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縣委書記為鄉鎮產業發展

縣委書記為鄉鎮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5 20:41:47

Ⅰ 對鄉鎮村產業發展有什麼想法

鄉鎮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談一點淺顯的想法與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農村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央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為今後一段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鄉鎮一級,就要立足於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力促農業增效、農民致富、農村發展。一要著力完善鎮村組織。堅持將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著重發揮好黨員固定活動日「引導教育黨員,參與事務決策,監督事務落實」的作用,建強組織陣地,強化班子建設,將農村致富能人、鄉土拔尖人才引導選拔到村級組織中,成為促進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著力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突出服務主題,從解決農民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在做好服務過程中推動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全力做好政務服務、農民教育等多項工作,建立制度規范、公開透明的鄉鎮機關工作運行新機制。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利用黨委學習會議、村組會議等平台,開展「黨員素質提升工程」活動,加強對農村有勞動能力黨員的培訓,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農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支持農村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結合幫扶行動,組織黨員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已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村民提供技術、信息、項目等方面。

Ⅱ 鄉鎮機關幹部為鄉鎮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前年歐債危機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的腳步。在黨的十八屆全會中,明確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充分發揮鄉鎮基層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樣就使得鄉鎮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結合我國中部丘陵地帶鄉鎮經濟發展的特點認為: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辦鄉鎮集體企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加強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探索「公司+大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鄉鎮發展的前提思路
在目前市場信息千變萬化的情況下,准備地把握市場信息和科學地進行特色產品種植生產顯得尤為重要。鄉鎮普遍以農產品種植銷售居多,在解決鄉鎮發展問題中,找准市嘗尋求科學技術生產、完成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一條龍產業服務,就必須要具有科學發展觀的眼觀,統籌發展,根據各鄉鎮的自身情況和當前市場情況,制定出全面的、合理的、長期的發展思路。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專家意見和熟悉本鎮發展情況人員的意見,在找准市場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採集市場信息和結合市場實地考察的方式,在進行農產品加工生產時要引進科學技術和農業專家指導,在進行市場銷售時要把握好供求關系和建立起長期銷售合作關系,真正把鄉鎮的產業做好、做長、做大和做強。
二、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鄉鎮發展的根本出路
「抓大促小帶中間」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斜就是通過採取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和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辦實體,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激勵促動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鄉鎮要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建立外出務工人員檔案,鼓勵務工人員能人返鄉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三、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特色是品牌,是市場,是競爭力。要結合鄉鎮的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等綜合因素,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整體推進,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嘲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區域集中、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格局。
四、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
樹立經營城鎮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盤活城鎮基礎設施和閑置資產,對城鎮無形、有形資產進行轉讓、拍賣、租賃、參股等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逐步建立「投資——回收——積累——再投資」的良性運作機制。堅持大力培育支柱產業,引導民營企業向城鎮靠攏,加快發展鄉鎮工業、業、商貿業、服務業,加強各類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建設,不斷繁榮城鎮經濟。
五、把推進招商引資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
努力造就一批專業招商隊伍,實現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環和引資層次的不斷提升;圍繞項目配套,在產業招商上求突破。要圍繞鄉鎮的各自優勢,因地制宜,在建材、商貿、礦產、木材加工、輕工食品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進行項目包裝和對外招商;圍繞強化誠信服務,在以商招引資上求突破。加大工業小區軟環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蹤服務機制;圍繞打造農字型大小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鄉鎮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創新特色和資源特色炒熱、品牌叫響、形象提升,通過特色招商,實現資本和產業的集聚和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工業反哺,從而推動鄉鎮經濟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Ⅲ 4位貧困縣縣委書記交流:哪些扶貧攻堅辦法最管用

雷波縣委書記王榮華:
雷波縣位於涼山州東部,全縣現有貧困村171個,建卡立檔貧困戶8707戶31515人,貧困發生率達12.86%,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是最主要的縣情特點。
主要做法:
☆ 帶著責任干、帶著感情干,創新推行「廚房式」工作法,全縣2100餘名黨員幹部蹲點調研、入戶走訪,整合項目和資金實施幫扶,解決行路、飲水、就醫等「八難問題」178個。
☆ 創新考核體系,建立差異化考核、績效考核、實績考核「三位一體」綜合考核機制,將鄉鎮劃為3個類區、縣級部門分為6個類別,各有側重進行分類精準考核;變過去的年終一次性考核為全過程考核,既考核年初工作計劃,又考核全年工作過程,交「明白賬」。鮮明用人導向,讓有為者有位。突出「實力+實干+實績」用人導向,把脫貧攻堅、移民復建、違建整治等作為培養、選拔幹部的競技場,從發展前沿、基層一線、急難險重崗位選拔「好乾部」。嚴格管理約束,讓無為者無位。縣委出台加快工作節奏、提升工作效率的「五條措施」,近兩年,處理77名違紀違法幹部、降職2名嚴重失職幹部、撤職25名不在狀態幹部。
☆ 堅持交通先行打富民基礎,一手抓「對外交通」,一手抓「對內暢通」。
☆ 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奔康的關鍵支撐,長短結合、遠近兼顧,實行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其中一產圍繞「1+11」產業規劃,創新採取政府投入、盤活集體資產、引導農民入股等方式,縣財政為每個貧困村注入3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啟動資金,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著力打造「四帶經濟」。
☆ 圍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目標,推動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基本均等化。一是全力抓好彝家新寨建設;二是抓教育阻斷代際傳遞;三是抓醫療防止因病致貧返貧;四是抓移風易俗提振精氣神。
甘孜縣委書記雷建平:
(今年5月,省委決定雷建平從理塘縣到甘孜縣工作。此發言主要介紹其在理塘抓脫貧攻堅工作的情況。)
理塘縣地處四川西部、甘孜州西南部,是全國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縣份之一,生存環境極差、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全縣貧困村132個,佔全州的9.7% ;貧困戶4918戶,佔全州的10.1%;貧困人口21737人,佔全州的11%。理塘作為藏區反分裂前沿陣地,維穩任務艱巨、顯現和潛在的群眾利益矛盾突出等加劇了脫貧攻堅難度。
主要做法:
☆ 組織引領抓人心。黨政班子成員和人大、政協主要領導任今年21個「摘帽」貧困村領導小組組長,與縣委簽定了責任書,各鄉(鎮)、十大專項牽頭單位領取了任務書,立下了「軍令狀」,將脫貧攻堅工作與年度目標考核掛鉤,對完不成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並堅決問責。強化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創新制定蟲草採集管理辦法,建立由縣級幹部帶隊的30個強有力的工作組,實行「辦證進山、有償採挖」的方式,群眾到哪裡,幹部就在哪裡,支部就建到哪裡,使產區和非產區互利共贏,和諧增收,每年可為蟲草主產區農牧民增加收入1300餘萬元。
☆ 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多元投入、捆綁使用、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並整合扶貧、交通、水務、農牧、林業環保等部門項目資金,2016年全方位實施21個「摘帽」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歷史欠賬問題。
☆ 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企業助推脫貧攻堅。
☆ 在充分尊重農牧民自主選擇發展路子的基礎上,始終堅持政府引領,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由市場需求決定產業發展方向。2016年,統籌整合援建資金、產業扶貧周轉資金按每村100萬元,共2100萬元投向21個「摘帽」貧困村。
通江縣委書記趙萬先:
通江縣地處秦巴山連片貧困地區的核心區域,既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又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524個村80.2萬人,目前有貧困村157個、2.8萬戶、7.05萬貧困人口。
主要做法:
☆ 打破行業限制,實行一個部門幫扶一個貧困村、一個機關幹部幫扶2-5戶貧困戶。打破區域限制,將全縣劃分為10大片、25小片,每年推進1—2個大片,通過「組織聯姻、新村聯建、產業聯抓、服務聯動」的方式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確保推進一片脫貧一片。打破職能限制,統籌紀檢監察、審計、扶貧、財政等力量組建10個專項督查組,每個督查組集發現問題、責成處理和為縣委、縣政府提供決策建議等職能於一體,對脫貧攻堅中項目推進、資金使用、幹部管理等工作開展常態督查。
☆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每年將縣級新增財力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0%統籌用於脫貧攻堅。縣財政建立精準扶貧專項發展基金、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基金、農業擔保基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基金等7000萬元,實現資金變基金、無償變有償、短期變長期、農民變股民和市場化運作方式,每年撬動特色產業貸、易地搬遷貸、巴山新居貸等各類銀行貸款和非銀行性職能機構資金20多億。激活社會資金,大力實施城鄉土地增減掛鉤,實施農村土地整理項目,在北京、重慶、西安等10個城市建立扶貧開發協會募集資金。
☆ 堅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實施農地、農房、林木、人力、農村閑錢、集體資產「六個盤活」,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從機制層面破解了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採取村組幹部結對幫扶、龍頭企業定向扶持、富裕戶幫貧困戶、親戚鄰里換工互助等辦法,實現抱團發展,絕不落下一戶一人。圍繞有機農業、文化旅遊、生態康養等特色產業,出台激勵支持政策,聚合多方力量推進脫貧攻堅。
屏山縣委書記邱東林:
屏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家烏蒙山片區重點貧困縣和水庫移民大縣,全縣轄15個鄉鎮(2個彝族鄉),總人口32萬,2014年有貧困村78個,建卡貧困戶籍人口10601戶38914人,貧困發生率14.21%。
主要做法:
☆ 實施產業聯動,構建了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於一體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其中,在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中,同步構建「互聯網+」電子交易平台和倉儲物流配送平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企業具體開展綜合運營服務,進一步解決產品銷售渠道暢通的問題,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
☆ 一手抓突出區域(貧困村),一手抓區域突出點(插花貧困戶),每年確定幾處重點脫貧攻堅片區、每年「摘帽」10多個貧困村,五年完成78個貧困村「摘帽」。重點片區採取園區式、產村一體化成片推進;在片區內實行多規相融、多業並重、多策疊加、多元投入、多模運行、多力協調。
☆ 用合同形成「三方」責任利益聯結機制,即貧困戶全力參與、政府助力幫扶脫貧、專合社(龍頭企業)接棒帶著貧困戶奔康,有效解決了「政府熱」與「市場冷」和「誰帶領奔康」的問題。
☆ 破解因病致貧頑疾,近三年來在全省率先試點探索縣鄉村衛生一體化改革,全面建立貧困戶健康醫療檔案、實行鄉村醫生與貧困戶「雙簽約」一對一服務,旨在通過醫療救治幫助貧困戶恢復勞動力、恢復自理能力、緩解疾病痛苦。
☆ 實行「歇幫」機制,用「村規民約」治「懶病」。在全縣開展「脫貧明星」、「扶貧明星」為主題的「每月雙星」評先活動,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建立貧困戶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貧困戶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什麼不能做、禁止做什麼,每半年以「黃榜」形式張榜公示脫貧後進戶,建立貧困戶動態調整制度;賭博打牌等行為要歇幫,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

Ⅳ 縣處級幹部三嚴三實"換位沉底"調研報告材料

請參考:
為進一步提高「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針對性,武宣縣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在第三專題學習研討前,縣領導幹部紛紛深入到基層(聯系點)一線廣泛開展了專題調查研究和「沉底換位」活動。此舉密切了幹部與群眾的聯系,扎實踐行了「三嚴三實」。
連日來,縣委書記韋德斌到鄉鎮進行「換位沉底」調研,俯下身子圍繞農村經濟的發展查民情聽民意,幫助基層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10月9日,在東鄉鎮風沿村,韋德斌實地查看該村三紅蜜柚產業的發展情況。
去年的10月9日,縣委書記韋德斌、縣長高賢斌到風沿村調研,對該村發展三紅蜜柚產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為村裡定下了「努力打造萬畝特色水果產業示範村」的發展目標。經過一年的發展,風沿村新增三紅蜜柚種植面積5800畝,目前達8000畝。該村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建設富裕「生態鄉村」,為此村民把10月9日定為村裡的「水果節」。
在調研中,韋德斌與風沿村以及周邊幾個村民委的代表進行座談,認真聽取群眾對村裡產業發展的看法,了解農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共商農村產業發展大計。韋德斌對風沿村立足實際促進特色水果三紅蜜柚的規模化發展給予了肯定。他說,發展水果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通過能人帶動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抓產業,引導農民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要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
韋德斌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三紅蜜柚產業的支持力度,幫助村民盡快申請水果商標,不斷整體提高水果品質,打造無公害水果種植基地。積極爭創知名水果品牌,提高水果的市場競爭力,拓寬水果的銷售渠道,提高果農的經濟收入。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韋付玲,縣委常委、副縣長林津洪隨同開展調研活動。並在調研中針對風沿村立足產業促增收以及發展鄉村旅遊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0月9日,縣長高賢斌到聯系點二塘鎮進行「換位沉底」調研。傾聽群眾的心聲,切實解決三個村反映強烈、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高賢斌首先來到平田村和上召村,詳細了解今年兩個村屯在種植、養殖、產業發展的規劃及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高賢斌要求當地政府和村委要因地制宜,統籌考慮,規劃發展,根據各村屯的實際情況,結合生態鄉村建設,重點搞好「道路硬化,村屯綠化,飲水凈化」工程,加快村屯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好土地流轉的形式釋放更多土地和勞動力,適當調整當地產業結構,在特色種植和養殖上下功夫,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家鄉的建設發展中。
晚上,高賢斌深入朗村村民的家中進行走訪,在困難家庭韋振科家裡,高賢斌與韋振科一家人促膝長談。當得知韋振科與在家居住的四個兒子都是殘疾人,完全沒有勞動力,也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全家生活補助只能依靠政府低保維持時,高賢斌要求二塘鎮政府要多重視、多關心、多照顧這類家庭,依照相關法律政策給予幫助。高賢斌還給韋振科送上慰問金,鼓勵他們要自強不息,積極面對生活。
在黨員方大坤家裡,高賢斌傾聽了方大坤在中越自衛還擊戰中的先進事跡。當得知方大坤在此次戰役中因英勇表現榮獲三等功時,高賢斌希望他在今後工作中,一如既往的支持當地村委和政府的工作,用一名黨員和軍人的熱情為家鄉做貢獻。
活動當天,高賢斌還到二塘鎮檢查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的建設情況,現場督促施工方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按質按時按量完成。

Ⅳ 一個縣委書記是公務員,一個鄉鎮做統計工作的也是公務員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十五級。雖然縣委書記和鄉鎮統計員都是公務員,但是他們的級別不一樣,縣委書記的級別是七級,鄉鎮統計員可能是十五級。

Ⅵ 怎樣當好新時期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

鄉鎮是我國政權組織結構中最基層的一級組織,處於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是鄉鎮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擔負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推動和諧的重要責任,履職質量關乎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關乎黨的事業興衰成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當好新時期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結合本人四年來先後擔任鄉鎮長、黨委書記的工作實踐和切身體會,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充分認識鄉鎮的重要地位,認清鄉鎮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一)鄉鎮工作的重要地位。
作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只有充分認識到鄉鎮工作的重要性,明白肩負的重任,才能進一步增強干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鄉鎮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必須依靠鄉鎮。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把農村黨員組織起來的最基本的單位,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斗堡壘,是領導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擔負著直接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的重要責任。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沒有基層黨組織,黨員就會像一盤散沙,就不能形成有戰鬥力的集體。如果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力不強,就會導致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不能有效落實,群眾的利益就得不到維護。長此下去,黨的組織基礎就必然被削弱,就會動搖黨的根基,危及黨和國家的穩定。所以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及先鋒模範作用,黨的領導才有堅定的基礎。
2、樹立黨在農村的執政形象必須依靠鄉鎮。黨的執政形象,是指黨在執政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整體素質、執政能力、執政理念和執政業績等給群眾留下的綜合印象或看法。鄉鎮黨組織及鄉鎮幹部直接處於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同農民群眾有著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系,作風狀況、政策落實情況直接關繫到人心向背和黨在農村的執政形象。我們黨只有在占居70%人口的廣大農村樹立起自己良好的執政形象,才能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依靠鄉鎮。從人口結構來看,我國仍是農業人口大國,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農村。2012年雲南省鄉村人口數為3725.07萬人,佔全省年末人口總數的80%;祿豐縣鄉村人口數為34.9萬人,佔全縣年末人口的81%。從收入狀況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是城鄉發展不協調,集中表現是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2012年雲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17元;祿豐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約為1:3。綜觀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只有把鄉鎮經濟發展上去,農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才能加快實現。
4、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必須依靠鄉鎮。《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重心在基層。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社會穩定。當前,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變化,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糾紛凸顯,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點、難點在基層、在農村,只有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一線,才能切實維護好農村的穩定,推進全社會的和諧進程。
(二)鄉鎮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1、鄉鎮工作面臨的形勢。
一是「三農」政策實現了從「取」到「予」,從「積累」到「反哺」,從「保障供給」到「質量效益」的重大轉變。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多年以1號文件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了一系列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政策措施。農業稅免徵、農業綜合直補、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新農合、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農保、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村學校營養餐及新農村建設中財政資金的大量投入,都是中央惠農政策的具體體現。近10年時間,「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及「多予、少取、放活」 的政策,使農民得以休養生息,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緩解了干群矛盾,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的繁榮穩定。二是群眾生活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追求全面小康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以祿豐為例,近10年來,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加到6000多元,農林牧業總產值從不足13億增加到30多億,人民生活在解決了溫飽的基礎上已向全面小康邁進,農民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新變化。主要表現出對增加收入、改善環境、優質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同時在利益訴求、人權保障、民主法治、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增加。三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八大再次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表明國家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各方面的和諧進步,鄉鎮基層也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四是農村經濟發展從單一型向多元化的發展轉變。隨著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現代經營方式變革農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業生產正朝著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打破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民與市民的差距在不斷縮小。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二三產業發展迅猛,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攀升,農村商品市場日趨繁榮,促進了單一的農耕經濟向復合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呈現了多元化的格局,部分地方非農產業的總量甚至已經超過了農業。
2、鄉鎮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是農民增收難。主要表現在農業增產不增收。農業不增收的主要原因就是農產品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初級農產品產量也大幅提高,但城市中食品尤其是未經加工或只經初加工的農產品需求增長緩慢。二是就業不足,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難,主要是因為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不充分,農業規模化經營層次低,難以為農民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這是農民主要靠農業難以保持收入增長的關鍵所在。三是農業結構調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現代化程度低。小農戶面對大市場仍是目前我縣農村經濟的基本格局。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信息化、標准化、優質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四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向二、三產業就業轉移。五是鄉鎮的管理和調控職能發揮難。村改和取消農村各種稅費以後,鄉鎮政府的行政支配權力削弱,弱化了鄉鎮幹部運用行政手段管理農村事務的條件。國家政策給予了群眾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對其權利的維護也更加重視,在目前老辦法(行政手段)不敢用、新辦法(依法行政)不好用、好辦法(以人為本)不管用的情形下,對農村農民的管理顯得力不從心。部分農民群眾法制觀念淡薄,鄉鎮在依法引導和約束農民群眾的行為方面較為困難,諸如對違法生育、違法用地等矛盾問題,既難予進行強制管理,又不能予以經濟處罰。加之由於村集體經濟實力弱,鄉鎮經濟活動的有效性降低,組織農民開展公益性事業建設非常困難,影響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行政權威的維護、基層政權的鞏固及黨群干群關系的改善。六是維護地方穩定和依法行政難。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正經歷一場利益關系的調整變格,山、林、水、土、涉法涉訴等方面的利益糾紛增多,社會民生方面的矛盾凸現,加之國家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以後,一些群眾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抱著「哭得的娃娃有奶吃」的僥幸心理,以訪求利的現象突出。七是推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難。長期以來,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農村學校軟硬體設施有待改善。農村衛生體制改革後,衛生院發展困難、人才缺乏、基礎設施落後,合作醫療發展水平不高、看病難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八是執政能力建設面臨新的考驗。鄉村兩級幹部的待遇一直很低(村委會書記月工資僅為760元),使得本來就薄弱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才難留、人才難覓,村幹部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嚴重的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力和凝聚力,鄉鎮黨委、政府的財權、物權、用人權被大幅度削減,執政能力、執政方式、執政理念面臨著新的考驗。
二、明白肩負的重任,搞清楚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應該干什麼,怎麼干
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和組織的要求,群眾的期盼,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圍繞中心抓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是鄉鎮一切工作的主題和靈魂。要充分認識和理解「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的深刻含義,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一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一個好的發展規劃,是推動鄉鎮快速發展的重要綱領。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要審時度勢,准確理解上級精神,深入調研本地情況,總結、繼承發展經驗,超前思謀,集思廣益,搶抓機遇,科學決策,創新發展舉措,制定出一個好的發展規劃。只有發展規劃制定好了,思路才清晰、方向才明確、步子才穩當,才能防止和克服「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的瞎指揮現象。
二要抓好產業調整和支柱產業的培植。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結合鄉鎮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等綜合因素,堅持「一村一品競相發展」的思路,整體推進,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區域集中、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格局。
三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環境是形象,也是隱性的生產力,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強力支撐。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中低產田改造、五小水利工程,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加快鄉村公路建設,提高通行等級,構建通暢的交通路網,解決好群眾出行難的問題。要實施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通過實施水源林改造、水窖建設和國債人畜飲水項目解決好群眾的飲水難題。要認真做好集鎮和村莊規劃,加快小集鎮及中心村建設。實施街道亮化、綠化、美化工程,優化集鎮環境,抓好群眾文化廣場、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和垃圾處理廠建設,完善集鎮功能。
四要抓好投資軟環境營造。改善投資軟環境是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軟環境的營造上,重點要保證政令暢通,用足用活各項政策,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和創造一切便利條件;要樹立和強化服務意識,切實減少辦事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要注意依法保護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要不斷增強群眾的對外開放意識和法制意識,努力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要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盤活境內資源,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強招商引資項目的包裝推介,借力發展、借智發展。
(二)維護穩定抓和諧。作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必須堅持把維護社會穩定放在壓倒一切的重要位置,深刻認識和牢記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
1、恪守安民之責,在維護穩定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最直接的表現是社會的穩定,要堅持從維護社會穩定抓起,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讓群眾安居樂業。一是構建防控體系,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綜治維穩、司法、公安聯席會議制度及鎮、村、組、聯絡員四級防控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力度,加強群防群治和農村技防建設,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嚴打整治斗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偷盜行為,營造安全環境,確保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二是創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種矛盾。注重把解決矛盾的重心和關口前移,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對群眾所想、所需、所盼、所怨的問題,抓早、抓小、抓苗頭,真正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把矛盾解決在基層。三是傾聽群眾呼聲,暢通訴求渠道。堅持把維護群眾利益貫穿於決策全過程,積極推行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確保每一項決策都建立在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使做出的決策最大限度地符合本地實際,合乎民情、順乎民意。充分利用村組幹部會、干群肯談會、村民代表大會等有效載體,及時發現和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四是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認真組織開展各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入推進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防範一般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
2、落實惠民之策,在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中保障農村社會和諧。社會和諧度的高低,關鍵取決於民生工作的成效,民生問題解決的成效,最終要看老百姓是不是真正得到實惠,涉及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是不是真正得到解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一是要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認真落實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按照新的補償標准,提高門診和住院的報銷比例,切實降低群眾醫療費用。加大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開展送醫送葯下鄉活動,確保困難群眾病有所醫。加快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標准化建設,保證群眾能夠隨時就近就醫。二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規范教育收費行為,提高「普九」水平。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積極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改善辦學條件,大力提升農村中小學辦學水平,切實保障教育公平。進一步完善扶貧助學機制,完善政府主導、學校聯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助學體系,充分調動社會扶貧助學的積極性,繼續開展「希望工程」、「愛心助成長」、「春蕾助學」等活動,對低保對象、特困家庭的子女進行重點幫扶。三是加大社會救助力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認真做好城鄉低保工作,落實建立城鄉低保標准自然增長機制,完善動態管理制度,努力實現應保盡保。實施好關愛工程,加大對敬老院的扶持力度,認真辦好慈善福利事業,做好慈善資金、物資的募集工作。對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各種形式的助學、助醫、幫困、解危活動,增強慈濟工作的社會公信度和影響力,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參與慈善工作,關愛困難群眾的良好氛圍。
3、強化為民理念,在服務農民中推動社會和諧。民生工作是和諧之本。落實民生工作,幹部作風是關鍵。一是要心繫民憂,為民解困。目前,我們正處在帶領人民群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關鍵時期,群眾的生活水平尚待提高,發展還存在著不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一部分村組不通公路、無通訊設施、無衛生飲用水。對於這些情況,鄉鎮主要領導要樹立一種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整合資源,解決好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打官司難等問題。要利用建黨節等時機,開展好農村貧困老黨員慰問工作,真正把黨的溫暖送到百姓心間,把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二是要純潔民風,大力弘揚「和諧文化」。要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扎實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體農村黨員幹部隊伍中認真開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在廣大群眾中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實、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要教育引導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遵紀守法,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努力營造科學、文明、淳樸的社會氛圍。要教育引導農民感恩黨的富民政策,積極投身公共事業建設,支持黨委政府和村委會開展工作。努力建設新型的人際關系,積極倡導良好的家庭美德,通過大力弘揚「和諧文化」,努力打造「和諧樂園」,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安居樂業,幸福生活。三是要切實關心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目前由於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婦女和青少年佔了鄉鎮常住人口的絕大部分,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保障他們的各項權益,對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至關重要。

Ⅶ 黃金鎮的特色產業

(一)柑橘產業化基地果園建設
柑橘產業化項目是忠縣最大的農業招商引資和移民生產安置項目,是重慶市十大農業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我鎮是忠縣發展的第二批萬畝柑橘基地鄉鎮之一,也是該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鎮柑橘產業化項目於2001年5月開工,2002年9月完成建園面積8828畝,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擴建園2000畝,2006年3月撤鄉並鎮原㽏井鎮甘田村劃入2232畝, 2008年10月實施國土整治項目繼續擴建柑橘園,到2009年3月完成建園3000畝(目前還未定植柑橘苗),大戶承包自建果園160畝,目前共建園16220畝,定植柑橘苗50餘萬株,已投產13060畝,是全國目前已建成的最大夏橙基地。所有定植的柑橘苗木全部是美方無償提供的容器脫毒苗,主要有德爾塔、奧林達、子夜、康伯爾、特羅維塔、哈母林等優良品種。
該項目總投資2487萬元,其中縣投入專項資金1555萬元,群眾投勞折資932萬元。共改土開挖定植穴60餘萬個,新修公路40公里,整治舊公路17公里,新建蓄水池225口(其中53口還在規劃實施中),修人行道69.5公里,挖砌土石排水溝40公里。項目正式投產後,全鎮果農每年將新增收2000餘萬元。
為實施精細化、規范化管理,2007年9月18日將已種植的13060畝柑橘果園整體承包給博富文柑橘公司管理,果農每年直接從公司得到承包金450萬元,由原來的農民轉變成了產業工人,可以不出門就地打工掙「洋錢」。從此,柑橘產業項目由分散的一家一戶傳統管護模式轉向統一、規模、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實現了「產、供、銷、加、游」一條龍最優化的企業運作機制。在公司科學管護下,柑橘園區青枝綠葉,果實累累,長勢良好,充分展示了承包管理的巨大潛力和優勢。
(二)博富文橙汁加工廠
2006年4月10日,美國博富文柑橘公司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忠縣人民政府、重慶三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渝簽署投資備忘錄,博富文柑橘公司決定在忠縣投資建設柑橘基地和橙汁加工廠,通過我鎮全體黨政領導班子主動極力爭取,博富文公司首席執行官穆傑夫、技術總監詹睦士等一行,多次到我鎮實地踏看了長勢喜人的萬余畝柑橘基地,對黃金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鎮黨政主要領導全力支持、講誠信大加贊賞,最終贏得了美方的信任,決定在我鎮黃土村謝場壩征地300畝,投資2990萬美元新建歐式風格的橙汁加工廠。
2006年11月4日,博富文橙汁加工廠在我鎮黃土村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美國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主席博富文,美國、香港、重慶市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董事何博思,重慶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長穆傑夫,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特別代表鄧炯揚,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陳光國、市政府副秘書長夏祖相,市農業局局長王越,縣委書記杜和平,縣長甘聯君等為重慶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橙汁加工廠培土奠基,縣級各部門和各鄉鎮黨政負責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果農群眾近2萬人參加了奠基儀式。
2007年4月18日,博富文橙汁加工廠正式開工建設,鮮果生產線計劃在2009年5月投產,橙汁生產線計劃在2009年10月投產。正式投產後,年可以加工柑橘鮮果汁18萬噸,生產橙汁26萬噸,年產值10餘億元,每年可實現利稅收入1億元以上,還可以解決800人剩餘勞動力就業。該公司的入駐,將帶動重慶特別是忠縣柑橘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於解決三峽庫區特別是忠縣的就業、扶貧、移民開發和破解產業空虛化等問題,給庫區柑橘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三)自然資源豐富
境內的黃金河、戚家河,流經洽甘 井河匯入長江。水能資源豐富,有縣辦電站2座,裝機容量5200千瓦;招商引資1000萬元開發黃金河流域修建3座梯級水力發電站,8台機組,總裝機容量2300千瓦,分別於 2007年正式運行發電。礦產資源主要以石灰石為主,儲量在1億噸以上,以此為依託,現建有年產15萬噸水泥廠1個,預製件場7個,碎石場10個。境內植物有500多種,僅森林植物達300種。用材林以馬尾松、水杉、柏樹為主,「四旁」樹以麻柳、千杖、泡桐、洋槐樹為主,用材林中天然林比重大,人工林較少,且多屬低產林;經濟林產量較低,效益不高。

Ⅷ 推進精準扶貧 縣委書記提出了哪些要求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緊緊盯住制約貧困的瓶頸問題,以釘釘子精神著力予以解決,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一、實施整縣推進,解決如何釐清「思路」的問題。一是釐清整縣推進的動因。實現年度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目標,不僅要配套修路、架橋、供水等基礎設施,更要壯大村集體經濟,穩定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如果按照傳統的思維,一年啟動建設一批貧困村,那麼必有一批貧困村就要等到2020年來建設,當年啟動基礎設施還可能見效,但村集體和群眾收入不一定能在當年提高。所以,只有盡早地啟動扶貧措施,盡早地讓貧困戶享受到政策的扶持,才能夠有更多機會確保貧困戶整體脫貧。二是釐清整縣推進的內涵。整縣推進,就是要所有重點貧困村同步開展整村推進,同時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同步開展脫貧行動,同時享受到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並在脫貧後繼續享受一段時間的資金支持。三是釐清整縣推進的重點。從現在開始,同步啟動建設所有的重點貧困村,統籌謀劃路橋、水廠、學校、衛生室、廣場等基礎設施,堅持把每個鄉鎮建設成美麗鄉鎮、特色鄉鎮,把每個鄉村變成美麗鄉村、特色鄉村,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從現在開始,對所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脫貧行動,實施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特別要對貧困戶在發展產業、創業就業、小孩上學、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讓群眾盡早享受扶貧政策的紅利。
二、明確職責任務,解決如何夯實「責任」的問題。一是縣委政府的職責。加強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對各單位、各鄉鎮上報的規劃進行審批,對各重點村下達計劃單,檢查驗收後以計劃單來認賬;制定縣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類政策,如補助政策、獎扶政策等;提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類資金保障,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實。二是縣直單位的職責。審查審核各單位上報的規劃;因地制宜確定鄉村路、供水設施、群眾服務中心建設、衛生室、學校、廣場等建設標准;為公路建設、供水設施等建設提供技術服務;督辦涉及到本單位、本行業的建設進度;鄉鎮申報建設項目以後,相關單位做好檢查驗收。三是鎮村的職責。總體職責是制定規劃、組織領導、項目實施、兌現政策、脫貧管理。具體來說,就是做好鎮村規劃;加強鎮村扶貧工作的領導;負責鎮村扶貧項目的實施,主要是路、水、教育、文化、衛生的項目,供電和通訊由專業部門來實施;各級扶貧政策的兌現;做好脫貧檔案資料的管理。
三、秉持科學精細,解決如何做好「規劃」的問題。一是規劃既要注重項目建設,又要注重收入增加。項目建設是基礎,貧困戶收入增加是目的,扶貧核心就是增加群眾收入。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找准方向、摸清市場,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增強「造血功能」,開掘富源,斷掉窮根。二是規劃既要注重基礎設施,又要注重公共服務。要找准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契合點,在抓好貧困地區水、電、路、污水這些基礎設施的同時,確保文化教育衛生各個方面公共服務的硬體配套,徹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三是規劃既要注重內容的全面,又要注重區域的全面。內容的全面就是水、電、路、通訊、污水、文化教育衛生設施要全面;區域的全面就是要全域來謀劃、全域來思考。四是規劃既要注重基本建設,又要注重生態保護。建設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一個方面,但生態保護更為重要,不能貪大求洋,搞大拆大建、大挖大改,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五是規劃既要注重當地需求,又要注重服從大局。如:貧困村要求建教學點,但實際中對於這些教學點的合理性要進行科學論證,要符合當地教育規劃的大局。
四、立足同步脫貧,解決如何實現「增收」的問題。一是既要注重貧困戶的增收,又要注重村集體的增收。村集體經濟達到5萬元以上、貧困戶增收達到相對貧困線以上,才能真正讓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要在注重貧困戶增收的同時,抓好村集體經濟建設,兩者要齊頭並進。二是既要注重主導產業培育,又要注重鼓勵百花齊放。縣、鄉、村在培育主導產業的同時,也要注重「百花齊放」,大力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各種合作組織。三是既要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又要注重市場主體的帶動。要在積極支持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針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能力不足的問題,引導市場主體更多地帶動貧困戶脫貧。四是既要注重互聯網應用,又要注重產業基地建設。要充分搭建和利用「互聯網+」平台,搞好產業基地建設,提高產品品質,實現電商健康發展,通過電商服務於精準脫貧。五是既要注重鼓勵創業,又要注重支持就業。對於有創業願望的,要通過政策、資金等多種手段來支持;對於有勞動能力或者有勞動技能的要鼓勵、支持就業。六是既要注重新基地的興建,又要注重老基地的提升。在抓好茶葉基地、核桃基地改造升級的同時,興建一批新的產業基地,增強發展後勁。七是既要注重短期脫貧項目,又要注重長遠增收項目。要算清短期收入和長期收入賬,不能只重短期忽視長期增收問題。對於短期內靠打工、就業、搞養殖等能夠較快見收的項目要鼓勵支持;對於發展種植等見效周期較長的項目,也應高度重視,大力幫扶。
五、整體協調推進,解決如何統籌「平衡」的問題。一是通過「到戶不行,到村補」的辦法,解決思想不平衡的問題。在扶貧工作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能夠享受到很多國家優惠扶持政策,這就會導致部分非貧困戶思想上的不平衡。到戶的有些政策不能到,但通過把到村的項目實施好,使非貧困戶也能夠享受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把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這兩個群體共同的需求問題,通過到村項目的實施來實現公共服務群眾共享,讓他們同樣走上寬敞路、喝上安全水、給他們提供建房宅基地,來縮小享受政策的差異差別,減少矛盾。二是通過「原來未補,今後補」的辦法,解決扶持先後不平衡的問題。中央明確指出,對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以後還將繼續予以支持,支持政策不變。對於原來沒有享受扶持政策的貧困戶,現在、今後仍然可以享受扶持政策,通過持續扶持的資金來平衡脫貧管理的矛盾,縮小差距。三是通過「產業不補,服務補」的辦法,解決扶持方式不平衡的問題。對於沒有享受產業發展扶持的貧困戶,可在服務這方面補上,通過教育、衛生等進行幫扶。貧困戶脫貧了,小孩就學仍然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貧困戶家裡有重大疾病,也可以按照新農合的規定給予一定補助。

Ⅸ 2019常德市 會考慮把陬市鎮 並入市區的規劃嗎 我猜測縣委書記 不會放👋 這個工業小鎮吧

10年內應該不會,陬市是桃源除了縣城最好的一個地方了(相對於漆河,地形、交通都要比漆河好),但同時位置較尷尬,離桃源不足20公里(河提路通車會更近),離常德也只有十幾公里,離漆河也不遠(漆河是桃源縣西北的一個中心據點了)。早些年常德是准備將陬市納入市裡管理的,但桃源縣政府不情願,最後不了了之(橋南本來是有考慮陬市那個位置的),雖離三個中心都較近,但同時也說明在三地中間(市常德,縣桃源,縣西北中心鎮漆河),如准備規劃那一定大有作為,設想1.長株潭(毛澤東城)建成後,無疑常德將成為湖南次中心(如長株潭設置為直轄市,那常德會更進一步),那麼勢必會擴大常德的經濟、教育、政治、文化等等的輻射能力,直接導致城市擴張,那麼會有一部分功能會轉移到周邊(比如河伏、耽州現在已經在發展了),將陬市打造成常德衛星城,把部分功能轉移到陬市; 設想2.常德在次中心的競爭中失敗,上面僅將常德作為湖南的西北方中心城市(現在已經是了),而陬市位置尷尬,地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工業,說不定縣里會更強調陬市的工業產能,往工業的道路越走越遠,但陬市的發展已經是不可阻擋的了,近些年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定位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縣委書記為鄉鎮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