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條件:
(1)礦產資源、草地資源、水能、太陽能等資源豐富,資源開發潛力大;
(2)人口稀少,土地成本低,勞動力廉價;
(3)國家開發和發展西部的優惠政策;
中國西部大開發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1)自然環境比較差,地形復雜,耕地面積小。氣候乾旱或高寒,淡水資源不足。植被覆蓋狀況差,生態環境脆弱,一些地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受地形等因素影響,這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基礎設施薄弱,對外交通很不方便,影響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3)發展經濟資金缺乏,技術落後。
(1)2015年高技術產業西部發展擴展閱讀
基本思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說,西部大開發已進入第十二個年頭。《規劃》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圍繞主題主線,進一步明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一是在開發理念上,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是在開發方式上,更加註重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三是在開發布局上,更加註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重點經濟區培育壯大,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四是在開發重點上,更加註重集中力量解決全局性、戰略性和關鍵性問題。
Ⅱ 十二五西部將怎麼發展
「十二五」期間是促進我國東西部協調發展、從根本上提升西部自我發展能力的戰略機遇期,建議把差別化的產業政策落到實處,助推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制定區別於東部地區的差別化產業政策,切實將西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培育和提高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一要借鑒國際上所謂「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充分考慮西部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產業發展導向和准入方面對西部實行區別於東部的產業政策。二要鼓勵和引導西部轉變資源依賴型發展方式,實施資源就地轉化戰略,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三要科學制定節能減排考核指標,對關系西部地區生存發展的資源和能源開採行業制定與東部金融、服務、高科技等行業不同標準的考核指標。
建議將黃河上游經濟帶列為國家「十二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第二輪規劃的重要內容。黃河上游經濟帶包括青海東、西部地區,甘肅中部地區和寧夏中北部地區,生態屏障作用突出,地域和產業特徵明顯,民族特徵顯著,經濟互補性強。建議規劃建設黃河上游經濟帶,並與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形成中國「西三角」經濟圈,使其成為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一是加大對黃河上游經濟帶的政策支持。建議將經濟帶列入國家資源稅改革試點,加大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政策支持。盡快啟動在黃河上中游建設大型骨幹水利樞紐工程的相關工作。二是鼓勵黃河上游經濟帶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區域一體化協調機制。建議在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委支持下,建立區域協調發展聯席會制度,擴大經濟帶在經濟、技術、人才和管理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組建跨區域的地方政府間合作組織或協調管理機構,協調區域內重大項目安排,把經濟帶內分散的優勢集合起來,形成並發揮整體優勢,推動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
Ⅲ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什麼沿岸
高新技術產業分布主要看當地的科研技術水平,西部地區相對落後。
Ⅳ 中國西部未來的發展
我覺的把幾個名校在西部開分校,再把全國有名的實干企業弄過去,還有醫院也是全國有名的。只要有這幾樣就不怕發展不起來。
Ⅳ 西部大開發有哪三大重點經濟區
根據《西部大開抄發「十一五」總體規劃》,西部地區著重抓好成渝、關中-天水、環北部灣(廣西)等重點經濟區,使之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xbdkf/2009-12/21/content_9207486.htm
Ⅵ 西部大開發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開發取得的成就:
(一)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西部地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00—200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655億元增加到58257億元,年均增長11.7%,占各地區加總比重由17.1%提高到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4624元增加到16000元,從相當於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工業增加值由5946億元增加到24000億元左右,增長近4倍。地方財政本級收入由1127億元增加到5159億元,年均增長19.6%,佔全國比重由17.6%提高到18.0%。地方財政本級支出由2601億元增加到13772億元,年均增長22.8%,佔全國比重由24.9%提高到2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6111億元增加到35839億元,年均增長22.9%,占各地區加總比重由19.2%提高到2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5954億元增加到19239億元,年均增長14.9%,占各地區加總比重由16.7%提高到17.2%。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72億美元增加到1068億美元,年均增長25.6%,佔全國比重由3.6%提升到4.2%。
(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基礎。1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2000—2008年累計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達1.7萬億元,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樞紐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完成了送電到鄉、油路到縣等建設任務,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公路方面。「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1.6萬公里全線貫通,西部開發八條省際干線公路1.8萬公里將於2010年全面建成,貧困縣出口路、通縣油路、縣際公路陸續建成通車,通鄉公路建設全面啟動,鄉(鎮)、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分別實現98.3%和81.2%,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支點的路網骨架。2000—2008年,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通車里程88.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27公里。2008年底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2.1萬公里,佔全國公路總里程的38.1%,其中高速公路16456公里,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23.2%。
鐵路方面。全長1100多公里的青藏鐵路通車,填補了我國唯一不通鐵路省區的空白,成為青藏高原千百年來永載史冊的輝煌穿越。到2008年底,進藏列車運送旅客352.8萬人,貨物280多萬噸,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寧西鐵路(西安至合肥)、渝懷鐵路、蘭武鐵路復線、遂渝鐵路建成投入運營。蘭渝鐵路、貴廣鐵路、南廣鐵路、成蘭鐵路等跨區域鐵路以及鄭州至西安、成都至綿陽至樂山、西安至寶雞等客運專線相繼開工建設。2000—2008年,西部地區新增鐵路營業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區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2.94萬公里,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23.2%和38.8%,佔全國總營業里程的比重達到37.7%。西部地區鐵路路網規模不斷擴大,運力緊張得到緩解,在南方冰雪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保障電煤供應等應急運輸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機場方面。重慶、成都、西安、昆明、貴陽、拉薩、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南寧、桂林等12個干線機場和敦煌、包頭等30個支線機場實施了大規模改擴建,新建林芝、九寨溝等21個支線機場。到2008年底,西部地區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79個,佔全國機場總數的49.4%。航空事業的快速發展,縮短了遙遠的西部與全國各地的距離。
水利方面。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寧夏沙坡頭、內蒙古尼爾基等大型水利樞紐相繼建成發揮效益。四川都江堰、武都引水二期、寧蒙河套灌區等133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相繼建成,新增、恢復灌溉面積890多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400多萬畝,新增節水能力60多億立方米。安排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1299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7794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Ⅶ 我國西部地區可發展哪些類型高新技術產業
能源類都很好,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Ⅷ 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為什麼分布在西部
原材料 當時的硒谷 盛產硒
勞動力 西海岸 勞動力多且低廉
價格 西部叫東部發展較晚 地價較低
人才 高校雲集 人才遍布
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分布比較廣泛,一般布局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區,形成眾多高新技術園區,在各大工業區都有分布,其中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美國幾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如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區」、亞特蘭大的計算機工業區等都位於西部和南部。
Ⅸ 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的措施
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
(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在改革開放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攻堅,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改善投資環境,努力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一)堅持"五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結合"上下工夫。2004年安排退耕地還林任務100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注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安排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
(二)堅持"抓兩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抓好關系西部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好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在抓緊續建工程的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2004年適時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再安排開工建設縣際公路1.6萬公里,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自然村(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三)推進"兩基"攻堅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建設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用五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免除雜費、書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建設。
(四)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要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要依託優勢產業、重點工程、重點地帶,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帶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推動西部地區法制環境改善為中心,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用人政策,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加大縣處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交流力度。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員到西部地區基層服務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 。
(七)研究落實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將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的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