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首先,文化產業是來自於美國,而美國屬於經濟發達的國家,對於他們而言,早已不再去版關心文化的缺失權及產業鏈的斷鏈;而我國,還屬於發展中的國家,由於時代經濟的發展,帶動一線城市也逐步走向經濟生活,邁向小康,可恰恰是發展了經濟,卻忽略了文化本質,因為只有文化能推動產業,而產業帶動經濟,經濟又惠之於民,惠之於國。有北京開始,從十二五規劃發展以來,逐步面向各省市推動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打造文化根基,建設文化根本,推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形成有規模的產業園區,帶動當地經濟逐步提升;這是國家的工作,也是各的工作,因為這樣推動了中小型的發展,推動了行業經濟發展,提升了各省市稅收經濟,解決了就業人群。
❷ 中國怎麼樣將文化產業進行經濟的轉型升級
一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展文化產業,也要與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樣,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二要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圍繞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依法運營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通過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營造有利於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三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要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造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發展和集約化經營。主要包括: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生產能力,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的需求;推動出版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發行業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印刷復制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廣告業要擴大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演藝業要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娛樂業要重點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型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文化會展業要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要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
四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普遍高於10%。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望採納!
❸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能否推動經濟?答: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1. 地域間的文化比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現象異地後轉化為經濟現象,民族特徵異地後轉化為商品特徵。
3. 不論地域性或世界性,社會文化條件直接決定、作用於經濟條件。
4. 文化條件若不應用於經濟改造,文化在潛隱狀態中以內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運作將如竭澤而漁;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組織與社會(不論是企業、國家、國際、世界)中的價值與意義是與經濟相聯系時才出現的;反之亦然。
6. 經濟生產的無限性將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層次運作,對文化有病態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態(如俗化)使市場與生產變得有限。
7. 世界市場的范圍包括文化市場與經濟市場。
8. 文化的交流、溝通、利用是經濟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經濟的發達之路。
9. 本體上,視時代性的歷史條件不同,經濟決定文化或文化決定經濟,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本源上,文化決定經濟——生活總是生產的前提,文化交流總是生產與市場的前因。
10. 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兩個外在統一的標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評價、衡量社會成熟程度的唯一標准。
11. 文化與經濟在同一層面上構成社會結構中的「實態」框架。
12. 在以文化關系或經濟關系為標準的社會發展史中,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構成歷史的一個環節。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共產文化;(地域性)自然經濟——政治經濟——文化經濟——共產經濟。
13. 文化力與經濟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的辯證表現。
❹ 文化產業自身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國家政策先後在文化立法、體制改革、文化「走出去」和新興數字文化等多個領域涌現出諸多閃光點。
文化「走出去」政策持續加碼
文化部正式發布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據悉,該行動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所制定的,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繪就了路線圖。
目前,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全部國家簽訂政府文化協定,通過從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等五個方面發力,推進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商務部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初步認定295家企業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08個項目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涉及出版、影視、動漫、游戲、演藝、文化用品、藝術品等行業。
自2007年起,發布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名單可謂商務部支持文化出海的「年度常規動作」。隨著今年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自信核心地位的肯定,可以看出政府層面對「文化出海」相關配套政策實施力度和強度將持續加大。而在政策紅利大方向明朗的情況下,這份名單就顯得有更積極的意義。
自貿試驗區放寬外商投資限制
國務院印發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第三批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方案。這些新晉自貿區的創新清單中,均有文化產業方面的措施,涉及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藝術品市場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等內容。
6月份,國務院還發布了自貿區負面清單2017年版,與2016年版相比減少了10個條目、27項措施。其中,縮減的和文化產業相關的措施共4項,涉及信息技術服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自貿區文化產業外商投資限制再次放寬。
縱覽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方案,既有從體制機制保障到搭建平台發展對外文化和版權貿易的廣度,也有就文化產業發展某一點著力展開的深度,在文化領域探索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格局。例如,河南提出要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機制,推進文化傳承和開發,完善服務鏈條,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創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則被寫進了總體方案中。
積極參與游戲規則制定
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准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第16研究組全體會議上順利通過審議;經過6周全球公示以後,3月16日,正式發布成為國際標准,由此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技術標准。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的通過,是文化領域中國科技、中國標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在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互聯網+文化」的領域中發出了中國聲音,為全球手機動漫產業提供了中國標准。據文化部介紹,構建文化產業國際標准群,是文化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此外,4月份,文化部發布了首個「數字文化產業」概念的政策文件——《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向社會發出國家鼓勵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明確信號,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這意味著數字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高度的政策保障,未來將著眼於從人才培養、財稅金融、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推動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
❺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❻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現實意義
文化產業要成復為國制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在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主要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型產業,具有就業吸納能力強、社會和市場需求潛力大以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點,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❼ 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影響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對文化這個慨念,在不同環境、不同對象,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就經濟方面而言,在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動,如文化產業,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態度、實踐和信念等.
❽ 文化創意產業如何促進傳統行業的轉型和發展
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思路來進行組織:
1、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現代產業體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自然生態健康、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託,並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徵的新型產業體系。在現代產業體系的推動下,經濟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變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發展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則為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的主要分支之一。
2、吸納就業。
3、堅持綠色發展,優化發展環境。發展低碳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向「低碳模式」轉變,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等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和生態環保型的產業和產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環境友好。
4、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
5、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方法:可以參閱去年出台的《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再找出一些主旨句,到網上搜集一些材料,進行重點組織。
❾ 文化產業該如何轉型
抗日劇本是提醒民眾不忘歷史、奮發圖強的文化載體,然而近來,抗日劇卻越來越變了味,「全裸女」、「手榴彈炸飛機」、「手撕鬼子」、「用鷹爪功、鐵砂掌、綉花針殺鬼子」等大尺度、滑稽、離奇的情節驚現於抗戰劇劇情中,抗日戰場儼然成了武林大比拼。電視劇粗製濫造、娛樂苦難,其程度已經令觀眾忍無可忍,央視評論稱「一部接一部抗日劇是比著看誰俗、爭著看誰二」。難道這些投資人、製片人、導演都傻了、瘋了嗎?明明滑稽搞笑的場面卻沒有覺察?筆者認為,究其原因,這乃是文化產業轉型之陣痛。正如目前國內其它很多產業一樣,只要投資回報率高,投資「短、平、快」,則「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的一窩蜂通病立即生效,抗日劇目前的井噴正是此前抗日劇高收視率、高回報率的一種延續,是文化產業產能過剩的表現。對於新興的文化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目標,並在黨的「十八大」中明確提出 「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經濟路線。透過「抗日劇事件」,拷問政府如何在文化產業市場中發揮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筆者愚見,政府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管理,避免文化市場「先天不足」,促使文化產業順利轉型升級。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業市場准入制度。摸清文化市場現狀,理順各個分支,凡是違背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符合真善美、內容不積極健康的作品,進行清理整頓;設立一定門檻,避免此類產品進入市場。二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審查監督機制。借鑒製造業已有的經驗,建立文化產業行業規范、製作流程以及產品質量審查制度,真正實現政府審查;集思廣益、發揮公眾監督等作用。三是鼓勵文化產業適度競爭,獎優罰劣。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行業樹立標桿企業和標桿產品,發現和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公司或產品,使其具有足夠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❿ 怎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都要根據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予以推進。具體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應該:
一是加強研究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研究自身產業發展的規律等,都做得還不夠。我們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要根據當地實際,尋找不同的推進方式。
二是要有「文化」意識。在我們國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質和作用,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基本作用。
三是推動產業和文化的結合。在充分認識文化的作用的基礎上研究文化和產業結合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是克服浮躁心態。現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資做項目、建園區、建主題公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