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農保與產業扶貧基地,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降低產業扶貧的風險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及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關於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以下簡稱《意見》)、《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精神,總結規范基層創新的做法和經驗,提高產業化扶貧成效,現就創新產業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思路
(一)目的意義
1、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扶貧開發精神的需要。《綱要》指出:要通過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互助資金組織,帶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意見》要求:更加廣泛、更為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鼓勵企業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探索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農戶穩步增收。《條例》明確: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提供就業崗位、訂單采購農產品、共建生產基地、聯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投資入股、科技承包和技術推廣等方式參與扶貧開發;對主要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產業扶貧項目,在建立健全扶貧對象受益聯結機制後,可以協議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貧龍頭企業或者專業大戶組織實施。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扶貧開發特別是產業化扶貧的精神,必須要用市場經濟的思路和辦法來推動產業化扶貧,既要精準扶貧又要提高開發成效,必須建立健全以貧困農戶為核心、以扶貧效益為關鍵的扶貧開發利益聯結機制,構建新型產業化扶貧體系,促進市場在扶貧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2、破除產業化扶貧瓶頸提高開發成效的需要。我省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產業發育程度低、農業勞動力老弱短缺,產業化扶貧難度大,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項目資金直接扶持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弱,難以應對市場、自然、技術三重風險,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效果差;二是項目資金直接扶持企業和大戶,缺乏規范有效的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約束,不能有效體現扶貧政策和扶貧效益;三是扶貧政策措施未能完全適應產業化扶貧的要求,扶貧資金項目成效需要進一步提高。實踐證明,產業化扶貧是扶貧開發的必由之路,也是精準扶貧的必然選擇;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是實施產業化扶貧、帶領貧困農戶脫貧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場主體。進一步提高我省產業化扶貧成效,必須引入外力、激活內力,變簡單「扶持到戶」為重在「效益到戶」,堅持「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創新「政府扶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扶貧體系,推動市場主體和貧困農戶雙贏。
3、規范指導基層創新產業化扶貧實踐的需要。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創新產業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和模式,採取各種形式進行試點示範,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由於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不規范,一些機制和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及問題,如:假借貧困戶名義而貧困戶不受益,使用扶貧資金不承擔相應的扶貧責任義務,弄虛作假套取扶貧資金等。因此,必須認真總結推廣產業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問題,強化市場主體與貧困農戶利益的硬約束,積極扶持真扶貧、扶真貧、做實事、見實效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規范相關行為和標准,嚴格監督管理,使政府的扶貧意志真正轉化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實際扶貧行動,有效避免和杜絕「脫靶、脫軌、跑調」等現象。
(二)基本原則
1、積極穩妥,漸次推進。先在點上取得經驗,經省級評審認定,成熟一批、規范一批、推廣一批。
2、互利多贏,重可操作。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兼顧利益聯結各方特別是貧困農戶的意願和利益,以項目的真實可行及模式的可操作性為前提,不定過高的虛假指標。
3、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能實現產業覆蓋到戶、扶貧效益到戶,在多種模式均可行的情況下,「到戶模式」優先。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產業發展難度和風險程度,結合項目區實際,選擇不同的聯結模式,不搞「一刀切」。
(三)主要目標
1、大力推進「3578」和「3個1」計劃。大力發展十大扶貧產業,每個貧困縣培育3個左右主導產業,覆蓋50%的鄉鎮,專業鄉鎮覆蓋70%的村,專業村覆蓋80%的農戶;1個貧困村培育1個主導產業、引進培育1個龍頭企業或建立1個專業合作社。
2、大力推進「1戶1人」計劃。1個農村貧困家庭至少有1名青少年接受中職以上學歷教育、或1個青壯年勞動力接受技能培訓後轉移就業、或1人掛上1家龍頭企業或合作社。
(四)創新重點
1、創新扶貧精準制導機制。「精準扶貧」的關鍵在於「精準制導」,要下大力探索創新各種依靠市場手段帶動貧困農戶的有效機制。產業化扶貧既要避免再走片面、機械、簡單地分錢發物到戶「輸血式」扶貧老路,也要防止扶持企業、合作社、大戶而不輻射帶動貧困農戶的「壘大戶」行為。
2、創新扶貧效益到戶機制。要遵循市場規律,以項目成功和扶貧效益到戶論成敗,首先保證項目成功、產業發展,才能發揮扶貧的作用。同時,更加重視帶動貧困農戶的數量和效果,體現扶貧到戶的效益,使扶貧產業和項目效益真正惠及貧困農戶。
3、創新扶貧項目實施機制。找准政府、市場、社會在大扶貧開發格局中的定位。政府主要負責頂層設計、資源整合、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協調服務、營造環境、保護貧困戶權益等,讓各類市場主體實施專業化、產業化扶貧。產業化扶貧項目在明確扶貧責任的前提下,可通過委託、承包、采購等方式,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組織實施。
4、創新扶貧資金使用機制。扶貧資金主要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投入,要調整完善配套的資金項目管理辦法,引導更多社會資金進入,放大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的引子作用。同時,鼓勵直補到戶的扶貧資金與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合作,採取以資折股、入股分紅、租賃使用等形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5、創新扶貧項目產權經營機制。產業化扶貧項目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在明確產權歸項目農戶所有的基礎上,結合扶貧責任履行情況,鼓勵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託管、租賃、移交給有能力的市場主體經營,實現保值增值,長期發揮扶貧作用。
二、推廣模式
總結提煉點上取得的經驗,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業扶貧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鄉村黨政+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戶互助合作、技術部門+鄉鎮政府(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政府+銀行+企業+合作社+農戶」六種模式,各地可結合本地及產業實際示範推廣並進一步完善,同時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機制。
(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
主要運作方式:「龍頭帶動,統分結合,兜底銷售,二次返利」;「直補到戶,折資入股,合作自願,入股分紅,退股還本」;「良種引領,三級經營,聯戶養殖,統分結合,全產業鏈推進」;「以場帶戶,流轉荒山,統籌種草,打工培訓,訂單種養」;「國土整治,公司建園,先建後補,農戶分包,保護價收購」;「公司+合作社+分社+微企+農戶」;「校企合一機構+雨露計劃培訓+回鄉生產實踐+訂單回收學員作品」等。農戶第一次收益=保護價定價收購+龍頭墊資發展得到的收益,第二次收益=龍頭經營利潤返利;合股經營的,一次投入,滾動發展,永久分紅。
各地要結合實際,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這一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產業化扶貧模式,完善運行機制和利益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統一計劃、供種、技術、收購、加工、銷售、質量、品牌等方面的引領作用,與農戶勞動力、土地、附屬設施等資源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股組建合作社或分戶生產管理,加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隊伍,帶動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等統分結合經營實體,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由一家一戶「各自為戰」的小生產到「抱團」對接大市場的轉變。同時,要全面摸清市場主體的經濟實力、經營能力和扶貧誠信,以協議、合同等明確扶貧「責、權、利」並加強監管,確保龍頭與農戶形成真實的利益共同體。
(二)農業扶貧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
主要運作方式:「流轉土地,集約經營,外引內聯,先建後補」;「培訓示範,反租倒包,龍頭兜底,互利共贏」;「超市+園區+基地+農戶」等。以園區為平台,縣鄉政府統一流轉土地並建設基礎設施→招商引資龍頭建示範基地→對各龍頭所建基地及其設施實行先建後補。農戶初期收益=土地流轉費+工資,農戶可持續收益=經培訓掌握技能的農戶反租倒包生產經營的收益。
各地要圍繞產業扶貧園區建設,加強服務引導,縣鄉政府要抓住土地流轉這個關鍵和難點,選准主導產業,對相關設施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見苗澆水」,放大扶貧資金的引子效應。要大力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引進更多龍頭企業,提供生產計劃、農資和技術服務,實行產品銷售兜底,搭建進入高端市場平台,強化「三品」戰略,推動園區發展成「無煙工廠」,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要引導市場主體盡早發揮具體建設運營的主體作用,同時建立健全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避免與扶貧脫節。
(三)鄉村黨政+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
主要運作方式:「村企合一,以債(資)轉股,村民持股,市場運作,保本付息」;「分類施策,退保扶貧,激活內力,龍頭帶動」;「引智引資,整鄉推進,全民培訓,滾動發展」等。以村辦企業為平台,爭取支持和融資→將各類借(貸)款折成股份→村民自願認股,以「三權」作為反擔保,保本付息;對現有低保人員實行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動員有勞力的退保人員參與扶貧項目開發,引進和培育龍頭帶動;招才引智帶動招商引資,幹部分片包干,實施全民培訓,層層示範,滾動發展,整村整鄉推進。
各地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扶貧開發特別是產業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培育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建立既符合市場規律又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產業化扶貧有效機制,破解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難題,走出「等、靠、要」誤區,強化開發式扶貧,積極探索邊遠貧困山鄉培育產業、增加收入、提升素質、整村整鄉推進的成功路子。
(四)農戶互助合作
主要運作方式:「建園→運營→出租(移交)」;「五統一分,聯保互助,抱團出山」;「大戶帶小戶,聯戶發展,合作分成」等。扶貧資金補貼農戶建園(場)並管護到投產→出租或移交園(場)→有勞力的農戶或流轉土地的農戶租賃經營進行分成;社員聯保互助,有效爭取貸款;大戶流轉土地建園→傳授打工農戶技術→農民帶苗自建果園→以大帶小合作分成→統分結合形成規模。
各地要充分發揮能人大戶、返鄉創業等農村帶頭人的作用,引導農戶之間的土地、資金、勞力等資源的優勢互補,優化組合,提高農民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合作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項目建設的成功率。要加強引導、規范管理,強化指導培訓,提高農民誠信意識。同時,建立必要的仲裁機制等。
(五)技術部門+鄉鎮(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
主要運作方式:「技術部門建設示範基地或農戶以土地入股共建基地,統一規劃、種草、銷售,分戶飼養、管理、核算」;「借母還(母)羔,利益分成,滾動發展」;「建設示範育苗中心,開展商品化育苗→扶貧資金補貼種苗→分戶生產經營」等。
各地要積極發揮技術部門的專業化作用,引領產業基地結構調整和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及推廣培訓,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持發展投資較大、技術難度大、設施要求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要強化技術部門的自身能力、市場切入點和運行效益,實行企業化、效益化管理。
(六)政府+銀行+企業+合作社+農戶
主要運作方式:「政府引導產業,企業申報貸款,專家銀行評估,扶貧資金貼息,農企利益聯結,企業承貸承還」;「四制一放大,政銀共管,風險補償」等。建立「四台一會」,縣鄉建立融資、擔保、管理、公示四個平台,村建信用協會;實行申請貸款、償還利息、借款義務「三統一」,借貸戶以房產、林權、工資等反擔保;政府、銀行、產業部門協同推進,建立風險補償金、貸款審核把關、聯保責任、共管責任等制度;貸款實行三戶聯保,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閉運行,統一償還,金融部門發放貸款,扶貧資金給予貼息。
各級特別是縣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統一「政、銀、企、農」認識,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明確主導產業,生產、營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在放大扶貧資金、推進產業規模發展的同時,提升貧困農戶誠實守信的素質,有效解決企業和合作社規模發展貸款難、農戶分散經營效率低的突出問題,做到「貸得出、用得好、還得上」。要規范管理辦法,確保實施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和監管的有效性,落實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扶貧責任,保障貧困農戶的利益。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將創新利益聯結機製作為提高產業化扶貧效率的重要抓手,緊緊抓住扶貧項目成功率和扶貧效益到戶率兩個關鍵,協調產業發展和扶貧到戶、市場主體和貧困農戶利益之間的關系,加強組織領導,積極探索創新,完善配套措施,大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二)深入調研,完善政策
緊緊圍繞精準制導、效益到戶、實施方式、資金使用、產權經營五個創新重點,結合初步篩選推廣的典型模式,深入調查研究,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增活力,以創新提效率。一要尊重規律,分類指導。對生產經營難度不大、市場風險較小、群眾積極性較高,貧困戶自己能幹、也能幹好的產業,原則上實行到戶模式為主;對技術難度大、市場風險高的產業,要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引導實行龍頭帶動。二要實行區域化發展,差別化補貼。各縣可按省定標准在不突破補貼總額基礎上,結合項目區實際,對同一扶貧項目區覆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插花非貧困戶、示範戶、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實行差別化補貼,具體補貼政策和方式,由本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並組織實施,報省扶貧辦備案。三要鼓勵有償使用,創新滾動發展機制。縣級政府可將扶貧資金折算為貧困戶股份,入股各類市場帶動主體,按股分紅,實現長期收益;可將扶貧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在相關金融部門設立專戶,封閉運行,專項用於扶持貧困農戶貸款發展產業,放大扶貧資金效應。
(三)開放帶動,壯大主體
要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對口幫扶「民企入黔」等優勢,積極引進各類市場主體並培育強大的龍頭隊伍參與產業化扶貧,採取社會招標、脫貧包干制等形式,明確具體扶貧責任,創辦、領辦、承辦扶貧項目。要充分尊重貧困農戶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學習掌握市場經濟知識和技能,引導參與適合自身實際的產業化扶貧模式。
(四)規范運作,分級負責
全省推廣程序為:點上先取得經驗→縣推薦→市州核實→省認定。縣級對推薦模式的真偽負責並做好日常監管,尤其要加強已推出模式的完善和監管,確保兌現對貧困戶的扶持;市州加強統籌及監督;省級負責全省推廣模式的認定、指導和監管。先行先試的須經縣級人民政府同意並報省備案,局地取得成功的積極試點示範,省級認定的成功模式全省推廣。
(五)強化監管,防範風險
一要確保貧困戶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管理權、監督權,強化受益主體監督。二要改「事前控制」為「見苗澆水」。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參與實施扶貧項目的,可自主建設後再申請扶貧資金補助;各級可在申報項目中擇實、擇優、擇強,組織扶貧、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綜合驗收建設情況和帶動貧困戶實績並經貧困農戶確認後,再兌現補貼;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給予扶貧資金補貼的,可直接撥付各類市場主體並報賬。三要堅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採取多種有效方式,對各類市場主體享受扶貧資金補貼、實施項目規模、幫扶和帶動貧困農戶情況等進行公示公告,接受貧困農戶、專門機關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杜絕暗箱操作、優親厚友、虛報冒領、弄虛作假等現象發生。
㈡ 茶葉專業合作社怎麼帶動貧困戶發展經濟
銷路。
㈢ 農民合作社可以納入貧困戶嗎
孝昌縣小悟鄉田堂村,山多,林多,田少,水面少,人均純收入2300元,貧困人口佔五分之一。
去年,從該村走出的成功人士田福洲、金利明、黃國堂回鄉創業,成立了孝昌縣原然種養專業合作社。一年來,田堂村以合作社為載體,將扶貧資金投入合作社作為村發展基金,基金收益用於貧困戶發展產業,並通過土地入股、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等方式,走出一條以「合作社+」為特色的精準扶貧模式。「合作社+」,加出了什麼?
其一,「+整體規劃」,貧困戶有了盼頭。
合作社聘請專業團隊,制定了田堂村產業發展規劃、脫貧規劃、綜合規劃。
理事長田福洲介紹,合作社計劃分四期共投資1.5億元,擴寬建設連接孝昌縣城、小悟鄉集鎮、觀音湖景區三條主公路;擴挖清理塘堰、河流、溝渠,建成蓄水、養殖、排灌、水體凈化體系等。2017年前村裡將新建養牛場2個、養豬場1個、養雞場4處,新種植油茶、有機茶共500畝,花木果園350畝,全村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有望超過5800元。
其二,「+基地務工」,貧困戶有奔頭。
貧困戶田貞坤家有7口人,3個孫子讀書,只有兒子一人在外打工,家裡生活艱難。
12日,田貞坤到合作社領到了12月份的工錢,「我在合作社基地栽樹、澆水,愛人在合作社食堂做飯,兩個人一共領到3000多元。」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轉農田、山林4200畝,參與土地流轉農戶270戶,戶均土地租金年收入1800元;貧困戶參與務工200人,人均勞務年收入近萬元。
其三,「+合作入股」,貧困戶有勁頭。
合作社還針對有頭腦、身體好的貧困戶實行「私人定製」。結合貧困戶的發展意願,由合作社出資建設牛舍、雞舍等基礎設施,然後按合作社佔51%、貧困戶佔49%的比例出資發展種養殖業,年底再按比例分紅。
㈣ 我們合作社已經十幾年了,帶動的貧困戶每年都十幾家,現在我們這個企業面臨很多困難,國家有扶持嗎
合作社已經復發展十幾年制了,應該已經享受到不少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吧
既然是企業經營困難,光靠國家輸血只是揚湯止沸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不如認真思考到底怎麼經營企業,怎麼解決企業自身問題。如果沒有解決辦法,建議換人或者換其他營生。
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帶動貧困戶不是這個合作社必須存在下去的理由,因為還可以有其他企業和其他方式去解決貧困問題。
㈤ 山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多少億元
山西58個貧困縣的2257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017年通過參與造林獲得勞務收入7.4億元,其中5.4萬名貧困社員獲得勞務收入4.7億元,人均增收8700餘元。
為了引導廣大貧困群眾在造林綠化中實現脫貧,山西近年來積極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並出台政策明確規定,社員穩定在20人以上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比例要達到60%以上,貧困社員的勞務收入要佔到合作社勞務收入的60%以上。山西省現有宜林荒山面積3800多萬畝,其中2350萬畝位於貧困地區。「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將每年安排全省貧困縣造林260萬畝,全部交由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攬實施,預計每年可為貧困戶增加勞務收入5億元左右。
㈥ 脫貧產業如何更興旺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同樣,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也離不開產業帶動。貧困地區通常自然條件不佳、農業基礎薄弱,貧困群眾通常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現實起點低與現代農業產業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貧困地區如何尋找適合的產業,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如何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本報記者深入貧困地區,近距離觀察實現產業興旺的實踐與探索。
因地制宜推進產業脫貧,產業收入占脫貧家庭收入超50%
雲南有447萬多貧困人口和88個貧困縣,都在全國排第一位;有深度貧困縣27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貧困發生率高達三成左右。雲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達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發展能力和動力可想而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合作經濟吸引貧困戶參與脫貧,又降低了他們的市場風險,正大有可為。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雲南省委、省政府醞釀出台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把創新幫扶模式、發展合作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在貧困人口佔全省1/4的昭通市,把產業發展和強化黨的基層組織、發展合作社結合,下大力氣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組織化實現標准化,以標准化支撐品牌化。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在昭通市魯甸縣,20多萬畝花椒樹實現產值7億多元。魯甸地震的震中龍頭山鎮,近15%的貧困人口都與花椒產業有關。鎮里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爭取資金300多萬元扶持加工龍頭企業,解決了銷售難。「小花椒」不但為災後重建「撐了腰」,還帶動貧困戶共增收5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
大理紙廠村陸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後,2015年脫貧。去年以來,大理州注入產業扶貧資金60多億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產業幫扶項目,產業收入平均佔到脫貧戶家庭收入的55%,帶動30多萬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這其中,都有合作經濟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點多,會澤縣駕車鄉貧困戶杭久芝老兩口都會到合作社「上班」,一天倆人能賺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幹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貧困戶帽。她把家裡40多畝靠天吃飯的山地租給合作社,再加上5萬元產業扶貧貸款入股合作社分紅,最近全家在商量蓋新房了。
㈦ 合作社帶動的貧困戶發不發社員證,帶動的貧困戶是社員嗎
發呀,帶動的貧困戶肯定是會員啊,
㈧ 如何加快產業發展,帶動困難群眾奔小康
(一)搭建信息平台,擴大協作交流。針對農村經紀人之間缺乏聯系與交流而無法及時准確獲取市場信息的情況,協會多次組團參與交流協作,組織部分會員先後赴各地參加全國、省級和區域性農博會、茶博會、農產會和推介會,了解市場行情。同時,利用「穀雨網」、「浙江農業信息網」、「寧波市農產品營銷網」、「慈溪市農業信息網」等平台優勢,在網上發布各會員單位有關信息,並組建通訊員隊伍、建立手機信息平台和QQ群,發布協會會員產銷情況,傳遞有關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和培訓信息,推介新品種、新肥葯等。充分利用市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易購吧、市農產品產銷電子商務等平台,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自去年以來,先後策劃慈溪首屆網上年貨節、2014年慈溪網上楊梅節,與淘寶、京東,聚劃算等電商協作,取得較好效果。
(二)創新營銷模式,擴大農產品銷售。協會積極極探索發展訂單農業和農產品直銷模式,取得成效。如會長單位浙江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果蔬加工為主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達10萬噸以上,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該公司在慈溪、餘姚等地建立14家加盟農場(專業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一年收購加工消化農產品達絕頃4億多,占對外銷售總額的45%,確保農業生產穩定,同時增加農民收入。理事單位寶綠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寧波市區開設2家農產品直銷點,惠農果蔬專業合作社、海通時代果蔬專業合作社產品直接進入慈溪城區20餘個社區,為廣大居民提供優質、新鮮、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部門肯定。為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協會在鼓勵會員樹立品牌意識、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產品流通建設新路子,引導會員實施農超、農批、農社對接等直銷模式,探索形成「市場+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基地」一體化經營,轉變原先銷售單靠客商上門收購外銷、定價權掌握在收購客商的被動局面,減少流通環節成本。截至目前,協會會員已創成「益大」、「安農」等農產品品牌30餘個;會員單位惠農果蔬、益大禽業等專業合作社通過與超市簽訂購銷合同,年銷售額突破3億元。
(三)創建特色專業合作社,發揮聯合優勢。針對協會敏宏燃內部各合作社之間聯系鬆散,入社農戶自我經營而形成的「單干」局面,該協會聯合理事單位海通集團和全市40多個農場主試行組建市四海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會員提供大型機械化耕作、收割、技術、維修、培訓和咨詢等服務,解決會員、農業大戶大型機械化操作成本高、技術無保障等問題,幫助做好專業化植保服務,農機服務面積近10000畝,費用較市場價節省20%。同時,為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入社農戶互幫互利合作,協會先後幫助組建流通主導型、生產加工型、社會服務型、龍頭帶動型、地方特色型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6家。如協會理事單位寶綠蔬菜專業合作社發起組建流通主導型合作橋虛社——綠升土地股份種植專業合作社,周巷鎮三江口村175家農戶以承包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集中土地規模315畝,實行「統一質量、統一標准、統一商標、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預計全年蔬菜銷售收入將超過400萬元,社員的包底固定回報和二次分紅收入將遠超普通的土地流轉、出租等收益。協會理事單位慈溪高科果蔬專業合作社、慈溪紫錦葡萄專業合作社、慈溪甬佳蜜梨專業合作社、慈溪古窯浦水蜜桃專業合作社等發揮自身經營和聯合優勢,組織專業合作社成員抱團經營,共創市場,通過合作社年銷售農產品達到1.6億元,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民共同致富。
(四)加強資金互助,緩解資金壓力。針對當前農業經紀行業投入大、見效慢等特點,以及部分種養大戶、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融資困難、設備設施投入相對滯後、生產經營受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狀況,協會主動與擔保公司、銀行聯系,推行農產品經紀人聯戶擔保,試行特色貸款服務,致力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如會員單位三北禽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村合作銀行組建信用聯合體,入社農戶為聯合體成員,由三北禽業合作社作為總體擔保機構,信用聯合體成員(即入社農戶)之間實現相互擔保。同時,鼓勵規模較大的成員單位組建擔保公司,積極為農產品經紀人、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供擔保服務。如協會副會長單位益大禽業專業合作社率先參股40%組建市康寧擔保公司,為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單筆擔保額度30-300萬元。目前,市供銷社、協會、市供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在籌建「慈溪市供銷基金互助會」,總注冊資本為500萬元,由市供銷社及供銷社參股的1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起,此項工作得到了慈溪市委、市政府領導和慈溪市農村合作銀行的大力支持,在500萬元基礎上,合作銀行配比8倍,對專業合作社進行授信貸款,並實行利率優惠。為今後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資金上保障。
(五)建立培訓教育平台,提高農民素質。在農民教育上,通過實踐和培訓,合作社成功地將合作、民主、營銷和科技的思想引入農民的觀念,促進了農民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近幾年來,在寧波市供銷社、協會的支持下,致力於抓好全市農產品經紀人職業技能資格培訓,提高經紀人業務綜合素質和市場營銷能力,協會先後組織舉辦農產品經紀人初級班三期,中級班一期,到目前為止,我市已有451人獲得由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和全國總社頒發的農產品經紀人初級、中高級資格證書。同時協會邀請寧波市農科院、浙江萬里學院,有關專家教授為會員講授水果保鮮技術應用與大棚實行套種生產模式實踐,有的會員主動與專家結對,開展了楊梅保鮮等技術協作。
( 六)加強規范化建設,促進專業合作社持續發展。一方面協會著力抓好自身建設,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和各項管理制度。定期召開理事會議,及時通報情況,明確工作思路,組織有關成員外出學習取經,加強協會之間交流與溝通,做好會員發展工作,先後發展分會4家,建立協會工作網路體系,打下扎實基礎。協會開展各項工作、活動情況及時收集歸檔,保持資料完整性、連續性,使協會工作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從而促進協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對合作社指導、引導和協調工作,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辦理注冊登記,建立規范章程,規范成員主體,健全組織機構,設立成員賬戶,完備會計資料,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保障社員的合法權益。推行合作社生產規范化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布局、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方式進行標准化生產,合作社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應用水平大大提高。如周巷寶綠蔬菜合作社通過「四統一」建成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實行合作社項目規范化管理。對合作社申報農業項目實行項目化、規范化管理,要求合作社結合自身實際,圍繞優勢產業、特色基地、主導產品等,編制項目實施計劃,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監管,促進合作社做大做強。近年來,市供銷社參股的專業合作社有6家專業合作社成功申報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寧波智慧農機項目及及精品園區項目建設8個,爭取各級財政補助600萬元,為專業合作社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協會還主動當好市供銷社領導參謀,市供銷社每年撥出50萬元用於專業合作社基地建設、產銷對接、市場開發、電子商務、評優創優等獎勵。
至目前止,協會成員中已有2家專業合作社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有16家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寧波市級以上示範性專業合作社,有5家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浙江省示範性專業合作社。
(七)注重品牌建設,實行品牌化經營。協會積極引導會員樹立品牌意識,在創建品牌過程中,主動參與、協調關系,負責申報,做好各項服務工作。至目前,協會各會員創建慈溪市級以上農產品品牌30餘個。海通集團「卡依之」、寶綠果蔬專業合作社「安農」牌成為國家級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