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稅收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典型例子
「稅收與經濟是可以實現良性互動的,稅收應該也能夠為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貢獻。」在京出席全國人代會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省地稅局局長唐志萍說。
唐志萍代表說,我省地稅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為各級政府履行職能提供財力保證。在稅收工作中,通過加強稅收征管,努力做到應收盡收,切實把經濟發展成果體現到稅收上來。
二是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良好的稅收環境。近年來,全省地稅機關不斷強化稅收環境就是發展環境、就是投資環境的意識,大力規范稅收執法行為、優化稅收服務、加強政行風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大發展、好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稅收環境。
三是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改善民生等經濟社會重點工作開展。在地方稅權有限的情況下,圍繞全省重點工作,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每年減免稅收都在12億元以上,有力推動了老工業基地振興、國企改革、工業提速增效、民營經濟發展和服務業跨越、下崗再就業、棚戶區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等經濟社會重點工作的發展。
對於未來我國地方稅制改革的方向,唐志萍代表認為,一是應抓緊進行資源稅改革。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改革資源稅費制度,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時的。盡管近年來國家對現行資源稅進行了多次調整,提高了煤炭等資源類產品的資源稅稅額,但這種調整還是遠遠跟不上產品價格的上漲,應該及時根據市場變化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當務之急就是抓緊推進資源稅的全面改革和完善,使資源稅由過去的「從量計征」轉變為「從價計征」。按照現行稅收分成體制,地方政府可以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從而可以更好地解決資源所在地群眾的生存、生活和生產問題。
二是應抓緊開征物業稅。物業稅是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稅收熱點問題之一。目前,大中城市中居民住房不均衡的現象愈發嚴重,少數富人擁有多套住房,而部分低收入者無房可住。今後如果在房地產保有環節開征物業稅,能從一定程度上調控房地產市場,將會有效緩解這種不平衡現象,同時能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三是應抓緊開征環境稅。環境稅的研究開征已被寫入《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這說明環境稅問題已經進入了政府部門的視野。目前我國企業在使用資源和環境保護上付出的成本很低,企業繳納排污費的積極性很低,欠繳情況很嚴重,徵收的難度也很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法律依據不足。將目前對企業徵收的排污費上升為環境稅,將使國家對企業排污行為徵收相應補償的法律依據大大加強,將進一步增強這項收入的剛性和穩定性。
B. 稅收與經濟發展什麼關系財政學論述題
這個,主要有三層關系:
一是稅收收入規模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回。即稅收多少,取答決於經濟總量,還取決於經濟質量。經濟增長能促進稅收增加。但由於行業稅負不均衡,加上地方產業結構不同,即便GDP總量相同,稅收規模也不會一致。比如,農業是弱質產業,稅收貢獻度較低,如果一個地方的農業在產業結構中所佔比重較高,則其稅收收入總量將受到一定影響。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對稅收收入變動影響較大,相比粗放型與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內涵式經濟增長與內外均衡協調增長將帶來更多的稅收收入。
二是合理稅收對經濟增長有促進關系。實施合理性稅收政策,從即期效果看,應有助於擴大企業投資意願,提高居民現實消費能力;長期看,要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此外,稅收是國民經濟的「寒暑表」,能夠真實反映出國民經濟增長狀況。
三是關注稅收和經濟增長關系,不僅要從稅收籌集資源的角度分析,還要從稅收使用層面來分析,即優化財稅支出結構。只有支出結構合理了,才能發揮好稅收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助力經濟增長。
C. 稅收數據可以反映經濟轉型的成效嗎
據報道,10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99237億元(已扣減出口退稅),同比增長10.6%,反映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勢頭進一步顯現。
分析人士表示,前三季度,紡織、服裝服飾等傳統行業稅收分別增長11.7%和11.2%,比去年同期增速明顯提高;煤炭開采、鋼鐵、石油和非金屬礦物製品等資源類市場回暖明顯,帶動相關行業稅收延續了上半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傳統行業稅收增速回升,反映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順利轉型,並持續增長!
D. 經濟發展與稅收之間存在哪些關系
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穩定、協調增長。表現為既定區域內的經濟增長、結構優化、運行穩定、環境宜人。經濟增長是指經濟總量,如生產總值GDP的規模擴張狀態,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和綜合反映;結構優化是指各次產業間及各種產品或服務門類間,適宜產生最大效益的協調狀況,以及適宜於廣域范圍的協調、領先狀況和區域社會經濟結構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狀況,是實現經濟發展有效性的基礎;
運行穩定是指社會、經濟各組成要素的交互作用機制的效用正常,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它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環境宜人是指被人們不斷改造的生態、自然環境,對人們生存、發展慾望的滿足感,它表現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引導條件和目的。
稅收是政府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方式,它內在於經濟運行過程中。處理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就是要求政府有效駕馭稅收機制以促進經濟發展。一方面應有效制定和落實稅收政策與稅收法律,以稅收政策、法律為導向,以有利於經濟協調、穩定增長為出發點,以社會經濟穩定、人民生活富裕、環境宜人為目標,抉擇實現有效發展的思路和具體方案;另一方面應充分運用現行稅制,尤其是通過對稅制的設計來調控經濟運行,促進稅源和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維護好居民的合法權益。
E. 稅收主要影響經濟的哪些方面其經濟效應如何
第一節 稅收經濟效應的作用機制
所謂稅收的經濟效應,是指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應,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是指國家課稅對消費者的選擇以及生產者的決策的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稅收的調節作用。
稅收的經濟效應表現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兩個方面,各個稅種對經濟的影響都可以分解成這兩種效應。
● 稅收的收入效應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稅收將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政府手中,使納稅人的收入下降,從而降低商品購買量和消費水平。(如圖)
4
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的替代效應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稅收對納稅人在商品購買方面的影響,表現為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使納稅人減少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如圖)
第二節 稅收的經濟影響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面臨勞動取得收入和閑暇之間的選擇。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是通過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來表現的。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征稅後減少了個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為維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減少或放棄閑暇,增加工作時間。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由於征稅使勞動和閑暇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勞動收入下降,閑暇的相對價格降低,促使人們選擇閑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純粹的價格變化效應。
稅收的綜合效應取決於兩種效應的對比: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主要是激勵作用;如果收入效應小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的供給就會形成超額負擔,人們可能會選擇閑暇替代勞動。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對我國而言,稅收幾乎不影響勞動的供給,而且個人所得稅在短期內也不會成為主體稅種,因此我國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需要解決的不是如何增加勞動供給,而是如何消化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影響居民儲蓄行為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個人收入總水平和儲蓄利率水平。
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儲蓄的邊際傾向越大,儲蓄率越高;儲蓄利率水平越高,對人們儲蓄的吸引力越大,個人儲蓄意願越強。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人所得稅、利息稅和間接稅影響居民的儲蓄傾向及全社會的儲蓄率。
收入效應
在對儲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稅的情況下,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居民儲蓄只有收入效應,即徵收個人所得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納稅人降低當前的消費和儲蓄水平。
替代效應
對儲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稅,會減少儲蓄人的收益,從而降低儲蓄報酬率,影響個人的儲蓄和消費傾向。具體來說,居民會增加當前消費,減少儲蓄。於是產生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此時的收入效應表現為對利息征稅降低了個人的實際收入,替代效應表現為消費代替了儲蓄。
16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稅收對儲蓄的影響並不明顯,這說明人們對儲蓄的態度還取決於稅收以外的諸多因素,如對教育、醫療的儲蓄等,還有投資渠道缺乏。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影響投資的原理
投資決策是由投資的凈收益和投資的成本決定的。稅收對投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徵收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影響納稅人的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課征公司所得稅會降低納稅人的投資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資對納稅人的吸引力,導致投資者減少投資而以消費替代投資,就是發生了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如果征稅和提高稅率減少了投資者的稅後凈收益,而投資者為了維持過去的收益水平趨向於增加投資,這就是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都給予內資所不能享受的特殊優惠措施。
但外國投資者是否會真正得到稅收優惠的好處或能夠得到多少,還取決於投資者的居住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國際稅收關系。
投資者的居住國對納稅人在東道國的已稅收入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即免稅法、扣除法和抵免法。東道國的稅收優惠有可能轉移到投資者的居住國。
● 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
1.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稅收支出也是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會保險稅是實現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稅指數化是減輕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扭曲效應的一種方法。
第三節 稅收與經濟發展
● 稅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觀點
18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亞當·斯密認為,一切稅收都是減少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影響資本積累,或直接減少投資資本,是妨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因素。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阿道夫·瓦格納認為,從社會政策的意義上來看,賦稅不僅是滿足財政的需要,同時,也是出於糾正和調整國民所得的分配和國民財產的分配的目的。
1929-1933年大危機之後,凱恩斯學派主張政府幹預,實施管理政策,而且以財政政策為主要手段。
F. 科學認識稅收增長和GDP增長的關系
GDP增長速度與稅收增長速度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對應關系,兩者不能簡單地比較,影響稅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作具體分析。
一、GDP的增速與各稅種對應稅基的增速並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對應關系
經濟增長是稅收增長的基礎,但影響稅收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是各稅種對應稅基的增長。由於GDP與各稅種的稅基增長速度不一致,GDP的增長並非在任何條件下都與稅收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具體來講,以銷售額或銷售量為稅基的稅種與GDP一般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城建稅、資源稅。當經濟處於上升期時,GDP增長較快,這些稅種的稅基一般較快增長;當經濟處於下行期時,GDP增速減緩,這些稅種的稅基的增速一般也會減緩。另外,一些稅種與GDP有一定的相關關系,但相關度比較小,如企業所得稅,其稅基是企業的利潤,與經濟發展的質量密切相關,但其增速與GDP增速的關聯度很小;還有一些稅種與GDP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如財產稅、行為稅等稅種,與財產的存量和行為發生的數量等密切相關,與GDP沒有直接的數量對比關系。
當反映主要稅種稅基的經濟指標(如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電通訊、建築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房地產業等的營業收入,煙、酒、汽車、成品油等大宗消費品的銷售量(額),企業利潤,進出口額,證券交易額等)的增長速度高於GDP增長速度時,稅收的增長速度就會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反之,稅收的增長速度就會低於GDP的增長速度。
一般而言,在經濟恢復增長或快速增長時期,反映稅基的經濟指標會快於GDP的增長。相應地,稅收的增長速度也會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如1999年~2007年,國家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而採取的調控措施逐步發揮作用,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這一時期,主要稅種稅基的增長速度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從而稅收增長速度也高於當期的GDP增長速度。
當經濟增長放緩時,反映稅基的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會低於GDP的增長速度,從而使稅收的增長速度低於GDP的增長速度。如1994年~1996年,國家為防止經濟過熱而採取的宏觀調控措施的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增速逐步回落。這一時期,主要稅種稅基的增長速度低於GDP的增長速度,從而稅收的增長速度也低於當期的GDP增長速度。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民經濟出現減速運行態勢。相應地,稅收增長速度開始大幅度回落。10月份,稅收開始出現10年來罕見的負增長。2009年及今後一兩年,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許多挑戰。從保持平穩、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們初步判斷,與2005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相比,今後一兩年,國民經濟仍將處於相對低速的運行態勢。主要稅種的稅基,如工業增加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煙、酒、汽車、成品油等消費品的銷售量(額),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建築業等的營業收入、企業利潤,進口額和證券交易額等的增速,都會低於同期GDP增速。國家為保增長而採取的減稅政策也將直接影響稅收增長,從而會使2009年起2年到3年的稅收增長和1994年~1996年一樣,低於GDP增長。
二、GDP的增長結構與稅收的來源結構並不直接對應
GDP由*9、二、三產業增加值構成,GDP增長速度是*9、二、三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作為我國稅收主體稅種的流轉稅主要來源於第二和第三產業,來源於*9產業的稅收比重較小。GDP增長結構和稅收來源結構的差異造成了稅收的增長與GDP的增長並不直接對應。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一般快於GDP的增長,從而造成稅收的增長快於
GDP的增長。在工業增長速度下滑時,部分年度第二產業的增速會低於GDP增速,從而造成稅收增長低於GDP增長。
三、反映經濟總量的GDP增長與經濟質量的變化並不同步
GDP的增長反映的是經濟總量和規模的擴大,這種擴大既可以是粗放式低質量型的,也可以是集約式高質量型的。在經濟總量維持穩定的情況下,當經濟質量和企業效益整體提高時,與經濟質量密切相關的所得稅收入增速會超過GDP增速。反之,當經濟質量和企業效益整體下滑時,所得稅收入增長幅度會低於GDP增長幅度,甚至可能會下降。
四、GDP與稅收核算方法存在較大差異
按照支出法(投資、消費、凈出口)核算的GDP,在對凈出口的核算方法上和稅收的核算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在支出法中計入GDP的是凈出口額(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出口額在核算GDP時是增項,進口額在核算GDP時是減項。在稅收統計中,進口額提供的進口稅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對總收入是增項,出口帶來的出口退稅對總收入卻是減項。在經濟繁榮時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一方面使得進口稅收增加,另一方面國家在此情況下為緩解外貿順差而實施的降低出口退稅的調控措施,將使出口退稅減少,從而使進出口環節稅收增長進一步高於GDP增速。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跡象日益明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造成進口稅收下降,而國家為穩定出口而採取的提高出口退稅率的措施,會造成稅收的大規模減收,一降一升,使進出口環節稅收增速低於GDP增速。
五、稅收政策調整會對稅收產生直接影響
稅收政策的調整、稅種的開征、停徵等,直接導致稅率和稅基的變化,會對稅收產生直接影響,但這種變化與GDP的增減是沒有關系的。
六、稅收征管水平的變化對稅收產生直接影響
稅收征管能力的增強和征管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增加稅收,從而提高稅收的增長速度。但這種變化與GDP的增減變化同樣沒有任何關系。
此外,還有一些影響稅收的因素與GDP並不相關。比如,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的調整會影響企業和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對所得稅產生影響,而這種變化與GDP沒有關系;部分累進或累退制稅種以及稅收與GDP的統計口徑差異也會造成稅收與GDP增長速度的不一致。
綜上所述,稅收增長速度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稅收增長與GDP增長並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對應關系。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稅收的增長速度可能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也可能低於GDP的增長速度。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復雜性、變動性以及政府宏觀政策的靈活性,稅收與GDP增長不同步是必然的,稅收與GDP同步增長則是人們的主觀臆想。
G. 稅收對企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1、有助於企業發展
企業稅務會計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通過事先籌劃,合理安排公司籌資、投資、經營、利潤分配等財務活動,針對采購、生產經營以及內部核算等進行合理決策,利用國家法規積極稅務籌劃。
既保證企業完成利稅義務增加自身 「造血」能力 ,降低稅收負擔,也提高了稅後利潤,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2、提高企業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日趨規范和完善,稅務管理在企業競爭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聯營企業的稅務管理,要著重從稅務管理的方法及措施入手,通過加強稅法知識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納稅意識,在掌握稅法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通過稅收優惠、稅收籌劃等一些合理合法的避稅方法來達到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7)稅收反應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工作直接關繫到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和諧穩定。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但市場配置資源,也有它的局限性,可能出現市場失靈(如無法提供公共產品、外部效應、自然壟斷等)。
這時,就有必要通過稅收保證公共產品的提供,以稅收糾正外部效應,以稅收配合價格調節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企業和行業的生產,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
稅收對需求總量進行調節,以促進經濟穩定。
H. 稅收狀況可以反應國家的發展么
1、稅收是由經濟來決定的,稅收可以反映國家的發展,稅收是國家與社會發展的一面聚焦鏡。
2、現在的增值稅是中國稅收也是中央稅第一位。稅收的穩定增長反映出了經濟的健康發展,當稅收增長經濟卻下滑,稅收就不健康。
3、稅收是憑借行政權力,依據法律規定,向經濟單位和個人強制徵收,而非由經濟決定。
稅收是國家履行公共事務,提供公共商品和勞務的財力來源和物質基礎.是促進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稅收狀況不能夠反應國家的發展狀況。
I. 為什麼稅收優惠會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1、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降低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進步活動的風險
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以及產業化活動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企業技術進步活動的風險一方面要依靠企業自身通過技術手段和財務手段來降低和化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採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進行降低和化解,稅收優惠政策是其中之一。
2、 稅收優惠政策可以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高新技術企業的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就必須與生產實踐、產品的技術和工藝過程緊密結合起來,被企業的生產製造過程所採用。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稅收政策允許對企業技術含量高的中試產品、新產品實行減免稅優惠,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投資進行稅收抵免,則必然會加速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縮短科學技術成果向現 實生產力轉化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