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概念」到價值,大數據產業的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大數據發展面臨哪些
缸蓋論的價值,大數據的路還有很長,我們一定要認真做
『貳』 對絲綢之路沿路產業發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絲綢之路包括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空間概念和文化的概念。絲綢之路文化是沿線國家共同的一種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歐亞非各國之間商業貿易的通道,更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通過這個橋梁,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也開始了解世界,並影響著世界。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經貿交流、文化融合、文明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明的交流史上,應該說是留下了一個重要的篇章。
劉玉珠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文化的影響力超越著時空,跨越國界,它促進了東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的交融,是古絲綢之路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因此,文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過程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我們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以此來推動和促進實現沿線各國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表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我們沿途所有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今天的寶貴啟示。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夯實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國與國關系發展需要經貿合作這個硬體的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與合作軟的助力。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相宜,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擁有心與心交流的共同語言。增強互信,加深感情。
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提升沿線國家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古絲綢之路是它的沿線國家共同創建的,是這些國家的共同財富,多姿多彩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族文化促進了人類不同文化的交相輝映、交流互鑒,今天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壯大沿線國家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力量,同時也有助於增強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聲音和發言權。
劉玉珠說,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結合日益緊密,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產業業態,已被各國廣泛認可。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國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不斷上升。為了配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整體戰略,文化部正在聯合相關部門規劃建設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其目的就是要依託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強統籌協調和整體規劃,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和貿易的往來,發揮文化產業拉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創造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並以此為載體,將各國優秀的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理念傳播出去,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增進理解、溝通、尊重,增強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文化認同。
劉玉珠表示,今後,結合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契機,文化部將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統籌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產業發展,發揮文化先行的優勢,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是要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長期計劃,並落實好與沿線國家、政府和文化合作協定的年度執行計劃。二是要編制出台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規劃。三是依託現有的文化交流成果和品牌,統籌現有的項目資源,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化每年舉辦的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文化部將繼續支持舉辦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博覽會,深化每年舉辦的文化內容和沿線國家交流,與沿線阿拉伯國家聯合舉辦絲綢之路藝術節,共同評選絲綢之路文化之都,同沿線國家開展聯合譯介、出版、拍攝、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推動沿線國家開展人文交流合作,向深度和光度發展。
「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文化資源豐富,文化藝術水平高,文化交流合作空間廣闊,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劉玉珠最後表示,文化部將繼續擴大與各媒體的合作和交流,採取多種形式,支持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歡迎各個媒體宣傳、推介文化和交流活動,為媒體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提供更多的機會。
『叄』 洛城街道的產業發展
每年一屆的中國(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在該街道召開。近年來,該 街道以綠色食品基地為依託,以農發集團為龍頭,成立了蔬菜安全生產協會和病 蟲害防治中心,完善了蔬菜檢測體系和無公害蔬菜生產指導網路,全街道無公害 蔬菜面積發展到3.8萬畝, 形成了普通菜、精菜、特菜、特果、食用菌、保健菜 等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種植格局,年產蔬菜3億多公斤。所有蔬菜實行統一指 導、統一檢測、統一收購、統一包裝上市,「洛城」牌特菜的知名度和含金量進 一步提高, 產品銷往全國2 0多個省、市和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街 道綠色食品基地先後被國家和省確定為「綠色食品基地」、「無農葯殘毒放心菜 基地」、「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被北京市政府認定為「『場地掛鉤』蔬菜生 產基地」 。到2005年底,該街道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1000畝,綠色食品基地認證 面積達到23000畝,有13種瓜菜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壽光市東城工業園坐落該街道,面積30.13平方公里,園區內柏油道路 15條, 全長35公里,配套排水管網實現了南北貫通,配套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4 萬立方米, 配套110KV變電站兩座,其它「八通一平」設施逐步完善。現已安置 投資過千萬元項目106家,逐步形成了以機械製造、竹木加工、飼料加工、制葯、 食品加工為主的行業格局。 2005年,該街道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9億元,完 成工業投入13.6億元。
『肆』 產業園區為什麼一定要走 「產業+基金」這條路
過往的產業園區運營,是「基地+基金」的概念,就是在提供辦公場地、設施等基礎物理空間外,還要為入駐企業提供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所需要的投融資服務;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轉型、優化升級,不管是企業還是市場都對產業園區的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化成了「產業+基金」的模式,要求產業園區不僅要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效應,還要在這個集群的共性認知上,形成一個著實有效的資本投融資機制。招商引資內參選取此文供參考。
在中國住宅地產、商業地產觸碰到「天花板」,呈現下滑的發展態勢下;國家及時喊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口號,使得一直默默無聞、低頭耕耘的產業園區一下子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撬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一時間,住宅地產開發商、互聯網巨頭、基金大鱷等紛紛沖入了這股大浪潮中,或開發、或投資、或服務運營,一度使一些在產業園區領域低調了十餘年的老牌企業都成為行業頂禮膜拜、爭相研究模仿的時代樣本。
可是時代不同了,榜樣的力量也在經受考驗。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對園區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基地+基金」層面,不再僅僅滿足於辦公設施物理空間的提供,人力培訓、法律咨詢、商標申報等基礎服務的提供,及成長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PE退出等投融資支持;還要求園區要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應,要求園區依靠龍頭企業的聯動效應,使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像緊緊咬合的齒輪一樣,滾動循環,形成一個閉環的生態鏈,使得入園企業能夠生長在一片可持續發展的滋養沃土上。所以,以往那些僅僅是依靠一級土地開發、二級園區物業租售等商業模式賺取經濟利潤的產業園區商們,發展空間將越來越窄。
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離不開「重資產」,沒有物理空間的承載,園區後期的運營服務變成了空話。但是一旦「重資產」,就勢必繞不開「資金」來源的話題。比起住宅地產、互聯網巨頭的豐厚的資本身家,產業園區商們顯得捉襟見肘,畢竟靠辦公場地、廠房的租售及微薄的運營服務收入,是很難讓產業園區商像住宅地產開發商們輕輕鬆鬆豪擲幾個億買地、建設,然後長期持有物業,慢慢坐等物業增值、租金上漲帶來的「溢價值」。
產業園區商原有的「重資產」模式存在著資金周轉的壓力,需要通過快速售賣物業所獲得收入來進行下一個項目的投資運營或者異地擴張。其中兩種模式最為常見,一種是快速建廠房、通過強大的招商團隊快速銷售,快速實現品牌擴張,畢竟沒有足夠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沒有了行業地位,進而喪失了行業話語權;另外一種就是靠住宅配套建設開發所獲得的資金不斷供血產業園區的運營。也許就是因為「重資產」資金的桎梏,使得很多產業園區商的模式被詬病,始終擺脫不了「地產開發」牟利的嫌疑。
但隨著產業園區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就「前端」的園區建設速度、規模來看是拼不過財大氣粗的住宅地產開發企業,所以產業園區商只能在「後端」的運營服務上不斷地深化創新,衍生價值。畢竟比起住宅開發企業這些門外漢們,產業園區商還是具有對「產業」屬性的深刻認知和把控力。
尤其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產業+基金」是目前產業園區運營的主要方向和趨勢。產業是核心,是基礎,優秀的產業區在產業層面要符合市場或產業需求,有必要進行合理的產業規劃。這些產業園區們通過十餘年的深耕細作,已經對熟悉的產業領域的成長機理、發展特性、分化組織等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所以能夠快速對區域市場做出反應,哪些區域適合哪些產業,或者哪些產業中的哪些環節存在增值潛力,規避了後期「孵化」過程中產生的投融資風險,使得一個產業園區項目呈現良性發展的狀態。而且通過後期產業孵化運營、產業投融資帶來的豐厚經濟利益,也成為產業園區商品牌擴張的破題之路。
講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問,產業園區「孵化企業」跟「孵化產業」到底本質區別在哪兒?因為在我們的固有思維里,孵化產業鏈的終端不還是在孵化企業嗎,為什麼非要說是孵化產業,戴那麼大頂帽子?舉個例子,過去產業園區在孵化器的功能上,著重點是如何將一個入園的小企業通過各種服務媒介一路扶搖直上到上市企業這個終 極目標,然後從中分享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資本增值。而「孵化產業」是指,比如說我們看重一個入園的文創類企業的原創「IP」,通過這個IP衍生出一系列內容,比如以「IP」為源頭的電影、話劇、培訓、游戲等各種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個個都是增值點,隨之衍生品市場力越強就越具產業共性,進而就使得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說完了產業,我們再來說說基金,為了進一步突出「孵化器」的功能,很多產業園區商默默轉化成了「投資商」的角色,從最前期對入園企業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到PE退出等階段性的投資行為,演變成了今天貼近市場前瞻性需求和科技研發技術的前沿,准確把脈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著力處,培育出特色優勢性產業,進而通過分享產業中各個環節的紅利來獲得資本增值,也就是從產業園單個企業的「金融扶持」到產業園整個產業「金融孵化」的升級轉型,使得金融不再是工具,而是推動整個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這種形式的園區操作含金量很高,既要求產業園區商對所集聚的產業所產生的可持續經濟效應有足夠的把握和理論依據,通俗的來講,就是專業度;又要求對投融資機制及架構的設計具有嚴謹的思路和科學論證,使得金融手段的操作能夠貫穿園區規劃開發建設運營至資產證券化的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園區開發的資金閉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產業園區商要改變發展思路,要從「重資產」向「輕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要一手抓產業、一手抓金融,進而分享產業發展與物業回報所帶來的長期資本增值。
『伍』 簡述推動實現產業現代化的路徑主要有哪些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增長」到「發展」兩個字的調整,體現了我們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識的深化。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質量改善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迫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稱為粗放型增長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稱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加豐富,既涵蓋要素結構的變化,又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變化,也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狀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要求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求從通常的經濟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中央歷來十分重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黨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對增長與發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調整需求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實踐。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反映了客觀規律,順應了時代要求,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目前,我國需求結構中投資率偏高、消費率較低。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同步提高,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消費率的持續下降,還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製約,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而外貿順差過大和國際收支盈餘過多,還會造成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反過來又助長了投資的高增長。因此,無論是著眼於改善民生,還是著眼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收支平衡,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調整和健全消費政策,通過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居民消費預期;通過改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信心,促進居民擴大即期消費。要拓寬服務性消費領域,不斷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繼續拓展住房、汽車、通信、旅遊、文化和健身等熱點消費。同時,要適度控制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合理降低投資率。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發揮拉動增長的作用。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既是擴大國內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目前,農民仍然是我國人口的主體,農村是國內市場的潛力所在。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更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同時,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這是提高農民收入和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近些年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對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鞏固第一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首先,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逐步做到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時機地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在繼續發展商貿服務、社區服務、旅遊文化、住宅產業等生活性服務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綜合運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盡快把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再次,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依託重大項目,集中組織攻關,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培育產業集群,積極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現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抓住結構調整的契機,加快淘汰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炭、電力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區域結構是產業結構的空間分布。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同時,必須優化國土開發格局。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為方向,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紐帶的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格局。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高度重視並逐步緩解區域發展差距問題,促進各地區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自主創新不足,轉化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論是從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趨勢看,還是從國內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的現實看,都到了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
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因素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要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的主體。要繼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大力提高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實現這一轉變,必須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抓緊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節能、節水、節材機制。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加快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重點工程,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三個轉變」,主要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等方面,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基本途徑。加快推進「三個轉變」,逐步形成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相協調的新格局,將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第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大的生機活力,建立健全有利於自主創新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科學發展提供製度基礎。
一是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財稅改革不斷推進,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分稅制改革後,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結構尚未調整到位,還不能滿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需要。實踐表明,現行以增值稅為主體的財稅體制,很難避免一些地方不顧資源和環境條件、盲目發展財政增收效應大的加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進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採取有區別的經濟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預經濟發展的利益動因,國民經濟就難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按照履行職責與提供資源相對稱的原則,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圍繞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財稅政策和績效評價體系,提高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深化稅制改革,引導經濟活動主體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進了現代化建設。但在國內外金融市場聯系和相互影響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下,金融體制和結構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日益顯現,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務相當繁重。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步伐,著力建設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要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深化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改革,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金融企業經營效益,提升金融業競爭力和服務水平。要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及時化解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安全。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國家計劃對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協調作用。要抓緊改革和完善規劃體制,健全編製程序,完善國家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管理和實施機制,形成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有效銜接的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二是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但與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主要有加強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解決資本市場不適應經濟發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場的方式,經營性土地使用權一律通過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積極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市場化的用工機制和服務體系,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健全和完善技術市場,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資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實成本,既不利於資源節約和保護,也不利於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必須深化價格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當前的重點是理順水、電、油、氣、土地等價格,深化資金、外匯等要素價格改革,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規范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為重點,通過道德建設、產權改革和法律約束,加快建設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健全並嚴格執行失信懲戒制度。市場中介組織發展和規范水平是市場體系發育成熟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標志。要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市場認可的行業協會和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在行業內發揮應有作用。
三是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平等保護物權,從根本上確認和保障了公平競爭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是有機統一的。只有公有制經濟始終居於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只有各種所有制的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才能始終保持並不斷增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和活力。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為著眼點,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進一步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對已經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進一步分離壟斷性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對其他有關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對競爭性業務要放寬准入,對壟斷性業務要實行國有法人為主的多元化持股。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關鍵是切實落實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進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重點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行業准入難、融資難等突出問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引導和管理,促進企業依法經營。
第三,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近些年來,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機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目前,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不斷增加,對外開放進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雙向流動的新階段。國內外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影響不斷加深,經濟利益互相交織,我國對外經濟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國際眼光,加強戰略思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環境,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優化出口結構,重視發揮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合理進口國內短缺的技術、設備、資源等產品。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要進一步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高素質人才和資金。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完善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政策。對外投資企業要遵守當地法律,參與公益事業,維護企業聲譽和國家形象。
要加強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進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完善公平貿易政策,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努力形成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互利互補的關系。
對外開放越擴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貿利益的問題就越突出。必須始終牢牢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善於在國內國際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在國內國際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在國內國際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要適應開放型經濟的要求,建立統籌內外經濟的調控和應對機制,更好地處理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把握關鍵領域和敏感行業對外資開放的程度,防範國際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陸』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成功的經典案例
南街村
華西村
農民會種地,但不一定會銷售。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增長,德國農村擁有為農民服務的各類合作社。
面對無情的市場風險,單個農戶的力量極其微小。德國農戶意識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合力,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德國的農業合作社種類繁多,經營領域很廣,體系也非常完善。在行業和地區性合作社的基礎上,還有跨地區性的合作社,乃至全國性的協會。合作社大體分為3大類:一是加工和流通類;二是配套服務類,如種子鑒定、飼料、化肥、農機設備和技術培訓等;三是金融類。德國農村合作金融很發達,有各種形式的信用合作社,農戶可以得到低於普通銀行利率的優惠貸款。
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社,都是農戶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參與、並由農戶自我管理的互助互利的民間經濟組織。德國的菜農、果農、糧農、養牛專業戶都各自組建了合作社。加入者按擁有的土地面積一次性向合作社交款,款項主要用於合作社的基本建設。如建廠房、冷藏室、購買製冷機、運輸車等。政府對建合作社給予積極支持,一般可得到總投資額25%的政府無償補貼。每逢收獲季節,農民將生產的農產品送到合作社,對遠離合作社的農民,合作社派專人到農家收集。合作社利用自己的設備負責分類和包裝,然後,由合作社的銷售人員,按合同將各種農產品送到各大批發市場和超市。在蔬菜和水果產出旺季,有條件的合作社會將部分產品速凍儲存或加工成罐頭,以便在淡季出售。農閑季節,合作社有關人員不斷跑各大超市、批發商場,還經常到周邊國家了解市場行情,以幫助農民制定第二年的種植計劃。此外,合作社還對購買種子、播種、儲存、銷售等工作制定詳細計劃,盡量避免盲目性。
合作社一般只僱用幾名固定工作人員,負責人由合作社成員推選,收獲季節酌情增加一些臨時工。人員的工資、管理費、電費和其他支出均由成員分攤。在德國,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出售方式,事實上,只有少數經濟實力強的農民自買運輸工具,自己到城市的周末農貿集市或在自家園子里出售農產品,絕大多數農民都樂意讓合作社代賣,因為這樣既省錢又省力。合作社從不贏利,除留下必要的開支外,絕不多留成。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一般都經營有方,使農民盡量多得益。
德國農業合作社如此完善,是與政府有力的支持與提供保障分不開的。政府承認這些農民組織作為農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制定涉及農民、農村和農業等方面的政策時,積極與這些組織協商溝通,以減少政府與農戶的誤解和矛盾,共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繁榮。
德國合作社的成功經驗表明,合作社有力地改變了單個農戶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運輸和銷售等各環節的利潤,切實提高了收入。
《人民日報》 (2007-05-28 第07版)
『柒』 鐵路建成後會帶動哪些產業發展(客運高鐵)
客運高鐵的建成通車,縮短了時空距離,會帶動城市鏈及城市圈的形成,會促進區域內人員和物流的增長,初級波及面有服務業,深入發掘的話,會帶動房地產,工業等方面的發展,也會增加相應的人員就業
『捌』 產業路發展申請書
定義
什麼是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內容是商業信息、
是競爭情報,
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一般都是通過
國家政府機構及專業市調組織的一些最新統計數據及調研數據,
根據合作機構專
業的研究模型和特定的分析方法,
經過行業資深人士的分析和研究,
做出的對當
前行業、市場的研究分析和預測。
行業報告有何價值?
1
、如果您現在在這個行業里經營和管理企業,平時工作的忙碌使你沒有時
間來對整個行業脈絡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
一份行業報告會讓您對整個市場的脈
絡更為清晰,從而成為您做重大市場決策的有力依據。
2
、如果您希望進入這個行業投資,閱讀一份高質量的行業報告是您系統快
速了解一個行業最快最好的方法,
使得您的投資決策更為科學,
避免投資失誤造
成的巨大損失。
行業報告主要內容?
標准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包括七個部分,分別是行業簡介、行業現狀、市場特徵、
企業特徵、發展環境、競爭格局、發展趨勢。
(
不同的報告側重點有所不同,這
需要看具體的報告目錄。
)
行業報告適用對象
報告廣泛適用於政府的產業規劃、金融保險機構、投資機構、
咨詢公司
、行
業協會、公司、企業信息中心和戰略規劃部門和個人研究等客戶。
行業報告數據來源:
一份行業報告一般的數據渠道主要包括:國家統計局、國家海關總署、商務部、
各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市場一線採集
.
『玖』 一帶一路會帶動中國哪些產業的發展
1交通運輸業2建築業。3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4商貿與文化旅遊產業5信息產業6自貿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