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實現文化與城市建設,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宏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中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微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
我院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現代素質的市民。這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市民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市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沒有現代素質的市民,現代化城市由誰來規劃?由誰來建設?由誰來鞏固和發展?一個充滿小農意識和市井習氣、封閉保守的城市,是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廣大市民只有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有濃郁的崇文意識、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城
市才能現代化。
二是建築具有個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觀形象,它包括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時尚的外觀形象。諸如,城市的空間布局,建築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都不能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講究城市的整體和諧和審美情趣,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形象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像巴黎、倫敦、莫斯科、法蘭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標志性的文化、體育設施必不可少,往往一兩個標志性文化設施就能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個著名的海上歌劇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特別是中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像世界文化名城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中心,曾經產生過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個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名揚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薩、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國內,像曲阜,也是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蜚聲國內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藝術團體。教育是文化的基礎,科技是文化的精華,藝術團體是文化的結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將這三者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由移民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更加重視教育和科技。像美國的波士頓,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這三者。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總統,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波士頓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榮發達的文化產業。所謂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產業、影視及音像製品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遊業以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容、時裝、休閑、美術品產業等等。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國文化名城洛杉磯,靠「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城」,形成了驚人的影視及音像製品業和文化旅遊業。現在,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也已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重點。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所謂群眾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間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等,也指一些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節慶文化活動,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養成群眾的文化意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㈡ 城市與文化的關系
不止有一百本書在研究城市與文化的關系了。這個題目好大啊。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城市的興起(有很多學說在研究,光城市的起源就有好幾種理論,東西方城市的興起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群的聚集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反過來要求城市改變形態,以適應人類社會和的發展。
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英文原意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st city;best life),就包含了這層意思,人類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都會因為城市而變得更美好。
比如我們現在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到的文化創意產業,就與城市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帶來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的改變。
㈢ 城市發展歷程與產業發展形態有什麼關系
加快城市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文專化產業亦是屬文化界和經濟界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兩者往往被當作各自單行獨立的過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密切的內在互動聯系沒有得到理論界應有的重視。從文化產業發展一端來說,文化產業化進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物。而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被賦予經濟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當作工商產業擴張的容器。這種二元分離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傾向,有可能導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結果:一是城市的文化產業功能被忽視,在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不能為文化產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二是文化產業的經濟社會功能被減縮,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促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和發展視角,把文化產業和城市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們的相關互動作用與相得益彰影響。
㈣ 城市文化產業包括哪些什麼是城市文化產業
城市文化產業包括哪些?什麼是城市文化產業?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規劃設計專家指出,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是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後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是集"產業研究、項目策劃、工程咨詢、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六位一體的專業規劃設計院,強調對"旅遊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房地產業、新城新區開發"四大領域進行系統整合,提供從項目前期咨詢策劃到施工圖設計及後期顧問的"全程服務"。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於2005年由林峰博士創立。目前,匯聚了旅遊規劃師、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建築設計師、房地產策劃師、營銷策劃師、遊憩策劃師、工程咨詢師、投資分析師、游樂設計師、市政工程師等二十餘種不同專業的人才180餘人。在城市文化產業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是一家很有實力的旅遊規劃設計公司。
㈤ 如何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1979-1992年)
該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文化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嚴重製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目前,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發展現有機制的嚴重矛盾造成國家財政統包的藝術團體、出版業、影視業面臨著自身生存、發展的重大危機。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嚴重製約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必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1979年,廣東東方賓館誕生了大陸第一家音樂茶座,這標志著我國文化娛樂市場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由於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對個體和私營文化經營活動的管理相當混亂。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關部、國家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營業性舞會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確了舉辦營業性舞會的合法性質,政府從法律上確認了文化市場的合法地位。
2.初步發展階段(1993-2002年)
著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文化的經濟屬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頒布了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辦法》,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的申報和審批、場地和設施、經驗與管理、獎勵和處罰做出了規定,這是對娛樂業經濟屬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了廣州日報社進行報業集團改革試點,廣州日報業集團正式掛牌面世。這標志著文化產業的價值屬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後,廣播影視業、圖書出版業等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逐步進行,部分建立起企業化運營機制。
3.全面推動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3]68隨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展開,特別是在經營機制、投融資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的產業化改革全面展開。在投資機制上,資本開始進入傳媒,廣電系統的上市公司有湖南電廣傳媒、北京歌華有線、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陝西廣電網路、上海東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體制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深化了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1.對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逐步形成共識,文化產業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經過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的理論探討,人們對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逐步取得共識。文化產業也真正落實到了具體實踐中。
2.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好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音像、娛樂、報刊、影視、演出等行業的文化進程推進很快,有些行業或文化門類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了。第二,國內多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各種方式投資文化產業。第三,是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並逐漸成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產業。
3.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
在1993年,原國家體改委對媒體管理體制進行了創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資創辦的《中國改革報》,打破了以往僅靠政府辦機關報的先例。1998年,湖南廣電集團成立,打破了行業界限,涉及到多種媒體經營。
4.文化產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 入世之後,我國將在3至5年內逐步取消包括廣告領域的限制,允許外資參與改造、改建中國影院等。
㈥ 如何做好城市文化產業規劃
在對現代城市文化產業制定戰略發展規劃時,往往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分析框架,從而對城市定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錨定,進而制定相應的戰略措施。在城市文化產業規劃分析中,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使用「十字錨定法」,通過4個維度的分析,以明確城市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構建縱向時間維度(歷史、現狀與未來)和橫向寬廣視野(環境、背景與參照)維度的坐標體系。其次,通過縱向軸城市的資源與基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橫向軸消費需求和市場情況、競爭與標桿案例分析,4個方面的分析交匯錨定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
通過對城市的梳理,分析和了解其資源、基礎、優勢、潛力和局限等方面,尋找未來的發展空間。
㈦ 社會文化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會成員在特定的城市區域內,在長期的社會時間中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行為准則、道德規范、傳統習俗、價值追求與生活方式等,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品味和性格,是城市的靈魂。
文化部門作為世界發展經濟中增長最快的一個部門,是城市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發展里程中,歷史已經證明:城市要想保持增長和發展的趨勢,其關鍵在於城市文化的發展和保持。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創新源泉。
具體說來,城市文化對城市建設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進行論證:
(1)優秀的城市文化有助於城市綜合競爭的增強。
通過城市的文化建設,提升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面貌,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進而優化社會成員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選擇,增強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優越感。這些都將轉化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最終實現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高,推動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
(2)優秀的城市文化是推動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社會成員,所持有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決定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理念。比如,一個城市是否具有開放與誠信、創新與環保的文化追求,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發展的優劣。
(3)城市文化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城市,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個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決定其社會成員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綠地碧水被吞噬等,究其原因,雖然有城市管理機制反面的缺失,也有技術方面的問題,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理念問題。一個人人都具有環保和綠化意識的城市,一定會有健康的生態環境。
(4)城市文化建設有助於居民素質的提高。
維護城市的和諧與穩定,需要通過城市文化建設,將優秀文化培育成強勢文化,使全體成員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可以減少各類危害社會的行為和犯罪,打造平安、健康的城市形象,為建設高品位城市奠定基礎。
必須看到,城市文化與城市建設是統一體,不可分割的。積極培育和發展良好、健康的城市文化,將有效推動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城市的建設;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設發展,又為城市文化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和蓬勃動力。
當文化有了產業的支撐,它才能充分體現自身的功能;當產業吸收了文化的內涵,它才能創新與發展。原文作者所屬博客:冬天走了
㈧ 中外城市文化產業的差距
中外城市文化產業的幾點比較
上述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第一,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作為聯系城市文化產業和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橋梁與紐帶的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歷史表明,西方城市市場(包括文化市場)的發展,乃是一個哈耶克所說的「擴展的自然秩序」的過程。按照哈耶克的觀點,沒有人能從某種基本原則出發精心設計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擴展的市場自然秩序是在長期的競爭和交換過程中形成的,而且只有在市場秩序的出現過程中才能說明市場秩序。擴展的市場秩序之所以能夠產生高效率,其重要原因即在於它包含著一套讓人們去自由選擇的制度,它既是人們自主創新的產物,同時又為人們的自主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有了這種擴展的自然秩序,不僅大大小小的比爾·蓋茨們能夠愛財且取之有道,而且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謀利之徑。另一方面,擴展的市場自然秩序的形成,必然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市場(包括文化市場)的發展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經過幾百年的自然演化過程(擴展的秩序),一個包括文化市場在內的城市市場已經在西方發育成熟。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城市中,不僅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十分發達,而且文化要素市場如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藝術設施市場、文化藝術人才和勞務市場、文化中介市場、文化產權市場、版權市場等也已十分發達。與此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的孕育和發展還只有20餘年的歷史。正因如此,雖然如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發展十分迅猛,但中國目前的城市文化市場必然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文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要素市場(如文化中介市場、文化資金市場、文化產權市場)雖然已在中國部分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等)開始逐漸地孕育和生長,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顯得十分滯後。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中國城市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雖然,一般來說,市場的發育具有階段性,商品市場的發育和成熟要優先於要素市場,只有在商品市場初步形成之後,要素市場才能發展起來。但實際上,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城市文化市場應當包括文化要素市場。比如,如果沒有允許資金橫向流動的資金市場,城市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就難以實現;如果沒有文化產權市場,那麼城市文化企業之間真正的產權交易、兼並和聯合就無從進行。因此,從現狀看,對中國城市文化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尤其是對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藝術設施市場、文化藝術人才和勞務市場、文化中介市場、文化產權市場、版權市場等要素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已變得刻不容緩。
第二,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的文化經濟體制還存在著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在西方,經過相對漫長的歷史過程,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體制。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本身既是業務部門,又是管理機構,它的理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12位社會上有名望的、有代表性的人士組成。理事會有權決定廣播電視的方針,任命管理日常事務的總經理。1996年BBC實施了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機構調整,以期解決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問題。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ission,FCC)由7名成員組成,其任務是「以適當收費向國民提供恰當的設施,使其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利用國內外有線和無線通信及廣播業務」。它不僅具有監督權,還有規則制定權和裁決權,如頻帶確定、頻道分配、許可證授予以及廣播時間、電力、呼號分配等等。不僅如此,西方發達國家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完善的文化經濟政策。如前所述,法國規定,所有的企業都要交18.6%的增值稅,而文化企業僅交7%的增值稅。在義大利,經濟企業(除食品部門之外)增值稅率均為19%,而文化企業的增值稅率僅有9%。英國對書報刊實行零增值稅,將其作為與食品和兒童用品並列的不多的免徵增值稅的商品之一。在法國,征繳電視台營業總額5%和電影錄像出版版權轉讓費2%的稅收,用於專項補貼電影生產。在義大利,雖然對於電視採取免稅政策,但規定收費電視台要撥出10%的收入用於電影拍攝,同時規定收費電視台投拍電影的金額不能低於影片費用的20%。
西方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不斷的文化體制改革以及一整套稅收政策、法律法規、優惠政策等,有力地促進了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仍然存在著一些較大的問題。如,目前社會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產業支持和配合政策;還沒有建立與產業政策配套的保障體系;有關經營主體的市場准入、市場競爭、市場退出的規則尚未形成;文化稅收政策也不夠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往往由於受執法職權的限制,而不能及時有效地查處、制止已經發現的違法經營活動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從計劃體制沿襲下來的諸如政企不分、政出多頭、各自為政等中國城市文化體制上的深層次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毋庸置疑,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城市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
第三,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的規模顯得十分弱小。正如前面所述,在西方的一些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城市的支柱產業,並且出現了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企業集團。如當今世界全球性商業傳媒企業由9大傳媒巨頭把持,俗稱「第一板塊」(first tier),其中最大的傳媒集團時代華納1年的銷售額為排名第50位傳媒公司的50倍。更重要的是,9大傳媒巨頭擁有全球性的分銷網路,比如,9大傳媒巨頭所控制的5家音樂公司佔有世界音樂市場80%的份額,主導好萊塢票房收入的所有製片商都與這些傳媒巨頭有關。與之相比,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全市1998年文化產業的銷售額僅為100多億元人民幣,不僅與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貝塔斯曼等巨型文化產業集團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還不如好萊塢一部大片的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號》的全球票房收入是20億美元)。再如,中西城市廣告業、圖書印刷業等規模上的差距也非常明顯。1998年美國廣告投入高達793億美元,而1998年中國廣告的營業額是537.84億元人民幣;德國的貝塔斯曼出版集團的資本總額為500多億美元,而中國當今最大的出版集團——世紀出版集團的注冊資金則僅為1億人民幣;早在80年代美國的城市印刷業營業額已經超過500億美元,而1995年中國城市印刷業的總銷售額僅為43.66億人民幣。中國和歐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與一些發達國家城市相比較,中國城市文化產業提供的文化產品還不能完全地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比如,在韓國,20世紀80年代每個城市居民看演出1.5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5%的人口集中在漢城,加上大力發展旅遊業,吸引海外遊客,1995年到1998年穩定在每年人均看演出2.6場。其主要的對策之一就是根據不同觀眾對流行音樂、西洋古典音樂、傳統戲劇、馬戲魔術、韓國民間音樂、韓國宮廷音樂舞蹈等的不同愛好,調整檔期、院線、票價和宣傳手法。比如韓國人喜愛的傳統舞蹈《四物游戲》,就是根據20世紀90年代觀眾的興趣,演化出不同的種類,有專門招待外國遊客觀看的古典型舞蹈,有適應青年人的現代型舞蹈,也有適應中老年人觀看的且歌且舞型節目,至今久演不衰。在歐美城市,廣播電視業、報刊業、圖書業等的一個重大發展趨勢,就是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興趣和需要,確定一種特定的對象,瞄準更加細分的受眾。正如Eric Zom所說,「由於目標縮小,廣告資本的投入會有效地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正在靠近所有廣播節目人不言自明的目標:創立一個電台。目標如此明確,以至於聽眾再也不需要被迫等待他希望聽到的歌曲。」在中國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民在階層、職業和收入上的差距逐漸拉開,文化趣味上的差異也日漸明顯,但是城市文化產業的市場細分還不能與之同步。據調查,北京市觀眾有31.8%表示基本同意、9.2%表示同意在北京電視台播出的節目中存在嚴重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彼此重復和雷同的問題;30.1%和8.5%分別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電視台在節目編排上重點不夠突出;31.8%和14.8%分別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電視台的幾個頻道之間缺乏必要的分工,頻道特色不鮮明。另據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越是收入在中等以上的家庭,越是對目前休閑娛樂生活的質量表示強烈的不滿意,認為家庭休閑活動的質量大大落後於物質消費、情感生活和性生活的質量,觀看演出和參加文化娛樂的機會也非常少,特別是消費比較前衛的都市白領群體,更覺得適合它們的演出太少。因此,如何適應都市不同市民的文化趣味,推出新的文化消費樣式,以吸引不同的文化消費群體,無疑是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以迴避的重大問題。
㈨ 如何開發中國城市文化產業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雖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有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特色定位不強,與城市資源特點聯系不夠密切;缺乏高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等等。
針對這些可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對策一:加強文化傳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規模效應。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作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其較強的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集群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如美國聞名於世的曼哈頓「蘇荷(SOHO)藝術聚集地」、好萊塢影視娛樂業及群等,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範例。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聚集區建設初具規模,但特色還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打造較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對策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打造優勢品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由於受經濟、科技等條件的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好相對較弱。加之我國文化創產業發展中,來自國外的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佔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構成了威脅。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我國要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發展,避免出現由跨國公司引領、控制甚至壟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面。
對策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相對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今後應調整人才教育結構,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營銷人才的培養;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
對策四:重視政策法規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作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是以市場為基礎作用的,但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規的制定,為文化創意產業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外部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