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馬斯洛人的五種需求層次理論解釋文化產業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浪潮的必然性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生理需求: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一個人在飢餓時不會對其它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還有許多人不能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員應該明白,如果員工還在為生理需求而忙碌時,他們所真正關心的問題就與他們所做的工作無關。當努力用滿足這類需求來激勵下屬時,我們是基於這種假設,即人們為報酬而工作,主要關於收入、舒適等等,所以激勵時試圖利用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來激勵員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對許多員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現為安全而穩定以及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勵的人,在評估職業時,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滿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員認為對員工來說安全需求最重要,他們就在管理中著重利用這種需要,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如果員工對安全需求非常強烈時,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就不應標新立異,並應該避免或反對冒險,而員工們將循規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社交需求就會突出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這一層次是與前兩層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層次。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員工的精神,導致高缺勤率、低生產率、對工作不滿及情緒低落。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當社求需求成為主要的激勵源時,工作被人們視為尋找和建立溫馨和諧人際關系的機會,能夠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的職業會受到重視。管理者感到下屬努力追求滿足這類需求時,通常會採取支持與贊許的態度,十分強調能為共事的人所接受,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等業務活動,並且遵從集體行為規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在激勵員工時應特別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員,應採取公開獎勵和表揚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別強調工作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的刊物上發表表揚文章、公布優秀員工光榮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們對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量發揮自己才能的需求,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份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點支配地位的人,會受到激勵在工作中運用最富於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技巧。重視這種需求的管理者會認識到,無論那種工作都可以進行創新,創造性 並非管理人員獨有,而是每個人都期望擁有的。為了使工作有意義,強調自我實現的管理者,會在設計工作時考慮運用適應復雜情況的策略,會給身懷絕技的人委派特別任務以施展才華,或者在設計工作程序和制定執行計劃時為員工群體留有餘地。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假定,人們被激勵起來去滿足一項或多項在他們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進一步的說,任何一種特定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於它在需求層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程度。馬斯洛的理論認為,激勵的過程是動態的、逐步的、有因果關系的。在這一過程中,一套不斷變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著人們的行為,這種等級關系並非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這樣的中層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順序因人而異。不過馬斯洛也明確指出,人們總是優先滿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是最難以滿足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闡明人們究竟會重視那些目標,也說明了那些類型的行為將影響各種需求的滿足,但是對為什麼會產生需求涉及得很少。這些理論也指出,大多數人都存在著較高層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環境不妨礙這些較高層次的出現,這些需求就能激勵大多數人。
許多的研究表明,高層管理人員和基本管理人員相比,更能夠滿足他們的較高層次的需求,因為高層管理人員面臨著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們能夠自我實現,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員更多地從事常規的工作,滿足較高層需求就相對困難一些。而且需求的滿足根據一個人在組織中所做的工作、年齡、公司規模以及員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生產指揮系統的管理人員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方面比科室人員感到更大的滿足,雙方在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上的差距最大。
在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方面,年青員工(25或以下)的要求比較年長的員工(36或以上)更強烈。
低層次的管理部門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員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員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滿足。
事實表明,個人和組織中的事件能夠而且確實能改變需求。組織中的習慣做法會強烈地影響許多高層次需求的產生並給予滿足。例如,根據過去勝任工作而給予的晉升能夠激發員工的尊重需求。而且,隨著管理人員在組織中的發展,安全需求逐漸減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相應增強。下面是需求層次理論的主要研究發現的概括:
需求可以認為是個人努力爭取實現的願望。
只有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高層次需求才能發揮激勵作用。
除了自我實現,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滿足,這時它們對於個人來說,重要性就下降了。
在特定時間內,人可能受到各種需求的激勵。任何人的需求層次都會受到個人差異的影響,並且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② 從文化生活角度看,我們為何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
二、發展文化產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條重要途徑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提高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具體體現四、發展文化產業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目標
五、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整體實力的迫切需要
③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低水平供求關系與非對稱結構性矛盾
我國的文化市場已有"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迅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另一方面,各種新型文化產業門類不斷產生,文化產業結構性變化頻繁。但是現有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文化產業還處在一種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對稱結構性矛盾的狀況之中。
從絕對值來看,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需要與文化產業部門的供給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出入。
從需求方面說,2000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49美元,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也降至5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8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統計的,與文化相關的旅遊、娛樂和耐用消費品、教育、文化服務、通訊等項消費總計949元,佔到可支配收入約19%。按照我國目前大約有4億城鎮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大約有37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53元,人均消費支出中通訊和文教娛樂類支出280元,總計達到2520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需求應該在6000至6500億之間(6314億元)。
從供給方面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匯總,我們的文化產業各行業近年來(1998或1999年)進入統計的產值大約是6000多億(1998年6240億),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1812.9億元(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圖書報刊355億元,郵電通訊是1235.1億元(1998年),音像製品12.7億。(廣告業等尚未計入。
以上兩個大致相符的數字不過是分別從供需兩個方面描繪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卻還無法得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令人滿意的結論。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場的現狀只是一種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況,由於還存在著各種體制性問題,所以它還只是一個存在結構性矛盾的、非對稱性的平衡。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大大下降,住房類基本不變,而文化精神消費類支出開始大大上升;第三產業應該佔到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的產值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這個標准達6個百分點,其總量大約是5000億人民幣。盡管我們可以去除由於消費習慣和體制因素而出現的誤差,並去除可能用於非文化類消費的支出(如醫療等),餘量也應該有3000至4000億人民幣。
對於這3000至40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缺應該做如何理解?
一種解釋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被大大壓抑了,因此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成長。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根據我國文化產業部門各種散見的數字,我國的電影業、電視業存在大量的經營不善和虧損,許多作品出版後無人問津,庫存積壓嚴重;而一些作品卻不明原因地驟然獲利。有統計表明,電影的生產近年來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國共生產了170部故事片,為近10年來之最,此後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們本應不斷增加的觀眾都上哪裡去了呢?近年來,火爆一時的傳統文化娛樂業如歌廳舞廳等經濟效益迅速下滑,成為虧損行業。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文化產業部門所提供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消費需要。
還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即我國居民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文化消費有相當一個部分沒有被列入統計。目前音像界有一個被公認的市場容量計算方法,即根據居民的消費類視聽技術設備的擁有量估算音像製品的市場容量。根據這種方法,我國居民目前大概擁有:電視3.5億台、CD機1000多萬台、VCD機3000多萬台、LD影碟機500多萬台、多媒體電腦1500多萬台,等等。如果按照每個硬體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製品統計,據信每年音像產品的總銷售額應有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但根據有關部門1996年的統計,我國的音像製品只有不足20億元的正版收入,占總量的2-3%;根據1999年的統計,正版收入約有50億元 ,即使由於政府加大"掃黃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據信實際市場規模也應該在1500億至2000億左右。這方面的事實說明,有相當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流失。我們的文化市場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缺口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市場巨大的供求差別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安全問題的隱憂。目前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左右,銀行存款約7萬億元,隨著我國在住房、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們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真空。加入WTO後,國外文化產業集團將可能以技術與內容的多重優勢大舉進入,迅速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有限開放"的政策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文化之果已經成為國際文化資本垂涎的目標。
(二)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
面對巨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傳媒文化集團大兵壓境,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這一點足令我們憂慮。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於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
從人員規模看,僅以文化部所屬文化產業機構為例。截至1999年,我國文化部下屬的企事業機構共33.07萬個,這里包括了藝術演出團體、影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從業人員共166.15萬人;當年國內演出場次是42.3萬場;國內觀眾達4.69億人次。文化娛樂業有機構17.47萬個,90.3萬人;文化市場其他經營機構9.7萬個,23萬人 。這些單位的特點是大多機構較小,如文化部下屬每單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從經營規模看,音像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音像製品的生產、復制單位近600家,每年生產正版音像製品(盒帶、VCD、CD和DVD)兩萬種約2億件(盤),平均每家企業年生產34萬件,月生產不足3萬;而銷售單位約有7萬個,每年全部正版音像製品銷售2億件,平均每個銷售點一年不過賣3000來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圖書批發零售業是另一個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屬圖書批發零售機構有13056個,2.3萬人,營業收入只有5.45億元,人均2萬3千元左右,每天營業額為60來元。
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中表現得極充分。我國新聞出版體制與傳統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共同特點: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是以一定級別的行政機構為"上級單位",並且建立在其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這些新聞出版單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組;新的需求一般產生於新的行政機構,通過新的撥款來建立,同樣先天不足。長此以往,新聞出版機構就隨著行政機構的膨脹而膨脹起來。這些新聞出版機構大都規模狹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各有關方面一直在嘗試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實驗,但是基本狀況並沒有根本性改變。
據1999年的統計,我國報紙有2038種、期刊8178種、出版社500餘家,電台電視台3000餘座。這是一筆經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正在形成尖銳矛盾。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1998年,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辦刊辦報,退出出版經營領域,切斷了新聞出版單位與各個政府機構的傳統依附關系;2000餘家報紙和8000餘家刊物被"逼"上產業化運行的軌道。1999年,開始了傳媒集團和多傳媒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2000年,"傳媒概念"走紅股市,開始嘗試傳媒集團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後浪推前浪,從分行業的、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整體性改革的階段。
但是,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困擾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基礎是市場,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我國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按"條塊"(地方和行業一縱一橫)分割的方式設立的,目前盡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但是,離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謀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業在做大以後,要做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甚至兼並,卻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勢下,在國際性"傳媒匯流"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廣電、報刊、出版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甚至在當地從事了一些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仍然是個問題。
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與深層次改革問題相遇了: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具有一般的行業屬性,又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其中的核心產業門類如傳媒產業,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又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渠道。如何基於這些特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康發展,又保證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大膽開拓。
但是,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黨和國家確保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領導權的基礎。應該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傳媒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從以國家行政機制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轉向以市場為中介的自主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發揮傳統政治優勢的新辦法。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調控文化市場發展的新體制、引導精神產品流通的新機制,以及活躍文化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出現了全球性的"傳媒匯流"和"放鬆管制"之後,由於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在重新考慮如何以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對待文化內容產業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共同戰略主題,將會出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政策制訂人員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
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上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世界之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除在中國境內,還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的華人區具有廣泛的影響。這應該說是中國的文化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的最有利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中的最大消極因素。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和在趕超發達國家時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
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幾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明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上還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有形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和播傳。凡此種種,都為中國文化產品乃至其他可以負載文化符號的耐用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但是僅僅滿足於此顯然落後於時代。當今世界,文化已經具有原生形態、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新興文化產業得益於資本市場和信息技術兩駕馬車拉動,才有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才將大批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我國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顯得被動和遲鈍。
比如,文化旅遊是將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化為產業實力的重要方式,旅遊業在我國文化產業各門類中還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但是,在該領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的成功案例至今還極為鮮見。從多年前全國各地災難性的"人造景觀熱",到近年來有關部門關於文化遺產所有權和管理權能否分離,市場機制如何引入問題上的多次爭論,許多問題還沒有進行徹底討論,並轉化為合理的政策法規。事實已經證明,憑空建造的主題公園永遠不會有信譽,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則無異於破壞,正確的道路顯然應該在這二者之間。但是,在如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文化旅遊,我們還未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針,因此而貽誤了諸多發展的機遇。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文化內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蘭倡議下,歐盟國家開始啟動一項多國框架性合作項目,名為"內容創作啟動計劃",文化遺產數字化被確定為基礎性內容。我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因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啟動(1996年)可以說動手並不晚,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發展戰略,還沒有將其上升為國家文化產業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層危機。
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准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繫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佔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2000年五一節,我國經歷了第一個"假日經濟"高峰,敦煌洞窟壁畫在大量遊人參觀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美國的基金會開始與我商談"數字化虛擬洞窟"計劃;同年,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加速了與我國故宮博物院關於建立數字化多媒體網上故宮博物院的談判進程。這兩件事說明,發達國家已經藉助經濟與技術雙重優勢,開始謀求對我國文化資源的新一輪開發,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五)WTO規制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之間的矛盾
WTO是一種法律體系和政策系統。WTO所形成的諸多協定、協議廣泛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有關文化產業的規章條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即《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則也就自然地成為各成員政府制定和執行國內文化貿易政策的文本基礎,這就必然地要給這個國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帶來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響。
我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產業政策系統,以及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的文化管理機制,包括:《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基本上涵蓋了現行文化產業領域。
然而問題是,現有的文化產業政策文本系統,基本上都是在兩種體制轉型過程中制定和形成的,並不是為加入WTO、或根據WTO原則而制定的游戲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這就出現了現存政策的目的性與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同時,由於我國不同領域里的現行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的,因此,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這樣一來,在整個政策的價值規定、功能及政府對社會文化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中,應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較差。而所有這些都是與WTO貿易自由化原則、透明度原則、市場准入原則等存在著明顯的不一致和內在的規則沖突。
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頒布已經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規制對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於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體制和制度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如行政壟斷、市場准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企業產權關系改革等,因此,舊有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還進一步激起了新的沖突。同時,由於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統並未因機構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合並而失去政策效能,還出現了新機構執行舊政策,"新瓶裝陳酒"的現象。在有的地方和領域,文化行政權力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名義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反而獲得了新的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已經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於缺乏政策系統的創新支持,預期的改革效果並未出現,於是政府也就難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戰略轉變。對中國來說,順利進入WTO的關鍵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政策系統創新的有機聯動,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層面上不能實現整體性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也就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而且目前還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還是體制性的。任何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基點都是兩個,即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更何況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生存和成長於一個更為特殊的環境中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將影響著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個真正合理的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才開始,目前我
④ 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胡惠林pdf微盤
⑤ 當今中國應當如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我們談文化安全,要冷靜反思、立足實際。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很不充分,因此外來文化的盛行很難說是好萊塢大片和「韓流」等沖擊所導致的。由此可見,雖然敏銳地從一個角度來提出問題,居安思危構築「文化長城」,以防止「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出發點是好的,但隨著中國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這種種現象在整個中國文化現實中所佔的份額已經大為減弱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更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娛樂和審美對象這一明顯的趨勢上看,只要我們苦練內功,提高自身文化產品的水平和吸引力,外來文化便不是威脅,相反倒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外來文化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文化產業和大眾文化。大眾文化與其說是一種文化創新,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元素的重新整合,它的日常生活性和文化元素組合性,決定了其文化境界以社會底線欲求為滿足的「低位」狀態。但是,現代社會公共領域的大眾文化,又往往以弱勢、「草根」的文化姿態出現,並以一定程度的異質性、多元性與創造活力,顯示出一種反抗文化權力、追求文化自由的姿態。面對這種局面,我們如果僅僅防範,往往會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實際上是較難成功的。因此,我們在使用「文化安全」的概念時,不能片面地強調對立和防禦。
⑥ 急求安全生產責任書,關於文化市場方面的。
找個樣品修改就行。我是做礦山的,格式可以告訴你,大同小異,你把相關的名詞等照著修改為你們行業的就行。
標 題
根據《----》-----等國家法律法規及--省政府《---》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為切實加強----與各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
一、簽訂責任書單位
二、責任書考核對象
三、責任書考核內容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配備滿足工作需要的相關管理技術人員
(三)組織制定和落實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等
(四)堅持---的管理工作機制(此處為你們行業的管理分工,如正職副職及其他主要負責人各分管負責什麼的)
四、定期開展-----自檢自查之類的,堅持開展-----活動(聯系行業多說些)
五、可以具體做個考核指標表
六、本責任書一式兩份---
七、安全生產責任期為--年--月--日到---年--月---日,解釋權歸---
單位 單位
(代表簽字) (代表簽字)
年月日
⑦ 如何應對文化產業對外開放中的安全問題
守住自己的根本。
⑧ 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分析為什麼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為什麼要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1.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國際國內形勢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哲學社會科學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2.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明顯增多。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國際戰略競爭更趨激烈,地區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環境惡化、流行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大大增加。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深刻變動,需要我們密切觀察、深入研究。 3.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隨著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各種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相互激盪、彼此碰撞,這一方面有利於學習借鑒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將長期面對西方在經濟、科技和文化傳播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意識形態領域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仍然十分尖銳復雜,維護中國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4.中國國內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特徵更加明顯。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思想意識日益活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主流思想輿論進一步鞏固的同時,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有所滋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輿論時有出現,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任務更加繁重。 5.互聯網發展的大眾化、媒體化、數字化趨勢更加凸顯。隨著互聯網技術門檻的不斷降低,網民群體加速向普通大眾發展。互聯互動、即時傳播、共享共用的特徵,使互聯網的媒體功能日益凸顯。互聯網普及促進了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數字化生存」成為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如何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互聯網,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一、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1)西方利用一切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滲透(2)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嚴峻挑戰(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性受到沖擊 二、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對策 為了更好地壯大和弘揚中國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我們必須採取一系列戰略對策,構築起一道堅固的「國家文化安全萬里長城」。 (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旗幟鮮明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使多元的價值觀得到合理的調適,引導和規范人們的價值選擇,從而點燃人們萬眾一心、奮勇前進的希望之光,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 在傳統的安全觀中,國家安全主要指政治軍事安全。冷戰結束後,「綜合安全」的新安全觀逐步形成。在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國當前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首要的是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不斷增強文化安全意識,著眼於全面增強國家「軟實力」,逐步打造國家文化安全體系。樹立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觀,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意識,加強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民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禦文化帝國主義滲透的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廣大人民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熱切參與,才能自覺抵禦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國文化預警系統與安全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研究員認為:「一個國家想要獲得外部世界的尊重,獲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個健康、開朗、向上、符合時代進取精神的體制,要不斷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國文化安全預警系統與安全機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也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 1.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 西方文化以產業形態的強行「市場准入」,構成了我國最大的文化安全問題,維系民族文化的紐帶在其劇烈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我國要從根本上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從整個國家戰略的高度,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實施文化產業政策的戰略性調整。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就是要在對中國文化產業基本國情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安全「紅線」,尤其是它的早期報警系統。啟動相應的國家機制,運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場的和經濟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對那些可能危及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進行鑒別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從而把可能對中國文化造成生存與發展危機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紅線之下。 2.實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戰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戰略的實施,要以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為關鍵,以文化產業的安全為基礎,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為根本,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動力。 3.加強法制建設,為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們要從維護國家利益的高度,借鑒國外保護民族文化和社會安全的立法經驗,制定適合中國特點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規。必須盡快制定和完善《國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專業領域性的發展文化產業、解決文化危機問題的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 (四)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構建中國文化產業體系 1.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文化創新能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全球化所導致的文化競爭的加劇,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當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擴張與滲透時,創新能力已構成了這些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創新能力,全面推進中國國家文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也就自然地成為中國構築和規劃21世紀文化發展戰略和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 同學分析感想:維護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採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戰略對策,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成為和平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努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中華文化得到大力繼承和弘揚,不斷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和實力,才能回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提出的嚴峻挑戰,國家文化才能真正安全,才能促進和實現中華文化的崛起。 組長:王雪燃(執筆.整理.查資料) 組員:田昕 (查閱資料.整理) 吳珊(查閱資料.分析) 李容翰文(查閱資料) 汪洋(查閱資料) 鄭心誠(查閱資料) 鄭典(查閱資料) 唐文欣(查閱資料)
⑨ 如何維護我國文化安全
1.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體成員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喪失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將導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國家意志的瓦解、國民心理的崩潰,造成民族和國家名存實亡。
3.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我們正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變革時期。社會思想文化意識多元、多樣、多變,在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不少社會成員也還存在一些錯誤認識、落後觀念和不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達共識、多變中求和諧。
4.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為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我們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5.要看到,文化消費的權利掌握在人民群眾自己手裡,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來選擇和消費文化產品。只有被人民群眾所認同的文化產品,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和審美價值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和傳揚。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緊密相聯,佔領市場和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是統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服務於人民群眾和引領我國文化向著更加安全的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