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

發布時間:2020-11-25 01:18:42

❶ 農業產業鏈是什麼

標准說法是:農業產品產業鏈

定義: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簡介: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

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❷ 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是否比工業有優勢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正處於一個什麼階段謝謝!

面臨的問題
近半年來,盡管部分畜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但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高位趨穩,農產品價格上漲讓農民得到的經濟利益相對較多。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正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幾年的農業良好態勢仍然沒有改變。當前,要特別處理好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利益,保護好農民生產積極性,盡快恢復需求缺口較大的畜產品生產能力,加強市場監控,防止糧油及其肉禽蛋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擴大化,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一、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生產季節的關鍵期。盡管今年我國農業面臨自然災害可能偏重發生,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多,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性增加,農民擴大生產的風險加大。但是,目前多數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農業生產資料供求基本平衡。總體上看,有助於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這將促進糧油生產的穩定,加快實現肉禽蛋生產能力的恢復。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糧油等多數農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促進了農業效益的提高。今年第一季度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6.2%,其中糧食上漲6.7%,而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7.3%,穀物上漲8%。農民銷售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高於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近半年來主要農業生產資料供求總體上平衡,價格比去年同期的上漲幅度明顯低於農產品生產價格。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5.1元,而家庭經營費用現金支出只增加了7.7元,尤其是農業生產支出穩定在去年的水平。這些表明農民能夠從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幾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項糧食補貼政策和價格支持政策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半年各類補貼政策紛紛到位,並且力度還明顯增加。在調查中,注意到糧食政策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廣泛存在。

在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作用下,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可能穩中有增,糧食生產進一步擴大,糧食可能繼續增產。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表明農民已經連續第4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優質高產糧食品種所佔份額進一步上升。全國夏糧生產氣候條件總體上較好。從已經基本收割完小麥的省份來看,夏糧收成較好。考慮到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稻穀價格水平相對較高,秋糧生產形勢有利因素較多。

如果今年能夠將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比重控制在28%以內,保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穩定,實現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的目標是可能的。

二、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盡管近期農產品波動劇烈,增加了消費者經濟負擔,甚至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但是,農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總體上有助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實現農民較快增收。尤其是糧油價格高位平穩運行,肉蛋價格繼續大幅度恢復性上漲,支撐農牧業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增收出現了多年難見的好形勢。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60.5元,實際增長12.1%,為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人均農牧業現金收入較上升同期增長57.1元,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4.3%。

受國民經濟增長較快,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和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提高等積極因素影響,農民非農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一季度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20元,同比增長16.3%,增速比去年同期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屬於較快的。

考慮到近期食用油價格和肉禽蛋價格等明顯上漲,農民銷售農產品增多等因素,以及受農民就業機會增多和工資率上升等因素積極影響,上半年農民收入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從全年來看,農民增收的有利形勢將繼續維持,估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4000元左右。

從目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各種直接因素來看,實現農民收入名義增速高於去年的可能性上升。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能否實現較高速度的實際增長,關鍵在於能否控制整體物價水平,阻止糧油價格上漲所引起的飼料價格上漲和畜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20世紀80年代末糧油價格輪番上漲,農民收入名義增長速度很高,但實際增長非常有限。只有穩定物價總體水平,在農產品價格波動中實現合理的比價,才能確保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三、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明顯

繼去年下半年以來,多數農產品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尤其是主要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以及肉禽蛋上漲幅度相對較大。糧油價格上漲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今年第一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中玉米上漲了15%,生豬、家禽和禽蛋分別上漲了18%,12.7%和11.8%。第二季度這類農產品價格繼續保持上漲勢頭,5月份一些集貿市場上的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去年下半年,受國際市場糧食供求關系趨緊影響,國內進口減少,糧食價格出現了恢復性上漲。玉米價格走出波谷。加上受乾旱等不利氣候影響,玉米加工燃料乙醇需求增長較快,玉米供給嚴重滯後消費增長。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了畜牧業飼養成本。由於我國肉禽蛋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不高,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利益反應機制尚未形成,去年又正是我國主要畜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經歷最困難時期。飼養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銷售價格未能作出及時反應,使得農戶養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紛紛退出養殖業,削弱了生產能力。肉禽蛋當前貨源緊張,價格居高不下是典型的周期高位波動。

考慮到肉禽蛋生產的周期性,生產能力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肉禽蛋價格的穩定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監管。但是,隨著夏季的來臨,肉禽蛋需求相對不旺,尤其是禽蛋生產能力由於恢復相對較快,估計禽蛋市場價格的穩定性將逐步顯現。入冬後,生豬市場價格也會逐漸趨於穩定。

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近期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是農業生產能力不穩定的表現。短期內,多數農產品的價位趨高,有助於農業生產能力的擴大,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但是,從長期來看,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不但影響到中低收入消費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小農經濟沖擊也較大。

主要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一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處於緊平衡,這些農產品市場價格極易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異常性波動。為此,必須平衡好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實現農業比較效益,穩定增加農產品供給,允許農產品市場合理波動,加強市場監控,確保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豐收對於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營造穩定環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針對可能導致農業減產的不利因素,農業主管部門要做好事前預防和應急管理工作。影響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是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發生,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

要繼續發揮支農惠農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抓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時機,優化支農結構,著力改善農業設施。考慮到糧食市場價位相對較高,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發揮的作用有限等情況,重點應想方設法擴大農業補貼規模,盡快將生豬補貼納入補貼范圍,繼續增加轉移效率相對較高的農業補貼項目。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波動性明顯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經營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實踐表明,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肉蛋市場劇烈波動,與大量農戶退出養殖市場,生產能力削弱直接相關。國家補貼農業不但要以糧油等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的農產品為實施對象,而且還要更加關注小規模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國家惠農政策不但要通過實施低保制度解決農戶生活保障問題,而且還要保護小規模農戶的生產能力。

要加強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調控。針對今年農產品市場價格過度波動可能性上升,國家相關監管和調控部門應及時監測。一旦出現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市場出現異常波動的苗頭,應配套使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將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價格過度上漲勢頭控制好。同時,充分發揮國家庫存的吞吐作用,切實做好農產品進出口的管理工作,增加玉米進口,控制玉米等飼料價格上漲幅度。要統籌考慮生物能源和糧食安全,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❸ 產業鏈閉環是什麼意思

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形成產業鏈閉環。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

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閉環,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協同的過程。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 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

(3)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擴展閱讀:

注重農業產業鏈閉環設計,日本做強農業。

1、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

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2、品種優是質量優的先決條件,精明的日本農民深諳此道。

日本政府除對大米的生產和流通實行一定的干預外,對其餘農產品一律放開,由農民根據農協提供的市場信息和良種自行選擇栽培。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

3、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致,是日本農產品質量佳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綉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4、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❹ 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的方式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❺ 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產業鏈有哪些改造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卻是極其落後的。截至2012年,佔中國人口47.4%的農村人口,其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並且其中1/7左右人口還屬於貧困人口。
生產農產品(000061,股吧)的農民賺不到錢,反過來,在城市中的消費者卻是有錢花不出去。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看重,只要能有綠色健康的食物,即使是幾倍的價格也願意買單。」
三農問題也一直是國家致力於解決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11年聚焦三農。在傳統模式無法解決農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時,互聯網卻憑借其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讓農業獲得了新的機會。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農業生產的標准化
農產品生產無法標准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艾格農業分析師周文泉認為,「物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使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並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准化。雖然現在並不是很熱,但卻是未來的趨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各種無線感測器實時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再將採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最後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真正實現「智能化農業」。陳平介紹道:「比如說在春天進行水稻育秧時,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灌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過農民的經驗來操作。不僅效率低,並且精確度不夠。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通過感測器對光照、土壤、溫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採集,實現遠程式控制制澆灌、開關卷簾等操作。」
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
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麼?營銷。無論是傳統的飢渴營銷原理,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
放到農業來說,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更重要的是,營銷成本極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麼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並以此推銷產品。
傳統農業為什麼發展得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無利可圖。而正如周文泉所說:「互聯網最適合打造品牌,因為它可以低成本進行營銷的傳播。」褚橙、柳桃、潘蘋果為什麼那麼火?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營銷能力。
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有三條關鍵因素: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泛化營銷;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不斷改進產品質量;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對於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對於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准化生產,才是最好的辦法。
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通過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後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裡耕種、何時採摘、誰來採摘、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而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路視頻以及雲計算等技術的支持。
最終,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
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
由於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農產品經常發生「賣難」現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豐收悖論。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農產品電商2012年開始暴發,當年底達到近200億元,預計2014年要超過1000億元。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一項,3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電子商務渠道的清貨能力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電子商務平台因為可以讓生產者的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省去了中間的經銷渠道,也使得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因為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就要產生一定的成本。原來農產品一般都是三級到四級的經銷商體系,現在可以直接一級批發商到零售商,減少了流通環節,企業的利潤就來了。」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現在企業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環節減少的。」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如樂視的生態農業就是採取了這種C2B思路。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但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並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從2000年初,央行和銀監會開始逐步進行金融機構的創新,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了包括村級互助基金、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方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但是,受到地域、資源、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這種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並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具體來說,未來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小額信貸。農村信貸的主要服務對象多為養殖、餐飲、零售等小規模經營者,因此信貸額度小,資金分散,相對於大額信貸而言借款人的資金安全更加有保障。
更吸引人的,是農村城鎮化小微金融領域的巨大市場潛力。現在4億人的一二線城市,就已經有100多家銀行了,那麼隨著城鎮化的進行,當6億多農民變成市民時,將會有多少家新晉銀行呢?
貸幫是全國最大的農村P2P貸款公司,出借人通過貸幫的互聯網平台出借資金,但貸款業務卻是線下進行的。貸幫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展開布局,設立辦事處,在當地招募信貸員去對貸款人進行摸底,每次借款,貸幫都有信貸員上門去審核借款人資質,確保其信息可靠,使得借款人的風險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貸幫還規定:貸款者所在地距離貸幫當地辦事處不能超過半小時車程。
貸幫的商業模式是通過互聯網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資人,再通過自己的風控體系篩選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資人,使其對接交易的O2O模式。
其二,農業保險(放心保)。農業自古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農業生產和發展始終伴隨著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的雙重壓力。隨著農民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資金投入的擴大,農民的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增強,農業保險就成為了農業發展所必須的金融產品。從2007年到2012年,我國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5%。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一。
但是由於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保險賠付率高,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導致農業保險險種較少。目前,種植業險種主要是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
2013年,重慶市榮昌縣在母豬、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還在水稻、高粱、黑花生、仔豬等特色優勢產業中探索開展保險試點。但農業保險不可能只靠政策保險,商業保險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況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從不吝嗇。

❻ 「互聯網+農業」都有哪些關鍵的產業鏈環節與行業痛點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❼ 智慧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有哪些比較好的方式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農業被寄予厚望。智慧農業,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定時定量管理,根據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低耗、優質環保。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民們在利用互聯網方面表現積極。
那麼智慧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呢?
一、建立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
為了實現農業產業鏈合作企業的共同戰略利益,使加盟產業鏈的企業都能受益,就必須形成一種長期合作博弈的機制來加強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使得成員企業能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種機制就是混合縱向一體化連接方式。這種模式就是以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進行產業鏈設計,按照專業、高效和運作經驗的原則,將某些環節以某一利益主體獨資、控股或參股的形式參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經營,而又與其他利益主體在某一(些)功能環節以合同契約進行聯結。
二、建立「公司+農業園區+市場」的組織形式
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是農戶組織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違約嚴重影響了小農戶的利益。農業園區的建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因而具有先進性。在「公司+園區+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公司是主導。確保園區的統一設計;生產標準的制定;投入物資(化肥、飼料等)的供應;技術指導;回收、加工、銷售;品牌宣傳推廣;貸款擔保公司的組織。
園區是關鍵,公司有園區才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權對進園區的人進行篩選,進園區人員必須服從公司管理,可以對投入品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實施很容易;確保完全收購。農戶是生產主體。農戶投資,全額投資或投入流動資金或承包生產;農戶生產,投資人自己當種植者,以農戶為生產單位;農戶是獨立的經營者,可以自己決定生產規模、內部考核辦法、內部分配等。
三、建立「品牌+標准+規模」的經營體制
農業產業鏈成功與否取決於整個產業鏈的效益,而產業鏈的效益取決於「品牌+標准+規模」的經營體制。其中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沒有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就沒有整個鏈條價值的提升,風險就無法避免。傳統農業產業鏈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鏈條的行情風險無法因為品牌溢價而避免。標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於標準的嚴格執行品牌才能有溢價的空間。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模式復制放大,取得規模效應。
「全產業鏈」是指產品供給來源於自有生產培育基地,通過自有銷售渠道進行營銷後配備有自建冷鏈物流體系進行產品運輸,最終到達消費終端並收取顧客反饋,回饋信息將指導下一輪種植生產環節。全產業鏈模式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對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實行標准化控制,並環環相扣、環環鏈動,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供應鏈。

❽ 農業產業鏈中的六位一體指什麼

「六位一體」同福模式:政府+科研機構(袁隆平院士、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版、中國粥品研究院)+龍頭企權業(同福集團)+基地(農戶)+聯合體(同福和農村經濟組織共同組建)+國人廚房(千家粥鋪、萬個社區早餐網點、家庭配餐)

閱讀全文

與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