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吐魯番發展經濟開發的有利自然條件有
旅遊產業和特色產業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近年來呈現明顯的融合趨勢。旅遊產業引領和促進特色產業的傳承與發展,一業帶百業,體現出明顯的經濟價值和民生效益。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是打造吐魯番旅遊文化產業升級版的重要途徑。
一、神奇吐魯番與吐魯番特色產業
1、旅遊消費升級呼喚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與旅遊業發展相輔相成、相互支撐,誰也離不開誰,打造旅遊文化產業升級版需要打造特色產業。
2、吐魯番特色資源是發展特色產業的富礦。吐魯番旅遊資源分為3類:歷史文化類、葡萄民俗類、極地風光類,具有原真性、唯一性、第一性的資源很多,世界上很難再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與吐魯番媲美。
吐魯番的特色產業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民間性、體驗性,同時也具有潛在性。潛在性指的是許多的特色資源,並沒有轉化成為特色旅遊產品,更不用說形成了產業。
二、特色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打造旅遊文化產業升級版的重要途徑
目前,地區已經完成了對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的頂層設計,那就是:實施旅遊文化發展「一、二、三」戰略,即「一個目標」:使「吐魯番」成為第一品牌,引領新疆旅遊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兩地」:爭當新疆旅遊的首選目的地和集散地;「三個轉變」:實現「一日游」向「多日游」轉變,「季節游」向「全年游」轉變,「觀光游」向「文化游」(休閑度假游)轉變,推動吐魯番由旅遊文化資源富集區向旅遊文化發展產業區轉變,全力打造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升級版,把吐魯番建設成為「新疆大客廳」。
㈡ 國家用來對新疆旅遊業發展政策有哪些
新疆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的前景十分廣闊。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旅遊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旅遊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旅遊產品日益豐富,旅遊業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對外開放,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旅遊業正在成為自治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之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加大了旅遊業向西傾斜的力度,並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這些,都極大地促進新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應該看到,新疆旅遊業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與旅遊發達省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與新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相比,優勢和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為進一步加快新疆旅遊業發展,特做以下決定:
一、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旅遊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前景最廣的新興產業之一。
中央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加快新疆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已決定將旅遊業列為全區經濟發展具有優勢和潛力的產業,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充分利用新疆的區位、資源和市場優勢,盡快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加快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利用旅遊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努力實現從旅遊資源大區向旅遊強區的跨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指導思想。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精神為指導,實施以政府為主導、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旅遊發展戰略。依託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和發展名牌旅遊產品,最大限度地促進旅遊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增強旅遊業的產業帶動和輻射功能,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全區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以旅遊業的大發展推動自治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三)基本原則。
1、堅持依法治旅,實施以政府為主導,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戰略。
2、堅持以國際旅遊為先導,邊境旅遊為支撐,國內旅遊為基礎的發展方針;
3、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支柱產業加以培育,形成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的發展格局;
4、堅持統一規劃、整體設計、突出特色、重點開發,大力開發特色旅遊精品;
5、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性循環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加快旅遊業發展的目標
(四)總體目標。在2005年把新疆建成我國連接中亞和歐洲的重要國際旅遊地區,旅遊總收入排名進入全國中上水平,成為21世紀初全國旅遊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以"絲綢之路"為主線,樹立起新疆旅遊的國際品牌形象,使高品位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文化景觀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精品,新疆旅遊在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的整體形象和佔有份額大幅度提高,旅遊設施、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達到全國一流水平,重點旅遊景區間形成快捷、安全、高效的旅遊交通網路,旅遊經濟總量和實力明顯提高。到2010年,旅遊產業實力進一步鞏固、壯大,實現從旅遊經濟大區向旅遊經濟強區的歷史性跨越。
(五)旅遊經濟增長目標。到2005年,實現旅遊發展倍增計劃。
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0.9%,達到136.82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年全區GDP的7.45%以上。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年均增長7.9%,達到38.64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長9.5%,達到1.64億美元;國內旅遊者人數年均增長9.5%,達到1338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1%,達到123.21億元人民幣。
(六)旅遊產業發展目標。大力開拓入境旅遊客源市場,到2005年,在保持獨聯體、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入境者穩定增長的情況下,東南亞、歐洲、中東市場得到進一步開發。國內旅遊客源市場不斷拓展,全年旅遊接待人數超過100萬人次的地區達到6個,超過300萬人(次)的地區達到4個。旅遊星級賓館超過400家,力爭3至4家國際旅行社進入全國百強國際旅行社,2至3家國內旅行社進入全國百強國內旅行社,2家旅遊企業公司成為上市公司。
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特色旅遊產品
(七)進一步加快發展以五大旅遊區為重點的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喀納斯生態旅遊區應以加快開發喀納斯湖、白哈巴河、烏倫古湖等生態旅遊為重點;以天池和博斯騰湖為重點的風景旅遊區,應建成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旅遊目的地;以吐魯番為重點的古文化遺址旅遊區,應圍繞絲綢之路,深入挖掘古文化遺址的深刻內涵;喀什民俗風情旅遊區要突出濃郁民俗、民風、民情的渲染;伊犁塞外江南旅遊區以伊寧市為中心,加快那拉提、唐布拉景區建設,成為觀光、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
(八)加快旅遊名城建設步伐。2005年前,把烏魯木齊、吐魯番、庫爾勒建成國際知名旅遊城市;把喀什、伊寧、哈密、阿勒泰、阿克蘇、石河子、克拉瑪依、昌吉等市建成全國優秀旅遊城市。2010年,把烏魯木齊、吐魯番、庫爾勒、阿勒泰、伊寧、喀什建成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功能齊全,交通便捷的國際旅遊城市。
(九)開發建設旅遊精品線路。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三線"為骨幹,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大旅遊線路網路。重點建設、推出的"三線"是:吐魯番-庫爾勒-塔中-和田-喀什線,主要以體驗民俗風情、歷史訪古、長壽文化、探險、觀光、考察為主;烏魯木齊-天池-克拉瑪依-烏倫古湖-喀納斯湖線,主要以生態觀光、工業旅遊、休閑、度假為主;烏魯木齊-奎屯-喬爾瑪-那拉提-巴音布魯克-金沙灘-烏魯木齊線,以農業旅遊、休閑、觀光、考察為主。同時,繼續抓好旅遊購物、冰雪風光、商務旅遊、都市風光、探險考察、民俗風情旅遊等多功能精品線路的推廣。
(十)開發名牌旅遊產品。要堅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場、統籌規劃、圍繞重點、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則,盡快開發建設一批在國內外影響大、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2005年前,把天池、喀納斯、葡萄溝、南山西白楊溝、金沙灘等建成成熟的、與國際接軌的世界級旅遊精品;2010年前,全區重點旅遊地州市均有1至2個世界級或國家級旅遊精品。
四、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大力拓展旅遊客源市場
(十一)大力拓展海內外旅遊市場。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充分利用新疆向西開放的地緣優勢,繼續鞏固、拓展與中亞、西亞及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購物市場,著力開發美國、日本、韓國、西歐市場,努力擴大台港澳市場,形成多元化的入境客源市場格局。積極發展國內旅遊,加強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周邊省(區)旅遊市場的協作,重視挖掘區內客源市場潛力。
(十二)辦好旅遊節慶活動。大力開發、發展會展旅遊、商務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都市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節慶旅遊等新興旅遊市場,積極申辦、組織各種全國性、國際性會議、展覽、文化、體育、經貿等大型活動,借勢造市,形成良好的旅遊效應。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方式,努力把烏魯木齊"烏洽會"、吐魯番葡萄節、博州那達慕大會、喀什達瓦孜等辦成國際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旅遊節慶活動。
(十三)重視旅遊整體形象的包裝和宣傳。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要把宣傳新疆旅遊整體形象作為對內、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單位要與旅遊部門密切配合,開辟旅遊專欄節目,並積極向中央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傳播媒體輸送、交流宣傳新疆的旅遊節目,重點推出新疆旅遊名牌。各級外宣、外事、旅遊、文化、新聞、影視等部門要積極邀請國內外新聞記者、旅行商及名人名家等,到新疆重點旅遊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采訪,盡快提高新疆旅遊產品的知名度。
(十四)完善旅遊宣傳促銷手段。運用影視、歌曲、廣告、互聯網等多種宣傳促銷形式,提高宣傳促銷的影響力、覆蓋面和科技含量,增強旅遊宣傳促銷實效。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組織各旅遊單位參加國內外旅遊交易會及各種旅遊宣傳促銷活動,加強與國內外旅遊界的合作。簡化赴海外促銷人員審批程序,實行一年申請、一年有效的政策。積極創造條件在主要客源國(地區)設立旅遊宣傳促銷窗口或辦事處,與國家旅遊局駐外辦事處密切合作,努力推銷新疆旅遊品。
五、強化旅遊管理,提高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改善旅遊環境
(十五)加快旅遊法制建設。抓緊制定、完善地方性旅遊法規和政府規章,建立健全旅遊法制體系。健全旅遊行政執法體系和質量監督網路,盡快組建新疆旅遊執法大隊,提高旅遊執法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全區統一的旅遊投訴電話系統,及時受理投訴,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十六)進一步調整、充實旅遊發展規劃。要按照自治區"十五"規劃的總體要求,繼續抓緊做好全區《旅遊發展規劃》的充實完善工作。各地要按照統籌規劃、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區的旅遊發展規劃,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確保旅遊景區(點)的永續利用。
(十七)認真做好旅遊開發項目的立項工作。對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重大旅遊開發項目,要積極爭取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的計劃安排要統籌考慮旅遊開發項目,對那些符合新疆旅遊投資導向、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旅遊項目,要優先納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予以積極支持。自治區計劃等部門要切實加強旅遊規劃和項目管理工作。各地在制定國民經濟中長期計劃和年度基建技改計劃時,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旅遊項目建設資金,加大對重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旅遊基礎設施國債項目要按照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十八)建立健全旅遊市場綜合治理機制。全區各地和重點旅遊地區政府要建議旅遊市場綜合治理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處理旅遊市場綜合整治的重大問題;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維護旅遊市場秩序。
(十九)強化旅遊安全管理。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實責任制,防止各類安全事故特別是重、特大惡性事故的發生。重點旅遊區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旅遊企業、旅遊景區(點)都要制定旅遊安全事故緊急處理預案;以110、120為中心建立社會聯動系統,及時查處刑事、治安案件,處理人身財產安全事故和其它突發事件。
(二十)加速形成旅遊社、旅遊飯店、旅遊定點企業的規范服務標准。加強旅遊企業服務質量規范管理,牢固樹立服務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旅行社和導遊人員管理,規范導游解說和團隊運作。加強星級飯店評定工作,將更多的旅遊飯店納入星級飯店的標准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繼續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提高新疆飯店管理總體水平。切實加強對旅遊購物等定點單位和旅遊車輛的管理。
(二十一)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級旅遊區(點)。在繼續鞏固和發展烏魯木齊市、吐魯番市、庫爾勒市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創建城市范圍,力爭早日將喀什市、阿勒泰市、伊寧市創建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全區重點旅遊市、縣開展建設"旅遊強市(縣)"活動,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旅遊經濟實力和在全國的知名度。積極組織實施國家頒布的《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工作,規范景區景點的設施標准、服務質量,爭創國家頒布的"A"級旅遊景區(點),進一步提高旅遊景區(點)的綜合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二十二)加速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旅遊從業人員隊伍。建立旅遊人才和從業人員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區內院校旅遊專業的辦學優勢,加快培養高、中級旅遊管理人才和實用人才,優化旅遊行業隊伍的學歷和職稱結構。採取多種形式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建設。抓好旅遊企業重點是星級賓館和旅行社經理資格認證工作,健全員工持證上崗制度,到2005年,旅遊從業人員持證上崗比例達到80%以上。
(二十三)營造良好的旅遊大環境。實施旅遊暢通工程,各執法檢查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途中攔截檢查旅遊車輛,旅遊城市要為旅遊車輛入城提供方便。加強旅遊城市、旅遊景區(點)和旅遊沿線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維護新疆旅遊的良好形象。
(二十四)認真做好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工作。要嚴格制定科學的開發和保護方案,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堅決杜絕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盲目開發、低水平開發和破壞性開發,努力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十五)大力發展邊境旅遊。要充分發揮旅遊中心城市和邊境口岸的地緣優勢。
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著力改善邊境旅遊環境,規范市場秩序,逐步建立與邊境旅遊相適應的市場體系和服務功能。
六、圍繞旅遊發展加速交通建設,完善旅遊配套功能
(二十六)加快旅遊航空交通建設。把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建成西部國際旅遊的主要進出口岸,形成連接主要旅遊客源國、省內外重點旅遊城市及旅遊景區的旅遊航空網路。圍繞主要客源國市場開拓,積極開辟烏魯木齊至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及歐洲等國際航線。圍繞重點旅遊景區加快區內航空支線建設。
(二十七)建成高等級旅遊公路網路。圍繞重點旅遊區和旅遊精品線路建設,盡快形成烏魯木齊至各主要旅遊城市、旅遊景區,以及旅遊城市、旅遊景區間的高等級旅遊公路網路。交通部門要在重點旅遊區和旅遊線路上增開旅遊客運專線。加快建設烏魯木齊-托克遜-庫爾勒、奎屯-伊寧高等級公路;改造升級伊寧-新源、奎屯-喬爾瑪-巴音布魯克-金沙灘、阿克蘇-庫車-庫爾勒、喀什-紅其拉甫、阿圖什-喀什-奧依塔克等干線公路及旅遊公路。
(二十八)發展鐵路旅遊運輸網路。圍繞西部大旅遊線路的規劃、開發,提高蘭新鐵路線路的利用率,盡快形成新疆與內地省(區、市)旅遊城市、烏魯木齊與區內旅遊城市的鐵路旅遊運輸網路。提高旅遊列車檔次和運行速度,增開"朝發夕至"豪華舒適的旅遊專列。
(二十九)完善旅遊配套功能。各地、各部門要通力配合,盡快完善旅遊城市、旅遊景區景點、旅遊交通沿線的通信、郵政、電力、銀行、醫療、供水、餐飲、環保等服務設施和功能。徹底治理旅遊景區(點)臟、亂、差現象,加快公共廁所工程建設,堅持"誰經營、誰負責"的原則,風景區(點)、旅遊線路沿線的加油站、停車場等沒有建立規定水沖廁所和環保廁所的,旅遊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有權取消其經營資格。
七、實行政策傾斜,扶持旅遊業發展
(三十)進一步加大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自治區計劃、財政、旅遊等部門要積極想辦法爭取國債和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計劃、財政部門要確保自治區每年260萬元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00萬元旅遊發展基金和200萬元旅遊宣傳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並以此為基數每年遞增15%。各地也要不斷加大對旅遊業的財力支持。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上市發行股票等方式進行融資。
(三十一)充分發揮口岸優勢,搞活邊境旅遊。要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和旅遊購物通關檢驗手續。要利用新疆與哈薩克口岸邊民互市免簽證的便利條件,不斷擴大旅遊購物貿易,並在稅費徵收上予以優惠。外匯管理部門要組織有關商業銀行在定點旅遊購物市場、邊境口岸設立外匯兌換點,為遊客提供方便,防止外匯流失或進入黑市進行非法交易。自治區外辦、公安等部門要繼續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我方人員赴哈方邊境地區進行"一日游"或"多日游",以及在新疆主要城市和重點邊境口岸對境外遊客實行72小時免簽證和落實簽證有關政策。對於赴海外旅遊促銷人員的審批,實行一次申請、一年有效的辦法。同時,抓緊新增13個開放縣(市)的有關報批工作。
(三十二)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製作用,合理運用旅遊景區(點)票價調節淡旺季遊客流量;民航部門要加大民航機票分季節、時段、航線進行差別定價的力度。
(三十三)對賓館、飯店實行與一般工商企業同等的用電、用水、用氣價格。各地要加大對旅遊賓館、飯店繳納各種費用情況的檢查清理力度,對不合理的收費項目,該減少的要減少,該取消的要堅決取消。
(三十四)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旅遊投資者解決在項目開發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對經營有困難的,經有關部門認定,自企業開業之日起,3年內免繳生產經營場所房產稅。對旅遊經營項目用地,只收征地費,免收土地使用權出讓費。
(三十五)繼續大力推進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旅遊強縣"活動。對人選的旅遊城市,自治區有關部門要在基礎設施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
(三十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各種經濟成份在新疆投資旅遊建設、興辦合資旅行社和其他旅遊企業。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堅持國家、集體、部門、企業、個人一齊上,內外資一起上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財務投入旅遊業,努力擴大旅遊發展規模,積極完善多元化的旅遊市場主體。有關部門要認真篩選好的旅遊設施項目並爭取進入國家《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享受有關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商進行投資。鼓勵新疆旅遊企業參與國內區域性經濟合作,加強與區外旅遊企業的合作交流。
(三十七)鼓勵開發生產旅遊紀念品和旅遊商品;對開發生產旅遊紀念品的經營者享受免徵3年所得稅的政策。
八、切實加強對旅遊業發展的領導
(三十八)各級黨政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旅遊業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政府主導型的旅遊業發展戰略,加強對旅遊工作組織協調領導和支持力度,及時研究解決本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為旅遊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進一步強化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對旅遊行業的管理職能。各相關部門要強化旅遊產業意識,主動配合旅遊部門工作,增強為發展新疆旅遊業服務的意識,切實轉變觀念,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從各方面支持旅遊業的發展。
(三十九)加強行業管理,規范旅遊市場秩序。要嚴格實行旅行社准入制度,凡未經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工商部門不得辦理營業執照。要不斷規范旅行社、導遊人員的經營行為,健全投訴機制,完善處理程序,提高投訴結案率,依法保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旅遊產品和服務必須實行明碼標價,打擊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要嚴厲打擊無照經營旅遊業務、擾亂旅遊市場的行為。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旅遊消費,堅決抵制和嚴厲打擊"黃、賭、毒".
(四十)加強旅遊安全和衛生保障工作。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都要高度重視旅遊安全工作,切實做好旅遊區(點)和旅遊城市的社會治安、交通管理、衛生防疫等工作。要建立預警聯動系統;制定旅遊安全、消防事故緊急處理預案,落實安全、消防責任制,防止旅遊意外安全事故特別是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旅遊者安全。
(四十一)自治區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要進一步發揮其宏觀協調作用,堅持例會制度,及時協調處理全區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自治區人大要抓緊制定《旅遊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自治區旅遊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梁作用,強化行業自律。
㈢ 新疆實施國語教育的意義
意義:
1、國家一體,中華民族關系形成 「多元一體」 的格局,在這些具有不同種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語言宗教多元文化傳統的公民們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國民認同」,培養與加強全體國民對 「中國人」 「中華民族」 的認同意識,各族民眾逐步把「中國」看作是一個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歷史的共同體,明確地把國民意識置於各個民族、宗教群體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識。
2、在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中,為了達到各民族在各個領域的相互交流,維護國家統一政體,各民族必須要擁有一種共同的族際語,它的選擇是這個國家的各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所決定的,中國的族際語就是處於主流文化地位的漢語,這是山中國幾千年各民族歷史發展與現實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多方而社會因素所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只要是中國人都應學習「漢語普通話」。
3、因此,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從小加強雙語教育對形成國家一體和歷史的認同具有積極的作用,學做一個愛國的人,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拓展資料:
語言是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使用國語進行交流是每個中國公民與生俱來是的本能。但在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語言環境、及面臨的特殊問題,基層廣大農牧民國語水平低下,村幹部不能完全領會國語文件精神,不同程度上給極端分子造成有利之機,煽動宗教狂熱,使部分群眾走向了違法犯罪之路。
在新形勢下,加強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國民國語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拜城縣衛計委、紅十字會組隊入駐大橋鄉闊納買里村後,結合村實際情況,以提升幹部能力為重點,以農牧民夜校為抓手,制訂國語培訓計劃,以循序漸進的模式推進國語教育,力爭年底使村幹部能夠用國語交流。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的炎黃子孫,國語教育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學習中華文化,我們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國語教育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
㈣ 為什麼說新疆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1、新疆與內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文化.在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之中,既需要保持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需要促進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造就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2、從新疆歷史的發展來看,新疆與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內地漢民族吸收了許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疆各民族也從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營養,新疆與內地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3、新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創造的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做出歷史性的寶貴貢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深受祖國內地文化的影響,有著豐富的內涵,同時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又對祖國內地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4)論吐魯番學對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作用擴展閱讀:
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頻繁接觸,密切往來,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所以說,中華文化從來就是各民族相互聯系的文化。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和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本質上是不可分割的。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關心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使新疆成為享譽全國享譽世界的歌舞之鄉,木卡姆、麥西熱甫等成為聯合國世界非遺代表作。新疆各民族文化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受到廣泛贊譽,展示了中華多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的風姿。
㈤ 關於新疆文化的論文一篇
~~~~~~
新疆是我國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在這片廣裹的大地上,生活著47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3個。眾多的民族、悠久的歷史,為新疆帶來了豐富多彩而又底蘊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而且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繁榮和發展,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構建新疆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要了解現今社會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全貌,就必須對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形成與發展進行過程分析,其中既有對多元文化奠定基礎的古代元素,也可以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期」;又有多元文化繁榮和發展的現代元素,也可以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黃金時期」。尤其後者是現今研究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及其構成元素的基本依據。
一、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過程分析
(一)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演進
新疆古稱西域,自進入有史的時期以來,就是一個多種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種語言、文字同在,多種宗教並列的多元文化的區域。從先秦開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動的有過眾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們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漢人、匈奴人、羌人、烏孫人、大月氏人、吐火羅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來形成的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古代的游牧部落、部族進入天山以南綠洲農耕區後,轉變成了農耕定居居民,其生產生活方式及習俗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新疆自古代就有綠洲農耕民和草原游牧民,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從出土文獻可知,自西漢時期始,於闐國使用塞語塞文,龜茲國使用吐火羅語文,鄯善國使用漢語文和佉盧文。自魏晉以後,高昌國先是使用漢語文,後又使用回鶻語文。6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西突厥勢力進入西域。突厥語文開始流行起來。成吉思汗西征後,蒙古語也成為西域的語種之一。自清乾隆年間起,奠定了西域諸多民族分屬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和印歐語系的語言文化格局。兩千多年間,語言的融合現象時時在發生,同時某一個民族的人們通曉數種語言的情形也十分普遍,說明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有了族際間的交流和交往。新疆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處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地域文化之一,由於它的多民族性、多語種性、多宗教性和多元文化形態性,它是一種多源發生、多維發展的多元文化。
以新疆宗教文化為例,它的多元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自史前的原生性宗教到文明時代的創生性宗教都曾存在過;二是指某一民族歷史上的宗教信仰也並非單一,如回鶻人就曾信奉過薩滿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歷史上,新疆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斷在發生,改宗本身就表明,新疆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確立是在漢代[1]。因為凡是影響以後新疆地區民族文化發展面貌的古代因素皆肇始於此。第一,我國史籍對新疆文化主體的族屬有明確記載是在漢代。
第二,張騫「鑿空」,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從而為東西文化大規模的交流提供了基礎條件和保障。第三,印度佛教傳入西域,並逐漸發展成為前伊斯蘭時期(公元10世紀以前)在西域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在佛教文化的侵蝕下,當時的西域民族文化帶有濃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西域經歷了分裂與統一的曲折發展過程。在今新疆境內,民族遷徙異常頻繁,民族融合不斷發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面貌在發展中出現了變異,其表現就是民族文化開始了突厥化、回鶻化與伊斯蘭化的過程,這一進程導致西域人文景觀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歷史步入隋唐以後,西域在隋朝時期主要處於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建立後,突厥政權衰落,西域進入以唐朝為主,各種勢力爭奪的歷史時期。唐朝時期,大批中原內地的漢人西遷定居西域,漢人在西域的數量驟增,分布區域遍及天山南北,尤以三州(伊州、西州、庭州)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後改為碎葉))為多,漢文化又一次以強勁之勢傳播到西域,而且以漢文典籍、邊塞詩、漢族習俗禮儀等在西域著稱。蒙元時期。西域逐漸形成操突厥語和漢語的成分為主體民族的格局。佛教、聶思脫里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西域通行,不論在草原地區還是在綠洲地區,伊斯蘭教都呈現出從西向東擴展的趨勢。在語言文字上,畏兀兒以西、天山以南地區和蔥嶺以西地區的回回知識分子將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為書面語,並逐漸創制出波斯文字母拼寫突厥語東部方言的察合台文;畏兀兒人使用畏兀兒文。
明清時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新疆一些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形成。而且,在東察合台汗國統治者的強力推行下,伊斯蘭教成為西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統一,使一種新的合成式的文化產生,並因此促成了近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最終形成。截止到清末,維吾爾人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區,哈密、吐魯番及伊犁地區,並且隨著北疆地區農業開發和社會發展,不斷定居北疆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新疆的主體民族。正是由於兩千多年來新疆多民族的政治經濟交往與思想文化交流,使其在封建社會逐步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從一開始新疆民族文化在古代元素的演進中就帶有多元氣息,為形象地加以表述特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期」。
(二)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現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
解放後,國家積極支援邊疆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現實容貌基本確定。1949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隨後很多解放軍官兵(絕大多數是漢族)就地轉業,分布於新疆各地,組建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10餘個師和100多個農牧團場(這也是現在的兵團雛形),這是解放後首次大批漢族人遷入新疆。1952年,兵團從上海、湖南、湖北、山東等地招調女兵並派有幹部及其家屬進疆,1958年到1959年,山東、安徽、江蘇支邊青年來新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內地大批漢族人自發來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邊青年來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來疆,這些內地群眾的進入基本上改變了新疆「少漢族」的局面,直接影響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變遷和演進,為現今新疆形成各民族的雜居文化和多樣文化奠定了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新疆漢族一度躍居人口數量的第二位,人口數量僅次於維吾爾族。截止2004年,漢族的人口有780餘萬人,佔全疆總人數的39.75%[2]。而且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向全社會正式公布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兵團總人口為248.05萬人,比1954年兵團成立時的人口總數增加了230多萬人,目前,兵團漢族人口佔到了新疆漢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3]。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漢民族群眾在新疆地位的穩固,不僅有力地支援了邊疆經濟建設,而且隨著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雜居和頻繁往來,又豐富著新疆文化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內容。這些就是推動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現代元素,由於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的發展成績斐然,因此也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黃金時期」。
二、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構成分析
現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已經在各個方面有所展現,而本文所談到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僅包括以維吾爾族為主導的伊斯蘭傳統文化,還包括以漢文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等,這些文化的交流、並存,融為一體但又不喪失民族傳統和民族特色,才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真實內涵,當然這一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遷,要論證和研究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影響文化多元的幾個元素———民族意識、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族際交往、民族節日和民族風俗等進行分析,進而才能得出在當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這一結論。
(一)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也稱「民族性格」、「民族統統心理素質」,是把一個民族的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一般來說,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民族的民族意識較弱,人口較少,經濟水平落後民族的民族意識較強;單一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意識比較弱,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地區比較強。在新疆,這種民族意識的存在表現非常明顯,尤其是維吾爾族的民族意識要遠遠強於其他民族包括漢族。以維吾爾族的民居文化為例,伊斯蘭教自唐宋傳入中國以後,至明清兩代在中國逐漸成為10個民族的共同信仰。這些民族為了適應各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建築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交融過程中,既吸收了漢族和其他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民居文化意識。他們的民居在地域和空間分布上的布局多是圍繞清真寺而分布居,其形態具有群落性,構成了顯明的特點與個性(如喀什的高台民居)。這主要因為,一是由於他們在其民族內部普遍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宗教內涵及較為強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利於加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和聯系,抵禦外部的壓迫和歧視。此外,由於伊斯蘭教在色彩上是尚綠和尚白的,許多後世的建築中都有綠色(如喀什的香妃墓)。那富有生機的綠意和純潔無染的白色,呈現著伊斯蘭教的聖俗,綠色是人類生命源泉的象徵,是大自然勃勃生機的展現,看見了綠色,就聯想到伊斯蘭。因此,喜歡綠色是維吾爾民族傳統之一,而且這一傳統的民族意識一直延續至今。
(二)宗教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宗教信仰和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差異性一起構成了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目前新疆主要的少數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民族宗教都經歷一個世俗化的過程,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信教人數逐漸減少。第二,宗教儀式簡化。但是,新疆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且多數群眾都信仰某一種宗教,信教群眾數量基數較大,宗教的影響甚至滲透到生活習慣、思想意識、民族心理之中,因此,新疆的宗教發展及其帶來的影響具有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性。
目前,伊斯蘭教是新疆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共有10個少數民族,信教群眾佔新疆總人口的58.3%[4]。在南疆地區,宗教對當地的人文、社會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以喀什地區為例,該地區伊斯蘭教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伊斯蘭教存在時間長,影響大,信教人數多,宗教與民族結合最緊密的地區之一,伊斯蘭教在這里非常典型:第一,清真寺多。喀什地區清真寺約佔全新疆清真寺總數的42%,喀什巿就有六百多座。第二,穆斯林人口多。喀什地區信教群眾近300萬人。第三,宗教職業者多。按照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清真寺至少要有一名宗教職業者管理清真寺,在禮拜時領拜,以及處理和婚喪有關的事情。第四,學經人員多。喀什地區學經人員較多,學經一般幾個月或在經文學校是三年,畢業以後,能夠在清真寺工作。第五,朝覲人員多。朝覲是伊斯蘭教的天命,伊斯蘭教義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許可的穆斯林一生中都應該去麥加朝覲一次,對穆斯林來說朝覲的吸引力很大。在新疆,若要研究和探討民族文化,就不可迴避這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就既要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關注宗教,認識到宗教對於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殊意義,又要尊重其作為新疆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現實影響力。
(三)民族語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它又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今社會,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與周圍的國家、地區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語言就成為第一需要。在我國,科技文化經濟等主要信息載體是漢語,在獲取傳播信息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知識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不學漢語就無法面向全國,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省區,2006年全區總人口201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61%。截止2005年底,全區各級各類在校學生441. 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58%[5]。依據民族平等的原則,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力,在新疆各地無論民族大小,使用母語人數多少,國家和自治區都予以提供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條件。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少數民族群眾從小接受的主要是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教育,以至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的創新,不懂得漢語成為掌握和知曉新技術、新信息的一大障礙。在這一形勢下,2004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在總結原有「雙語」教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提出「民漢兼通」的目標,旨在逐步推進雙語教學工作,不斷擴大「雙語」教學的范圍和規模,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這一決定的實施,全疆的少數民族群眾送子女學漢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南北疆各地包括到鄉鎮一級的不少漢語學校,民族學生的比例普遍超過了20%,許多學校達到了50%以上。在漢語教學基礎薄弱的農村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像莎車縣佰什坎特鎮「雙語」實驗小學和烏什縣阿合雅鄉中心小學那樣創造條件實施「雙語」教學的學校。這對於和諧新疆建設、實現新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新疆范圍內普及漢語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同時,新疆在少數民族教育中大力推進「雙語」教學,這勢必又將會對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影響。這種以「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言並行」的雙語模式,就是既要尊重和維護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或多元性,又要堅持民族文化的一體性或統一性。因此,這種特色鮮明的「雙語」模式,正體現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四)族際交往
族際交往的前提是居住格局,它是某一區域內人口構成及其居住區域的空間組合方式。一個區域內各民族的居住格局是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新疆自解放以來形成了各民族雜居的居住格局,只有維吾爾族還有相對集中的居住區。有了各民族的雜居,族際交往成為可能和必需,通過族際交往方式使得原有文化得以變遷和改造,這是各種不同文化相互傳播、相互采借、相互交流的過程。比如在新疆一直有族際通婚的事實,這種「混合家庭」其實就是一種「混合型的多元文化」,而這種族際通婚的狀況和程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變遷軌跡。
據中國新疆網的報道,在伊寧市,漢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增多。伊寧市民政局的一份統計顯示,不同民族通婚數量自2001年突破100對達到115對後,不同民族通婚的數量開始逐年增長。2003年有135對, 2004年增加到149對。而2006年,通婚的數量則達到了243對[6]。但同時,根據新疆社會科學院關於族際通婚的調查分析顯示,各民族間均有通婚發生,但數量多少有所差別。主要表現為:(1)以漢族為通婚對象的民族群體最多,漢族的族際婚姻數量最大。
(2)散居民族的族際婚姻發生率較高,如散居在烏魯木齊市、伊寧市、塔城市的錫伯、達斡爾、蒙古等民族。(3)文化相近的民族之間更容易通婚,如維吾爾與烏孜別克、塔塔爾間,哈薩克與塔塔爾、烏孜別克間,漢與滿、蒙、回等民族間的通婚較多[7]。而且還分析說,族際通婚難度最大的是維吾爾族與漢族的通婚。
通過上述事實可以看出,以不同民族間通婚為表現的族際交往,就是新疆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過程,漢族群眾由於民族風俗意識的轉變較快,而且不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制約,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直接體現就是同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要高於其他民族;相反,其他民族尤其在維吾爾族集中的地區,由於強烈的民族傳統意識,再加之有宗教信仰,使他們一時很難完全接受另一種文化。這種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五)民族節日
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象,在新疆這更能說明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多元性。比如新疆各少數民族民族的節日,就有20個之多,本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古爾邦節,來說明其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的差異。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盛大節日。時間為肉孜節後的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按照習俗,穆斯林人家在節日中都要宰殺活畜慶祝。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凈凈,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
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解放後,為了照顧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過節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50年月12日頒布了《關於伊斯蘭教的人民在其三大節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應免徵屠宰稅並放寬檢驗標準的通令》,允許免稅屠宰自己的牛羊。新疆各地區在傳統的「古爾邦」民族節日來臨前夕,牛羊活畜市場人聲鼎沸,買賣雙方交易火爆,洋溢著熱烈的節日氣氛。
而新疆的漢族群眾仍同全國其他省份的漢族民眾一道過著自己的傳統佳節,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佳節。從2008年起,端午節和清明節、中秋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日,這樣使得在全國范圍內的各個民族都可以享受這些節日,對於其他民族而言這些法定節日的推廣就意味著他們要尊重和接受漢民族文化。正如少數民族在節日上有一些慶賀和飲食禁忌一樣,在新疆法定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日期間,漢族群眾也通常在少數民族節日期間給予形式各異的祝福,以此表達對其他民族風俗文化的尊重,無形之中這種禮節上的相互尊重本身已經上升為一種文化,試想若是在單一民族或者主要是單一民族為主的地區,沒有文化上的差別,這種「尊重文化」的心理和行為就無從發生和出現。所以,通過民族節日祝福表現出來的漢族與其他民族的尊重習俗,又印證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深刻內涵。
(六)民族風俗
民族風俗,是指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在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禮儀等方面的習慣做法。新疆的多數少數民族不僅在外貌、語言、宗教方面特色鮮明,而且其豐富多彩、習慣獨特的民俗民風,更展現了新疆多民族文化是一個色彩斑斕、紛繁絢麗的多元文化。這里選取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來說明。
民俗民風。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關於飲食的禁忌習俗。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麵粉、大米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豬肉和一切動物的血。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數民族很重禮節。親友見面,一般都要握手問候。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群眾在遇到長輩或朋友時,習慣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把身體向前傾斜30°,並連聲地說:「撒拉買里孔木(意為'祝您平安')!」此外,在喪葬方面,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屬均要舉行悼念活動,此項儀式叫「乃孜爾」。民族服飾。新疆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綉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綉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綉工精緻的小花帽;哈薩克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其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檐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民族歌舞。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歌舞藝術歷史悠久,維吾爾族民歌《新疆是個好地方》《阿拉木汗》《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烏茲別克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等一批世代流傳的民族歌曲,已伴隨著絲路駝鈴,蜚聲中外,名揚天下。新疆歌舞以動聽優美的音樂,絢麗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被譽為音樂之母的維吾爾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生活為一體,規模宏大、思想深邃,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音樂創作的非凡才能,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即都是通過內外兩個方面來顯現。民族文化也不例外,若用內在性和外在性來描述民族文化的幾個元素,除民族意識、宗教信仰、族際交往外,那麼民族風俗元素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在展現。總而言之,在新疆的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成員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可謂「十八般武藝」,個個精彩、個個絕妙,可以確定地說這就是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現代元素,這必將對今後新疆的文化策略產生巨大影響
㈥ 隋唐時期中原文化對新疆地區的文化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包容開放、兼容並蓄,給各民族提供了空前繁榮的交流交融環境。邊塞詩人岑參「葉河蕃王能漢語」的詩句,生動描述了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使用漢語的情況。新疆地區出土了大量反映唐代當地人學習漢字、寫詩的殘頁和啟蒙讀物,如吐魯番阿斯塔那263號墓出土的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西州十二歲學童卜天壽文書。文書表明,他不僅抄寫《論語》,還創作詩歌:「寫書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遲)。明朝是賈(假)日,早放學生歸。」說明當時新疆地區與中原同樣設有私塾,學習同樣的經典,書寫同樣的漢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潤,也在深刻影響著人們慎終追遠的祖先情懷。在新疆出土了大量魏晉南北朝後期至隋唐的伏羲女媧圖。這些伏羲女媧圖,既有漢風,也有胡風,說明新疆古代各族先民在祖先崇拜方面達到了認知上的深刻統一。
㈦ 如何促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1500字論文
淺思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
內容提要:新疆擁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隨著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積極探索新疆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疆文化 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於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多風俗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和群眾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設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強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的重大舉措。
一、新疆文化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全國各省區市一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大。通過不斷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繁榮文化市場,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新疆文化建設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新疆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0個,年均演出9000餘場。藝術門類從以各民族歌舞音樂為主發展到歌劇、話劇、京劇、秦腔、豫劇、新疆曲子、兒童劇、雜技、曲藝、交響樂等各類藝術平衡發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時代主旋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舞台上一展風采。維吾爾歌劇《木卡姆先驅》、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話劇《吳登雲》等20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多個獎項。雜技「高空鋼絲」等在全國雜技比賽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分獲「金獅獎」、「銀獅獎」。
新聞出版行業異彩紛呈。新疆現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錫伯6種文字年出版各類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3000種。650餘種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報紙98種,較1978年增加了58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佔42%,有國內唯一的柯爾克孜文報紙《克孜勒蘇報》、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察布查爾報》。全疆縣以上新華書店有96家,其他書店1500多家,較1988年增長了7倍。各類印刷企業4000多家,印刷業年工業產值近11億元。
廣播影視事業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兵團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各1座,地級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9座、廣播電視台8座。開辦廣播節目121套,用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全年播出52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54%;開辦電視節目141套,用維、漢、哈、蒙、柯、英6種語言全年播出57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48%。2003年以來,新疆有328件廣播影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其中6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6件獲「中國新聞獎」,《新廣行風熱線》欄目榮獲全國十大名欄目。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四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買買提的2008》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迎奧運獻禮影片。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1998年以來,新疆出版物陸續走入中亞、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市場,《福樂智慧箴言選粹》、《新疆自然保護區》等40多種圖書進入「中國對外圖書推廣計劃目錄」。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與美國蒙勒克好萊塢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神秘中國—絲路之謎》一片在全球在線播放,其DVD銷往歐美地區。僅2000年至2006年,新疆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達425個。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開始實施以來,中央和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先後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蒙古、土耳其五國落地播出。
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的管理、服務和規劃工作有序展開。自2002年起,新疆先後組織歌舞團、歌劇團等演出單位及民營企業的文化產品參加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首屆及第二屆文博會,2007年參加第三屆文博會的參展單位達48家,涉及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多個領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藝品、精品圖書、影視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內容,與國內外客商簽約1.2億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門也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力促產業項目與市場接軌。隨著新疆文化領域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人數不斷擴增,文化資源開發經營規模日益擴大,文化產品項目投資日漸活躍,新疆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良好。據統計,2008年新疆文化產業增加值近14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萬余個,從業人員數近3萬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國家、集體、私營、個體等所有制並存,演出、娛樂、音像、網吧等門類齊全品種多樣以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場經營格局。絲綢之路、龜茲樂舞、和田國玉等文化品牌聲名鵲起。
當然,新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鑒賞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這既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顯現了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認識不足,資金投入少,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相對不足,傳統的思維觀念導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認識不夠。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投入顯著提高,但由於基數小、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仍沿用事業管理體制,一些改革措施難以落實、成效難以顯現。現行的文化產業體制還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概念模糊等問題。文化企事業單位長期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文藝單位「等、靠、要」問題突出,市場適應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處於落後、老化的現狀,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缺失,一些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急需拯救、恢復與傳承。而因自然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文化事業隊伍中人才外流嚴重。三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呈現,但因受到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文化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導致文化產業產值總量較小,整體競爭力偏弱,文化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四是文化產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其擁有的地緣優勢,文化資源的豐富、獨特性不相稱。主要表現為一些文化產品如雜技、歌舞、音樂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展示方面,還主要局限於為經濟或宣傳形象「搭台」的層面。
二、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新疆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優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於亞洲中心腹地,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國接壤,是我國與鄰國交界最多的省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歐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公路環形布局,縱貫南北、橫連東西、通達率不斷提高的交通網路格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豐富的自然資源。新疆地域遼闊,地理形態復雜多樣,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是舉世聞名的「瓜果之鄉」。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處處展現著文化的獨特、神秘與魅力。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疆是多教匯集地,原始宗教、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先後在新疆廣泛傳播。古文化遺址、絲綢之路、克孜爾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遺址、樓蘭遺址等豐富的文化遺跡享譽中外。《十二木卡姆》獲聯合國「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英雄史詩《瑪納斯》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優秀的文化底蘊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
多民族的異域風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地區,多元兼容並包的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發展素材,13個世居民族就使用著10種語言,我國四大史詩在新疆就有《瑪納斯》、《江格爾》和《格薩爾》三部。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歌謠曲賦、舞蹈、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多種文化載體與形式,都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徵,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獨特神秘,魅力無限。
三、加快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途徑
新疆獨具特色、豐厚質朴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在深度開發和挖掘保護中形成規模、做成產業、打造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是當務之急。
一是轉變觀念,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業。加大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企業。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積極吸引外資參與相關領域文化產業經營,使文化資源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相互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階段目標的實施與建設。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扶持其做大做強。重視文化產品的銷售推介,加大新聞媒體的強勢宣傳,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加強文化產品目標市場的營銷,開發市場潛力。建立新疆文化產業網站,構築快速、便捷、現代化的宣傳營銷網路平台,利用文化資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資源的內涵,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圍繞和闐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風情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歌舞、民族飾品開發、民族飲食等主題,進一步挖掘並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場潛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積極促進文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技巧激發文化資源的釋放力、創造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統一。
四是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素質決定勞動力的素質。努力建立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與國民經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的機制,不斷夯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立新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優秀文學藝術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異域風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內涵。如在城市建設、環境綠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建築風格上,努力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審美統一起來,形成不同民族風格的特色建築風景帶。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中,將新疆的胡楊樹、沙棗樹、紅柳等特色植物與現代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相結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環境綠化美化風景線,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植態環境。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本身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和源頭就是創造、創新和創意,這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智慧。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培養和引進一批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專院校、企業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參考文獻:
1、張運德:《以先進文化為導向推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新疆社科論壇》,2004年第3期。
2、《文化產業政策匯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2004年。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籌委會辦公室:《新疆5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㈧ 談談你對新疆多彩絢麗文化的認識
新疆是絲綢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唯一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臘文化、波斯伊斯蘭文化、古代中國文化)的交匯地,還是一個民間文化遺產大區。
新疆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風貌、沉澱深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如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民間樂器;難以忘懷的民間舞蹈、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生產商貿習俗;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五味俱全的飲食文化;風格各異的民居文化、交通習俗;特色鮮明的人生禮俗、歲時節令以及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醫葯等民間文化遺產,凝結著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與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體現。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寶庫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民間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生活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民間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民間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有逐漸縮小的趨勢,許多頗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隨時都有消失的危險。留住歷史,留住記憶,讓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
作為有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知識分子,我們自覺主動地擔起了傳承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任。在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環境中,自費「上山下鄉」,深入秘境,追蹤采訪,記錄拍攝,歷經數十年,我們和當地的原生態部族一起感受了時代的變遷,既親眼目睹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給當地人帶來的驚奇、喜悅、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深深感受到,蘊涵著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文化也受到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的巨大影響。從而激發了我們盡量陝、盡量完整而客觀地記錄下這些原生態文化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
古代岩畫
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維吾爾族刺綉
哈薩克族刺綉
蒙古族刺綉
柯爾克孜族刺綉
生活器具
民間雕塑
草原石人
民間木雕
磚雕裝飾
釉面磚裝飾藝術
膜鳴類打擊樂器
體鳴類打擊樂器
氣鳴類吹管樂器
弦鳴類擊弦樂器
弦鳴類撥弦樂器
弦鳴類弓弦樂器
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吐魯番木卡姆》
維吾爾族「賽乃姆」
㈨ 隋唐時期中原文化對新疆文化產生了影響有哪些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5000多年來從未中斷,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鑄牢了堅實的根基。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由於內部地理環境差異和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互相交流競爭、取長補短、吸收交融,逐漸呈現出一體化趨勢。隨著歷史的演進,中原地區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日臻繁榮的時期。夏朝以世襲製取代禪讓制,開啟了「天下為家」的政治文明先河;商朝以其成熟的文字體系著稱於世,由此中華文明特色凸顯,別具一格;周禮的豐富和完善,推動中國走出「禮儀之邦」的道路。經過春秋戰國的動盪與融合,華夏族群同周邊族群以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為紐帶,交匯融合,諸子百家心繫天下,他們的思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秦漢以後,華夏文化升華為漢文化,並繼續同周邊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華大一統思想理念逐漸形成。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最終形成氣象恢宏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明是滋養中國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從一開始就打上了中華文化的印記,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地區與中原等地區的交流始於先秦時期。在《尚書》《山海經》《穆天子傳》《竹書紀年》 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大量有關新疆地區人文、地理、物產等方面的記述。考古資料表明,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彩陶器,其形制大多源於中原等地,並逐步由東向西發展。烏魯木齊等地墓葬里陸續出土了一些由中原地區輸入的漆器、絲綢以及銅鏡等物品。在河南殷墟婦好墓中,發現了大量和田玉材質的隨葬品。這些密切的交往交流,不斷豐富著古代新疆地區先民的物質、精神生活,也為漢朝統一西域奠定了重要基礎。
西漢統一新疆地區後,西域諸城邦紛紛「遣子入侍」「參其典法」,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制度文化。許多王子返回後,都仿照中原制度進行改革,如龜茲國王絳賓在龜茲「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與此同時,漢語文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文字之一。西域諸城邦皆設「譯長」,《後漢書·和帝紀》中記載「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反映了兩漢時期譯長在新疆地區傳播漢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位於新疆民豐縣的尼雅遺址(漢代精絕國故地)出土了兩枚《蒼頡篇》漢簡殘片,據學者研究推斷,精絕國首領為了貫徹漢朝政令,在當地推行漢語文,精絕國曾以漢文作為自己的文字工具。此外,漢代新疆地區除通行五銖錢外,在於闐還有一種正面為篆體漢文、背面為佉盧文的漢佉二體錢錢幣,證明漢語文已經深刻影響到了當地民眾的經濟生活。中原禮儀制度與漢語文的傳入,為新疆地區文化的形成繪上了底色,自此中原禮儀制度、漢語文再也沒有退出過新疆歷史的舞台。「絲綢之路」的暢通過程,也就是新疆與中原等地區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融為一體的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文化對新疆地區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著名的「李柏文書」說明焉耆統治階層中通用漢文,漢龜二體五銖錢錢幣上的銘文有漢文和龜茲文兩種文字,說明了漢文在龜茲地區的流行。吐魯番出土了大量高昌王國時期的經史典籍寫本殘卷,如《毛詩》《論語》《孝經》《千字文》等。據史書記載,高昌王麴嘉曾向北魏遣使請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變以為博士。」反映了新疆地區各民族積極學習儒家文化的情況。隨著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不斷加深,焉耆「婚姻同華夏」,高昌「姻有六禮」,新疆地區婚姻禮俗逐漸接近中原地區。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包容開放、兼容並蓄,給各民族提供了空前繁榮的交流交融環境。邊塞詩人岑參「葉河蕃王能漢語」的詩句,生動描述了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使用漢語的情況。新疆地區出土了大量反映唐代當地人學習漢字、寫詩的殘頁和啟蒙讀物,如吐魯番阿斯塔那263號墓出土的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西州十二歲學童卜天壽文書。文書表明,他不僅抄寫《論語》,還創作詩歌:「寫書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遲)。明朝是賈(假)日,早放學生歸。」說明當時新疆地區與中原同樣設有私塾,學習同樣的經典,書寫同樣的漢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潤,也在深刻影響著人們慎終追遠的祖先情懷。在新疆出土了大量魏晉南北朝後期至隋唐的伏羲女媧圖。這些伏羲女媧圖,既有漢風,也有胡風,說明新疆古代各族先民在祖先崇拜方面達到了認知上的深刻統一。
五代宋遼金時期,中原地區進入割據時期,但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區的影響並未中斷。於闐王尉遲僧烏波自認是「唐之宗屬」,並將於闐尉遲氏改為唐朝國姓李氏,自己取名為「李聖天」,其子取名為「李從德」。高昌回鶻王國至宋代還在沿用唐朝開元七年的歷書指導生產生活,高昌回鶻佛寺內也藏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漢文書籍。宋代著名文獻《福樂智慧》的序言中寫道:「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馬秦學者的詩篇裝飾而成。」這里的「秦地」是指遼朝控制的區域,「馬秦」是指宋朝。西遼統治時期,其典章制度多依從中原,不僅推動了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區的深入發展,也使得中華文化遠播中亞。
元明清是中國歷史的持續大一統時期,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明沃土中多姿多彩、枝繁葉茂。14世紀初,古代伊朗人拉施特在其著作中記錄了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區各地的傳播情況:「畏兀兒人語言與文字雖然與之有差異,但他們從乞台人(漢人)的著作中了解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使用十二種特殊動物名稱(即十二生肖)命名十二個年份,這正是乞台族的習俗。」明清時期,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同域外文化既吸收又沖突的過程中徘徊發展,但並未改變中原文化的主導地位,更沒有改變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特質與走向。當時在中原地區比較流行的歌舞、雜技、戲曲、節日、祭祀、廟會、社火等各種文化生活在新疆隨處可見;哈密、吐魯番一帶的維吾爾刺綉,融入了京綉、蘇綉的技藝,牡丹、菊花、龍的形象都出現在刺綉圖案中;關帝廟、方神廟等遍及新疆,伊寧拜圖拉清真寺、烏魯木齊陝西大寺呈現出典型的中原風格。近代以後,由於阿古柏入侵、殖民主義擴張等,給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造成嚴重破壞。1884年新疆建省後,各民族文化逐漸向現代轉型。
史實證明,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始終是在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不斷發展的,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始終與中原文化血脈相連、息息相通,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源泉。那種認為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沒有關系,並將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割裂開來、隔絕開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中原等地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新疆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漢代中原樂舞傳入新疆地區後,各民族經過不斷創新,至唐代,於闐樂、高昌樂、龜茲樂等西域樂舞走進宮廷,出現了長安城流行西域風、「洛陽家家學胡樂」的盛景。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僧鳩摩羅什將龜茲的佛教文化傳播到中原,促進了儒、釋、道的合流。唐代,邊塞詩歌以新疆風物為意象,豐富了中國詩詞的內涵;中醫學經典著作《千金方》收錄了「西州續命湯」,反映出中原與新疆地區在醫葯領域的互學互鑒。元代,大批畏兀兒等少數民族移居內地生活,學習儒家文化,涌現了一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農學家、翻譯家等,都為中華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15世紀前後,蒙古族衛拉特英雄史詩《江格爾》在新疆地區逐漸形成,與《瑪納斯》《格薩爾王傳》一起被譽為中國少數民族三部最著名的史詩,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民族文化進入史無前例的繁榮發展時期。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哈薩克族《薩里哈與薩曼》、錫伯族《薩滿神歌》等文藝作品煥發活力;《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我們新疆好地方》等經典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來客》《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等優秀電影在全國家喻戶曉,成為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事實證明,只有堅守中華文化之根,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才能綻放光彩。
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的精神命脈,新疆各民族始終傳承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西漢莎車王延曾告誡其子「當世奉漢家,不可負也」;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於闐王尉遲勝親率五千於闐子弟,不遠萬里,入關平叛;回紇葉護南下助唐時說:「國家有難,遠來相助,何暇食為?」這些是新疆各民族對國家統一的追求。《福樂智慧》中提出「要仁愛為懷,保護人民」「優良的品德乃為善之本」「信義是處事為人之本」等思想,是中華文化中「崇仁愛、守誠信」的體現;清代錫伯族萬里西遷戍邊,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歷史註解。抗日戰爭時期,新疆地區各民族與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一位名叫艾沙的和田維吾爾族貧民,因家貧無力為抗日捐獻,便執意將18歲的兒子送往前線,並囑咐「以力抗戰日寇,犧牲國家」,表現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可見,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託、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
歷史告訴我們,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終紮根中華文明沃土,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歷久彌新。今天,在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