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文化產業最早提出是哪一年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談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大家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紛紛表示,我們要不斷加快「兩個率先」推進步伐,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持續發展能力,努力譜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篇章。
❷ 中國文化產業得到蓬勃發展了嗎
據報道,一直來以來宣傳文自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極大激發,隨著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大數據、「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模式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電影、電視、手機、互聯網、動漫、游戲等文化形態或媒介逐漸融合,正在形成寬泛的媒介產業,產生衍生價值。
希望中國文化產業可以推陳出新得到快速的發展!
❸ 中國文化產業十年
《中國文化產業十年》
——了解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佳讀本
十年風雨兼程,中國文化產業逐步從萌芽走向成熟,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標志著發展文化產業已經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中國文化產業十年》一書【1】的作者【2】盤點了從1999年到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從政府、企業、學界三個不同的角度記錄了十年間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詮釋和分析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使讀者不僅能夠把握中國文化產業的成長歷程,更能對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的現狀有深刻認識。
鑒於文化產業的獨特性,使得多數人對它都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本書在前言中首先對文化產業的某些學理基礎做了一些深入的考察,特別是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概念和提法做出了解釋,使讀者能很好地把握文化及文化產業的本質特性。
全書主要內容分為十個章節,全方位、多角度介紹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脈絡,例如,在「十年征程」一章,作者主要從四個階段介紹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在「政策導向」和「體制改革」兩章,作者主要以政府為主體的國家層面來分析我國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政策及體制改革相關情況;
人力資源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起到決定作用,因此「學科建設」一章著重介紹了以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為首的教育學術機構十年來的努力及其成果;
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是改革實踐領域最重要的陣地和平台,作者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總結了四種發展模式,鑒於篇幅,在「區域發展」一章中,只針對每一發展模式選取一個典型城市或省,著重加以說明;
「產業集群」一章中的產業園區和基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台,作者根據園區的特點和功能,進行了若干分類,其發展程度也代表了當今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企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落腳點,在「企業風雲」一章中,作者著重分析了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並開創性的、第一次對中國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分類和梳理,總結出了25個文化企業商業模式,以饗讀者;
文化軟實力的提出對中國文化對外競爭提出了新的課題,「對外競爭」一章,分析了十年來中國文化出口及文化軟實力的成長過程及值得借鑒的方法;
十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速度,以陳少峰教授為代表的眾多學者的思想結晶,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財富,但這些思想多散見於著述、報告、文章、調研、會議中,作者把它們總結出來,呈現給讀者,是「思想指引」一章的初衷。
本書印刷出版之時,正逢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台,較之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速度、產業格局、發展趨勢,可以預見未來十年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把握未來趨勢與商機便顯得尤為重要,「走向未來」一章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最後,作者總結了十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大事記,不僅方便讀者檢索、查閱,更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記錄著歷史。
縱觀本書,其資料豐富,內容詳實,實為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第一書。本書不是文化產業的歷史教科書,而更是一種總結和特點分析的專論,或者說,它是作者眼中呈現的一些值得關注的特點、熱點、經驗和智慧的梳理。因此,不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在正在實踐著的文化產業人士,閱讀本書,都會對中國文化產業有全方位認識,有助於本職工作,希望此書能作為從事文化產業研究和實際工作者參考或可資借鑒的讀本。
【1】金城出版社2010年1月
【2】陳少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1964年出生於福建省漳浦縣。1980年起先後在福建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大學學習。1991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200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倫理學、管理哲學和文化產業。著述包括《中國倫理學史》、《倫理學的意蘊》、《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企業家的管理哲學》、《學而優則商》、《企業文化與企業倫理》、《文化產業讀本》、《正義的公平》等專著。
朱嘉,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助理。
❹ 中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是
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佔中國GDP總值4.5%。
數據顯示,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核算後,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
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同時認為,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按行業分,2016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872億元,增長13.0%,佔9.3%;
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024億元,增長17.5%,佔52.1%。按活動性質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9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9.5%,佔36.2%。
數據顯示,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7個類別中,2016年,增加值佔比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增速居前三位的則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❺ 求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❻ 中國文化產業的介紹
《中國文化產業》前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參考雜志》(月刊)創辦於2006年7月,以政策解讀、資訊服務、決策參考和輿論導向為定位,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者、中高層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參考。作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高端雜志和第一本公開發行的文化產業理論刊物,《文化創意產業參考》的受眾面從中宣部、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到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宣傳部長以及主管領導,從中央直屬機構、各級機關單位,到全國上百所大學、近千家圖書館以及文化產業相關企業,涵蓋官、產、學、研各個領域,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❼ 中國文化產業具有哪些特點
1、文化產業具有創新性。它不是歷史文化的還原和再現,是要靠創新內容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這種創新不是個別的創意,而是幾個產業的集合;不是一般的創意,而是以文化娛樂消費為核心的創意集成和融合。
2、文化產業是人才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文化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結合的產業集群。因此,文化產業的大企業必須具備比製造業更強的經營能力,也需要更富於魅力的企業文化。
3、文化產業是內容為王。因而必須重視內容故事,包括節目、活動交流、創意和明星。這個內容需求巨大,因而要求全民參與講故事和各界人士共同出創意,而不是僅僅依靠藝術家講故事,或者文學家講故事。
4、文化產業是娛樂性、體驗性、參與性、時尚性的產業,它的主要消費者是青少年,因而文化產業主要是娛樂性的前沿性的產業。因此,文化產業主要的內容是娛樂和媒體,首先要面向大眾消費的文化。
5、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強,它是由許多產業構成的,不是一個產業。因此,它要求共享內容資源,並且打造成為產業鏈。它們之間比其它產業更加體現內在性的產業關聯,也更需要通過產業鏈經營來體現規模效益和附加價值的提升。
❽ 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影響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對文化這個慨念,在不同環境、不同對象,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就經濟方面而言,在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動,如文化產業,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態度、實踐和信念等.
❾ 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