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改變文化產業

改變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0:45:30

1.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明確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鼓勵捐贈和贊助等各項政策,拓寬渠道,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加強文物保護,扶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支持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路。要改進和完善國家扶持方式,堅持和完善有關文化領域的重點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項目投入為手段,以激發活力為目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要優化組織結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經營方式。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不得相互混崗。深化文化企業改革,要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轉制企業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產權歸屬,做好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等工作。確認出資人身份,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要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轉制企業自工商登記之日起,實行企業財政、稅收、社會保障、勞動人事制度,重視職工權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要切實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的政策銜接,妥善安排富餘人員。要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要著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和機制。實行政府推動和企業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成為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主體。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重點培育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市場。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責,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要切實加強對改革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力支持、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文化體制改革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 文化產業是傳承文化還是改變扭曲犧牲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中國文化產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定義判斷篇。

3. 文化體制改革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文化體制改革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在這場變革中,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的振興,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落實和保障。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理解新形勢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現實意義,我體會主要應把握以下五點:
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促進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於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於擴大就業和創業。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場主體,構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性、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顯著增強經濟發展中文化含量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我們必須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力度,激發文化發展創新的活力,為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實現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才能為我們在文化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我們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大力推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利用先進技術培育、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
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必須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力度,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大力推動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以上認識是基於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實踐的經驗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推進我國文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那就是必須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兩翼齊飛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按照「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基層為重點,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針,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這個思路,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形成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結果,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出發得出的結論,充滿了辯證法。前一段有文章議論所謂「中國文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問題」,我要明確地說,這個提法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不存在整個文化被市場化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同時,大力振興文化產業,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拉動居民文化消費,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貢獻。

4.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1,尊最價值規律,制定正確的文化經營戰略;
2,以市場為向導,不斷適應文化消費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
3,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擴大文化消費;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5,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創立文化自主品牌,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6,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7,文化產業要誠信經營,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
8,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特別是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都是我總結的,僅供參考。

5. 深化什麼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壯大文化產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1、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趨勢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競爭現實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3、現代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1、做好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工作;2、完善改革工作領導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形成黨組統一領導、相關司局分工負責、改革辦公室綜合協調的領導和工作機制;3、加強對文化系統改革工作的指導;4、推進文化部直屬單位的改革;5、梳理現行的改革政策,加強調研,根據改革的進展需要,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6. 將文化事業改稱文化產業的時間

將文化事業改稱文化產業的時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沒有改過。事業還是事業,產業是最近幾年提出的。

7. 數字經濟時代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新變化簡答題

文化產業的變化主要就是變得更加方便,然後信息傳播更快

8.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關知識,談談行如何改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落後於美國的現狀。

嚴格的說中國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我們都看著美國的文化產業眼紅,人家早就是支柱型產業了。但是,當我們在計劃經濟時代幾十年一成不變的文化氛圍尚未完全改變的時候,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國際經濟蛻變升級的風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產業化運作的沖擊。因此資源的重新配置、跨行業的重組、參與國際競爭的交叉重組、產業重組過程中資本的介入、文化產業向資本市場挖掘資金孵化產品與競爭力等等,都將以空前的速度進入我們觀念的視野,中國的文化產業應該絕決地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而非加強政策性保護。
關於全面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一)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
要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首先是要建立以文化資源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戰略,始終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作為振興文化產業的基礎與核心進行統籌規劃,其中主要針對以下這些方面:
首先是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規劃,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可寶貴的文化財富。
其次是現實文化生態資源的規劃利用。對現實文化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從形式和內容上可以歸納為:現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數字化轉換,現實人類社會的虛擬化模擬,當代文化行為的網路化再造以及人類精神領域的計算機空間再現等等。對這種種新興的文化資源必須轉變觀念,科學認識,全面把握。
另外,還有文化資源開發的人才規劃,政府管理規劃,以及建立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文化資源的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戰略規劃。
(二)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與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必須結合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要通過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展與新科技結合的高新文化產業,將我國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深化改革,促使各類國有文化企業逐步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
在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按照專業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運用聯合、重組、兼並等現代企業的運作手段,組建和培育文化產業集團。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業壁壘,鼓勵和支持產業集團,跨地區、跨行業經營。以資本和業務的紐帶組建產業集團,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三)積極吸納和壯大社會資本力量
廣泛吸納社會資本進入,是壯大文化產業的積極舉措,隨著我國經濟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和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完善,社會資本包括個體私有經濟進入文化產業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據統計,全國約有10萬多億的社會資本沒有合適投向。想方設法把閑置的社會資本吸引到文化產業中來,逐步完善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內資與外資相結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四)大力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文化人才隊伍
「文化產業的資本結構中,無形資產所佔比重越大,資本增值的幅度就越大;而在無形資產中,創意、知識、品牌、管理、科技等組合得越好,它對資本增值的貢獻力就越大,產業的發展速度就越快」。[5]而在這之中,人力資本尤其是整個產業資本增值的樞紐和核心。
(五)跨越性發展高新技術,謀求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
我們要充分發展高新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加強技術促進和自主開發。著力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開發新興文化產業。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文化與科技含量,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要善於運用現代市場經濟信息和營銷方式,促進藝術產品的流通。要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加強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源數字化、網路化建設、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六)深度介入創意經營,建立價值鏈條,為產業運作奠定基礎
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人的創意,創意的商業價值是難以窮盡的。因此,美國文化產業很早就明確了其創意經濟(CreativeEconomy)的定位。文化產業善於開發創意。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沒有什麼文化積淀的國家,它實際上是典型的文化先天不足者。但移民國家的特質和民主的成熟使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無拘無束地思考,一往無前地創造。

9. 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
中國的文化產業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由政府提出,重點文化企業由政府扶植或是經營。
文化產業總體起步晚,市場發育度低,沒有健全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流動和獎勵機制。
現行教育制度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懂文化的不懂技術,學技術的輕視人文,文化產業實力偏弱,規模小,管理方式滯後。
中國文化產業分類新聞服務
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路文化服務
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其他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演藝業:建設10家左右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至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
娛樂業:打造5至10傢具有較大產業規模和較強競爭實力的娛樂業品牌,使國產娛樂設備、國產原創娛樂內容占據國內市場60%以上份額。
動漫業:力爭到2015年,動漫業增加值超300億元,著力打造5至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產動漫品牌和骨幹動漫企業。
游戲業:到2015年,游戲業市場收入規模達到2000億元。
文化旅遊產業:使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藝術品業: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
工藝美術業:到2015年,全國工藝美術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
文化會展業:形成3至5個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
創意設計業:舉辦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展會和賽事活動,支持打造3至5個世界知名的「設計之都」。
網路文化業:提高網路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網路文化核心競爭力。
數字文化服務業:形成一批採用數字技術提供製作、傳播、營銷、推廣等服務的文化服務企業,為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文化產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文化產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文化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從近幾年在政策協調和在基層調研中掌握的情況出發,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引人注目的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中國和德國的出版業相比,我們全國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產值都在600億左右徘徊,而德國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39億歐元。我們產業集中度低,低到什麼程度?全國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國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們的演藝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應該是打破這種舊體制,讓市場機制更多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在推動它整合。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前把文化細分成「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個領域,由於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今後將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行業界限將不再明顯。比如,廣電的兩張網,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出現電視圖書館、電視互聯網、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手機圖書等新業態,到時就很難說這些是屬於上述哪個領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今後隨著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文化和旅遊的結合——也就是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同時,把文化的內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築裝修材料當中——這種文化和製造業的結合,既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文化體制改革將向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市場機制也有弊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強規劃及調控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和制訂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已有64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了1449.5億元各類債券,為保證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的基金是135個,資金總規模超過1795億元,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向極大的拓展了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選擇多樣化的融資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劉玉珠表示,將進一步的探索文化與金融結合的新規律、新渠道,擴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全鏈條,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文化企業在建融資試點,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流通工作。打造銀行、保險、證券等多方面參加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全鏈條建設,在拓展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來順暢文化金融服務的鏈條。同時,注重於扶持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託文化金融工作的實施來推動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資產評估、公司治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投融資高潮
2012年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繼續加大投資興建文化產業園;文化與資本領域對接推陳出新,文化基金仍層出不窮。展望2013年,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支持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文化與科技結合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題,各地有望出台相關落地政策,促進新興文化業態強勢發展。金融資本和文化產業的對接進展迅速。4月27日,人民網[微博]在上交所上市,這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此外,新華網、華聲在線、央視網等50家中央、地方新聞網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時,201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產業基金再度大規模集中設立,其中,中誠騰龍旅遊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西部文化旅遊產業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基金在9月設立的基金目標總規模高達202億元。資本之所以青睞文化產業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預計2013年這樣的宏觀政策面將得到延續,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於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我們預計,得益於宏觀層面的支持和資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產業可望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舞台成為「主角」。多部門聯合出台《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提出「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重點圍繞演藝、工藝美術及新聞出版全產業鏈等產業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示範,同時促進廣播電視網升級換代及新技術推廣」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消費持續強勁,毫不理會經濟的「寒意」;而以藝術品拍賣為代表的高端文化產品消費則打了個「寒顫」,未來的發展還有賴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回暖。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已經徵求意見一年多的《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預計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寧說,在廣播電視這個大領域裡面,電影將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產業。在《促進法》的推動下,2013年的電影產業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消費的「旺」勢相比,高端文化消費明顯遇「冷」。業內人士觀察,藝術拍品市場減少3至5成,拍賣成交破億元人民幣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卻屈指可數。展望2013年,因為經濟增長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產品的消費或將繼續「走冷」。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閱讀全文

與改變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