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三次產業的關系與經濟發展

三次產業的關系與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4 23:11:50

A. 三次工業革命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和原因

三次工業革命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手工工場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興起;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和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人類歷史開始從農業文明向文明過渡。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
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B. 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關系

產業結構優化,一般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前者主要是指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協調和關聯水平的提高;後者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從低層次狀態向高層次狀態的提升。
製造業是工業社會的主幹和基石,製造業的水平直接關繫到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乃至經濟發展的潛力。但是製造業的內涵不是指「代工化」的製造業,而是指在廣泛工業領域有高技術水平的強大製造業,特別是那些具有基礎性核心地位的裝備製造業。江蘇製造業基礎較好,但以低水平加工型製造業為主,大部分企業產品陳舊、單一,擁有原創性技術較少,自主開發和重大裝備的製造能力薄弱。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江蘇裝備製造業應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以科技進步為支撐,提高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以重點工程為依託,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製造;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壯大一批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和工程中心。同時,我國應加快完善促進裝備製造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產生一定數量的核心企業集團,形成專業化、標准化、配套化的分工協作體系,全面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為我國經濟產業升級打好基礎。
現代服務業是依託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密集度、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等特點,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向。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是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重大舉措。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明確任務,突出重點,要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行業,促進服務業行業結構優化。同時,提高社會專業化分工程度,特別是促進製造業內部服務活動的外部化和服務交易的市場化,通過現代技術運用及服務創新,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技術基礎;通過產業區位集聚,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生態基礎;通過網路化架構,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組織基礎;通過主動接受國際服務業的轉移,促進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產業融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的規律性要求。在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中,二產與三產是互動的。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需要製造業和加工業的支撐,服務業不僅是為居民服務的,更主要是為企業服務的,離開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失去了重要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製造業和加工業的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提升有賴於服務附加和服務業的整合。從對近幾年江蘇經濟發展進行的分析中也可發現一種相關現象,即工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層次提高不快與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太慢是同時存在的。目前,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在研究下一步發展戰略時已經把二、三產業作為整體來考慮,如上海市正在努力推動以「總部經濟」和「研發經濟」為代表的「頭腦經濟」,積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主導向知識主導轉變。
世界銀行提供的經驗數據表明,勞動者所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可拉動GDP增長9%,而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者其經濟效益更是立竿見影。但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我國新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僅有不到一半人參加過專業技能培訓,其餘都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升級需求。因此,現階段,我國提升勞動力素質首先要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堅持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大力扶持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把培訓重心下移到鄉鎮,為廣大農民提供方便及時的培訓服務;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實現藍領工人的高素質化,營造「能工巧匠與科技精英一樣光榮」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尊重身懷絕技的技術精英的環境,為「高級技工」健康成長鋪平道路;同時,還要加快培養創新型、管理型和應用型人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重視人才引進工作,為優秀人才提供發展空間。
產業政策對地區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在於如何提高科學准確地選擇戰略性產業和執行相關產業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我國要進一步完善選擇戰略性產業的決策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產學研以及地方政府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和智慧,注重相關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和配套性,從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互動機制上加強宏觀管理和調控。要防止產業決策的隨意性,推進決策的合法化,就必須建立起兩個機制:一個是事前的制衡機制,即決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防止個人獨斷專行;另一個是事後的責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一樣,凡造成重大損失的決策,相關責任人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同時以嚴謹而穩定的制度體系和程序系統,促進決策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保證專家學者對產業決策貢獻智力支撐,並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在整個社會營造出決策的科學、民主氛圍。

C. 如何從三次產業的演變過程,看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來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自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D. 如何理解區域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為什麼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

E. 三次產業指什麼

三次產業的劃分最初源於西方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家根據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順序將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為三次產業。
三次產業: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它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咨詢服務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和水利業,公路、內河(湖)航道養護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特殊部門。
2003年版
2003年國家統計局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基礎之上制定了新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新的劃分規定中取消了1985年劃分辦法中對第三產業四個層次的劃分。

F. 第一 二 三產業之間的關系

1、從產業之間的關系看,在現代社會中,三次產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

2、第三產業是相對於第一、第二產業而言,第三產業並不直接創造財富,而是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再分配。

3、但第三產業對於第一、第二產業而言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軟體行業可以大幅提高其他行業的工作效率;外貿行業通過進出口使資源配給最優化;娛樂行業可以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

4、從實踐的角度:第三產業主要是為第一、第二產業提供服務的,如果第一第二產業沒有比較高的受益的,第三產業也發展不起來。

(6)三次產業的關系與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劃分

通常的三大產業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水電油氣、醫葯製造;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交通運輸、通訊、教育、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戰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

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隨後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種變化趨勢在發達國家比較突出。

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而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總的說來其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後,轉變的進程也不快。但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① 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②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③ 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G. 克拉克的三次產業結構分類法的基本內容怎樣如何理解其中次的含義

三次產業分類法概述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1935年著《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

第二階段開始於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紡織、鋼鐵及機器等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發展;

第三階段開始於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非物質生產部門。

費歇爾將處於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處於第二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處於第三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三產業。即把產業門類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這一產業分類方法提出後,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講,所有的傳統產業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三次產業劃分基礎上的。因此,其理論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像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有其現實的背景,從而具有某種歷史規定性一樣,三次產業劃分的提出也不例外。這種劃分法,是以工業時代的產業經濟發展為現實背景的。當時,經濟發達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處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階段,其劃分的依據是物質生產中加工對象的差異性。也就是,第一產業的屬性是取自於自然界;第二產業是加工取自於自然的生產物;其餘的全部經濟活動統歸第三產業。
[編輯]
三次產業分類法的缺陷

1、有些產業的歸類尚存在爭議。

2、第三次產業內容過於繁雜。
[編輯]
三次產業分類法的局限性

進入80年代,信息技術及以其為核心的現代高技術群迅速壯大,人類產業活動的規模和方式有了巨大變化,三次產業分類理論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包括:

• ①需求結構升級使產業范圍擴大,產業正涵蓋起愈加豐富的社會生活領域,包容進越來越多的形式、日益多樣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人類經濟活動。產業活動愈來愈成為非單純的生產、生活資料和服務的供給部門,其聯接社會生活各部分以及各部分與其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的作用不斷加強。

• ②產業經濟分析和產業政策的制訂與實施要求拓展產業分類理論。伴隨著生產力的飛躍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的規模和深度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導致生產和消費過程社會化,第三次產業長足發展,並且其中不同的部門和行業有不同的表現,不僅其他產業內部不斷有新的部門分離出來進入第三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和重組。隨著社會信息化過程的展開,第三次產業中的部分部門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而傳統意義上的第三次產業內部活動從數量到性質都發生重大變化,產業分類急需變革。

• ③圍繞信息產業化浪潮展開的「第四次產業」討論和以尋求可持續發展途徑為目的而展開的「環境產業」、「資源產業」、「生態可持續工業」、「高技術產業」的討論,把一批新興產業的歸屬、地位、本質揭示問題提到產業經濟研究的熱點中來。

• ④產業細分是制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和戰略規劃的需要。現有的產業分類理論,不能明確界定信息產業、環境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內涵、產業的范圍和地位等,則制訂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就缺乏理論依據和指導。三次產業分類理論的上述局限,導致了整個產業結構理論體系的局限,削弱了其解釋現象和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必要加以拓展。
[編輯]
中國三次產業的劃分

1、第一次產業:農業,林業,蓄牧業,漁業

2、第二次產業 :工業,建築業

* 工業: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煤氣的製造和供給業

3、第三次產業:流通部門、服務部門

* 流通業
* 為生產和生產服務的行業
*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各行業部門
*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行業部門

克拉克的三次產業結構分類法 - Google 搜索

H. 用高中地理的知識說明一下三次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是主要看第一產業還是第三產業

這個問題在高中地理中的觀點是: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代表地區經濟內發展水平也高,第一產容業的比重比較低,但是其實是要結合地區經濟結構的特點的,有的地區例如河南,其第一產業的比重比較高,但不知道比第三產業是否高。我們不能說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因為河南已經作為我國國人生活的後廚,其農產品的加工工業是非常發達的。產量也比較大。

閱讀全文

與三次產業的關系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