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扶貧的文化扶貧意義
文化扶貧往往能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產出比很高。「治貧」必先「治愚」,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所在。
一、文化扶貧工程,有利於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由於文化扶貧工程不是單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學普及等與滿足農民求知、求富、求樂的要求和發展農村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不僅能使文化更好地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而且能夠使文化更好地與之同步協調發展。
二、文化扶貧工程,有助於實現我國農業生產方向的調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提出了把農業發展的方向盡快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加強林業發展,加快漁業技術改造,開拓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文化扶貧工程,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時代的前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增強,文化功能負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種產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單一地滿足人們的娛樂要求,而是要在更大范圍內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Ⅱ 國家對待文化產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1、降低准入門檻
對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有了一些明確的政策規定。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要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最終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2、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也非常明確
現在中央財政和部分地區的地方財政都已經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中央財政要明顯增加專項資金的規模,主要工作是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資本金注入等方式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細化。
3、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使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推動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現在這個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成立,主要是由財政部採取注資的方式,吸收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採取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
4、鼓勵上市融資
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進行上市融資,同時明確要求現在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作為戰略投資者推動文化企業的並購重組。
5、明確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文化產業的影響面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發展文化產業當中所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人才的極其匱乏,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極少。
下一步要通過引進、培訓甚至在高等院校設立專門的學院來加快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也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國外吸引一些專門人才投身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6,明確提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問題
文化產業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內容生產,內容生產必然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大現有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7、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從「三個一批」來理解——做優做強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
Ⅲ 加快培育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其有效途徑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樹立一個國際合作的眼光,要積極聯合和依靠國外廣大從事中譯外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和合作,摒棄那種以為向世界譯介中國文學和文化「只能靠我們自己」、「不能指望外國人」的偏見。
為了讓中國文學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我覺得我們有兩件事可以做:一件是設立專項基金,鼓勵、資助國外的漢學家、翻譯家積極投身中國文學、文化的譯介工作。我們可以請相關專家學者開出一批希望翻譯成外文的中國文學、文化典籍的書目,向世界各國的漢學家、中譯外翻譯家招標,中標者不僅要負責翻譯,同時還要負責落實譯作在各自國家的出版,這樣做對促進翻譯成外文的中國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國外的流通有切實的效果。與此同時,基金也可對主動翻譯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品的譯者進行資助。盡管這些作品不是我們推薦翻譯的作品,但畢竟也是中國文學和文化的作品,而且因為是他們主動選擇翻譯的,也許更會受到相應國家讀者的歡迎。
另一件事是在國內選擇適當的地方建立一個中譯外的常設基地,這種基地相當於一些國家的翻譯工作坊或「翻譯夏令營」。邀請國外從事中譯外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來基地小住一、兩個月,在他們駐基地期間,我們可組織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和作家與他們見面,共同切磋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Ⅳ 如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助推脫貧攻堅
一是加大文化服務,普惠大眾。繼續實施文化館、圖書館、紅七軍軍部舊址、縣城北新區體育場館等文體設施免費開放;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歡樂下基層」、「四進社區」等活動制度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和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等免費或優惠開放。
二是積極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模式,推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開拓思路,創新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模式,圍繞均等化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引領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尤其是貧困地區傾斜。目前將縣游泳館作為創新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試點。同時保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重大宣傳主題活動,公益性演出每年不少於50場。貫徹落實《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倡導全民閱讀,不斷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三是充分利用文化遺產項目,助力群眾脫貧致富。利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計劃,廣泛動員貧困戶參與傳統手工藝培訓,培養(培育)數名大師級傳承人,十數名省內外知名手工藝品設計師,數十名傳統手工骨幹傳承人,數十名州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者、市場營銷人員,數百個村落傳統手工藝傳承骨幹,在村寨內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紅色遺跡,傳統村落等文化資源,建設一批紅色文化旅遊景區、傳統村落民俗文化旅遊景區、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將民俗和傳統節日與旅遊深度融合,大力扶持當地群眾發展民宿客棧、民俗表演、旅遊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旅遊產業;利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博文化服務向偏遠貧困地區傾斜,積極開展文化扶貧,通過文化宣傳教育開闊思維眼界、提升知識技能,掌握了解國家政策、市場信息,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資訊服務。
四是實施榕江文化「大數據戰略行動」。依託國家、省、州、縣、鄉、村六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文化服務、非遺保護、文物保護、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數字資源,藉助公共數字文化終端服務等大數據技術手段,藉助互聯網+文化旅遊宣傳平台創新文化數字資源的傳播和服務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快捷、方便、准確、安全和共享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強力推進文化脫貧工程。
Ⅳ 文化扶貧的文化扶貧
文化扶貧方式
(1)「萬村書庫」工程
活動現在全國25000個村,各建起一座小型圖書室,並向每座圖書室贈書100種。 向農村捐贈圖書。培養了當地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幹部的應用寫作能力。
(2)「手拉手」工程
全國范圍內開展有城鄉少年兒童「手拉手」活動,城市少年兒童向農村小朋友贈書1500多萬冊。
(3)電視扶貧工程
先後在太行山區、大別山區、青藏高原、雲南山區、鄂西山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建起210座衛星地面電視接受傳播站,有220多萬農民看上了圖像清晰、聲音洪亮的電視節目。
(4)為農村兒童送戲工程
為農村兒童演戲2600多場,有260多萬農村兒童看上了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
(5)報刊下鄉工程
一些新聞單位向貧困地區贈閱了報刊,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業餘生活。
貧困地區的農民要擺脫貧困有兩個障礙,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閉塞。文化落後,就缺少發展經濟的能力。
Ⅵ 如何處理經濟扶貧與文化扶貧關系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Ⅶ 國家將出資多少支持文化扶貧
「十三五」以來抄通過組襲織實施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國家為深度貧困地區安排資金25.8億元,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穩定增收。
比如,雲南支持貧困地區文化企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建設文化惠民示範村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青海協調金融部門為民間藝人貸款3000萬元,支持刺綉、熱貢等民間藝術,形成公司+藝人+基地的發展模式。廣西扶持17個貧困縣推動特色文化旅遊,在《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現場,600多位演員超過一半是當地漁民。
Ⅷ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的效能嗎
據報道,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日趨豐富,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積極推動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湖南「公共大戲台」「鄉村大舞台」等群眾文化品牌,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
希望文化產業可以持續繁榮發展!
Ⅸ 文化扶貧對鄉村發展有何意義
農村文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扶貧長效機制和效果的關鍵。導致農村貧困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要把幫扶和內在激勵統一起來,把對農民的幫扶和其自身學習成長結合起來。通過文化扶貧,尤其是文化精準扶貧,幫助貧困地區的基層幹部和農民解放思想,增強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典型示範和積極引導,及時總結有益經驗,形成工作模式、制度、機制,從而形成穩定的、可持續的扶貧脫貧工作機制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