網吧等門類齊全品種多樣以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場經營格局。絲綢之路、龜茲樂舞、和田國玉等文化品牌聲名鵲起。
當然,新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鑒賞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這既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顯現了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認識不足,資金投入少,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相對不足,傳統的思維觀念導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認識不夠。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投入顯著提高,但由於基數小、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仍沿用事業管理體制,一些改革措施難以落實、成效難以顯現。現行的文化產業體制還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概念模糊等問題。文化企事業單位長期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文藝單位「等、靠、要」問題突出,市場適應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處於落後、老化的現狀,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缺失,一些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急需拯救、恢復與傳承。而因自然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文化事業隊伍中人才外流嚴重。三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呈現,但因受到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文化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導致文化產業產值總量較小,整體競爭力偏弱,文化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四是文化產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其擁有的地緣優勢,文化資源的豐富、獨特性不相稱。主要表現為一些文化產品如雜技、歌舞、音樂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展示方面,還主要局限於為經濟或宣傳形象「搭台」的層面。
二、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新疆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優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於亞洲中心腹地,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國接壤,是我國與鄰國交界最多的省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歐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公路環形布局,縱貫南北、橫連東西、通達率不斷提高的交通網路格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豐富的自然資源。新疆地域遼闊,地理形態復雜多樣,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是舉世聞名的「瓜果之鄉」。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處處展現著文化的獨特、神秘與魅力。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疆是多教匯集地,原始宗教、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先後在新疆廣泛傳播。古文化遺址、絲綢之路、克孜爾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遺址、樓蘭遺址等豐富的文化遺跡享譽中外。《十二木卡姆》獲聯合國「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英雄史詩《瑪納斯》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優秀的文化底蘊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
多民族的異域風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地區,多元兼容並包的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發展素材,13個世居民族就使用著10種語言,我國四大史詩在新疆就有《瑪納斯》、《江格爾》和《格薩爾》三部。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歌謠曲賦、舞蹈、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多種文化載體與形式,都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徵,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獨特神秘,魅力無限。
三、加快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途徑
新疆獨具特色、豐厚質朴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在深度開發和挖掘保護中形成規模、做成產業、打造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是當務之急。
一是轉變觀念,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業。加大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企業。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積極吸引外資參與相關領域文化產業經營,使文化資源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相互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階段目標的實施與建設。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扶持其做大做強。重視文化產品的銷售推介,加大新聞媒體的強勢宣傳,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加強文化產品目標市場的營銷,開發市場潛力。建立新疆文化產業網站,構築快速、便捷、現代化的宣傳營銷網路平台,利用文化資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資源的內涵,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圍繞和闐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風情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歌舞、民族飾品開發、民族飲食等主題,進一步挖掘並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場潛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積極促進文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技巧激發文化資源的釋放力、創造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統一。
四是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素質決定勞動力的素質。努力建立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與國民經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的機制,不斷夯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立新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優秀文學藝術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異域風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內涵。如在城市建設、環境綠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建築風格上,努力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審美統一起來,形成不同民族風格的特色建築風景帶。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中,將新疆的胡楊樹、沙棗樹、紅柳等特色植物與現代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相結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環境綠化美化風景線,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植態環境。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本身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和源頭就是創造、創新和創意,這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智慧。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培養和引進一批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專院校、企業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參考文獻:
1、張運德:《以先進文化為導向推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新疆社科論壇》,2004年第3期。
2、《文化產業政策匯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2004年。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籌委會辦公室:《新疆5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5. 新疆自治區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有哪些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於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多風俗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和群眾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設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強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的重大舉措。
一、新疆文化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全國各省區市一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大。通過不斷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繁榮文化市場,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新疆文化建設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新疆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0個,年均演出9000餘場。藝術門類從以各民族歌舞音樂為主發展到歌劇、話劇、京劇、秦腔、豫劇、新疆曲子、兒童劇、雜技、曲藝、交響樂等各類藝術平衡發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時代主旋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舞台上一展風采。維吾爾歌劇《木卡姆先驅》、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話劇《吳登雲》等20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多個獎項。雜技「高空鋼絲」等在全國雜技比賽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分獲「金獅獎」、「銀獅獎」。
新聞出版行業異彩紛呈。新疆現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錫伯6種文字年出版各類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3000種。650餘種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報紙98種,較1978年增加了58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佔42%,有國內唯一的柯爾克孜文報紙《克孜勒蘇報》、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察布查爾報》。全疆縣以上新華書店有96家,其他書店1500多家,較1988年增長了7倍。各類印刷企業4000多家,印刷業年工業產值近11億元。
廣播影視事業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兵團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各1座,地級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9座、廣播電視台8座。開辦廣播節目121套,用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全年播出52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54%;開辦電視節目141套,用維、漢、哈、蒙、柯、英6種語言全年播出57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48%。2003年以來,新疆有328件廣播影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其中6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6件獲「中國新聞獎」,《新廣行風熱線》欄目榮獲全國十大名欄目。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四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買買提的2008》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迎奧運獻禮影片。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1998年以來,新疆出版物陸續走入中亞、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市場,《福樂智慧箴言選粹》、《新疆自然保護區》等40多種圖書進入「中國對外圖書推廣計劃目錄」。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與美國蒙勒克好萊塢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神秘中國—絲路之謎》一片在全球在線播放,其DVD銷往歐美地區。僅2000年至2006年,新疆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達425個。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開始實施以來,中央和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先後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蒙古、土耳其五國落地播出。
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的管理、服務和規劃工作有序展開。自2002年起,新疆先後組織歌舞團、歌劇團等演出單位及民營企業的文化產品參加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首屆及第二屆文博會,2007年參加第三屆文博會的參展單位達48家,涉及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多個領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藝品、精品圖書、影視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內容,與國內外客商簽約1.2億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門也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力促產業項目與市場接軌。隨著新疆文化領域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人數不斷擴增,文化資源開發經營規模日益擴大,文化產品項目投資日漸活躍,新疆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良好。據統計,2008年新疆文化產業增加值近14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萬余個,從業人員數近3萬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國家、集體、私營、個體等所有制並存,演出、娛樂、音像、網吧等門類齊全品種多樣以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場經營格局。絲綢之路、龜茲樂舞、和田國玉等文化品牌聲名鵲起。
當然,新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鑒賞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這既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顯現了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認識不足,資金投入少,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相對不足,傳統的思維觀念導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認識不夠。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投入顯著提高,但由於基數小、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仍沿用事業管理體制,一些改革措施難以落實、成效難以顯現。現行的文化產業體制還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概念模糊等問題。文化企事業單位長期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文藝單位「等、靠、要」問題突出,市場適應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處於落後、老化的現狀,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缺失,一些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急需拯救、恢復與傳承。而因自然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文化事業隊伍中人才外流嚴重。三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呈現,但因受到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文化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導致文化產業產值總量較小,整體競爭力偏弱,文化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四是文化產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其擁有的地緣優勢,文化資源的豐富、獨特性不相稱。主要表現為一些文化產品如雜技、歌舞、音樂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展示方面,還主要局限於為經濟或宣傳形象「搭台」的層面。
二、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新疆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優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於亞洲中心腹地,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國接壤,是我國與鄰國交界最多的省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歐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公路環形布局,縱貫南北、橫連東西、通達率不斷提高的交通網路格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豐富的自然資源。新疆地域遼闊,地理形態復雜多樣,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是舉世聞名的「瓜果之鄉」。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處處展現著文化的獨特、神秘與魅力。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疆是多教匯集地,原始宗教、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先後在新疆廣泛傳播。古文化遺址、絲綢之路、克孜爾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遺址、樓蘭遺址等豐富的文化遺跡享譽中外。《十二木卡姆》獲聯合國「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英雄史詩《瑪納斯》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優秀的文化底蘊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
多民族的異域風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地區,多元兼容並包的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發展素材,13個世居民族就使用著10種語言,我國四大史詩在新疆就有《瑪納斯》、《江格爾》和《格薩爾》三部。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歌謠曲賦、舞蹈、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多種文化載體與形式,都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徵,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獨特神秘,魅力無限。
三、加快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途徑
新疆獨具特色、豐厚質朴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在深度開發和挖掘保護中形成規模、做成產業、打造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是當務之急。
一是轉變觀念,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業。加大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企業。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積極吸引外資參與相關領域文化產業經營,使文化資源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相互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階段目標的實施與建設。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扶持其做大做強。重視文化產品的銷售推介,加大新聞媒體的強勢宣傳,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加強文化產品目標市場的營銷,開發市場潛力。建立新疆文化產業網站,構築快速、便捷、現代化的宣傳營銷網路平台,利用文化資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資源的內涵,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圍繞和闐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風情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歌舞、民族飾品開發、民族飲食等主題,進一步挖掘並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場潛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積極促進文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技巧激發文化資源的釋放力、創造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統一。
四是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素質決定勞動力的素質。努力建立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與國民經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的機制,不斷夯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立新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優秀文學藝術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異域風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內涵。如在城市建設、環境綠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建築風格上,努力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審美統一起來,形成不同民族風格的特色建築風景帶。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中,將新疆的胡楊樹、沙棗樹、紅柳等特色植物與現代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相結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環境綠化美化風景線,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植態環境。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本身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和源頭就是創造、創新和創意,這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智慧。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培養和引進一批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專院校、企業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