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生物醫葯產業面臨哪些機遇
生物醫葯未來扶持的重點領域
1.「十二五」仍將圍繞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領域
《生物產業「十一五」規劃》提出根據防治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需要,重點發展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創新葯物和新型醫療器械.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328億元,2010年安排300億元左右,重點推進包括重大新葯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在內的11個科技重大專項措施.我們估計「十二五」規劃仍將主要圍繞公共衛生、重大疾病等領域展開,重點支持疾病預防、疾病診斷、新葯研製、基因治療、試管移植等技術.
⑵ 生物制葯,新材料,新能源這一產業,你認為這一產業中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市場前景不明朗,內需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更多的只是ZF口頭上的鼓吹發展的噱頭而已
⑶ 我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生物質能來源產業經過十餘年源的發展已取得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生物質利用效率低,產業發展規模不大,生產成本過高,工業體系和產業鏈不完備,研究開發能力弱,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需要制定並實施國家生物質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加大對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政策扶持,加強生物質能源技術研發和產業體系建設,逐步開放市場,加強國際合作等,促進我國生物質能源更好更快發展。
⑷ 未來我國生物產業將重點發展哪些方面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水平已經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目前生物技術在我國已廣泛用於農業、醫葯、環保、輕化工等重要領域,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提高農牧業和工業產量與質量,改善環境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已經達到200多億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目前,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涉及醫葯生物技術的企業300多家,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企業200多家。
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產快速發展,涉足領域不斷擴展。我國生物技術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制葯產業發展迅猛,1996年,基因工程葯物和疫苗銷售額為2.2億元,1998年增長到7.2億元,2000年達到了22.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9.42%,其中干擾素所佔比重最高,其次為乙肝疫苗、白細胞借素-2。
二是生物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為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始終把生物技術列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發投入,同時鼓勵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獲得了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表達系統、生物工程、葯物進入了創制階段,建立了一系列關鍵平台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熟,具備了大規模基因測序、生物基因的研究條件;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經進入了商業化的發展。有數十種基因葯物已經進入了實用性階段。
三是我國已具備了生物技術方面研究開發的良好基礎。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技術人員有兩萬人,每年還有4500名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有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出國深造,在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研究隊伍,進入生物技術,加大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其他技術的滲透,將形成新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並推動他們的發展,使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產生質的飛躍。
四是生物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由於生物技術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企業,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2000年生物技術公司就超過了200家,同時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從事生物技術產業,出現了深圳科新、天津泰達等生物基因技術龍頭企業。
二、國際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集中化程度低,沒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產業。2000年實現產值200多億元,相對於美國2000年的200多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差距很大。
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出現一批影響未來的重大技術:人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幹細胞技術與組織工程、生物信息學、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生物晶元/蛋白晶元/組織晶元、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反義核酸技術、單抗技術等對現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生物技術產業格局從治病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產業過渡。
跨國公司平均R&D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例已超過10%,創新型重磅產品不斷涌現,美國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2000年銷售收人為24億美元,凈利達6億多美元。
兼並重組愈演愈烈,大企業愈來愈大,協作型競爭已成為當今生物技術產業的主流;1998年以來,世界生物制葯業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全球市場排名前五強中四席是重組的結果,二十強的市場集中度高達67.8%;
小型企業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在生物制葯行業尤其明顯。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公司等分別成為基因工程葯物、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反義核酸葯物等領域的典範。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生物技術行業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具體表現為:
1.自主知識產權過少,競爭能力有限。
在美洲,生物技術高新企業在創建的時候,在第一期、第二期的融資中(即種子資金期和風險投資期的時候),一般都是技術出資者控制了50%以上的股權,而資本出資方是小股東,這種情況在北美非常普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融資的不斷增多,創業者(技術擁有者)才逐漸失去了絕對的控股權,但企業本身卻是一個完整的現代企業機制。目前我國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缺陷,直接表現為無形資產在股權結構中都在35%以下。
目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儀器、設備、試劑等支撐技術與裝備方面十分落後,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撐技術與裝備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涉及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交叉;二是絕大多數生產經營專用儀器、裝備的公司都擁有國際市場,只有佔有國際市場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尚不具備自主研製和生產並佔有國際市場的能力。
2.投入嚴重不足,研究開發能力非常有限。
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因此,資金短缺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我國,存在許多貸而不還的現象。缺少完整的信譽系統已成為阻礙中國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如何建立完善信譽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國家加大生產技術投資力度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銀行貸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風險資金市場,尋找各種資金渠道。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目前,我國企業資本融通渠道只有創業者個人出資;上市公司、民營企業投資;政府的風險投資;國家科技部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五種。其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投資因為上面所說的缺乏對無形資產的認識和認可,導致他們常常希望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依靠他們所提供的有形資本來控股,嚴重地打擊了創業者的積極性。而在全球生物技術最為發達的北美,中小企業資本融通渠道要多得多,他們可以通過創業者個人出資、私募資金、政府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由銀行管理,政府擔保比例從75%—90%以上)、工業研究基金(通過審批後的撥款,如:美國的國立研究院、加拿大的工業科技部)、風險投資、銀行貸款、企業並購(兼並、合作、戰略聯盟)戰略投資、上市融資(IPO)、政府的養老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等渠道融通資金。
3.無序競爭嚴重,導致整體優勢缺乏。
我國目前尚沒有全國性統管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的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全局性的戰略部署。目前國家各類科研計劃雖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礎性創新性研究,但在具體實施和操作過程中,往往傾向於選擇短期能產生效益的研究項目,導致創新的源頭匱乏。更為嚴重的是,各類計劃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各部門、各地方自成一體、封閉運行,導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復。
4.產業化人才缺乏,研發與產業化脫節。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由於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缺乏優秀人才,尤其缺少技術兼經營型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於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
5.產業發展的整體環境欠佳。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國有些地區制定了相關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於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但從整體上來說,還亟待改善,亟須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特別是需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使之與國家投資相配合。
四、快速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對策思考
1.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建立行業組織管理機構。
發展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同時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調節手段,盤活我國技術、設備與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優勢系統有效地集成;必須同時調動國家、地方和企業以及科技人員的內動力和凝聚力;必須下決心解決部門地方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的頑症。
為此,建議國家適時成立全國性的組織管理機構,對全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指導,從而做到整體協調,避免多頭指揮和政出多門,實現決策、協調和實施系統的統一、簡便和高效。
2.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形成產業聚集區。
國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環境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和產業的「聚集區」。
根據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現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可選擇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投資環境好並已有一定生物技術產業基礎的上海、北京、沈陽等地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選擇地發展3—5個生物技術產業聚集區,發揮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盡快形成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規模。
3.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建立國家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孵化器。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制約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影響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的發揮,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生物技術產業因其自身的綜合性、多學科特點,生物技術產業轉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的條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為重要。
孵化器的作用是通過與研究開發機構建立廣泛聯系,並有力地引導企業介入,密切生物技術產業上下游的結合,有效地使單一技術的突破盡快孵化為成熟配套的技術和工藝,向產業進行技術轉移和輻射,從而加速具有商業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盡快形成商品化和產業化。為此,應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擇優建立數個生物技術產業國家重大項目孵化器,結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特性的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工程的實施。
4.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中介組織,協調生物技術企業發展進程。
國外成功經驗表明,中介組織在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介組織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大力發展從事生物技術產業信息咨詢、技術評估(包括生物安全評估)、專利(特別是國外專利)代理、投融資等方面的中介機構。
我們認為,應盡快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有利於信息溝通和協作,有利於規范市場和公平競爭,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有利於逐步形成社會化發展的格局。協會組成以企業法人和高級主管為主,吸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管理、營銷專家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協會進行全局性組織協調工作。積極引導支持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提高信息採集、技術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乃至產品出口的效率。
⑸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狀況如何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與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顯示:
⑹ 生命科學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生命科學的進步必然存在種種的問題,而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與克服的。生命科學旨在研究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揭示各類生命現象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自17世紀以來,生命科學圍繞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研究,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取得了突破式進展,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生物學時代,為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邏輯可以簡要概述為生物問題與創新治理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生命科學的發展必定要以問題為導向,關切生命有機體自身的利益,運用科學理論去揭示生物圈作為最大的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新威脅,如資源稀缺、「信息孤島」等問題;另一方面,研究者還需創新知識體系,不斷豐富理論和方法,將科學研究提升到社會治理的高度,引導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排除阻礙社會進步的外在因素。
生命科學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充斥著科學難題,其研究常常為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所困擾。生命的最本質特徵和基本構成是什麼?有機體進化與物質、能量、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挖掘生命功能的有效途徑是什麼?致病基因判定與篩查的方法是什麼?如何把握基因檢測中的未知突變……究其本質,這些問題都圍繞著有機體的動態活動展開,這些活動經由不同信號通道完成,其生命信號的表徵嚴格遵循客觀性要求,信息流的調控嚴格按照程序科學表達,但就其根本問題來說主要集中體現在研究和應用層面。對此,問題治理的關鍵在於基礎研究要透徹,只有科學研究基礎得到夯實,才能將其運用於疾病預防、人工生命等實踐領域。比如就生殖技術來說,目前已發展到第四代技術,其間的每一次革新都有基礎研究和循證醫學的支撐。
「單靠知識和技巧並不能使人類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與主體的道德性緊密關聯在一起。無論是老生常談的克隆人技術、器官移植技術,還是新近討論的神經成像技術、腦機介面技術、血液移植技術或基因編輯技術等,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深層次的倫理反思和價值評判活動,引發了自我同一性、人的尊嚴等重要倫理問題。這就啟示我們要有底線思維,實現道德覺醒,將生命科學的具體應用與自然秩序和人類的終極目標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倫理委員會等專業機構的職能,遵循允許、不傷害、行善、公正四大原則,協調處理好多元利益關系,更好地解決生命科學提出的倫理難題,保證生物有機體的生存和繁榮,即本能的存活和穩定社會關系的形成,從而切實推動社會發展,這是每一位科學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生命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與實踐運用還面臨著一系列法律問題,如研究數據共享的公平性和專利技術的優先權等。以人類基因組研究為例,該研究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遵照國際社會公認的法律規范,保證基因技術利用的公平性和基因信息的隱私和保密,這也是困擾該項研究的法律難題。要想強化社會的公正性,使得熱捧的研究成果不受質疑,一方面需保證科學信息的公開獲取,另一方面要促進研究成果在商品化的過程中盡快立法,運用法律武器制止器官買賣等非法行為。
誠然,生命科學沒有純粹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或法律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每一項生命科學研究不僅涉及應用管理問題,同時也涉及倫理道德原則和法律規范問題,兩年前的無錫胚胎案判決就是一個集科學應用、倫理約束與法律監管於一體的案例。
生命科學研究的未來方向
共享。現在社會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科學家要想開展長期性跟蹤研究,促使傳統的閉合系統開放,實現學科之間的共享與融合,推動實踐領域發生革命性變化,就要不斷深化研究,全方位、全天候把握信息流,實現生命、生態、信息等核心要素的大關聯,以倫理和法律手段保障表徵個人身份和隱私的基因組信息。如生命科學家正在建設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器官銀行」,就是為儲備人類健康福祉的相關知識而服務的,其最終目的是為生命科學技術的研發與管理提供發展契機。
共識。科學研究與倫理、法律規范同行,三者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理性是維護並提升生命質量的最基本方式」,在給予科學家充分自由的同時需要為其設置倫理與法律防線,用理性思維正確引導行為,使各類生命體在擺脫危機的同時彰顯出強烈的道德訴求,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在德性與規則之間形成對社會具有整體約束性的力量。
共贏。21世紀是生命科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生命科學的發展終究要面向生活,追尋生存與繁榮之共贏目標。「道德宇宙的弧線畢竟是傾向進步的」,生命科學家應系統地思考生命科學的倫理規范,時刻關切人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促使所謂的「進步」指向生理機能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豐腴,保證獨立個體在生物學中的存在屬性和在社會學中的倫理、法律地位。
⑺ 中國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物化工產業來是生物源技術與化學化工技術相互交錯而成的一個產業,在當今生物技術迅速發展轉化為商品的時代,生物化工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世界各國已競相開展生物化工研究開發工作,建立了獨立的政府機構,成立了研究組織,制訂了近期及長遠的發展規劃,並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了大量支持。與此同時,許多大型的化工企業都在投入巨資和龐大的科技力量進行生物化工技術的研究
中國生物化工產業發展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生產上發酵周期長、分離提純技術落後、產品收率低、產品成本和單耗高,生產廠經濟效益不佳等,更重要的是對生物技術產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對生物化學工程重視不夠。突出問題是:產業化程度低,許多科研成果尚未轉化為生產力;生物化工產品開發周期長、速度慢;生物化工技術及裝備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缺少一支強大的生物化工技術企業隊伍;對生物化工產品的開發投資不夠,且投資渠道單一,缺乏應有的經濟支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生物化工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將幫助業界人士、投資者、產業鏈條各環節更准確地把握生物化工行業發展脈動、更深入地梳理相關領域變遷軌跡。
⑻ 中國生物醫葯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一)我國葯企整體規模偏小,較為分散,研發力量薄弱,發展層次和水平內不高。
(二)盡管國家制訂了和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物醫葯產業的宏觀決策和政策,但具體的法律、制度以及產業扶持政策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完善。
(三)仿製葯對市場沖擊很大,企業缺乏自主研發創新的動力。
(四)生物醫葯產業缺乏高精尖的研究技術人才。
(五)跨國醫葯企業一方面通過仿製葯不斷影響和控制我國醫葯工業的研發積極性和能力,一方面通過合資控股等方式不斷搶占利潤較豐厚的國內醫葯市場的中高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