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2008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網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網路、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2. 工信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包括什麼
在6月26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透露,工信部將繼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其中包括突破核心技術,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產、學、研、用之間融合互動,引導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智能感測器、人工智慧晶元和基礎軟體等產業核心基礎,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人工智慧技術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周長奎說,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國際科技論文的發表量和發明專利的授權量都已經居世界第二位,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也實現了重要突破,像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了發展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徵的識別、工業機械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也逐步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日趨活躍,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認可。
3. 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11月16日,為宣貫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廣東省深圳市政府聯合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舉辦了大數據創新發展論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庄榮文、深圳市市長許勤出席會議並講話。
懷進鵬指出,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與核心創新要素,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大數據技術和產業是大數據發展應用的基礎與支撐。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必須加快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圍繞建設數據強國,從以下七個方面全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一是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做好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支持大數據關鍵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三是促進大數據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與《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協同;四是推動大數據標准體系建設;五是大力促進大數據應用,建設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持地方開展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應用試點;六是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七是完善大數據制度法規。
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代表地方政府,鄔賀銓院士代表專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代表研究機構,分別就大數據發展作了專題報告。阿里巴巴、華為、奇虎360等企業代表進行了高峰對話。來自全國各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及媒體的代表共計700餘人參加了論壇。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4. 怎麼才能推動產業鏈發展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貳00吧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中國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中國絡、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中國建設,優化電中國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中國,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5. 如何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和發展優勢
在當代新技術革命逐步由導入期向拓展期過度的歷史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紛紛出台了各具特點的發展規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從現實國情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由此決定了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引導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實質就是發展什麼產業以及產業的空間分布問題。一般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新興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形態,其經濟效應、市場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系統是否具有先導性、戰略性,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前提。如果產業方向選擇錯誤,不僅要貽誤發展時機,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沒有認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把信息產業的戰略重點放在大型電腦的研製和開發上,導致錯失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機遇。中國各地產業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就帶來一個什麼地方發展什麼產業最為合適的問題。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發展戰略來看,產業選擇同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既有可能引發各自為戰、兄弟鬩牆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未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把選擇產業、布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職責。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把握國際技術研發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捨。在產業布局方面,則要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 拓展市場空間,做好市場引導與培育工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空間就是該產業產品的消費容量和消費前景。「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一項產業的催生與壯大與該項產業的市場收益密切相關,而只有產業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時收益才可能發生,新的產業分工才能確立。我國一些先進適用技術之所以並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空間。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並非是國內需求升級引起的內源推動型產業升級,而主要是國際市場競爭誘發下政府推動型產業跨越,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的責任。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既需要增強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性,還需要全社會消費觀念的更新。增強新興產業的替代性,政府要著力彌補產業化初期規模優勢尚未顯現、產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針對新興產業的消費補貼力度,降低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形成相對於傳統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必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新興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 完善科技創新路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技術創新催生、技術應用支撐的新型產業部門。原有技術的深入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是新興產業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否具備科學的技術創新路徑則是能夠提高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決定因素。從創新方式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兩種方式;從創新主體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企業主體型創新與國家主導型創新。綜合世界科技創新規律和我國實際情況,要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引進技術為輔,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路徑。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在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同類先進技術。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必須把完善科技創新路徑的最終落腳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同時要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投入風險比較大、研發周期長、學科領域廣,單純依靠企業很難完成。而且企業往往會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沉澱成本的拖累而不願意主動研究新技術、採用新技術。因此,必須提高政府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要在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積極性的同時,加大各級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基礎性研究,企業致力應用性研究,政企協調、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創新主體。與此同時,政府要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台建設,引導風險投資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科研成果進入實體形態,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速度。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新興產業培育的有效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明顯的體制和機制障礙,比如汽車的准入問題、新葯的審批問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問題、風電上網問題等等,這已經成為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政府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改革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上,政府作用要協調配合好市場機制,形成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機制。市場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各安其位,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捕捉市場動態,放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為各種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掃除體制機制性障礙,為新興產業進入市場打造通暢的無障礙通道。在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政府要擇機頒布有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法規,形成普惠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斷形成新興產業發展的保護性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新興產業技術標准,保障創新者收益。針對各地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借發展新興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行為,要未雨綢繆,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加大督察,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負外部性」效應。
6. 如何科學運用產業政策以推動經濟發展
當今世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滲透到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1、科技的應用是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學技術的應用,能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社會財富創造的數量和質量;能促進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社會生產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這樣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發展。
2、科技的進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先進的科技,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更合理的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資源,並進而開發新能源,提高產品質量與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能促進生產和生態的平衡、協調,實現清潔生產,持續經濟增長。科技發展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科技的開發與推廣,能夠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傳統工業改造和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能夠創造新的消費方式,引發新的消費需求,催生新的消費熱點,通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使經濟增長真正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通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3、科技的發展是加快生產社會化、國際化進程,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技術開始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成為重要的貿易發展趨勢,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聯系日益密切,現代高科技促進了全球性的經濟融合,國際分工深入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向全球拓展,使生產的社會化進一步走向全球化。同時,各國的科技開發利用與自主創新能力,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開放水平,優化外貿結構,切實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等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
7. 如何推動衛星應用產業的發展
據報道,目前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今年又將迎來航天發射的密集期,高分五號版、高分六號權、多顆北斗衛星等將陸續升空。
目前我國已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衛星應用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各地也制定了當地的衛星產業扶持政策,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衛星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此外,要進一步推動衛星應用產業發展,除了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制定關鍵技術標准、應用服務標准和構建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之外,還要堅持創新發展,通過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航天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應支持各類企業在衛星應用產業、數據服務業等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扶持打造一批技術過硬、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帶動性強的衛星應用龍頭企業,提升衛星應用產業競爭力。
文章來源:央廣網
8. 簡述互聯網技術從哪些方面推動中國的發展
1.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巨大的用戶需求使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觀念已經在市場上得以驗證。在「逆向」互聯網化的每一個環節中,企業從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開始,從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製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消費者主導權在不斷增強。「互聯網+」讓企業真正開始關注消費者體驗質量,從而實現消費推動經濟的有利格局。
2.助力新型產業形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工業4.0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科工網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3.實現產業深度融合:「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建設。科工網是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雲計算、數據化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從新興產業興起、新基礎設施廣泛安裝到各行各業應用蓬勃發展和收獲的歷程。
4.生產模式全面改制:在「互聯網+」推動下,科工網為大數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通過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採用這種模式。雲計算通過大數據的業務需求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萬萬個實際的應用價值;大數據利用雲計算的強大計算力,可以更加迅速處理自身的豐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務。
5.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這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有直接關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統僅僅對組織業務流程起到了網路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沒有達到信息輔助決策的高度。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和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還未形成。隨著業務與信息化平台結合越來越緊密,互聯網與行業融合應用潛力很大,各個環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區域經濟之間會有更多的應用結合。科工網有助於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區域產業帶的出現和互動,與區域經濟體結合不僅促進了就業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產業帶的升級和轉型。
6.培養全面復合人才:提高中國製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從建立跨界知識學習環境、全面加強職業再教育深度和廣度、重構融合管理團隊等三方面去調整和規劃。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的一個重磅經濟驅動力就是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形成。科工網在不斷打破知識領域邊界、實現創新的同時,傳統產業管理人才與互聯網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創新班子,核心在於管理團隊的創新與融合。
9. 大數據技術能夠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
金融行業: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普及和發展成熟,金融大數據應用已經成為行業熱點趨勢,在交易欺詐識別、精準營銷、黑產防範、消費信貸、信貸風險評估、供應鏈金融、股市行情預測、股價預測、智能投顧、騙保識別、風險定價等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領域的具體業務中,得到廣泛應用。對於大數據的應用分析能力,正在成為金融機構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
金融大數據發展應用趨勢:
一是大數據應用水平正在成為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金融的核心就是風控,風控以數據為導向。
二是金融行業數據整合、共享和開放成為趨勢。數據越關聯越有價值,越開放越有價值。隨著各國政府和企業逐漸認識到數據共享帶來的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全球已經掀起一股數據開放的熱潮。
10. 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機遇
1、擴大內需政策將為軟體產業提供巨大市場空間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成立了工業和信息化部推進這項工作,將為軟體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歷史舞台。
2008年底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決定從中央財政資金中拿出150億元用 於工業行業的技術改造。軟體作為提升經濟質量和促進兩化融合的「助推器」,面臨巨大的市場機會,特別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方案和網路設計維 護、傳統行業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對軟體的需求巨大。近期,國務院又同意發放3G牌照,2009年通信網路建設新增投資2,000億元以上,將有力拉動通信嵌 入式軟體和網路系統解決方案的增長。
2、產業政策環境不斷改善
國務院18號文件即將到期,為避免政策斷檔,新的政策正在研究並將出台,將為軟體產業提供更大的政 策支持。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已編制完成並即將實施,軟體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關鍵領域,將是產業振興政策措施支持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服務 業,出台了包括財政、稅收、金融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軟體及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代表,將得到政策的傾斜。
3、行業整合推動資源優化配置
2008年以來,金融、製造、軟體等多個領域的跨國公司紛紛加強中國市場布局,一些全球性的軟體服 務中心陸續設立,不僅增強中國軟體產業力量,也增加國內軟體企業的市場機會。面臨金融危機的不利形勢,國內軟體企業紛紛加快修煉內功,推進行業資源優化配 置,將逐步緩解中國軟體企業小而散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包企業超過3,000家,隨著國外市場萎縮,企業破產合並現象增多,部分研究機構預測,到2010 年,軟體外包企業數量將減少1/3,平均規模將提高20%以上。近年來,東軟、浪潮、博彥科技、海輝等企業通過收購實現規模擴張,入選了國際外包專業協會 公布的「2008年全球外包100強」。
4、技術發展將提供新的機會
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應用正在不斷改變軟體產業的格局,帶來軟體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2009 年,虛擬化技術、雲計算等重要技術都將帶來軟體產業格局的新變化。虛擬化技術可以提高伺服器資源的利用效率,帶來數據中心、伺服器平台的整合,大大提高軟 件研發的效率和能力;雲計算,可以提供基於互聯網的海量計算服務,不僅可以作為軟體服務的平台,也可以作為存儲空間的提供者,甚至還可以作為信息和商業處 理的平台,由此將帶來軟體評論此篇文章 (0)其它評論發起話題 (0)相關資訊財訊社區(0)產業商業模式的多樣化。隨著網路融合加快,移動互聯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將帶來很多新的業務,對軟體技術及應用提出新的要 求。
綜上所述,2009年中國軟體產業面臨形勢十分復雜,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同樣巨大,要密切跟蹤技術 與市場形勢變化及行業整合趨向,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引導,才能確保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預計隨著國際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加劇,一季度產業增速可能出現 較大回落,但隨著國家擴大內需和技術改造政策落實,下半年後增速將逐步回升。預計全年增速為22%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