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發展戰略

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2021-03-15 23:15:46

A. 如何完善鎮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資金籌集機制。政府的財政資金必須落實到位,並建立相應的鄉鎮發展專項基金,專項基金的數量需要根據情況逐年增加;政府應積極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到基層設點,並放開農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營資本能夠投資設立小型金融機構,同時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權為質押向金融機構借款,逐步實行農村宅基地和城鎮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解決鎮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產業發展機制。鄉鎮政府應在轄區的有利位置建立工業園區,並在土地、稅收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主動到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或承接來自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待相關產業建立起來之後,再由市場檢驗產業本身的生存能力,對於那些能夠存活下來的產業,鄉鎮政府應繼續予以扶持,並引進上下游產業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
農民參與機制。確立用貨幣購買農民勞動的理念,盡可能把鎮域經濟的發展與當地農民的勞動結合起來,用貨幣購買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勞動。通過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等保證農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使農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主動參與到鎮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加強農民新型城鎮化方面的培訓,提升農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態維持機制。找准自身定位,發揮自身特色,圍繞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生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物流、倉儲、專業市場)—農業旅遊(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業服務業(農業技術服務、農業勞務服務、農業機械服務、農業管理服務)的產業鏈,避免和縣域城市產業同質化,最終在保持鄉村特色風貌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配合的集約、節能、保護生態的新路子,真正實現鎮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鎮域平衡機制。在對鄉鎮進行合並的基礎上,對於那些落後的鄉鎮,應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方式重點支持落後地區發展工業和非農產業,實現產業和經濟的起飛。要建立科技幫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實行一對一的對口幫扶和科技特派員制度,幫助落後地區的鄉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化程度。實行鄉鎮政府官員的異地交流制度,選拔發達地區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官員交流到落後地區和鄉鎮,推廣經濟發展經驗。

B. 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對還是錯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專度,全面實施市場准入屬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探索建立集體訴訟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C.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做到那六個方面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二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四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五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六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D. 十三五期間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什麼發展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基本要求,是統領我國一個十分關鍵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就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

E.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什麼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的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F. 十三五時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什麼發展

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台,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

G.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做出的重大抉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措施有:
一是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完善科技有效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的機制。
二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
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
四是進一步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立足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加快國際科技資源流動和重組,在開放合作中提高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

H. 如何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

崔巍:如何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2014-01-22
09:09:22 來源:河北新聞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抓住了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突出矛盾。城鎮化是一個圍繞「人的發展」提供機會均等、保障一致的同等待遇的過程,是一個使社會各個階層都能自主選擇、參與發展和享受發展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各類要素市場化協同推進的過程,涉及戶籍、土地、財稅、產業體制、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實現城鎮化的健康、高質量和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土地關繫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城鄉統籌的順利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產權明晰、歸屬明確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並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同時要著力盤活「兩頭」:一是對於城鎮土地要圍繞「盤活存量、嚴控增量」的要求,提高城鎮土地的利用績效,重點針對各類工業園區閑置的工業用地進行深度整合與二次開發;二是在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與流轉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農用地的集約高效與規模化運作,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機制,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實現農民市民化的分類指引與有序推進。完善戶籍制度重點要解決「半城鎮化」問題,一方面要分類指引,針對有進城意願的農村轉移人口,積極探索「積分制」等各類「進城」機制,著力為其提供平等的市民身份和待遇,享受城鎮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針對沒有進城意願的農村人口,要確保其農民權益不受傷害,走就地城鎮化道路。一方面要有序推進,探索有序和梯度放開的機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中城市的落戶准入門檻,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同時,要推動進城人員由簡單的進入城市向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全方位的深度城鎮化轉變。

創新城鎮化融資機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新型城鎮化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住房、醫療、教育等多元化的融資需求,是城鎮化中的難點之一。創新城鎮化融資機制,一是要積極推進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機制創新,將中央財政相關補助資金支付到農民工輸入地區,明晰人口輸入方與輸出方的財政負擔,破解不同區域間的社保倒掛難題。二是要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積極探索多種融資模式。三是積極探索市政債、投資資產債券化等多種融資渠道,並推動預算約束、信息公開、債務透明等風險管理機制,將隱性的債務風險顯性化、規范化,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擔保。

健全產城互動機制,促進人口與產業雙轉移。新型城鎮化是以產業支撐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為前提的,兩者互動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要建立人口、資源、生態對產業升級的倒逼機制,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提升服務業業態創新對農業人口的吸納能力。二是要建立農村人口素質提升機制,積極探索進城農民社會培訓模式創新,構築農村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變的綠色通道。三是切實從戰略、功能、空間布局等多個角度加強城市各類規劃的銜接,統籌和優化各類資源配置,促進城鎮發展、產業升級與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良性互動。

創新城市管理機制,提升城鎮管理質量與水平。一是創新管理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引領,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手段推進城市的精細、人性和高效管理;二是創新管理模式,積極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城鎮公共事務的管理,發揮監督職能,提升社會自治水平;三是創新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目前「多龍治水」、權責不明等問題,建立起目標明確、協同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

I. 我國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對於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相對於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要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從國內看,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在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十八大提出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在這四化發展中,農業是短腿。改革開放35年,我們的工業化走過了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種工業產品,中國有220多種在世界位居第一,2012年世界粗鋼產量不到14億噸,中國生產了7.2億噸,鋁合金、水泥等產品的產量也佔到世界產量的50%以上。

從城鎮化來看,我們的城市建設特別是硬體建設方面不輸於發達國家,信息化方面基本和發達國家同時起步,但農業現代化,我們不僅沒有用三十多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甚至與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相對於二三產業,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2012年,一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大約是2萬元,工業是10萬元,第三產業是8.4萬元,也就是說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工業的1/5、第三產業的1/4。

因此,十八大報告對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0年工業化是目標實現,城鎮化是質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是成效顯著。這也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發展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對這個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2、如何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的過程中,13多億人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這是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圍繞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有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區域平衡、進出口平衡等多個平衡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仍然是總量平衡。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既面臨人口增長帶來的絕對需求,也同時面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帶來的成長性需求。1978年,我國人均GDP是190美元,2012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階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飽,在6195美元的階段,我們不僅要求吃飽,還要求吃好,吃的安全,這對農產品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2.6億農民工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這個轉變性需求也是巨大的。此外,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等間接需求也在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保障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必須要有戰略考慮。

3、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農民權益。

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之中,如何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如何讓農民平等地參與現代化的進程,這是三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全會《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具有豐富的政策內涵,提出了很多突破性、開創性的改革意見。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要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保障,要賦予更多的財產權利,比如土地權利,過去主要是佔有、使用、收益和流轉的權益,可不可以進一步豐富處分權,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深化。

從國際看,全球一體化發展使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當前,全球農業產業分工深入發展,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給我國農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如何提升農業的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

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生產成本的持續上升,使農產品進口規模增加、品種增多,農業產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競爭力有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之分,從資源的層面講,我們的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缺乏像美國這樣的絕對競爭力,但是我們的畜產品、水產品仍然具有相對競爭力,特別是和日本、韓國等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相比,我們的迴旋餘地還很大。新階段,需要更多地從全球范圍思考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和戰略定位。

2、如何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為了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適度進口是有必要的,關鍵是把握一個度,哪些是必須確保自給的,哪些可以通過適度進口來緩解供給不足壓力。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已經達到5838萬噸,棉花540萬噸,大約占國內需求的80%和50%,在進口的問題上,我們要堅持三大主糧的基本自給,大豆、棉花可以適當進口一些。

3、不僅要關注農產品進口,還要關注農業怎麼「走出去」,要研究農業「走出去」的政策定位問題。

比如,對南美國家,可能更多考慮的是重點農產品的進口保障問題,對東盟國家主要是農產品的互利互惠,對非洲國家可能主要是技術援助和扶持,幫助非洲國家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消除中國糧食威脅論的必然選擇。對日韓等國家,可能更多的是農產品出口創匯的問題。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任務。

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競爭力不足的現實背景,要求我們「做大」、「做強」和「做長」我國現代農業。「做大」即是針對我國農產品總量失衡、結構性短缺的狀況,要求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供給總量,解決好農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強」即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市場,發揮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提升不同區域農業的相對競爭力和絕對競爭力;「做長」即農業重要產業、重要產品,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產品如何生命力長久、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標准化、品牌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圍繞這三個目標,現代農業有三大任務:

1、確保13億人的吃飯問題,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2、增加農民的收入。

2012年,農民收入四大來源中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佔到44.6%,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在吉林等糧食主產區,家庭經營性收入可能佔到農民收入的60%以上,在陝西蘋果產區、新疆棉花產區可能要佔到60-80%。只有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推動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才能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3、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過去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是關注供給和增收,現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中去考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對生態文明應該做正面貢獻而不是負面貢獻,這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第三大任務。

三、建設現代農業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實現現代農業建設的三大任務,既要靠發展,也要靠改革。從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價格和補貼是對農民影響最大的政策,價格對農民收入和農產品總量供給具有直接的拉動效應,要按照三中全會的要求,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政策效應。從改革的角度看,在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幟引領下,怎麼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把握五個大的方面。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要在穩定家庭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探索實現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的機制。在工業化、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背景下,進城農民可以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權,把經營權流轉出去,這有利於推動農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於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受資源條件制約,我國的農地規模經營不可能達到美國那樣的水平,但是與日本韓國相比,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總體上看,規模經濟有利於降低成本、抵禦風險,有利於提高科技應用水平,也有利於商品化和市場化。同時,也要研究如何實現規模的適度,使得土地產出效率可以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2、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從組織屬性來講,把新的經營主體歸納為四類,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是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都可以算作家庭經營的范疇,土地合作、股份合作、流通合作、產銷合作等各類合作,都可以算作合作經營的范疇,產業化龍頭企業包括其它工商資本等屬於企業經營的范疇。

這些新的經營主體,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商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有效載體,應加以扶持,促使其發展壯大。此外,小規模分散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要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從種到收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以此來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的問題,解決關鍵農時、關鍵環節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解決老人農業的問題。

3、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

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是當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原以為這個問題更多出現在人少地多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但現在看更多是出現在人多地少的東亞國家,日本是典型代表,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緊隨其後,現在我們這個問題也越來越突顯。越是人地關系緊張的地區,誰來種地的問題越突出。

過去,我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土地要承載大量農業人口,結果是大家一起受窮。改革開放打開了農業勞動人口的轉移通道,在人均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外出務工的收入遠遠高於在本地務農的收入,因此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越多、誰來種地的問題越突出。現在看,貴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勞動力輸出大省都面臨這一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也就是說,要培養一大批新型的職業化農民。

一方面,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成功經驗,通過提供免費職業化教育、擴大在業培訓、提供創業貸款等方式,培養一批有志於從事農業的青年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職業化農民的培養,實現農業由身份向職業的轉變,將來的職業化農民,應該是進入有門檻、收入有保障、經營有效益、職業有尊嚴的群體,這對於我們農科院校的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

4、推進農村金融保險制度創新。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保險支持。在農村金融方面,我們圍繞農村金融的組織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對金融信貸部門在貨幣、財稅、補貼、監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力度還不夠,覆蓋面非常有限,對金融信貸部門吸引力還不強。

在農業保險方面,目前中央財政提供保費補貼的保險品種只有15個,種植業的包括玉米、水稻、小麥、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膠、森林、青稞,畜牧業的包括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藏系羊、氂牛。

現代農業高度發達的美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高達200多個。我們一些區域性重要品種如陝西的蘋果、南方地區的茶葉、大城市的蔬菜生產,都沒有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下一步應逐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同時,積極探索創新農業保險的體制機制,目前農業保險的保額太低,只能勉強覆蓋生產的物化成本,連勞動力成本都不夠支付,應進一步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適當提高保額,讓農民選擇是保成本還是保收益。總之,要有多種選擇。

5、強化試點試驗。

改革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重視基層的創造。三中全會特別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經驗。通過局部的試點試驗,為全面改革創新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一直是我們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方法。在這方面,各地還有很大的探索試驗空間。

閱讀全文

與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發展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