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蘋果產業是怎樣發展的
我國蘋果產業從新中國成立後取得迅速發展。據統計,自1990年以後,我國蘋果生產進入超常發展時期,產量和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全國蘋果栽培面積達191.89萬公頃,產量約2550萬噸。蘋果栽培面積、產量、濃縮蘋果汁產量和出口量4項指標均已列世界第一。我國正朝蘋果產業化大國邁進。
② 深圳將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產業結構和趨勢怎樣過渡主導產業往哪方面發展
1.發展高等教育、高科技和文化事業,做好金融服務,設計之都,產業結構的轉型
2.對國內生產外銷型的企業來說面臨內憂外患。 產業調整轉型是必由之路,通過政策調控,生產加工企業紛紛搬出深圳,向周圍地區(例如惠州)輻射。同時也利用稅收,獎金,開辦高新科技產業園等方式,鼓勵或者引進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並扶持他們壯大。
產業調整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新技術研發那個是頂尖人才做的事情,他們是少數,整個產業鏈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
面對挑戰何機遇,我們需要做的是,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技能和理論知識深度,關注政府對產業的政策導向,就業要優先考慮自己熟悉的行業中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研發能力的公司。
3.文化領域,金融領域,高新科技,旅遊,物流,地產。
③ 怎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就顯的尤為重要了。
一、重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建設與培養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是第一位的。新思想的產生,完全靠人。沒有人才,創意產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目前,我國的創意產業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遠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進和培養。要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數字藝術人才、營銷人才的引進工作,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加快對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並納入國家人才培養計劃,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立創意產業院系;認真做好創意產業企業員工隊伍的培訓工作,大力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注意借用文化產業項目吸引創意人才的柔性流動,使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我所用。
二、建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載體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文化、科技、企業這些重要載體。文化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靈魂。文化創意源於文化並高於文化,是對文化資源創造性的開發和利用,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滲透力、影響力的拓展和挖掘。我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依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把創意產業做大做強。科技是發展創意產業的支撐。創意產業是技術文明的產物,現代科技催生了這一產業。發展創意產業,必須緊緊依靠科技。企業是發展創意產業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主要靠企業。要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放開手腳大力培育創意企業,尤其是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促進創意企業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由內到外的轉變。
三、營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宣傳,引導全社會進一步提高認識,全面系統地把握這一新興產業的戰略地位和發展趨勢,培育新型的產業觀念、創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打破思想枷鎖和陳規陋習,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一切創造潛能和聰明才智競相迸發。切實加強領導,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進經驗,研究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影響深遠,關系重大。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立足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文化、先進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的統一,傳統繼承和時代創新的統一,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統一,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我們就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
④ 怎麼才能推動產業鏈發展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貳00吧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中國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中國絡、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中國建設,優化電中國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中國,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⑤ 女性產業怎麼發展
1.找豪華商業街,那足夠吸引女人
2.把商品做的漂亮個性用於吸引女人眼球
3.發展品牌,把知名度打出去用於吸引女人心理,女人現在都愛買牌子,例如愛馬仕,維密等等
4.要發展女性產業,就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和需求,只要搞定這兩點就好發展
5.女性都是愛美的,所以注意不要弄醜,這是最重要的
⑥ 產業經濟學發展是怎樣的
一、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與發展階段
在經濟學中,產業通常被定義為生產同一種(嚴格說來是具有較強替代性)商品的企業集合,此時,產業與「市場」是同義詞,因為只有為同一市場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才能構成同一個產業,而同一產業內的各個企業都是在同一市場上相互博弈,展開競爭並追求其最大化利潤目標的(馬廣奇,2000)。當然,這里的市場指的是狹義的局部市場,而非廣義的一般市場。因此,產業經濟學最初只是以特定產業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的規模經濟、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壟斷關系,後來逐步被經濟理論界擴展到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等方面,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架構。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演進的規律性;①產業關聯理論是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描述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產業政策理論研究的是有關產業的結構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從研究范圍來看,在歐美國家,產業經濟學實質上是狹義的產業經濟學,即圍繞產業組織研究的產業組織學,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前提條件,較少考慮體制性因素對產業組織的影響。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不完全競爭下的 SCP範式,企業的目標、規模和組織,與產業組織相關的管制與反壟斷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其經濟理論界把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和產業政策也囊括在產業經濟學中,從而使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得到擴展,並且習慣上稱其為廣義的產業經濟學。
從發展軌跡來看,產業經濟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深化階段。
(一)萌芽階段(1930年以前)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說,產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根源於社會分工的發展與新產業的不斷產生。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發展,產業之間、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客觀需要理論界對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實際上,這種研究的需要早已隨社會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強化,理論界順應這種客觀需要也早已開始了其研究進程。這樣,產業經濟學萌芽的歷史自然比較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Smith, A., 1776)那裡。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後人所推崇的兩個原理:一是市場競爭機制理論,二是勞動分工理論。這兩個原理都論及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問題,這對後來的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之後的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吸取其理論營養,首創性地提出「產業組織」概念並引入到經濟學中。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討論生產要素時,豐富了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生產三要素理論,提出了第四種要素即組織,指出資源配置效率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競爭活力的問題。他認為,追求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的發展,而壟斷會阻礙和破壞價格機制的作用,使價格受到人為因素的控制,從而扼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自由競爭,使經濟運行失去活力,破壞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之間的內在矛盾,被後人稱為「馬歇爾沖突」(Marshall Conflict)。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仍然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占統治地位,壟斷現象並不常見。但是到了20世紀初,壟斷性的經濟組織逐步形成,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羅賓遜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此時的產業經濟學還處於萌芽狀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還未形成。
其間,產業結構理論也開始萌芽。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術》中論述了三次產業之間相對收入上的差距(即農業小於製造業、製造業小於商業),並指出,這種差距是勞動力在產業之間流動的重要原因。這為後來的產業間關系以及產業內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形成階段(1930-1970年)
20世紀30年代,美國處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以及企業組織的替代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在哈佛大學成立,他們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美國幾十年來產業組織政策的實踐,運用經驗分析、案例分析和經濟計量方法,分析了大規模生產條件下的價格與成本,大企業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可競爭市場的條件,形成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完整體系。其標志性成果是貝恩的《產業組織》(1959年)一書的出版,在該書中,貝恩明確了產業組織的含義,把產業組織概括為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各種類型的市場關系,即它們的交易關系、資源佔有關系、利益關系、行為關系;提出了市場結構(N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ct)和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三個基本范疇,分析了三者的相互關系,並以研究市場結構為重點,構成了「SCP」分析範式。這就是後人所稱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此後,謝勒的《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1970年)一書的出版,提出了更為完整的SCP範式,使產業組織理論更加成熟。
在哈佛學派看來,市場結構主要包括集中度、產品差異、規模經濟、進入障礙和政府管制,企業行為主要涉及合謀和策略性行為、廣告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市場績效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利潤率、生產率等。他們認為,這三者之間存在遞進制約的因果關系,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而市場行為決定資源配置的績效。因此,為了獲取良好的市場績效,必須採取積極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場結構,進而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由於哈佛學派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
在產業組織理論得以形成的同時,產業結構理論也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G.B. Fisher)首次確立了三次產業分類法,把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物質資料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把對取自於自然界的生產物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即廣義的製造業 (其中包括礦業);把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所有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此後,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費歇爾的研究基礎上,運用多個國家的經濟統計資料,進一步揭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與轉移的規律性,後被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時,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還對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把工業又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論證了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的凈產值的比例,是隨著工業化的過程而不斷下降的。並通過計量分析,得出了消費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減少、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結論,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紀中葉,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S.Kuznets)運用20多個國家的資料,深入考察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間分布結構的演變趨勢。列昂惕夫(W.Leontief)還創造了投入產出法,由此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系,對產業關聯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深化階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來,產業經濟學進入到全新的深化發展階段,以哈佛學派為代表創立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一方面不斷獲得了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斷受到批評和挑戰。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分化成了兩條主線:
一條是代表主流學派,沿著SCP範式繼續前進的「新產業組織學」,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鮑莫爾(Baumol)等人。他們在研究產業組織問題中顯示了以下幾個特徵: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數學方法以及博弈論建立一系列的理論模型,以此來研究企業行為;對經濟福利問題的分析較為深入,有許多獨到之處。與謝勒的SCP範式相比,新產業組織理論對企業行為給予特別重視,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變數,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數,而且彼此之間不存在反饋線路。這些可視為對傳統的SCP範式的修訂和補充。
另一條路線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其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羅茲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貢獻最大,他在《產業組織》(1968年)一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1)探索了企業兼並的動因和根源,認為企業兼並的動因並不在於實現規模經濟,只要沒有顯著的規模不經濟,兼並仍會發生。(2)提出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論述了企業內部分工和社會分工的關系,解釋了產業內的專業分工和垂直一體化現象。(3)討論了廠商的最佳規模。認為最佳規模取決於許多難以觀察和計量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術」原則來確定最佳廠商規模的觀點:即,凡是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4)深入研究了「進入壁壘」問題。傳統認為的規模經濟、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進入壁壘因素,在他看來不再構成壁壘,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壘之一。(5)創立了信息經濟學理論,並運用它來解釋市場組織問題。認為信息也可以產生收益,獲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廠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中人的決策環境是以有限信息為特徵的,因此,沒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為實現競爭的必要條件,只要市場中廠商數目眾多,就能達到最佳競爭程度。(6)率先對政府管制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開創了「規模經濟學」的先河。之後,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場集中研》一書中,實證研究了獲利能力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總結起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特點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並強調對各種理論的經驗證明(泰勒爾,1988);反對強調「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組織實施干預。
正當歐美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則非常重視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對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實施干預的集中體現。1945-1955年是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時期,通過實施產業復興政策和產業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實現了鋼鐵、煤炭、海運、電力、合成纖維等許多工業部門的產業重建和經濟復興之目的。之後,日本進一步通過產業政策的作用,使其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隨著日本經濟奇跡的出現,產業政策日益引起各國理論界的廣泛關注。1970-1972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發布14個成員國產業政策研究報告,促進了「產業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學者如小宮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宮澤健一等對產業政策、產業結構等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囊括在第一本明確命名為《產業經濟學》的書中,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⑦ 文創產業怎麼發展
劍走偏鋒,創意至上。文化創意產業其本質就是一種"創意經濟",其核心競爭力就是人自身的創造力。由原創激發的"差異"和"個性"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和生命。
⑧ 怎麼促進產業發展
10 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推動產業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鼓勵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原料林、用材林摹地。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尤其是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突出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生態旅遊、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貴樹種和葯材培植以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新興產品產業,培育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我國地域遼闊、生物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出口林產品。
11 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抓緊編制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營形式,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扶持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規范林產品和林業生產要素市場,對農民生產的木材允許產銷直接見面,拓寬農民進入市場的渠道,增強林業產業發展活力。
12 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林業發展。針對我國林業基礎薄弱、建設任務繁重的情況,要加大引進力度,著力引進資金、資源、良種、技術和管理經驗。努力擴大林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外商投資造林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制定有利於擴大林產品出口的政策,完善林產品出口促進機制,提高我國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海外林業開發。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盡快與國際接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我國種質資源的保護和輸出管理,防止境外有害生物傳入。認真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加強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⑨ 行業發展規劃怎麼寫
行業發展規劃的大概內容如下:
1、市場前景
2、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
3、發展戰略及思路(5 年)
4、園區或者地點、場址選擇
5、發展規模
6、投資方式
7、效益分析
8、其他內容
產業規劃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產業結構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
⑩ 怎樣從國際化角度去分析一個產業的發展
國際化產業分工就是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商品,技術,勞務)在全球范圍內內的自由流通容,消除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竟可能的降低或者取消關稅。
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普遍比較落後,本國的經濟實力有限,技術落後,這樣,西方發達國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從而憑借自身在技術和資金上的巨大優勢,排擠和打壓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控制乃至壟斷其市場,攫取暴利。
同時還有貿易不公平的問題,也就是剪刀差。發達國家通過對市場的操控太高工業品和技術交易的價格,壓低初級產品的價格,從而進一步壓榨發展中國家,拉大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分工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淪為發達國家的廉價原料來源地,外包生產加工基地,以及商品傾銷市場,發展中國家則被置於產業鏈的最低端
所以許多發展中國家抵制全球化不是沒有道理的,是出於對本國民族經濟的保護,以及民族及經濟的獨立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