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追趕型國家的追趕進程可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韓國的民主之路
朝鮮戰爭在1953年結束以後,成為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的同盟國的韓國,雖然採取了全面親美的方針,但並沒有很快走上由西方文明貢獻給世界的民主國家體制的道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由美國人強行推行了西方的民主體制(保留了天皇制),而韓國卻只能靠自己摸索著走向民主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分別接管了作為戰敗國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南北。兩個託管國的不同的意識形態在這個半島三八線的南北的朝鮮人中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剛剛擺脫日本殖民奴役的朝鮮出現了民族分裂。在半島的南北部分別成立了不同意識形態的政府,北部成立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成立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大韓民國。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五三年,這造成民族分裂的兩個國家發生了著名的朝鮮戰爭。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是不同意識形態造成的兩個對立世界陣營的最大的一次戰爭,因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被捲入進來。中國派出了志願軍支援北部朝鮮,而美國操縱聯合國派出了聯合國軍支持南部韓國。聯合國軍主要是美國軍隊,另外還有十五個國家參加,這些國家派出的人員不多。朝鮮戰爭可以說是一次局部區域發生的世界大戰。一九五三年,現在成為世界著名旅遊景點的板門店,交戰的兩個陣營達成了停戰協議。1948年成立的韓國開始進入了相對和平的建設時期。
從朝鮮戰爭以後到比較完善的民主憲政體制的確立,韓國在走向民主的道路上摸索、奮鬥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其間經歷了六位總統和六個共和國時期,發生了許多政治事件。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但人民與其政府總有著這樣那樣的矛盾。韓國的民主道路是在人民與政府的矛盾的兩股力量的沖撞中前進的。韓國的民主憲政體制的最終確立首先歸功於韓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為理想而奮斗的熱情,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獻身精神。而一些開明的政治領袖的順應潮流的舉措使這個國家在三十年的摸索著走向民主的道路上沒有發生重大的社會動亂,使社會的轉型和過渡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1948年,美國軍政府把行政管理權移交給新成立的韓國政府。當時的韓國政府頒布了一部憲法,但這部憲法還不完善,政府也不能保證忠誠地執行它。朝鮮戰爭結束以後,在美國大力支持下的韓國開始了和平建設時期。作為韓國第一代最高領導人的李承晚總統,曾經為著韓國的民族解放奮鬥了一輩子,為大韓民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開國領袖,在晚年,身居高位,貪婪權力,操縱選舉,成為阻礙民主進程的專制者。而經過異族殖民統治和三年內戰的韓國當時的各方面的社會問題都很嚴重。韓國人民對新政府的專制和無能日益不滿,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
1960年,韓國大選,人民對這次政府變動機會寄以厚望。但李承晚明知專制政權不得民心,不甘於退出執政地位的命運,又不思改正,反而使用了一些不合法律的手段操縱選舉,企圖權柄不易人手。富有斗爭精神的韓國人民終於對自己的政府憤怒了,這次選舉成為一個導火星,燃起了韓國人民為民主而斗爭的火焰。1960年2月28日,大邱的學生抗議對學校進行政治干涉而走上街頭,示威遊行。政府的警察竟然向人群開槍。4月初,在馬山的海岸發現一具學生的屍體,經查驗,確定是被警察開槍打死的。於是,發生了波及全國的社會騷亂。
作為韓國首都的漢城,遊行示威最嚴重,學生幾乎全部走上了街頭。在總統府附近的政府警察與遊行群眾的對抗中,專制政府不但對群眾開槍,發生了流血事件,而且實行了軍事管制。但人民的憤怒終於迫使了功過任人評說的李承晚下台。愛國學生領導的人民抗爭結束了李承晚的第一共和國,進行了韓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民主運動,這場運動的成果很快在第二共和國的憲法修正中體現出來。
李承晚下台後,1960年7月15日,韓國國會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規定設立一種兩院制國會的政府內閣制,盡量避免以後出現專制政權。新選出的國會兩院選舉尹潽善為韓國第二共和國總統。開國元勛式的專制者的素質和聲望原本是巨大的,其突然下台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嚴重的,新的國家領導人不足以填補李承晚12年專制統治突然下台造成的空缺,在國家治理方面沒有什麼經驗,專制後突然放鬆的官僚階層出現了大肆腐敗的大好機遇。專制政權造成的社會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出現了官僚腐敗的新的嚴重問題,第二共和國的統治合法性出現了危機。就在這時候,軍人走上了政治舞台。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少將率領韓國軍人發動政變。許多部隊開進漢城,閃電般的佔領首都,推翻了第二共和國,接管了政權。軍政權的公告中強調了根除貪污腐敗的得民心的決心,保證一旦革命使命完成就立即把政府交給文官治理,並且制定了新憲法,通過全國公民投票的方式得到批准,在1963年12月頒布。接著進入第三共和國時期,已辭去軍職的朴正熙在競選中獲勝,當選為總統。精明能乾的朴正熙連獲三個總統任期,長達十五年時間(1963、2—1979、10),使韓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經濟開始以9.2℅的年率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僅僅87美元猛升到1980年的1503美元,出口每年上升32.8℅,從1962年的5670萬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75億美元,韓國的建設成就逐漸引世人矚目,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為了與北部朝鮮競爭,團結全國一切力量,1972年10元,朴正熙政府提出了憲法修正案,在全國公民投票中得到同意。新的憲法建立了一種稱為維新體制的新的政治秩序,韓國進入了第四共和國時期。朴正熙的長期統治逐漸出現了問題,第四共和國的維新政治體制,體現的是新權威主義的理念,通過某種程度的開明專制實現國家的現代化,由於朴正熙的長期執政,這種政權的開明度逐漸減弱。這一時期的現代化進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社會階層貧富差距拉大,左翼的工會運動受到嚴重限制,冒富階層與政權結盟,排斥廣大人民分享現代化的成果。被壓抑著的對政府高壓手段的不滿情緒同人民希冀參與政治和經濟再分配的願望落空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導致朴正熙的身亡。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人暗殺,總理任代理總統,韓國進入了一個社會不穩定的時期,也進入了向更充分的民主制發展,還是回復到過去的專制制度的十字路口。就在這個關頭,軍方領導人全斗煥實行了軍人專制。韓國人民也站起來了,發生了光州人民抗議軍人專制的示威遭到軍隊殘酷鎮壓,發生流血的「光州事件」。
鎮壓了民眾示威的全斗煥在根據維新憲法的選舉中被選為總統。他頒布了新的憲法,把總統任期限定為一任,為期長達七年。當上了總統以後,全斗煥的第五共和國解除了軍事管制,開始恢復了一切政治活動。雖然全斗煥在實行專制統治上與朴正熙一樣,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在國際收支中破天荒地第一次出現盈餘,並且在他任期屆滿時,不留戀權柄,韓國政府第一次出現了和平移交權力。接下來的第六共和國的總統是盧泰愚,他上台後,接受了反對派的全部要求,平息了政治危機,開始修改憲法,為舉行十六年來的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積極創造條件。
第五國和國的憲法保留了維新憲法的專制性質,而1987年的第六共和國憲法是韓國民主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這部憲法是第一個在執政黨與參與制定的反對黨達成協議下謀求社會全面和解的憲法,獲得國會一致通過,並在全國的公民投票中得到公眾的歡迎。這部憲法最重要的新內容是實行總統直接選舉,只能一任,任期五年。為限制總統的專制可能性,這部憲法取消了總統的頒布緊急狀態和解散國會的權力,確立了人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保障了多黨制的原則,恢復國會審查政府的權力,實行司法獨立,規定憲法的任何修正必須最終由佔全體選民一半以上的多數來決定。當然,憲法首先是紙上的東西,與憲法相適應的人民思想和各種社會機制保證它的實行是更重要的,韓國以後的政治生活證明了這部憲法的有效性。
從1948年建國到1987年第六共和國憲法的確立和至今來的有效實施,韓國人民經過了長達40年的摸索,奮斗,終於確立比較充分地了民主憲政體制,在民主的追求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當然,人類社會向民主化進步的前景是永無止境的,韓國的民主之路只是到達了一個相對高的層次。韓國民主化的成功首先歸功於韓國人民執著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熱情和奮斗,其次也與一些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順應民意有關。韓國的現代化之路為東方儒家文明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教訓和寶貴的經驗。
B. 現在的中國發展處於哪個階段
我終於知道廣西既沿海又延邊但是為什麼沒有迅速發展起來了,又有東盟博覽會幾十個國家一起合作,我終於知道廣西既沿海又延邊但是為什麼沒有迅速發展起來了,又有東盟博覽會幾十個國家一起合作,又和外國交界又有海又有高鐵,人家發達城市沒看到嗎,都是先發展首府和海邊城市和外國交界的城市,我們廣西政府竟然先開通桂林和柳州高鐵,那裡那麼角落東盟世界各國進不去的知道嗎?要先把海上城市這些發展起來這樣才方便和外國合作,邊境又有旅遊和產業為什麼一定要發展什麼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旅遊業能發展一個省?別鬧了,海南就是典型的旅遊省?他好像發展不起來吧?我們廣西沿邊其他國家且又有好多個海上城市,這么好的條件這么豐富的先天性條件還不快點發展邊境城市和海上城市
C. 為什麼中國企業在一些產業中追趕成效顯著
1、擴大出口,開拓海外市場。過去20多年來,開拓國際市場始終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首要動機。近年來,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各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加工貿易大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海外投資辦廠,帶動我們的技術、設備、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改變了我們以往主要依賴產品貿易出口的模式。我國已有不少企業在東歐、東南亞、拉美和非洲設廠生產紡織品和服裝。隨著對外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產能轉移規模更大。
2、促進產能轉移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地需要的成熟技術,轉移部分產能,既解決了國外市場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國和東道國產業結構,實現雙贏。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按照「立足國內,發展海外,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戰略目標,積極參與海外石油資源的開發,初步形成了中東及北非、中亞及俄羅斯、南美三大戰略區,這其中我國的技術和設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加強境外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取得新進展。我已與30多個國家建立資源能源長期合作關系,與俄羅斯、哈薩克、沙特、蘇丹、澳大利亞、印尼等國的大項目和中長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歐、北非、南美、東南亞、中亞-俄羅斯等海外戰略區域建立了年產百萬噸以上的原油生產基地;鐵、銅、鋁、鉻、鋅等礦種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另外,我企業在境外開展森林資源合作開發、漁業合作也取得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國的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顯現,全球競爭、銷售網路正在構建。中海油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者之一,海爾、聯想、華為、中興、TCL、海信、萬向等研發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端產業領域的製造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逐步形成了國際品牌,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6、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目前巴基斯坦海爾家電經貿合作區及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兩個合作區已經揭牌運行,泰國羅勇經貿合作區等其他合作區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7、追求互利共贏,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我企業在周邊、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國家的拓展,已成為新形勢下我鞏固和發展同這些地區國家的關系、尋求雙方利益交匯點的重要途徑。我與有關國家在重大項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為雙邊關系提供了重要支撐。
D. 中國現代化建設處於什麼階段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解決
中國現代話化建設處在基礎設施完善階段,形成以輕工業為發展中堅,重工業緩慢發展階段。最迫切的問題是經濟成分的變形,形成以高,新,尖產業為主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為目標,所以問題就是,如何加快產業轉變。原因是我國產業分布不均勻,農業人口比重大,經濟效益第,工業生產自主知識產權不高,基本是以加工業為主題,而且還是以來料加工和自費材料加工為主,消耗資源大,效益低,第三產業是興起之中,基本以旅遊等為主,沒有形成三大產業聯合一體的工業體系,落後的生產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成為當今中國的主要矛盾!!方法就是提高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提高科技含量,努力發展第三產業。還有,這些只是現代化建設的經濟方面的問,還有文化,政治等等,樓主需要就繼續問把
E. 中國經濟近40年來發展很快,不少企業也躋身世界五百強,但是,為什麼中國企業對管理知識幾乎沒有貢獻
這個中國經濟40年來發展的非常的快,不知道企業有幾十年世界500強,但是為什麼中國企業對管理知識幾乎沒有貢獻,嗯,你首先就是咱們國內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就是說現在是在追趕階段,這點的話是每一個中國人或者說了解一些經濟知識和這個世界經濟的話,人都是懂的對吧?畢竟是追漲階段,現在目前來說的話,中國在大部分的領域其實是厄和這個美國相差將近5~10年之間的這個歷史差距,這點也是公認的,當然也在部分領域里邊是有非常大的這個進步,厄已經超過了美國,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應用以及這個部分的尖端技術,但是還有相當大的紅利還沒有吃。如果你關心現在經濟發展的話你會發覺現在在風口的電商門都在服務下鄉,尤其是拼多多,一開始就立足三四線城市發展。而管理的核心就是減少內部的損耗,提高效率,但在現階段中國相當一部分的產業還是有野蠻發展的空間。
所以還沒有出現這種大規模或者引領性的管理知識的誕生,不過相信隨著經濟的下行,行業競爭的加局,是會出現的。
最後,你可以了解一下大疆,這個算是行業裡面的孤獨求敗,目前來說沒有哪個公司可以挑戰,不過他是立足於產業戰略的跟腳,一年或兩年一大更新,以全面或者顛覆性的產品淘汰自己的產品為戰略,但管理上比較淡。
F. 政治經濟學考試題:為什麼要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
張軍: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考
日期:2005-11-27 作者: 來源:解放日報
——張軍教授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的演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我們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能力能繼續保持下去,但經濟是否持續增長取決於增長的方式能否實現階段性轉變。今天我想從經濟學家的視角談一下這個話題。
經濟增長取決於什麼?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
經濟學家腦子里的「增長」的含義可能和政府以及我們媒體關注的經濟增長的含義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人常常把經濟增長理解為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里,GDP的增長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眼睛都關注著GDP每年增長多少。但是經濟學家理解的「增長」是一個長期現象,是指一個經濟在長期所能維持的增長。短期來講,我們關注GDP今年增長多少明年增長多少,但這不能完全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比如,我們的GDP曾經達到過14%-15%的增長率,但這沒能維持下去,最後還是回落了下來。因此,經濟學家關注的增長其實相當於我們每年實現的經濟增長的平均值。年度的增長可能是波動的,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平均值,就是我們所謂的經濟「大起大落」。從平均值來看,我們發現中國這20年來的增長不過在9%左右,要到10%以上就相當困難。當然短期內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不能持續,很快會碰到約束和瓶頸,能源、電力、運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限制了增長的能力。這種情況在宏觀上叫做「過熱」。這就是說短期的增長不可能持續偏離長期增長能力。
所以,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怎麼理解增長的含義。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這些都是關於增長的比較長遠的考慮。
如果增長是指長遠的產量增加能力的話,那麼歸根到底,經濟增長就是取決於一個因素———生產率。什麼叫生產率呢?簡單地說,生產率就是產出比投入增加更快的能力。經濟學家發現,前蘇聯在1958年以前經濟增長很快,但以後怎麼也上不去了。為什麼?因為增長的潛能發揮殆盡了。除了生產率之外,其他投入最終都是可以減少的。比如,今天我們中國還有40%的儲蓄率,20年以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儲蓄率肯定大幅度下降。韓國1980年代以前保持35%到40%的儲蓄率,今天只不過20%左右。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經濟能增長到什麼程度,最終就看生產率的潛能積累了多少。通俗地講就是,當你的投入,比如投資和消費,不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的時候,你的經濟還能不能維持一個高水平的增長?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從投入上講,中國目前還不存在問題。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每年還有300多萬大學畢業生,在校大學生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增長的投入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到未來10年、20年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因此,我們要把增長理解為一個持續性的增長,或者把增長看作潛能的時候,眼光要放到長遠,不能因為現在有那麼多土地和那麼多勞動力,每年的投資增長率都能維持在25%,而忽視未來的增長能力。這些都是變數,唯一能夠推動經濟未來發展的只能是生產率。中國現在高速發展的時候,經濟每年都維持9%以上增長的時候,生產率的變動趨勢怎麼樣,我們是不是走上了生產率潛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呢?不能只看到實物資本的增長。
那麼,一個國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積累起生產率的潛能呢?經濟學家比較強調的方面是教育,當然其他的東西也都相關,但最終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者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決定未來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因為中國擁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重視教育也被認為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一個共同因素。當然,中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中國是大國,在教育潛能方面有更顯著的積累能力。新加坡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容納一萬所大學,可在中國,發展到像美國那樣有幾萬所沒有問題。將來中國和印度一定擁有別的經濟不具備的規模效應,中國的規模效應將成為生產率積累非常重要的源泉。
另外一個可以積累和改善生產率潛能的因素和規模有關系。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概念,叫「外部經濟」。什麼叫外部經濟?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經濟活動之間或者部門之間綜合配套的能力,這個能力會使中國在包括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品方面很快地擁有競爭優勢。像華為、海爾、聯想這樣的企業就是利用了中國的產業部門之間綜合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而獲得競爭力的。包括將來搞飛機這樣的產業在中國也一定有競爭優勢。小國家搞飛機比較困難,自己生產幾樣零部件還可以,可是要綜合配套恐怕就做不起來,需要大量外包。據說波音公司有近兩萬多個零部件要在全世界購買,像美國這樣完全本土化造飛機都很困難,可是在中國很多產品幾乎都可以做到完全本土化來做。將來飛機的全部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國造的時候,中國製造的飛機因為實現了這個外部經濟效應,肯定比波音的價格便宜不知多少。雖然現在這個潛能釋放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看看中國產業現在的發展趨勢就可以想明白,中國經濟在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上很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為GDP而增長的未來風險
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短期經濟的發展問題,怎麼保持今年GDP比去年的相對增幅,這是我們當前地方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會計含義的增長。為什麼呢?因為GDP實際上是指這一年裡面各個行業所創造的新的價值的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增加值。但是統計所有行業的增加值在現實中是很困難的,通常情況下採取估演算法。比如,28大類行業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增加值。增加值怎麼算呢,基本上是用總產值乘以增加值率。比如服裝這個行業,增加值可能占總產值的比重根據以往的經驗大概推算出,比如40%,60%都是人家轉移的中間產品的價值。所以,一旦我們過分關注GDP,我們就自然會去關注總產值。這一來,事實上就可以先確定GDP的增長率目標,然後倒算出行業的總產值必須實現多少才能保障GDP增長目標的實現,這就必須有多少投資項目下去才行。可是大家想一想,產值增加多少從長期來看是沒有絕對意義的,因為當年增加的產值完全可以變成日後的庫存。這就是增長目標短期化的問題。
再有,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分享以後,刺激了地方去搞製造業,因為增值稅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做大製造業產值最方便可行的辦法就是做投融資項目,而在現階段做項目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招商引資,項目來了就萬事大吉了。這樣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短期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範式。這樣一個發展的範式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和我們對GDP的核算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長遠來看,這種大幹快上的發展觀如果愈演愈烈並且徹底制度化的話,很可能會冷落了我們對生產率潛能的積累,把注意力簡單地放到資本積累上去了。
目前這個問題還不突出,因為中國現在還處在追趕階段。追趕階段的意思就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人均資本存量還不夠大,城市化程度還不高。在這個階段上,我們能看見我們與發達經濟的差距以及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因此,我們可以迅速趕上來,而且經濟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比較小的。這就是所謂的落後的優勢。例如,今天中國機場的數量大概是340個,美國包括私人機場加起來大概2萬多個,我們數量只有不到他們的2%。僅僅機場這一項,就決定了中國在投資階段還要有相當長時間。將來我們要修更多的機場、公路,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這都叫資本積累。說中國經濟增長現在已經維持不下去了是缺乏依據的,還沒到那麼嚴重的程度,因為現在屬於追趕階段,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增長率都比較高,從東亞經驗看都是這樣。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意義。
現在我們談論增長方式轉變也不應該過多地批評投資太多,問題在於對投資效率的關注不夠。我們擔心的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演變成一種權力而非市場主導投資決策的體制。這樣的體制以及表現出的頑固化傾向對於市場力量、金融和企業家創業活動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們特別的關注。
我們的消費太少嗎?
一個國家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決定經濟增長的最終是生產率而不是消費率。不能簡單地把消費理解為決定GDP增長的因素,而應該理解為GDP增長的結果。
在有關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我們現在的增長模式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投資太多太快而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不足。這種觀點強調,中國現在應該盡快把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擴大提升國內消費能力上來。我認為,這一看法似是而非,理論上值得商榷。首先,一個國家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我前面已經說了,決定經濟增長的最終是生產率而不是消費率。消費和積累的比重反映的只是短期內國民收入的分配方式的差異。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消費理解為決定GDP增長的因素,而應該理解為
GDP增長的結果。經驗上看,當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尤其是在東亞地區,消費佔GDP的比重往往比較低。很多人對消費的問題有所誤解,認為消費需求比投資需求更重要。可是,大家想想,短期內要擴大消費的比重,就要壓縮投資的比重,因為GDP在核算意義上等於總消費加總投資以及貿易的順差。如果短期內提高消費比重,也就是要壓縮或者減少投資的需求,才能保持平衡。否則,一味刺激消費很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出現經濟失衡。還有一個統計上的問題是,買房子這一塊應該計算到消費裡面,現在是計算到投資裡面,顯得消費的比重好像比較小。即使不談這個問題,銀行發放的信貸刺激了消費,短期內帶來的結果是,經濟過於繁榮,出現過熱苗頭,因為投資需求沒壓下來,消費需求提高,這一來,當期的收入平衡表被破壞了。我們在2003年下半年顯現出來的經濟過熱趨勢,就與之前鼓勵短期消費增加的消費信貸政策的實施有直接的關系。
有些人認為中國消費需求偏低,給出的一個理由是,全世界消費佔GDP的平均比重在70%左右,美國更是高達80%-90%,而中國只有57%-58%,所以應該提高消費佔GDP的比重。我說你得看中國經濟處在什麼階段上。消費的能力,短期內表現為消費佔GDP的比重,反映的是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而不是增長的長期條件。消費佔GDP比重受經濟發展的階段影響,人均所得提高是個緩慢的過程,消費佔GDP比重的提高也是個緩慢的過程。有些學者甚至講中國是內需不足的經濟,這個概念更加不對。中國怎麼會內需不足?你看看中國的投資和儲蓄率基本上是一樣的,如果內需不足中國的物價應該是持續下跌,現在總體上平衡,物價水平基本上是不動的。消費雖然佔GDP比重偏低,這個不要緊,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只要投資需求上去,能夠吸納那麼多的儲蓄就可以了,總量上就會平衡。這是我們要澄清的。因此我們不能把擴大提升消費理解為轉變增長方式的推動力,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會逐步提升消費,這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是個長期現象。
前景
中國人口的素質、技能、教育水平、創新能力、管理、企業家的成長以及企業應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促進效率的因素。這些因素很難用數字簡單地度量出來,統計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我看來,並不是從一個模式直接跳到另一個模式的問題。事實上,這個轉變的過程從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只是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傾向需要引起注意並加以解決。總的來說,過去10多年的經濟發展比較傾向於過快的資本積累,資本形成的速度很快。當然,我們正處在一個追趕階段,需要通過資本積累迅速擴大產能和資本存量。
但是,這些年來資本積累的方式更多地體現了政府的意志,而市場和企業家的作用似乎還不大。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如果生產率的積累跟不上的話,將來等我們追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投資的增長速度下降,勞動力的增長速度下降的時候,就很難保證經濟增長不下降。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中國在生產率潛能積累方面幾乎為零,而是說也許我們可以更好更快地積累生產率的潛能。我們的研究發現,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中平均有約35%的貢獻來自生產率的積累,而不光是資本的積累。但是,中國經濟在過去10多年的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卻下降了。
中國第一個生產率潛能的快速釋放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農業的改革和鄉鎮企業的崛起帶來了生產潛能的釋放。農業的改革表現為,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離開了,勞動力的投入大大下降,農業產量反而增加了。就是說產量的增加主要靠生產率的提高。體制改革提高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是農業生產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後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是生產率潛能釋放的因素,鄉鎮企業的經營體制比較靈活,非常市場化,投入很少,技術很簡單,資本投入更少,用最簡單的技術、最簡單的生產方式,產值一度占據工業的半壁江山。這些都是西方經濟學家理解為中國改革真正有特色、有創新的東西。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差不多10多年,到了90年代初鄉鎮企業的優勢開始慢慢喪失,出現虧損,大量鄉鎮企業開始轉制。南巡講話以後,開始了更深度地開放,正好在鄉鎮企業對生產率促進潛能發揮得差不多的時候,大量外資進來,帶來了市場、技術、管理,這些東西又導致生產率潛能新一輪的積累。過去我們不知道怎麼做貿易,怎麼把東西賣出去,怎麼管理好企業,怎麼應對市場,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學管理、讀MBA。這些東西短期內看不出效應,長期來看就是在積累和改善中國經濟的生產率潛能。我們不缺資本,外資進來並不是解決中國的資本短缺問題,非常重要的是促進中國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每年外資只佔我們當年資本形成投資的10%左右,中國經濟發展不是靠外資,但是外資帶進來的東西都在影響我們生產率的變化,成為90年代那一輪的生產率潛能積累的重要源泉。所以開放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對生產率潛能積累有顯著影響,這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很重要的因素。
我認為,生產率的提高能力其實和我們的人力資源以及利用這些資源的經濟體制的效率很有關系。中國人口的素質、技能、教育水平、創新能力、管理、企業家的成長以及企業應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促進效率的因素。這些因素很難用數字簡單地度量出來,統計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現在的體制似乎越來越善於數目字管理和治理,因而往往不能很好地像資本積累那樣來促進這些生產率潛能的積累。這就需要建立起防止政府過多參與經濟發展的制度約束,比如讓政府加大力度保護私人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發展更好的教育、加大勞動力培訓、堅持更加開放的環境。
在微觀層面上,我還是很樂觀的。過去中國生產的傢具在國際市場根本不可能賣出去,今天我們可以把傢具賣到美國的市場,這不光是因為價格便宜,還因為質量提高很快,反映了效率增長的因素。現在看起來中國生產復雜的資本密集產品的能力仍需要改善,還需要大量人力資本的積累。盡管華為比思科還是差一些,但追趕速度很快。但我們畢竟只有一個華為,要看到中國生產率潛能積累的空間還是很大。不要過早地讓中國企業做大,因為還處在追趕階段,我們還需要幫人家做加工來實現資本積累,同時在這個過程裡面積累你的技術、你的思想,到了一定階段中國的企業就很容易變成在高科技領域、在世界五百強裡面的公司,這一點也不奇怪。但是,有人比較擔心,說中國的企業很不行,將來不會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我沒有那麼悲觀。只要關注效率問題,就會水到渠成的。像華為、海爾這樣的企業今天還鳳毛麟角,但只要能夠很好地積累效率,我相信這樣的企業會迅速增加。
講演者小傳
張軍
1963年生。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81-1994年間在中國、英國和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1997年以來,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講座教授。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曾在《經濟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East Asian Review等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組織、制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等。
G. 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
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的調整期,一般估計是增速可能放緩但總量怎張依舊強勁。
其次西方國家的經濟影響分兩方面,第一國外的進口出口,一般來說當西方日用品進口大國發生金融危機時進口需求就會減少因此使得我國出口受到削弱形成一定程度的沿海加工貿易失業,第二,西方大國的金融危機導致外國資本尋求風險較低和利率較高的國家比如中國進行投資或者投機,這個也是現在熱錢泛濫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說當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湧入的時候,同時我國出口受限製造成的消費不足形成國外資本不願意投資製造業而投資資源或者股票和房地產資本市場。這個也是最近政府盡力壓低房價和股價的原因,因為一旦股票房價被國外資本炒到高點,然後讓國內的人接住隨後迅速撤出然後期貨上大量賣空將會使得整個中國經濟形成雪崩型的衰退。
因此個人的結論是一方面西方大國的經濟形勢逼迫我們的股市和房價將上漲另一方面政府又極力壓低股市和房價,所以最後的結果的話還是必須看國內外各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H.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那一段時期 具體時間 當時發展什麼行業的
1914到1918一戰期間,棉紡織工業。
I. 怎樣理解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和新的階段特徵
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的騰飛舉世矚目 經過三十年的快速發展 高污染 高耗能產業也逐漸暴露出很大問題。所以現在處在實體經濟飽和需要殘酷的淘汰掉一些低端垃圾企業。發展綠色環保 節能減排經濟成為社會以及中央的首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虛擬經濟模式 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城鄉一體化。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西部大開發究竟開發什麼 實際就是開發人力資源 國家為了平衡區域人口與資金的分布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對外並沒有公開 城鄉一體化實際與連鎖經營相結合電視上經常說的傳銷就是這個國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