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貳』 如何打造以民宿為載體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
最近因為工作原因走訪了一些鄉村,也思考了一點民宿產業,認識如下:
一個是當地大部分人也沒有頭緒怎麼建設鄉村旅遊,許多人就是覺得我這里安靜,風光好,有山有水……然後又幾棟老房子,就希望有人來投資開民宿了。但這有個問題,就是目前來說,僅靠一棟民宿吸引遊客過來玩的可能性很小,而到達民宿的交通是否便利和周邊是否有景點和休閑娛樂場所是很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
第二是民宿投資的穩定性如何,在有些地方已經有了糾紛,就是租賃合同簽好了,但是發現這個民宿賺錢,原主人要漲房租,打官司也沒用,因為有糾紛必定影響生意,做生意的,誰不想和氣生財。
所以投資民宿前期還是要解決房產的使用權,並通過對當地的考察判斷周邊的業態環境。民宿本身房屋保有量並不大,地址選對不用太擔心回不了本。
『叄』 如何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業態,是零售店向確定的顧客群提供確定的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是零售活動的具體形式。通俗理解,業態就是指零售店賣給誰、賣什麼和如何賣的具體經營形式。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表現形態:便利店、食雜店、折扣店大型超市、超市、倉儲式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建材商店、購物中心、工廠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電話購物。通常來說新業態的出現主要依靠分工細化和融合兩個路徑。舉例來說,農業中的「觀賞農業」,商業經營模式中的連鎖、加盟等形式,生活服務業中的洗衣業、快遞業、家政服務業等,都屬於分化的產物。
『肆』 在農村發展什麼產業好。
搞一些新穎的、經濟效益高的、風險小的、技術難度低的養殖或種植業不錯啊。如有人養小蟲子專門供給養雞飼養場,賺了幾十萬呢,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伍』 你會如何發展當地農村特色產業
發展鄉村休閑旅遊,鄉村休閑旅遊一直是有關部門支持的重點之一,鄉村旅遊也讓不少農民朋友嘗到了甜頭。今年的《工作要點》中給大家一個提示:今年或以後幾年要想把鄉村旅遊發展好,必須做好——提質創新。
『陸』 鄉村的產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村產業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分工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對鄉村的認識有新的突破,表現在:①鄉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生活的整體,在多方面具有獨立活動的性能。鄉村中除農業外,還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②鄉村不僅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也是一個社會,即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經濟以外的政治、文教、風俗等所有活動;③鄉村不僅包括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還包括空間因素,即自然環境的立體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會經濟特徵和職能的地區綜合體。
鄉村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從世界范圍看,鄉村這個特定的經濟區域分為五個歷史發展階段:原始型鄉村、古代型鄉村、近代型鄉村、現代型鄉村、未來型鄉村。中國鄉村正處於由近代型向現代型過渡的階段。由於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城市中心區域的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或安家。
許多過渡型鄉村,如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區,作為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時跟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視。
鄉村: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六百戶為一鄉。
『柒』 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七條「之路」
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4、必須堅持人不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戓,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
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實施主要策略
1、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底、企業、農民的共識平台,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台,是供需虧勱的交易平台,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台,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台,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建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政底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託管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3、建立加工物流產業園。組織加工、分類仏儲、智慧物流、定製交易,成為連接供需的高效樞紐。
4、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克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也納入其中。
5、構建社群新零售網路。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虧勱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6、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丌變、生態風貌丌變、農民主體地位丌變的「三個丌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遊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亐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7、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小鎮。以伓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夫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不內心、人不人、人不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
8、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金融平台。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虧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捌』 農村產業發展的做法與對策
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轉型升級為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 機遇。在闡述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現實意義,分析國內特色農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與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廣西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 業融合發展的優勢與機遇,提出了促進廣西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思路。
『玖』 農村發展什麼產業好!!
前瞻網摘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遊客的歡迎,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來看,在過去幾年中均獲得較好的發展。隨著國內旅遊業邁入大眾消費階段,旅遊需求穩步增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動下,其市場發展前景看好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向全社會推介了100條休閑農業精品線路,涵蓋了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0餘個休閑農業精品經營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遊客的歡迎,其市場前景看好。
1、市場規模快速發展
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2、經營效益良好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快速發展。2008-2012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遞增。僅2009年,鄉村旅遊行業就帶來了800億元的經營收入,帶動近200萬城鄉人口就業,其中安排農民就業159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億元。
到2012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年營業收入已超過2400億元,同比增速為11%。
3、發展潛力較大
(1)低端勞動力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劉易斯拐點過後,低收入勞動群體勞動報酬快速上升,創造了較大的低收入階層旅遊消費需求。從國家統計局新近公布的「農民工外出務工月收入」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以後不到兩年時間內,農民工外出務工月收入已經從1340元上升至1991元,漲幅高達48.6%。
收入增長是居民消費升級的基礎。東部沿海城市居民旅遊消費的歷史經驗表明,超過2000元的月收入水平已經足以啟動居民首次旅遊消費。結合行業近年增長持續超預期的現象,前瞻金融事業部推測,中低收入群體旅遊消費過去兩三年間悄然啟動,中國旅遊業邁入大眾消費階段,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強勁的需求動力。
參考《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拾』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高度重視鄉村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培育鄉村文化原創力。「記住鄉愁」與「實現中國夢」成為中國在守住傳統與開拓未來中展翅高飛的兩翼。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利用PPP模式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特色工藝、節慶會展、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化藝術創作計劃,組織大地藝術、花田藝術等自然生態藝術展覽,積極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統合,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