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 光學薄膜 產業發展現狀及十三五規劃分析報告2016-2021年 這份報告 您有了嗎
我在國家市場調研中心(中機院主辦)幫您找到這份報告,文字太多,這里就不粘了,您自己上去看一下吧,祝您好運~~~~
② 光學膜的國內發展情況怎麼樣有什麼發展瓶頸嗎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光學膜是背光模組的核心元件,在背光模組成本中佔比最高。以42寸TFT-LCD(LED)電視為例,光學膜占背光模組成本的37%,占液晶模組總成本的17%左右,是液晶模組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本土企業整體實力較弱且產業配套成熟度不高。
國內發展概況:
光學膜從生產到裁切都需要做到貼近客戶和快速供貨,因此行業的區域布局和終端廠商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為以上海、南京、蘇州、崑山、寧波、青島為聚集點的華東地區,以深圳、廣州、廈門、東莞、佛山為中心帶狀分布的華南地區,以及北京地區。
華東地區的光學膜行業和LCD面板行業發展迅速,全球前十大的LCD背光模組廠、液晶顯示器廠和筆記本電腦廠商基本都已經在此建立了生產基地。從光學膜生產、裁切到模組,華東地區匯集了LCD產業鏈的眾多環節。
華南地區是我國LCD產業發展較早、產業規模較大的地區之一,在LCD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較知名的LCD面板生產企業有LGD、TCL、長虹、創維、兆馳等。同時,就光學膜的生產和下游裁切而言,大多都在華南地區進行了配套布局,產業鏈較為完整。
北京聚集了包括聯想、方正、同方等IT廠商,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為大尺寸液晶面板提供了龐大的終端市場。憑借優越的產業環境,北京不僅擁有京東方科技集團等一大批LCD面板頂尖企業,同時也擁有國內眾多知名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
發展瓶頸:
1. 國內本土企業整體實力較弱且產業配套成熟度不高
目前,能夠大量提供品質穩定、高良品率光學膜產品的本土企業不多,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由於發展歷史較短,在技術積累、資金實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還處於弱勢地位。
此外,由於光學膜的進入門檻較高,與本行業專業配套的PET基膜、高精密專業設備的企業較少,產業配套成熟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行業的發展。
2. 終端消費類電子產品存在降價壓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消費類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頻率不斷提高,部分終端客戶為搶占市場份額,頻繁採取降價促銷的競爭策略,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利潤空間。
為保證適度的利潤水平,終端客戶不斷將成本壓力向上游供應商轉移,受此影響,光學膜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的下行壓力也不斷增加。
行業發展趨勢:
1. 薄型化:單張膜片的厚度盡量薄,既能降低成本,又可以適應消費電子產品輕薄化趨勢;
2. 復合化:用一張薄膜的功能來代替多張薄膜;
3. 配套化:無論反射膜、擴散膜,或是增光膜,單獨做一種產品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從廠家自身出發,配套可增加比較優勢;從客戶角度出發,可減少供應商數量,降低導入成本;
4. 垂直化:原材料廠商切入到下游市場,減少中間環節。
以上內容均節選自《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想了解更多關於超導材料的信息,XCLZX_HL,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③ 亞洲光學的業務概況
光電產業系指製造應用光電技術之元件及採用光電元件為關鍵零組件之設備及系統之所有產業。若依產品分類,光電產業可分為光電元件、光資訊、光通訊、光學元件及器材以及光電應用等五類。
(一) 產品構造及功能
(1) 光學鏡片
舉凡對光學材料加工,使光學特性達到聚焦、準直、濾光、反射及折射等效果之光學鏡片、鏡面、稜鏡等產品皆稱為光學元件。亞光在光學鏡片產品包括透鏡、鏡頭組、稜鏡、面鏡、濾光片及非球面鏡片等,可用於照相機、距離計、攝影機、復印機、傳真機、光學瞄準器、光碟機等產品。目前采ODM方式生產,依照客戶整體產品機械結構的需求情形而設計製造,提供各樣式鏡片組給客戶,以進行各項產品的組成。依據光電工業科技協進會資料顯示,亞光鍍膜技術與日本光學大廠相較,具有排名前五名之實力。目前在大陸的生產基地主要有三:東莞信泰(光學鏡片、鏡頭等零組件加工生產)、東莞泰聯(照相機及其零配件之生產加工)以及杭州尼康(單眼相機與相關零件之研發生產)。
(2) 雷射測距儀
為一般消費性雷射製品,主要功能在測量距離,以取代傳統光學與三角測距為原理之舊產品,除可用於高精度量測、土木建築量測、水利量測及電信電力之電桿電纜測量等工業用途外,還可使用在休閑娛樂如登山、航海、旅遊、運動等民生用途。依測距能力可分為350M、1000M及1200M等,若以外觀型態區別,則可分為單筒與雙筒。隨著歐美各國重視休閑娛樂人口逐漸增加,使用該產品於休閑娛樂方面之需求量亦逐年增加。為滿足消費市場上各式各樣之需求,該產品之發展趨勢朝向操作簡便化、重量輕量化及體積小型化。
(3) 瞄準器
系輔助槍枝射擊並提供十字線瞄準之單筒望遠鏡,具有調整焦距及變倍功能,一般為軍方與警方使用或是使用於休閑打獵用途。在製造技術上屬傳統光學產品,銷售地區以美洲為主。
(4) DVD-ROM讀取頭
光學讀取頭主要零組件包括雷射二極體(LD)、光電轉換晶片(PD-IC)、物鏡(Objective Lens)、致動器(Actuator)以及其他光學元件(如準直透鏡、分光鏡與反射鏡),其中在其他零組件部分還包括彈性排線(Flex-cable)、調變晶片及被動元件等。 亞光在DVD-ROM讀取頭主要量產產品包括Non-polarizing Beamsplitter (非偏極分光鏡)、Folding Mirror(折射鏡)、Dichroic Cube、Two-color Filter等讀取頭內之重要鍍膜元件,並供應日本Sony、Sanyo等大廠及國內鴻景、嘉祥、友嘉等DVD讀取頭製造商。又於89年下半年起開始接受日本Pioneer(先鋒)委託生產DVD-ROM讀取頭。
(5) 數位相機
由於掌握數位相機中鏡頭的關鍵零組件設計與生產優勢,亞光自89年8月起OEM代工130萬畫素數位相機,89年總出貨量為40萬台。目前照相機產品仍以OEM/ODM為主。
(6) DWDM光學濾光片
(Interference Filter) 1995年光纖通訊架構開始兩個波長以上的多工架構,在每一個波長採用2.5Gb/s的傳輸模組下,使用越多波長通道,通訊的頻寬也就愈大,若使用16個通訊波長,那通訊頻寬就可以達到40Gb/s。由於使用波長通道增多,將造成每個波長間距變窄,相對密度也提高了,因此稱此種時間多工與波長多工兼備的通訊架構為「高密度波長多工通訊系統」,簡稱DWDM。自DWDM於1995年問世後,在短短幾年之間迅速竄紅,並應用於全球各主要骨幹網路,目前更迅速拓展到都會區網路。
目前製作DWDM的技術大致有三種,分別為光學濾光片(採用多層鍍膜技術)、光纖光柵(AWG)及陣列波導(WaveGuide)。由於光學濾光片具有體積小、插入損耗小(insertion-loss)、串音(cross-talk)低、偏振靈敏度低及波長可調等優點,因此是目前DWDM系統中的主流技術。
(二) 上下游產業關聯圖
光學產業依其垂直分工特性,可分為上游光學材料業、中游光學元件業、下游光學應用產品業及周邊相關產業。其中,光學材料可分為玻璃與塑膠兩種材質,國內光學玻璃毛胚的供應以日商的台灣保谷光學(HOYA)、台灣小原光學(OHARA)與台資的聯一光學三家廠商為主,光學塑膠原料則以奇美為主要供應廠,但大多仍以進口為主。
(三) 生產特性及技術演進
(1) 鍍膜生產製程
鍍膜生產製程核心技術包括雙平面平板玻璃拋光加工、洗凈、鍍膜、膠合、切割、拋光、貼波長板以及檢驗等。
(2) 光學元件製程
非球面模仁加工核心技術包括非球面模仁加工、非球面檢測、非球面成型以及非球面模仁補償加工等。
(3) 雷射測距儀生產製程
雷射測距儀製程核心技術包括鏡片加工、鏡頭組立、電子SMT搭載、光機加工、本體組立、光學調整、電子調整以及對外實測等。
(四) 技術演進及未來發展
(1) 光學薄膜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1. 光學薄膜加工技術
目前加工方式仍以熱蒸鍍為主,故存在有熱穩定性、經時變化等問題。未來光學薄膜研發趨勢將朝向離子槍輔鍍、高速離子濺鍍以及電漿離子披覆等技術。
2. 精密光學元件
未來將朝向改善秒級稜鏡的量產技術製程及配合光學薄膜之高精度光學元件之研發。
3. 光機整合技術
LCD投影機光學引擎(含ZOOM鏡頭)、雷射測距儀光學系統、雷射瞄準器光學系統、LCD背光板等設計開發。
(2) 光學元件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1. 非球面加工技術
非球面加工技術含現有的非球面模仁加工、非球麵塑膠成型鏡片。未來研發的趨勢為:Hybrid鏡片(球面玻璃+非球面樹脂)、大外徑玻璃非球面鏡片(直接在非球面加工機上加工)、模造玻璃非球面鏡片、D.O.E 鏡片(含繞射光學元件的鏡片)等。以上可充分支援光學鏡頭的設計與製造,降低成本、提高鏡頭的性能、提升附加價值及競爭力等優點。
2. 小徑鏡片之加工技術
小徑(ψ2mm以下)鏡片加工技術和傳統之鏡片(ψ3mm以上)完全不同;未來將朝向未來光電產品之輕、薄、短、小發展趨勢。
(3)雷射測距儀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1. 雷射測距儀的技術在未來將朝遠距離、高精度、小體積、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2. 光學、機械、電子技術的整合。
(4)瞄準器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1. 開發自主性的產品
2. 開發雷射瞄準器
3. 開發新的非球面產品
4. 開發繞射光學的產品 依據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資料顯示,去年全球光電市場值為1,343億美元,預估2003年全球光電市場值將成長至1,776億美元。 在光學元件與器材產業方面,由於在大部分光電產品均需使用光學鏡頭作為介面,特別在高精密度光學元件的需求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及液晶投影機市場逐步成長,適度抵銷了傳統光學產品的下跌,使得光學元件與器材產業市場仍可維持穩定的成長。
(一) 光學鏡片
全球電子資訊產品生產技術不斷革新,各類光電產品不斷增多,尤其在電子製造技術的改革下,已能將電路、零組件體積小型化,更有助於光電產品之發展。而光電元件(光學鏡片)多為光電產品之介面,因此光學元件產品亦朝高精密、高研磨及鍍膜技術之產品發展,如提供數位相機、液晶投影機及光纖元件等使用之產品。
(二) 雷射測距儀
全球雷射量測市場由1996年至1999年均維持在4000萬美元左右的規模,並無明顯成長。近年來,在半導體雷射技術精進下,成本也隨之降低,雷射量測光源已漸被半導體雷射所取代,半導體雷射在量測應用的比例由1996年的7.6%,逐年穩定成長至1999年的24%。在操作日益簡便、體積趨向輕巧、價格持續下滑等因素下,應用日廣,未來在雷射、光感測器與光學鏡頭的成本持續下降,精度在提高,組裝更為輕小,則有可能形成如雷射指示器一般幾近人手一機的盛況。
(三) DVD-ROM讀取頭
由於DVD Titles數激增,造成北美市場DVD播放機2000年熱賣,PC搭配DVD-ROM出貨比重也明顯提升,總計DVD機器2000年全年出貨3,600萬台,較1999年成長1倍,2001年DVD產品取代VCD產品趨勢將持續,估計DVD機器出貨將達7,000萬台,2002年進一步成長至1.4億台,平均年復合成長達97%。
(四) DWDM光學濾光片
根據ITIS 7月的預估,全球DWDM市場規模2000年約43.3億美元,北美地區佔70%,2001年成長至57.6億美元,到2003年則有134.27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亞洲地區市佔率將由2000年的19%成長至2003年的43%,將是未來成長力最強的地區。
(五) 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解析度在過去不到4年的時間里,由80萬畫素一路提升至334萬畫素,其中經歷了80萬、100萬及200萬畫素等主流,新產品世代交替速度相當快;反觀全球出貨量自1998年的326萬台、1999年540萬台,至2000年的780萬台呈現大幅度的成長,預估2001年全球規模將成長至1,035萬台,其中尤以北美地區成長38%為主要動力來源,歐洲34%次之。以畫素別觀察,由於300dpi的列印品質,使用200萬畫素的DSC時,影像品質已和傳統相機差異不大,因此畫素競賽將在334萬畫素產品以後趨緩,各廠的產品策略將轉向為產品線之爭,預估200萬畫素產品占整體市場的比重將節節攀升,由三成提升至四成。
因2000年下半年全球PC市場需求減緩,數位相機產品雖受到沖擊,惟影響較小。生產中、低階數位相機的廠商其成長幅度約180 %左右。以目前全球個人電腦數量仍遠超過數位相機數量的情況下,數位相機市場需求仍持續攀升當中。 亞光主要產品中,在光學元件方面有透鏡、鏡頭組、稜鏡、面鏡、濾光片以及非球面鏡片,而在光學器材產品方面則有瞄準器、雷射測距儀及顯微鏡等產品。
(一) 光學元件
在台灣地區相關光學鏡片廠中,大根、今國、保勝、聯一、先進等5家專門於玻璃鏡片;大立、和光、力卓、金鼎等4家專門於塑膠鏡片;亞洲、玉晶、一品、振宇、國民國際等5家,則同時具備生產塑膠與玻璃鏡片的能力。
而鍍膜技術是亞洲光學的特點,依據光電工業科技協進會資料顯示,就算是在日本,亞光鍍膜技術也能排在前5名。目前亞洲光學在台灣共有7台鍍膜機,87年新購入一台直徑850mm的多層膜鍍膜機,主要開發之產品包括百萬畫素數位相機變焦鏡頭與液晶投影機內之各式光學元件,目前日本Hoya、Ohara為全球技術領先者。
(二) 雷射測距儀
在全球市場中,目前僅有美國BUSHNELL、奧地利SWAROSKI及亞光從事雷射測距儀之開發設計。其中Tasco及Bushnell是以近距離、低價位測距儀取勝,此類產品多用於娛樂運動與汽車防撞上。目前亞洲光學已開發出三個機種,其在體積上、功能上,已達到輕、薄、短、小的設計領先,連競爭對手都委託該公司進行ODM生產。
(三) 瞄準器
亞光瞄準器產品主要是透過位於菲律賓的子公司SCOPRO生產,集團所生產之瞄準器主要外銷至美國。依據美國海關統計資料顯示,88年度美國海關進口瞄準器金額約20.38億,而該公司及POWERLINK (B.V.I)公司88年度之瞄準器營業額共6.90億,約佔美國海關進口額之33.86%,由此可見亞洲光學為在世界瞄準器產品之業界地位。另外在台灣積極研發新的產品型態,如將測距功能加入瞄準器,開發出新式雷射瞄準器,及以LED標示目標物提高准頭等。
(四) 顯微鏡
顯微鏡廠商僅有亞洲、國民、華堂、太陽、太極等5家,產品幾乎全數外銷。87~88年度亞洲光學顯微鏡營業額占我國顯微鏡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49.80%及53.90%。
(五) DVD-ROM讀取頭
主要生產廠商有Sony、Pioneer、Sanyo、Sharp、Hitachi及松下等,青一色為日系廠商天下,主要是囿於關鍵零組件如LD、PD-IC、物鏡等皆需仰賴進口限制,加上DVD讀取頭生產過程極度仰賴人工組裝與檢測,不易全線自動化,國內生產長期而言將不具競爭力。因此若無國外大廠技術移轉,並前往大陸設置生產線,難以憑藉本身之力短期內在國內大量生產。
(六) DWDM光學濾光片
國內上市櫃公司跨入DWDM薄膜製程領域主要以鴻海、精碟、錸德及亞光等廠商為代表,其中精碟由於跨入時程較早具有技術領先以及與下遊客戶關系良好等優勢,鴻海的「鳳凰計畫」則為台灣廠商跨足光通訊領域規模最大型且完整之計畫,未來最具有整合台灣光通訊零組件產業能力,亞光以光學零組件起家,在精密研磨及鍍鏌以及下游組裝最具有競爭,DWDM模組在未來2~3年內仍無法達到完成全自動化組裝,大量人工仍是重要的生產要件,預期亞洲光學在未來台灣光通訊產業也將會佔有一席之地。
(七) 數位相機
全球生產DSC的地區只有日本及台灣,其中日本更是技術規格與生產的領導地區,台灣則主要以中、低階數位相機為主。目前國內已宣稱進入此一產業的廠商有十餘家,分別為PC產業的英保達、華宇、金寶、明碁,家電產業的聲寶、東友,掃描器產業的全友、鴻友、力捷、致伸,傳統相機業的硅峰、普立爾、明騰、大洋、亞光以及新加入者如智積、華晶等。
傳統相機廠因具有自製鏡頭與光學技術的優勢,故短期內是較具有成本優勢,掃描器廠因具有自有品牌與通路管理經驗,在不以品牌為導向的PC Camera市場中,較有發展空間。目前國內廠商已有200萬畫素產品商品化能力的有致伸、普立爾、力捷、華晶、硅峰等,惟主力產品仍在百萬畫素以下。
四、產品價格趨勢
88年瞄準器成品與顯微鏡零組件等產品平均售價雙雙上揚,主要是因為高階產品比重持續提升所致,惟瞄準器成品於去年跌破1,000元低價,則是受市場衰退所致;至於顯微鏡零組件方面,則持續擴充高階產品。
五、成本結構及原料供需
就以往產品成本結構可知,直接原料為主要生產成本,占各產品生產成本至少六成以上,而占營收比重達七成的光學元件,其主要生產原料為鏡片材料,包括光學玻璃與光學塑膠。其中光學玻璃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硅(SiO2),原料來源不易有短缺情形,且原料供應商產能擴充容易,而光學塑膠材料成本更低、供應來源更多,因此鏡片材料有逐年走低趨勢,目前鏡片材料主要向台灣小原光學采購。
基於國際分工之生產策略考量,部份光學鏡片半成品由ASIA(B.V.I.)購入,以降低生產成本,故其對ASIA(B.V.I.)之進貨金額隨該公司之產能負荷及生產成本考量而有所變化;87年因掃瞄器市場需求熱絡,該公司掃瞄器用鏡片訂單增加,基於整體訂單及產能規劃因素,乃增加向ASIA(B.V.I.)公司購入光學鏡片半成品,故其向ASIA(B.V.I.)購入之光學鏡片半成品金額大幅增加。至88年受掃瞄器市場回弱影響,掃瞄器用光學鏡片成品訂單減少,部分技術層次高之光學鏡片,如數位照相機、LCD投影機用鏡片,所需之半成品乃由公司自行生產。
六、客戶結構分析
亞光透過Asia(B.V.I.)及Powerlink(B.V.I.)轉投資的大陸東莞信泰及菲律賓Scopro生產光學鏡片、雷射測距儀及瞄準器之零組件加工、組裝等業務,其所需的重要光學零組件均由亞洲光學所供應,因此銷售至Asia(B.V.I.)及Powerlink(B.V.I.)合計占亞光營收比重約40%,其餘直接間接銷貨客戶皆為全球知名廠商,尤其以日本廠商為主要客戶。外銷比例亦由86年50.8%提高到88年80.3%,其中歐洲佔48.5%、亞洲佔18.4%、美洲佔13.4%。
(一) 光學鏡片:
亞光每月光學鏡片產出約有40%銷予客戶,主要包括液晶投影機廠商如中強光電、明碁、HITACHI、鴻友,掃描器廠商如旭麗、全友,以及相機廠商如台灣佳能、RICOH等。
(二) 雷射測距儀:
客戶有NIKON、BUSHNELL等,目前產品已研發到第四代,可探測距離長達600碼,產品已獲美國FDA給予A級許可,每月ODM訂單達1萬台,但受限產能,出貨量約為6~7千台。
(三) 照相機:
亞光照相機每月出貨數量約為40萬台,其中傳統相機出貨量為30萬台,客戶包括RICOH、NIKON、KODAK及OLYMPUS等,產品從最簡單的35mm、APS至高階的單眼相機、自動對焦相機等皆有。數位相機目前則專門出給HP,以130萬畫素為主。
(四) 雷射讀取頭:
與日商PIONEER合作,目前月出貨量達40萬套,以DVD-ROM使用、16倍速產品為主,預計今年年8月會發展32倍速的產品。
(五) 瞄準器:
主要替美商TASCO代工,月出貨量約為24萬支,然由於去年美國槍枝使用法桉通過管制瞄準器的使用,影響到瞄準器的銷售。
④ 以色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形象
以色列國,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以色列工業化程度較高,總體經濟實力較強,是中東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商業自由程度、新聞自由程度和整體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
以色列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大。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十分知名。——基本常識篇。
⑤ 光學行業以後的發展前景如何呢麻煩詳細介紹下!
前提無抄量,道理曲折:襲
1,新能源方面:太陽能發熱,這個用的很普遍了,太陽能發電,新興科技,瓶頸是轉換效率。
2,信息方面:光纖通信,目前光信通信還停留在主幹線上,問題是怎麼直接光纖入戶而不是光電調制在入戶,以提高傳輸寬度和速度。
光學計算機的研究,運用量子計算,建立一套完整的光學計算機的演算法,已經光學元件的集成。目前停留在理論基礎。
變目前的電子通信技術,或者說是長波電磁波技術為光傳輸技術,以實現光通信的移動技術。
光纖技術,製造更適合光信息傳播的高效率光纖。
3,成像技術:ccd等一系列光學接受裝置,用了進行信號分析。全系技術,實現真正的3維立體照相。
4,探測技術,光學制導,光學測量,可用於很多物理量的測量,微粒結構,長度測量,濃度,折射率。
5,高能光學,激光炮,激光武器。
等等。。。。。
總的來說,光學可以用於很多方面,醫學,成像,切割手術。軍事,導彈,武器。民用:照明,光纖。能源:光伏。科學:光與其他物質作用,慢光學,光子,量子光學計算機。。。。
面太寬了,介紹不完,我盡力了,還有補充的,歡迎!
⑥ 現在學什麼專業好
您好!讓我列舉一些比較熱門和有潛力的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很多人學,在這個你必須要掌握晶元技術,不然競爭太大
電子信息工程:就業渠道很廣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同上
通信工程:很有潛力,關鍵是這個是壟斷性行業,你有沒有熟人幫你進單位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就業潛力好,關鍵是你有沒有掌握技術和創新精神
生物工程:國外很好,國內不如國外,這個中國技術還不夠
生物技術:同上
建築學:只要房價在上漲,你就會有就業
土木工程:同上
測控技術與儀器:潛力真的很大,很多公司都需要
其實,什麼熱門冷門的,這個不能作為選擇標準的。因為專業的冷熱都是以報考人數來決定的,因為高考考生沒有幾個能知道實際情況的,所以大家只能是人雲亦雲,盲目投報。這樣的參考,能靠得住嗎?!
我覺得,選擇專業要從分兩種情況:
第一,你能不能上重點大學(前80的學校)。如果你能,那好,報自己看著順眼的專業,然後找這些專業比較牛的大學,報考了就OK。因為好大學的專業沒有幾個差的,再倒霉還可以讀研,前途無限。這時學校比專業重要。
第二,你重點大學上不了,那麼就不能由著性子來了。這時候,專業最重要而非學校。因為學校其實並不能為你增添多少光彩了,你要考慮自己以後的就業了。推薦給你的是建築、礦業、機械、汽車電子、測控儀表、計算機、電氣、自動化、電子、通信。這些專業選擇的順序是,你考的越差,就應該越往後邊選;考的越好,就越可以選前邊的。當然,這些專業本身是沒有優劣之分的,我之所以將電子啊通信啊放在前邊,是因為這幾個就業容易,發展空間大,未來待遇好,當然它們比較難學。
第三,注意,生物工程、醫葯、環境、金融、國貿、食品等專業是大學生們都知道的垃圾專業,當你報考這些專業的時候,想好了!尤其是生物工程啊、食品啊、農業類啊,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不但沒人要,有時候分數還挺高,害人不淺!
⑦ 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成績
開發區主要以發展機械、有色金屬加工、紡織服裝、光學儀器等產業為主。2012年,開發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饒縣、信州區及有關市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做熱、做強、做優、做品牌」的要求,破難題、保增長、上水平,全區經濟及社會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增加值106億元,同比增長19.5%;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同比增長43.7;稅金總額17億元,同比增長37%;園區實際開發面積11.8平方公里。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躋身全省園區前無位。
據官網顯示, 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江西省十強工業園區(開發區)、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台資企業轉移承接基地,正致力於建設國家級經濟功能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和國家光學產業基地。 同時開發區以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為目標,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已形成以晶科能源為龍頭的光伏,以鳳凰光學為核心的光學和以聖達威電工為代表的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兩光一機電」) 。
(圖冊資料來源 ) 「十二五」期間,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緊緊圍繞「合力共建、爭先進位、決戰千億」的總體目標,以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在開發區的現場辦公會議紀要精神為重點,圍繞重點項目做大主導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力爭到201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
開發區以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新區為目標,總體規劃由具有豐富園區規劃經驗的新加坡國際裕廊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編制完成。據官網顯示, 園區總體規劃分為近期建設規劃和遠期發展規劃。近期規劃建設將依託老城區的人流、商業和主要交通,做大做強現有的工業區,規劃面積為27.6平方公里,劃分為物流園、鳳凰工業區、旭日工業區、三江工業區、合口工業區及高新技術產業區六大區域。園區遠期規劃採用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空間結構形式,具體表現為「兩軸、三片、三心、三帶」:
「兩軸」是指東北、西南方向園區中心發展主軸和南北方向發展次軸;
「三片」是指整個工業園區被主次軸分隔為產業片區、物流園區、居住片區三大片區;
「三心」是指位於園區中心地塊的主中心、產業片區的次中心和位於科技城的次中心;
「三帶」是指由信江和城市主幹道自南向北分隔成的三帶區域,即信江南邊的高科技產業和低密度居住帶、園區主軸與信江之間的居住用地和中心區的居住休閑帶和二、三類工業用地和生態林地集中區的現代工業帶。
(圖冊資料來源 ) 1、抓項目。堅持「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原則,圍繞產業定位,強推一批,圍繞晶科能源、大自然木業等大項目強力推進征地拆遷、地塊平整等工程,滿足項目續建和擴張的需要,有力地促進項目做大做強。
2、建平台。通過成功轉換運營模式、做實自身融資平台等手段,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征拆難點攻關,科學調配征遷區域,統籌安排征遷力量,實施依法征拆,打開了征遷局面。
3、促集約。針對地根趨緊的現實,一手抓項目報批,積極爭取用地指標;一手抓土地收儲,推進土地集約利用。
4、優服務。區管委會行使市級職能部門審批許可權,設有工商、稅務、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辦事機構齊全完備,做到「開發區事一站式辦結」。
5、重生態。開發區秉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加快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了污水處理廠、電鍍集控區、西郊公園等一批生態環保類項目,加大 「一大四小」實施力度,在核心區主幹道、重點企業規劃布局了綠色通道、綠地景觀等。
⑧ 新能源的開發與運用這個專業現階段就業情況及發展前景如何
低碳經濟產生的背景是什麼?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而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則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中國為什麼要節能減排1 中國為什麼需要節能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投資推動和高增長。近三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年均為9.5%;在大部分時期,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於40%;現在接近50%。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一直是重工業。在1985年,重工業比重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55%。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達69%。在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在近幾年經歷了最快速的發展。
為何中國需要這么多高耗能產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徵即城市化進程。根據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的要求來估算,如果中國要在2020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大約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首先,根據1990-2004年的統計數據估算,城鎮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千克標准煤)大約是農村居民的2.8倍;其次,推動城市化進程要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這些都是高耗能產業。
城市化進程所需的水泥和鋼鐵只能在國內生產。2006年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是,鋼材消費量達到3.88億噸,大約佔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達到12.4億噸,大約佔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國快速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願望不變,重工化和高耗能產業,也就是能源消費的高增長不可避免。
中國還需要充足的就業作機會來支持城市化進程,這就需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廉價產品要求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在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低勞動力成本不是問題。事實上,盡管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低廉。低能源價格是由政府用低資源稅、能源補貼,以及控制能源價格上漲等手段來實現。這不僅影響到能源行業的效率,還影響整體能源效率。
近期中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將能源需求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在這一基數上,即使能保持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能源需求的絕對增量也將是巨大的。2006年能源消耗達到24.6億噸標准煤(大約佔世界能源總消耗的15%)。如果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年增加量也需要1.23億噸標准煤。事實上,如果GDP增長為9%,以目前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很難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因此,2007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將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目標控制目標為27億噸標准煤左右。這是一個過於保守,而且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落後了的總量控制目標。因為即使所有的都做對了,仍然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調整經濟結構和耗能方式來達到總量控制。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是相對於能源儲量和人口而言的。應當說中國能源資源儲量並不少,但人口眾多導致了中國人均能源佔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69%、7.05%和58.6%。以儲量最豐的煤炭為例,根據國際通行的標准,2001年中國煤炭的經濟可開發剩餘可采儲量有1145億噸。2002年用煤12億噸,煤炭夠挖100年;如果沒有長足的儲量增加,2006年再計算經濟可采儲量就只夠用50年,這個數字實際上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它是按現在的年消費量(24.6億噸)來計算的。如果現在把資源的承受能力誇大了,將來是一定要吃虧的。
中國人均能源消耗也處於很低水平,2005年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國的1/7。人均能耗低導致對高能源需求的預期。只要中國人均能耗達到美國的25%,其能源總需求就會超過美國。只要人均石油消費達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6.4億噸,如果保持現在1.8億噸的石油產量水平,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將達72%,超過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依存(63%)。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也是相對於國際市場而言的。對於一個缺乏能源的小國家,能源需求增長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滿足而不引起注意,對市場不會有實質性影響。相對於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來說,國際原材料市場和能源市場可能不夠大,因而中國的能源需求變動足以引起國際市場的明顯發應。例如,近期各大投資銀行的預測報告都認為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是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揚的主要因素,這與先前中國購買導致世界石油價格飆升的邏輯一是樣的。雖然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至少中國的消費總量是國際市場十分關注的問題。不同於其它產品,能源需求彈性小,能源資源大買家常常沒有價格的話語權,而過多依靠國際市場就等於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於他人之手。中國本身長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於國內儲備,因為只有國內能源才在價格和數量上最終可控。中國的能源儲量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硬約束。
按目前能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實現到2020年GDP翻兩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發展目標可能性不大。國內生產總值繼續高速增長,城市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快速,高能源需求增長的狀況可能延續到2020年。如果動態地來看待能源問題,無論是已知的還是猜測的能源來源,以及期望的技術進步,都不足以消除人們對中國能否有供給充裕、價格合理的能源和環境來支持向中等收入國家過渡的擔憂。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必須節能。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IEA的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十五」規劃,並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和地熱能的利用。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在風力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以及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太陽能發電具有布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局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台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沖擊等影響。
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需要探索的。 新能源專業有: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化學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油氣工程、核安全工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是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具體你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17/4ec4c235b6d01.shtml
如果您對其他的新材料、新醫葯、新信息類專業感興趣的話 也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23/4ecc8358db813.shtml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解讀之新能源類來源:新浪博客 文章作者:呂迎春 2011-11-17 16:13:41
[標簽:專業解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解讀
新能源類
專業名稱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化學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油氣工程、核安全工程。
代表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做飯取暖需要熱能,點燈照明需要電能,萬物生長需要太陽能……我們生長在這個地球上,需要各種各樣的能源,沒有能源,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
那麼地球上的能源有哪些可用,它們又來自何方呢?
地球上的能源按其來源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類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熱能和原子核能;第三類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以及由它產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質能、水能、風能、海洋熱能等等。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能量的需求不可遏止地猛增。地球上的能源消耗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世紀消耗的全部能源幾乎等於前19個世紀所消耗的能源的一半。而且,由於大量利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已經使人類居住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造成酸雨和氣候變暖。科學家們都認為,全球氣溫升高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為此,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
就我國而言,一方面,發展新能源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將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引領中國經濟走向低碳化。目前,中國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在加大水電、核電、太陽能和風能設施建設的同時,計劃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規劃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雖然我國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然而推動新能源行業前進的人才供給卻顯得捉襟見肘。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核心技術的缺失,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當前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據估算,到2020年在風電領域的從業人員就將會有幾十萬,其中包括幾萬名專業人員。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在未來10年內,國家每年平均要開工建設5-8台以上的核電機組,預計每年對核電人才的需求有數千人,而全國每年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總量不超過500人。對於快速發展的太陽能產業而言,人才供應同樣面臨嚴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滿足新能源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主要課程
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材料基礎、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流體力學、能源環境化學、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能源系統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學與工程、風力發電原理、生物質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礎、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場等。
就業前景
根據聯合國與國際能源組織預計,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目前國內的新能源市場,至少還有一塊價值幾千億元的「處女地」。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缺口很大,而且與其他職位明顯不同的是,新能源專業人才對於專業背景的看重會比經驗更重要。畢業生可在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新能源科學教育與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關工作。
報考提示
1.該專業對考生的物理、化學成績有一定要求。
2.它是一個實驗性較強的專業。大學四年裡,有很多時光需要你在實驗室里度過,因而,較強的動手能力,仔細、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是必不可少的。
⑨ 光學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光伏產業不錯,這是未來的趨勢,
LED產業也不錯,同樣是未來發展趨勢,
這是所內謂朝陽容產業,發展速度快,規模大,肯定機會當然多一些。
其它光學的話都是成熟產業,不太可能有飛躍式發展,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
看你自己個人愛好和專研程度了,
不過不管什麼行業,肯努力,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發展。
沒本事的人始終都是在底層混飯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