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難道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嗎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1].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也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⑵ 科技創新有什麼意義
我們生活相關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科技創新,高鐵誕生,人們之間交流變得方便,應為科技創新,發同樣瓦數的電所需要的煤炭變少了;因為科技的創新人們使用新能源避免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因為科技創新天宮一號被送上太空;因為科技創新嫦娥二號登上了月;因為科技創新我們做到了秀才不出門,知天下事;因為科技創新我們有了更好、更舒適。更加方便的生活。
⑶ 科技創新對上海發展第二產業的有利影響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和爭奪的焦點。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迅速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不僅是科技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始性創新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趨緊密,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幾乎同步,原始性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人類基因組、納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間成果的過程中迅速申請專利,有些就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創新,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呈現出群體突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的技術群及相應產業群的競相崛起,因此在單項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例如,生物信息技術,就是IT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據專家估計,它的應用可以降低葯物開發成本30%,並使開發進程加快兩年,同時生物信息技術將會對食品、衛生、農林牧業以及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一是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術從傳統產業發展出新品種和新興產業,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I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1999年IT使全美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第四,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效益更多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技術標准逐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並往往領先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互聯網應用前就先有了IP協議,在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訊尚未商業化之前,有關標准之戰就已經如火如荼。
以科技為動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工作為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個措施是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標准三大戰略,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三是加強了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速863計劃成果產業的集成;四是實施火炬計劃,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極大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6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2003年達110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5.1%。
第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主要表現在開始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的技術,以龍芯為代表的晶元技術獲得重要突破,大唐電信提出的CDMA標准成為世界電信的三大標准之一,使我國擁有了科技產業標准。涌現出了一些知名技術企業,如聯想、方正等。據國家高新區的統計,2001年上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539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
第三,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成效顯著。2002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共開發新產品項目12000項,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167億元,增長了2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416億,比上年增加88.8%,新產品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3.4%,是製造業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國家53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工業增加值427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目前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面臨科技創新薄弱和競爭力不強等嚴峻的挑戰。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地位亟待加強。2002年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佔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國企業出口量佔到82%,占據了主導地位。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平均佔33.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關鍵技術缺乏。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於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因此附加值較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值的比重一般佔30%以上,而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5%。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面臨日益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佔有10%。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2002年我國有71%的企業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39%的出口產品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鏈條不完善。研究、開發、產業化是創新鏈的關鍵環節,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不能形成聯動,致使出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從質量向效益型轉變,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的問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主導,大力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發展200年的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的。到目前為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徵。在這一體系中,大部分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研發,活動經費來自企業,。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並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形成以產業配套的產業集權,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第二,加強產、學、研結合,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如不通過生產環節就無法實現創新目標,完整的創新鏈應包括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三大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市場的創新活動中,要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充分利用政府資源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同時吸引金融機構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過去我們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模式應該轉變為以企業為主、為核心的組織產、學、研的聯合。
第三,深化實施以標准、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國際標准體系創新的能力不斷影響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利益格局和競爭能力,我們將加快制定國家技術標准政策,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標准體系;同時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能力,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四,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國家將繼續從社會經濟與國家發展的需求中,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為目標,從事原始型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調動地方、部門、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爭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取得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競爭。
第五,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53個國家高新區,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重要發展的力量。面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科技部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軟硬環境,使之自主服務。
第六,創造環境,擴大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一定要採取切實的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形成技術與資本、互利互動的有效機制。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起點、水平和效益。同時要改變產業發展過度依靠外來技術的局面,在重視科技與智力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與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
⑷ 如何利用科技創新使企業轉型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積極開展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與本地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產研分工、利益共享。要發揮民營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扶持一批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要加大創新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做好招才引智的優惠政策工作
⑸ 如何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近幾年來,我們堅持科學發展導向,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過去的五年,江蘇經濟年均增長13.5%。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萬億元,人均達到7700美元;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占工業銷售收入的2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3%,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0%;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4%,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20.6%和42%;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江蘇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有待進一步加快,企業的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科技與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的主導力量。未來五年,是江蘇全面實現小康並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將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加速發展的新機遇,以「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把科教與人才強省作為基礎性戰略,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
我們要堅持高端引領,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科技創新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緊密結合,增強產業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加快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發展。集中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葯、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新興產業。主攻高端技術,加快推進重大產業技術研發和重大共性技術攻關,爭取在掌握優勢產業核心技術、前沿先導技術、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要積極發展高端產品,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加強重大創新產品應用示範,努力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要突破高端環節,大力發展知識、人才密集的高附加值行業,加快向自主研發跨越、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響「江蘇創造」的品牌。以科技創新促進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物流、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新一代網路服務、互聯網內容產業、網路電視等新興服務業。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技術和裝備水平,
增強企業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能力,提高產業層次和市場競爭力。
⑹ 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什麼措施
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的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財政的科技投入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物質保障。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3、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以企業為主體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可以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優化人財物的配置。
長遠規劃:
1、京滬等地經費投入強度大
浙江通過抓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為穩增長、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補短板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2、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重要載體
浙江省在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時提到,要在信息經濟等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以「互聯網+」為特色的信息經濟率先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建成以信息經濟為先導、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要平台的「互聯網+」世界創新高地。
3、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受重視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勝階段,要如期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以調動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引導全社會持續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
(6)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多方入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科技創新奮發圖強,持續跟進世界前沿,目前已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但一些瓶頸制約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科技創新尚未與經濟轉型升級完全適應。必須著眼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培育創新型企業。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取得實效,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真正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落到實處,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骨幹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
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應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的進程。
充分發揮國家科技計劃、示範應用工程等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的載體作用,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加快形成技術成果、產品成果和產業成果。
集聚創新型人才。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人才是根本。應為人才提供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平台,引導科技人才向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科研和生產一線集聚。
鼓勵支持企業和學校、科研院所加強人才培養合作,結合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設一批創新型人才培訓基地,為創新驅動發展輸送更多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實用人才。
改革科技體制。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制度是保證。必須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切實加強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圍繞科技管理體制、決策機制、評價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克難,使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
⑺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⑻ 為什麼科技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新中國建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進入新世紀(9.93,-0.27,-2.65%)以來,通過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明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主創新為戰略基點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全面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在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具有代表性的有: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鐵路、實驗快堆、鐵基超導、超級雜交水稻、基因測序等.「天河1號」高性能計算機研製成功,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0萬億次,使我國大型計算機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TD—SCDMA無線通信標准研製成功,成為以我國知識產權為主的第三代無線通信國際標准;「龍芯」系列高性能處理器研製成功,實現了高性能處理器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自主研發的65納米12英寸刻蝕機正式裝備生產線,標志著我國微電子加工製造業有了一個較大飛躍;在量子通信這個通信技術尖端領域,我國建成了世界首個全通型量子通信網;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製成功,為深海探測和開發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證;2009年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成功培育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國在幹細胞研究領域進入世界前沿;等等.這些創新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對於我國科技發展的這些突出成就,應當充分肯定,這其中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獻.這也說明,我國科技具備了較強的實力,為加快科技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是綜觀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發展,是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並贏得主動的迫切要求.我國雖然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發展還不能很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總體上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基礎和前沿研究比較薄弱,科技體制同經濟和科技發展不相適應.我國發展一直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西方國家限制對我國高新技術和產品出口的政策沒有改變,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越來越突出.我們必須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加快推進我國的科技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瞄準戰略必爭領域,搶占制高點,沖破外部封鎖,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二,加快科技發展,是搶抓機遇,實現經濟科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初現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質科學、能源資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科技、海洋與空天科技等領域,都醞釀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並將深化我們對人類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認識,提升人們的科學理性,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改變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面貌,催生以知識文明為特徵的新型人類文明.
新科技革命將依賴人類現代化進程和國際競爭的強大需求拉動,也必將與新興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互相推動促進.全球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對我國來說,這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化劑.我們注意到,西方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同時,都在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新的部署,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當今世界發展的不平衡,科技發展不平衡遠遠大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把爭奪科學技術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科技創新的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
近年來,特別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我們制定實施了一整套支持加快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增加科技投入,中央財政五年共投入6197億元,年均增長22.7%.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們制定實施了一攬子計劃,包括大范圍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十二五」期間,我們還要繼續加大投入,力爭把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75%提高到2.2%.我們之所以這樣做,重要的考慮就是要緊緊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第三,加快科技發展,是貫徹實施「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今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未來五年,我們能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關鍵要看一些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因素能否消除或緩解,一些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能否有效解決.這不僅關系五年的發展,也關系今後長期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靠什麼?從根本上講,一要靠改革開放,二要靠科技進步.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根本動力.「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如何破解當前發展難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寄希望於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