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工業發展對其他產業有什麼意義
工業屬於第二產業,現代社會是工業社會,而且可以看到的將來,工業作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是不變的,對於工業的發展對第一產業農業(籠統地說)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來說,是促進的作用,具體如果是你要寫論文的話,要關注工業發展是雙刃劍,也有消極的一面,不過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
②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以什麼為主導產業
中國未來的主導產業 中國未來經濟主導產業: 休閑產業正是具有這種同時實現技術、資金和勞動密集的突出特徵,它不是旅遊業和娛樂業的簡單疊加,而是涵蓋了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等行業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產業,特別是補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條「短腿」———服務業。因此最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到目前為止,世界已經出現過四次分別由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驅動經濟變革的浪潮。在21世紀,經濟變革的驅動力又將是什麼呢? 國際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未來15年內,發達國家將相繼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也將緊隨其後。以會展、旅遊度假、體育健身、文化娛樂、藝術欣賞、社區服務等為主的「休閑經濟」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2006年,世界休閑大會和休閑博覽會將在我國的杭州舉行。休閑產業會在2015年前後主導世界勞務市場,並佔有世界GDP50%的份額,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支柱產業。 在中國,休閑產業是否能夠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休閑產業能否成為內需增長的新動力?中國現階段發展休閑產業的時機是否成熟?早在1978年就回到內地投資的香港駿豪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朱樹豪博士,正是國內體育休閑的大力推動者。他認為,大力發展休閑產業是拉動內需、緩解國內就業壓力的有效手段,國家應該提升休閑產業的戰略地位,並盡快制定發展休閑產業的系列政策。 朱樹豪被譽為「中國體育產業第一人」。他從1992年開始,先後投入巨資,在深圳市和東莞市交界的觀瀾鎮、塘廈鎮投資建設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及規模巨大的體育休閑產業園區。當時,那裡還是一片土質極差的荒山禿嶺,無水無電,交通閉塞。在深圳各鎮中,觀瀾的招商引資能力排在最後一位。但就是這個曾經不被看好的觀瀾湖項目,積十年之功,成為中國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的一個典範,給業界和經濟學家帶來諸多啟示。 倡導休閑產業 2002年3月初,全國「兩會」在京召開。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朱樹豪博士提交了一份《深入研究內需市場,大力發展休閑產業》的提案。提案認為,在中國,休閑產業極高的產業關聯度和進入門檻的多樣性,與國家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來刺激內需,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戰略極其匹配;另一方面,無論是國家的總體經濟規模,還是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都表明中國的休閑產業已經到了一個大發展時期,並能夠擔當起拉動內需增長的重任。席間,朱樹豪博士的發言引起了很大反響,傳媒競相進行了報道。 「兩會」結束後,朱樹豪博士立即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專題課題組,對國內休閑產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研。最後形成了6萬余字的總報告。 《報告》認為,在世界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成為主導產業的行業,例如建築、鋼鐵等行業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勞動密集為一體,只有這樣的產業,才能對國民經濟的相關行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才能從需求和供給的兩個角度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休閑產業正是具有這種同時實現技術、資金和勞動密集的突出特徵,它不是旅遊業和娛樂業的簡單疊加,而是涵蓋了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等行業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產業,特別是補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條「短腿」———服務業。因此最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根據中國的國情,這次調研還重點研究了休閑產業對農村經濟以及東西部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提出了通過發展休閑產業,更多地將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引向廣大的村鎮,帶動村鎮經濟的發展。事實上,我國廣大偏遠的村鎮地區,擁有發展休閑產業的良好資源,適合開展綠色、生態及環保型休閑項目,而不適合大面積進行資源消耗型工業項目的開發。因此發展休閑產業,對於落後地區的經濟能夠盡快趕上先進地區,實現全國經濟平衡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休閑產業對環境污染小,對能源的需求也少,對於那些生態本來就很脆弱的相對落後地區,比如西部,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條可行之路。 此外,發展休閑產業有利於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和調整。中國地域遼闊,東西部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這種極不平衡的發展狀況下,發展休閑產業比發展高科技更有市場。發展高科技,一般只能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西安的中心城市,而發展休閑產業就不同了,由於中國各個地區的風土文化和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地域差異性,都可以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 朱博士認為,中國加入WTO和成功申辦奧運,為休閑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休閑產業與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和一些典型的第三產業如金融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時間也不過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我國休閑產業如果抓住加入WTO長達4至5年「過渡期」的大好機會,拋棄固有的按部就班的發展次序,在一些新興的休閑項目上和我國具有得天獨厚資源優勢的行業上,注意與世界慣例和產業規范相接軌,完全有可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休閑產業的觀瀾湖模式 事實上,朱樹豪博士關於中國大力發展休閑產業的大型調研報告,也是他在國內投資觀瀾湖體育休閑產業群的思考和經驗總結。 一、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帶動城鎮發展。 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就回國投資的朱博士,可以說是中國20多年改革發展的一個見證人。他始終認為,中國要長期吸引國際跨國公司和投資者,必須創造國際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配套,才能鞏固他們長期投資的心態,才能出現一些名副其實的國際城市。 朱博士認為,盡管從歷史的角度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主要依賴製造加工業的繁榮,但是,如今城市的經濟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並依賴休閑活動的興旺發達。在城市裡,商業開發、娛樂設施、餐飲服務、體育競技、藝術欣賞、旅遊觀光,所有這些休閑活動的生產和服務已成為經濟活動運行的基本條件,甚至標志著城市生活質量的各項指標,比如綠地面積、藝術場館、社區寧靜程度、自然環境狀況等,與人的休閑需求密切相關,並對今後的經濟繁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中心城市周圍衛星城鎮的發展,更適合借鑒這一模式。 觀瀾湖的發展正是一個典型案例。觀瀾湖橫跨深圳和東莞兩地,早期相對深圳其他鎮來說,位置偏遠,經濟落後,政府規劃尚未顧及,外商少有問津,來此落戶的也是一些「三來一補」型的小工廠,有一些項目甚至對環境造成極大損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選址深圳觀瀾鎮、東莞塘廈鎮之後,不僅致力於興建一個世界一流的球會,而且逐漸在20平方公里的觀瀾湖營造出一座世界品質的中國首席高爾夫社區,從環境、建築、配套、社區文化、社交方式、子女教育等方面,滿足國際國內精英人士安居樂業的需求。用一個球會帶動一個社區,一個社區帶動周邊交通、娛樂、餐飲、健身、零售、文化、咨詢和社區服務等眾多行業共同發展。 這幾年,正是有了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附近的交通建設不斷完善,更有梅觀、莞深兩條高速公路直達球會。許多當地的官員和投資者都表示,如果沒有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這個項目,以當地的經濟基礎不可能出現這樣一個國際性的社區。 二、擴大就業,增加稅收。 進入內地投資多年,朱樹豪博士說,中國的產業發展一定要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這就是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在勞動力人口中,有許多是僅僅具備中等或者中等以下勞動技能的人。而發展休閑產業對增加就業、增加稅收以及土地資源的優勢利用具有巨大作用。 據悉,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的所有土地全部以土地出讓的形式徵得,僅全部交清的地價及農民補償款就達6.7億元,而且所有用地都是丟荒的山頭和殘疏的荒地,經過綜合整治和規劃,變成了國際一流的綠色社區,近幾年,隨著國際球會知名度的上揚和國際人士的匯集,更帶動周邊地區的地價普遍上揚,使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在稅收方面,球會及其相關公司開業以來創稅逾近3億元。2001年,球會邀請世界最佳運動員泰格伍茲首訪,並代其繳稅429萬元,創造了去年全國個人納稅的最高記錄。讓朱博士備感欣慰的是,球會不僅創造了5000多個就業機會,而且為內地培養了大量的高爾夫從業人員。 三、展示中國文明進步的「窗口」。 體育休閑產業陶冶人們的情趣,注重精神需求,提升國民素質,不僅與中國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非常匹配,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工程,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了中國的文明進步和繁榮穩定。
③ 工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有什麼意義
具有帶動促進作用,同時其他行業的發展對工業的發展也會產生需求,工業和其他行業是相互促進的。工業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採取正確的措施,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如製造飛機,要一點點來,這看似是最慢的,實際上也是最快的,最好辦法,這樣做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就會產生結果,隨著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將達到一定程度,慢慢積累,注意積累。
④ 工業領域分哪些
工業(instry)是指採集原料,並把它們加工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大類。
產品單位體積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⑤ 歷史,我國的工業發展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⑥ 工業發展對其他產業有什麼意義
工業發展對其他產抄業的意義: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
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廢品。
工業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⑦ 廣東省九大工業產業的分類方式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比較分析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06-11-17 10:10:19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全省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廣東工業發展。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發展過程中,廣東省工業化進程與其他工業國或地區有著相同的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別是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受相關政策影響相當明顯,如「抓大放小」、「建設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山區工業發展」等,對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0-2004年間,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q代表產業部門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為年份間隔數,j代表部門。
一、重化工業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十五」期間,廣東工業政策適度向重化工業傾斜,加大了對重化工業的投資力度,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流向重化工業,使重化工業發展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計為23840.02億元,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為13.5%;其中重工業資產總計14379.62億元,為2000年增長1.81倍,年均增幅為16.0%,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5個百分點,全省資本要素增量中,重工業增量佔67.9%。輕重工業資產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調整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從業人員數為996.44萬人,比2000年增加424.19萬人,年均增長23.8%,其中重工業從業人員數為394.58萬人,比2000年增加192.04萬人,年均增長18.2%,增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調整為2004年的60.4:39.6。隨著投入結構的變化,相應產出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業總產值29554.92億元,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為24.1%(現價,未扣價格因素, 產值增幅下同);而重工業同期年均增幅達31.2%,高於全省產值平均增幅7.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調整為2004年的41.1:58.9,相應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調整為2004年的43.9:56.1。
輕重工業投入產出構成表
單位:%
年 份
資產總計
從業人員
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據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來反映工業化發展的進程。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的生產。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四個階段。具體見下表。
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業化階段
霍夫曼比例
區 間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來講,資本資料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屬於重工業,消費資料的生產屬於輕工業。據上述公式中測算,廣東省的霍夫曼比例約為0.8047,顯示廣東省工業化進程第四階段的中前期。這一時期,重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增大是工業化過程的必然趨勢。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演進。經濟結構優化主要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趨勢,包括兩種形態的資源配置趨勢:一是在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導向下,資源在各產業之間的流動;二是在競爭導向下,資源在同一產業內部從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移動;經濟結構優化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由於目前廣東省工業內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壟斷性行業,如煙草、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冶煉等,准入門檻較高,因此資源流動配置,優化經濟結構主要是集中在競爭性領域,特別是競爭性領域里的高技術產業和重點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相對降低了壟斷性行業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
(一)高技術製造業支柱產業作用日趨突出。高技術製造業是競爭性領域競爭相對充分的產業,開放程度高,非核心技術性企業的資金、技術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況且該產業投資收益率相對高於其他競爭性行業,2000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資金利潤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競爭性領域的其他傳統產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等行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上多年來政府政策的引導得力和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省工業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04年高技術製造業共有企業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資產總計5485.37億元,比2000年增長1.33倍,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億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顯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為保持「廣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廣東省業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強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研究,眾多的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表現最出色。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為136.42億元,占銷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為88.95億元,佔全省工業R&D投入的65.2%。隨著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產品生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05年高技術製造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385.30億元, 比上年增長23.3%,增幅高於同年全省新產品產值增速5.1個百分點;2005年全省新產品生產中,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佔67.0%;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對全省新產品生產貢獻率達75.9%。
資產構成及投資收益表
單位:%
行 業 名 稱
2004年資金利潤率
資產構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2.54
0.09
0.07
非金屬礦采選業
4.19
0.32
0.17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2.11
1.95
1.72
食品製造業
7.2
1.82
1.46
飲料製造業
5.57
1.69
1.26
煙草製品業
20.73
0.48
0.48
紡織業
1.61
4.12
3.45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傢具製造業
2.79
0.58
1.07
造紙及紙製品業
4.95
2.21
2.5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4.01
1.38
1.43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0.55
3.15
1.4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13.27
4.07
4.65
醫葯製造業
5.63
2.04
1.58
化學纖維製造業
2.46
1.2
0.29
橡膠製品業
3.86
0.63
0.6
塑料製品業
3.2
3.74
3.91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3.59
5.73
3.8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5.19
3.45
1.87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7
1.19
1.4
金屬製品業
5.71
3.32
3.49
通用設備製造業
6.18
1.86
2.14
專用設備製造業
6.55
1.16
1.91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12.38
4.25
4.26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4.41
7.72
9.01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6.08
13.16
19.8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5.54
1.83
1.88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4.61
0.9
0.99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2.77
0.02
0.06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9
15.99
14.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91
0.4
0.34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發展日趨完善。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抓住世界產業轉移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政策指導下,IT產品生產企業迅速向珠三角地區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珠三角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IT產業鏈,除個別核心技術產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產出所有的其他IT產品,其中一些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及配件,如電腦及電腦硬碟、移動手機等,在國內、國際IT產品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實「信息產業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企業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佔94.2%;珠三角該產業資本投入和吸納的就業人數分別佔全省相應行業的96.5%和94.5%;產出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主要指標比例表
指 標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佔全省的%
企業數(家)
3605
3395
94.2
資產總計(億元)
4999.11
4824.79
96.5
從業人員數(萬人)
182.63
172.80
94.5
工業增加值(億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取得長足發展。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是密不可分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往往又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因為只有資金密集型企業,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反過來,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迅速積累資金發展壯大企業,二者良性互動,促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一般具有生產規模大、勞動生產率高的特點。2004年全省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億元企業26家,超1000億元1家;資產總計13216.39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所擁有的資產由2000年的28.93億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億元/家;工業增加值3458.8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億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億元/家;勞動生產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與此同時,廣東省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主力型的技術競爭力明顯增強。如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大企業華為、中興等,在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數字集群系統、高端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行業競爭力迅速提升。其中華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上較為強勢的3G標准WCDMA上,已基本達到與跨國巨頭們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專利有69項,佔全球WCDMA的基本專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專利五強。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但是由於勞動力資源因素和就業上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九大產業是廣東省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工業產出佔全省七成以上,是廣東省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從2000-2004年間,九大產業發展穩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億元,比2000年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3.0%,佔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於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按預期方向發展,九大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快速發展,所佔份額上升,傳統產業相對有所收縮。
九大產業增加值構成表
單位:億元
指 標
2000年
2004年
絕對量
比重%
絕對量
比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產業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興支柱產業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傳統產業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潛力產業
228.80
6.7
568.00
7.7
1、新興支柱產業中高層次產業高速發展。2000-2004年間,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資產總計為4736.11和3049.54億元,資本投入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納的就業人數為173.65和165.10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產出的增加值為1645.62和1066.07億元,比2000年增長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兩大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生產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
新興支柱產業中石油及化學,是與原材料、能源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市場需求雖大,但由於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入的資金、技術門檻要求較高,且投資周期長,非一般民間資本所能及,況且2000-2004年間該行業未有新項目投產,受產能所限,增長相對緩於其他新興支柱產業,工業投入、產出佔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資產總計為131.62和345.73億元,佔全省的0.6%和1.5%,分別比2000年回落0.3和1.6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僅為1234和22279人,勞動力要素投入分別比2000年減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億元,比2000年增長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長低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15.2和4.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因進入門檻要求不高,期間發展相對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顯高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相對有所收縮。2000-2004年間,相對於其他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明顯乏力。2005年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資產總計3637.83億元,僅比2000年增長23.3%,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15.8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產出增加值1224.04億元,雖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紡織服裝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潛力產業中的汽車製造業飛速發展。2004年三大潛力產業資產總計19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73.7%,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9%,比2000年上升0.3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49.0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產出成增加值568.00億元,比2000年增長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潛力產業中的汽車制及摩托車發展態勢良好,是支撐潛力產業發展的主力,森工造紙和醫葯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
2000-2004年間,汽車工業是各工業行業中發展得最好的行業,增速居九大產業各行業之首。2004年汽車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50.36億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長55.3%,增幅較同期九大產業高33.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廣東省汽車產量為276260輛,2005年進一步達到413583輛,比2000年增長9.50倍,其中轎車增長11.65倍。
三、民營工業迅速發展壯大。隨著工業准入門檻的放寬,政府政策對民營工業的適當傾斜,激活了民間資本對工業領域的投資,民營工業發展充滿活力。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5.9%;資產總計4493.42億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8.8%,較2000年提高5.7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47.19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億元,比2000年增長3.37倍,年均增幅達35.5%,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個百分點;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1.2%,較2000年提高7.5個百分點。近幾年來,民營工業增加值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大,2002年為18.9%,2003年為24.2%, 2004年進一步增大到26.8%,民營企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值的注意的是,廣東省民營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2004年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兩個主力企業華為和美的後,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則降為39973元/人。用R&D來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全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重點大型企業,R&D總投入中,華為和美的約佔80%,此外 90%以上的民營企業沒有R&D投入。
按經濟性質將工業企業劃分為國有企業(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2004年三大經濟類型工業的資產總計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調整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經濟類型工業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資產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有所提高,國有企業所佔份額有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調整為2004年的20.8:21.2:63.1。
四、產業轉移加快了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珠三角為增強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集中地區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及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將部分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出。產業轉移對加快珠三角發展和協調地區工業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珠三角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珠三角工業產出進一步向技術要求高及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相對長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業(工業大類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資產總計為7506.79億元,較2000年增長1.26 倍,占珠三角工業的37.0%,較2000年提高7.7個百分點;三大行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93.52萬人,占珠三角工業的34.4%;其工業增加值較2000年增長2.64 倍,占珠三角產值比重達40.7%,較2000年提高7.9個百分點;由於三大主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產出比例分別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個百分點。此外,一些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傳統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等行業,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三大行業資產總計占珠三角工業的9.4%,較2000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工業增加值占珠三角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和主要高技術產品,如汽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通信及電子網路用電纜、微波通信設備、集成電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產。
山區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近年來,由於政府政策引導得力,山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大量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移到山區落戶,為山區工業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進了山區工業的發展。2005年山區地市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資產總計1714.42億元,較2000年增長9.4%,年均增長2.3%;山區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82.27萬人,比2000年增長13.3%,年均增長3.1%;完成增加值438.97億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區工業增加值產出增長比投入增長高10.0和9.2百分點。從2000-2004各年的增長看,山區地市工業增長前低後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21.1%和29.3%。
東西兩翼特色工業發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間,東西兩翼工業增長雖低於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穩固發展地方特色工業方面也有較好表現。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陽江的刀剪等,在相應行業中均佔有優勢。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兩大行業的增加值總產出中,西翼約佔35.0%,廣東的天然氣完全產自西翼,其他石化產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產品,西翼同樣佔有較大份額,西翼已成為廣東主要的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基地。此外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製品和西翼陽江的刀剪製品,也盡顯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62.7%,日用陶瓷產量約佔全省的82.0%;陽江刀剪及類似日用金屬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77.4%。
五、產業集中度提高。大中企業發展迅速壯大,一批龍頭企業「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廣東省共有大中型企業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業238家,增138家。大型企業投入產出主要指標資產、從業人員、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例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別提高10.4、4.1和12.9個百分點。
分大類行業看,部分主力行業產業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業銷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業占相應行業的比重)測算,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競爭性行業,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別提高18.0、5.0、12.1和6.6個百分點;競爭性行業CR4值的適度提高,有利於減少無序競爭,規范市場秩序。全省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CR4值超過40%的行業有11個,其中,一些傳統的壟斷性行業,隨市場開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別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壟斷性行業CR4值的適度下降,有利於充分競爭,增強企業活力。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廣東工業的影響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重點支柱產業、重點裝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優化產業結構,而且增大了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對全省工業的節能降耗起了積極的作用。而民營工業的發展壯大,既增強了廣東省工業企業活力,又穩定了廣東省內源性經濟的發展。東西兩翼及山區工業發展步伐的加快,為協調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強了對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資金的營運,提高了企業的綜合效益,促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向注重效益式的內涵擴大再生產轉變。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利潤總額1449.96億元,比2000年增長1.57 倍。
一、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日趨重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但加快了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級產業發展,而且增大了高級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有力地推動全省工業技術進步。採用「索洛余值法」測算,公式如下:
增長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K為資本投入量增長速度;L為勞動力投入量增長速度;A為技術進步速度;α為參數,表示資本的產出彈性;β為參數,表示勞動的產出彈性。上式也可以寫成:A=Y-αK-βL (2)
表示:在總產出的增長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投入量增加而帶來的增長,剩餘部分是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增長,因此,此方程稱為余值法。兩邊同除以Y,得 (3)
式中: 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資金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勞動力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目前,國際上將 ,即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測度指標。一般認為:當 = 35%時,為小康水平; = 60%時,為現代化水平。
由於資料時間序列的限制,參數α、β結合經驗確定法,根據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以前統一測算方法(參數公式α+β=1)結果,資金產出彈性α=0.30,勞動的產出彈性β=0.70; 資金投入用資產總計代替,勞動力投入用從業人員代替,工業增長用增加值現價計算。經近似計算得,2000-2004年間年均技術進步率為6.9%,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32.3%;資金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19.2%;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48.5%。而高級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在此期間的年均技術進步率均優於全省工業。當前廣東省工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工業中仍占較大比例,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貢獻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術進步因素的作用已明顯超越資金因素。在推?/ca>
⑧ 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8)發展工業產業擴展閱讀:
消極:
1、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2、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3、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
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⑨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建設製造業強國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質量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新舊動能轉換還沒有完成,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任務艱巨。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摩擦風險加大,國際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盡管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上述努力,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高質量發展將穩步推進。綜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業經濟發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