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醫葯產業發展的情況

醫葯產業發展的情況

發布時間:2020-11-25 02:01:42

① 中國制葯工業的發展情況

中國制葯工業發展歷程

中國醫葯產業的發展主要由13億人口疾病治療、保健康復、生育等必須的醫葯消費所帶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間發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22%,九五期間仍保持年平均增長率17%的發展速度。醫葯產業規模在2001年總值為2770億元人民幣,佔大陸GDP的2.9%;2002年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人民幣,佔GDP的3.2%左右,增幅達18.8%,高於全球醫葯產業年平均增長率13%。
目前中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

加入WTO以後,醫葯行業既面臨著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長遠看,有利於中國醫葯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有利於醫葯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獲得中國醫葯發展所需的國際資源,有利於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學原料葯、中葯、常規醫療器械產品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也有利於中國醫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與體制創新,總之,有利於提高醫葯行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從近期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有三個方面:一是關稅的降低,二是葯品知識產權保護,三是開放葯品批發、零售服務。
中國醫葯產業發展趨勢

◆醫葯產業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強制實施GMP認證,產業格局出現巨大變化

◆生物制葯潛力巨大

◆國際市場中葯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化學原料葯的國際競爭優勢明顯

◆連鎖葯店競爭「白熱化」,葯品價格仍將不斷下降

◆鼓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非處方葯品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正在興建的醫葯項目

◆強強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麻黃鹼生產基地

2003年3月,赤峰制葯集團與上海實業聯合集團達成合作協議,上海實業聯合集團投資7018萬元,用於赤峰制葯集團子公司艾克公司和蒙欣公司化學合成麻黃鹼及相關產品技術開發和制劑產品生產。

上海實業聯合集團繫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擁有凈資產超過14.4億元,總資產超過20億元。形成了生物醫葯、商務網路和傳統製造業三大產業板塊並存的產業結構,以生物醫葯產業為主導產業。同時,艾克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力爭在「十五」期末,將公司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麻黃鹼原料葯及其系列制劑產品的生產基地。

② 目前醫葯行業的市場分析如何

一、2014年醫葯並購新形勢
2013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節奏明顯加快,並購案例超過20個,2014年這種態勢繼續發酵,雙龍股份、康恩貝、南京醫葯等紛紛停牌擬並購收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2013年醫葯並購進入深入挖掘,總結了三大特點: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
不難發現,2013年之前的資產整合基本上是國資企業進行主導,由華潤醫葯、中國醫葯集團等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大型集團公司領銜,廣葯集團、上葯集團、哈葯集團、南京醫葯等地方國資委控股的集團公司參與。而2013年來,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加入,例如新華醫療、仁和葯業等。
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
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從2013年掛牌的股權交易情況看,進行戰略性「減法」,突出優勢資源亦成為一種整合趨勢。
二、醫葯並購的利與弊
並購加速對於醫葯行業是個利好消息,因為並購不僅能夠擴大企業規模、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避免重復生產與開發、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還能增強跨國市場經營網路,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並購對於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屬於重復建設型的醫葯公司會被整合,市場集中度會大大提高,現在的分散局面會得到改觀,使市場競爭更加有序,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大多葯企特別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新葯研發能力較弱,新葯數量少,產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為並購市場中的獵物。再者,中小醫葯企業中,既懂專業知識,又能拓展市場、參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少。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國內葯企發展的瓶頸之一,通過並購獲得技術人才團隊是很多葯企並購的目的之一。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兼並重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對於龍頭優勢企業來說是跨越發展良機;但另一方面,不少醫葯企業並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盤考慮,有些並購後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預期。而且目前從醫葯企業的並購案例來看,普遍溢價較高,成本高昂,未來是否能順利整合以及整合後對企業經營的貢獻程度還是個未知數。

③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發展現狀
根據統計,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由 7,936億美元增長到 9,761 億美元,到 2019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2,249億美元,相比於 2014 年增長約 25.50%。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全國衛生總費用已由 2007 年的 11,573.97 億元、2010 年的19,980.39 億元增長到 2014 年的 35,312.40 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18%。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均壽命增加與醫療改革相關措施的出台,未來我國醫葯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我國醫葯工業總產值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的統計,我國七大類醫葯工業總產值在「十一五」期間復合增長率達到 23.31%,進入「十二五」後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4 年達 25,798 億元,同比增長 15.70%。
目前,我國大概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TOP100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其餘的不足40%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明顯,按照現在的趨勢以後集中度會愈發明顯。http://www.avicui.com/news-85183.html
從企業集團來看,我國醫院市場銷售額排名前20位的依次為輝瑞、揚子江、阿斯利康、山東齊魯、四環醫葯、上海復星、賽諾菲、江蘇恆瑞、科倫、正大天晴、拜耳、上葯、諾華、羅氏、遠大、默沙東、中國醫葯總公司、石葯、步長制葯以及諾和諾德。TOP20里本土企業已然占據半壁江山。
從葯物品種來看,在我國醫院市場排名前20位的暢銷產品中,外資的產品可以說屈指可數,只有4種,其他的16種均是國內的品種。但是4種外資企業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長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業產品增長率則多數呈現下滑趨勢,本土企業在葯品市場銷售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個預測,預測從2016到2020年五年之間中國醫葯市場的整體增速在7%左右,預測根據是2018、2019年將有很多新產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後因為很多產品的一致性評價面臨過期,可能會對於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有新的挑戰和格局的變化。
2017年下半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十大趨勢
1.新版醫保目錄在下半年將正式實施,部分處方葯主流企業銷售將嚴重下滑。
新版醫保目錄在年初的萬眾矚目中落地,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將在下半年正式實施。新版醫保目錄的實施將決定一部分處方葯企業的生死:產品在新醫保目錄里,尚有生存的餘地,醫葯企業可藉此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在提供良好的學術支持和服務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產品不在新醫保目錄里的葯企,銷售下滑將更嚴重,這些企業要麼把銷售陣地轉移到競爭激烈的院外渠道銷售和OTC渠道銷售、第三終端渠道銷售,要麼企業面臨被淘汰或被收購的境況。
今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與前幾版的國家醫保目錄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部分醫葯企業的「大品種」使用范圍的限制擴大了,在醫療機構身份、病種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產品即使進入了醫保目錄,在有些省份也沒有對應的醫保支付政策的落實。這些限制部分主流處方葯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部分企業的銷售將因此下滑較為嚴重。
2.各省醫保目錄大增補開始,有優質品種資源的中小型葯企將有望彎道超車。
眾所周知,產品優勢是葯企競爭之根本。一個好的主力產品往往決定一個醫葯企業的命運。很多葯企都是靠一兩個拳頭產品一鳴驚人的。隨著各省醫保目錄的大增補,具有明星產品或黃金單品的特別是有優質中成葯的中小型葯企可能迎來春天。
部分中小葯企由於其產品的優勢和獨特性,在激烈的競爭中會脫穎而出,成為醫保目錄增補後的黃金產品。這些入選了醫保目錄的中小葯企會迎來很大的發展機會,在眾多的市場競品中一騎絕塵,這就是優勢品種的魅力所在。這些中小葯企在「春天裡」會一路高歌,有望在「賽車場」上彎道超車。
3.中葯飲片企業遭遇血雨腥風,規模1億以下的企業面臨被出局。
中葯飲片企業,尤其是部分規模較小的中葯飲片企業,由於中葯飲片質量問題頻頻出現,成了飛檢的重災區,導致在上半年的經營已經陷入困境,還有部分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從上半年飛檢的情況來看,被收回GMP證書的40多家企業中,中葯飲片企業就佔了近一半。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是中葯飲片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和相關部門對中葯飲片監管力度的加大,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葯飲片生產經營企業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對於規模在1億以上、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來說,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來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是能夠渡過難關的;但對於規模在1億以下的中小型中葯飲片企業來說,缺乏資金實力和競爭力較弱是心頭抹不去的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葯飲片行業銷售收入1922億元,在醫葯工業中的佔比最低,只有6.5%,但保持較高的13.5%的增速,高於醫葯經濟整體增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因為國家政策的利好,中葯飲片市場容量將高達近4000億。
中葯飲片作為 中醫葯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進一步規范生產工藝和質量管理規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葯飲片市場會一枝獨秀,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4.葯店+診所模式日益成熟,並廣受消費者青睞。
隨著國家醫改的深入,處方葯企大量轉入葯店連鎖銷售渠道,葯店裡銷售的處方葯會越來越多。在整個醫葯大環境的深刻影響下,具備葯店+診所經營資質的零售門店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
分級診療快速落地,等級醫院醫療技術費用不斷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醫院患者有病到醫院的習慣正在改變,就近到社區門診或具備診所資質的葯店看病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診所、葯診店看病後憑借診所、葯診店專業醫生的處方到葯店取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療,又節省了到醫院看病掛號費用和排隊的時間。
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大病到醫院,小病到社區或葯店」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隨著葯店+診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診所醫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設備的改進,葯店+診所模式正在大面積推廣,相信這種模式在我國會有較大的作為,中國版的「梅奧診所」將有望出現。
5.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快速拓展新的銷售模型,處方葯、OTC、第三終端、KA、院外、大健康事業部「六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面將開始出現。
之前葯企的銷售模型相對比較單一,要麼是處方銷售、要麼是OTC銷售、要麼是第三終端銷售。但隨著醫葯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只憑借幾種銷售模型已經很難再「玩轉」中國的醫葯市場。
部分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和有眼光的醫葯企業家憑借自身的優勢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嘗試的銷售模型,在這里我們稱之為「新的銷售模型」。「新的銷售模型」包括第三終端、KA、院外銷售、大健康等,在每個銷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範。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需要認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結合自身的優勢「取長補短」,定會在目前嚴峻的 醫葯市場獨辟蹊徑,有一番新的作為。比如國內某知名醫葯 企業,在原先的控銷領域做到了全國的前3甲,其公司老闆高瞻遠矚,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業部。短短的幾年內,其大健康事業部的銷量和規模已經遠超原有第三終端控銷模式的規模,成為企業的又一核心利潤增長點。
6.連鎖葯店上市熱潮湧現,大中型連鎖葯店競相上市帶來連鎖葯店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已經上市的連鎖葯店如老百姓、益豐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開店和並購依然在加速。從最新的變化來看,它們在並購方面都有所減緩,逐步轉為以自建門店為主。究其原因,收購固然相對於自建門店較快,但收購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也很多。相對而言,自建門店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問題會少些。
廣東的區域龍頭大森林連鎖、山東的區域龍頭漱玉平民已經進入上市倒計時;其他一些知名醫葯連鎖如眾友康連鎖、燕喜堂連鎖也正在厲兵秣馬謀劃上市並加快開店和並購的速度,以期在不遠的將來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醫葯連鎖今年的新開店目標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擴張。其目標是用3-5年走向資本市場,實行新的跨越式增長。
7.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對象不再是高大上的醫葯企業,而是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醫葯企業。
優勢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變得越來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購醫葯企業往往表面光鮮,不良資產率較高,被兼並後也會問題重重。而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企業因為其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購時會被優勢大中型企業所青睞。產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要經歷過漫長的歷程。產品經過了長期的使用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競爭力,具有了完備的競爭力就具備了很強的盈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大中企業把目光瞄向這些企業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
8.行業政策的多變導致大型醫葯企業的戰略目標變得迷茫,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
行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人員的不確定性,也導致部分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這是一個以考核結果論英雄的時代。葯企高管是葯企的靈魂人物,他們的到來或離去,對葯企短期戰略或長期戰略的形成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會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職又會帶來新的戰略和新的文化進來,增加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在目前行業大環境不好的今天,對企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保持相對穩定的高管團隊是很多迷茫中的醫葯企業需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因為高管對一個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他剛熟悉情況又離開企業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層穩定了,戰略才能穩定,企業發展才能夠具有可持續性,企業才能致力於長期發展。縱觀歷史,世界500強中凡是做到基業長青的企業,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備非常人格魅力並長期服務於該公司並與公司一起發展的人。
9.醫葯企業基層醫療事業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與服務上來。
國家在大力倡導基層醫療,大病、疑難雜症到 醫院,小病到基層醫療機構、 葯店。並在基層醫療建設和新農合等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投入。作為專為基層醫療服務的廣大醫葯企業,他們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僅僅賣產品,而是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和服務上來。
以前這些醫葯企業通過認真研究消費者和產品,在基層醫療市場確實分得了一杯羹。但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國家大面積叫停輸液,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新的可替代輸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實現醫德、盈利雙豐收。最後,他們對醫葯企業人員素質和銷售管理服務等綜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針對基層醫療機構出現的這些新的需求,作為葯企基層醫療事業部,必須順勢而為,要充分了解並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為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專業的服務。
10.第三終端綠色療法越來越火熱,品牌企業開始脫穎而出。
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在國家基層醫療改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大規模禁止輸液的同時,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已經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輸液的綠色療法。

④ 醫葯行業現狀

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長速度保持穩定的發展

主持人:新越
嘉賓:東方證券 馬小青

主持人:2005年上半年以來,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長速度仍保持了較快穩定發展。請問,其中各子行業的具體情形怎樣?

馬小青:我國醫葯行業擁有製造類企業4613家。

據《中國經濟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2005年1-8月份,製造類企業實現產品收入2450.99億元,同比增長25.72%;實現利潤總額204.38億元,同比增長22.44%。但其中也有不少企業出現虧損,總計1198家,虧損比例達到了25.97%;虧損金額22.64億元,同比增長16.99%。

在各子行業中,化學製造類企業中原料葯產量為94.07萬噸,同比增長23.45%;實現產品收入742.47億元,同比增長29.63%;實現利潤總額41.49億元,同比增長18.14%。884家製造企業中,虧損212家,虧損金額7.07億元,同比增長0.91%。而1078家化學制劑類企業,共實現產品收入712.60億元,同比增長22.77%;實現利潤總額71.26億元,同比增長21.83%。317家企業虧損,虧損總額7.07億元,同比增長0.91%。

在中葯製造類企業中,中葯飲片製造類企業391家,實現銷售收入31.63億元,同比增長22.83%;實現利潤總額3.70億元,同比增長18.15%。虧損企業88家,虧損金額1.59億元,同比增長16.62%。而中葯成葯製造類1160家企業,總產量53.95萬噸,同比增長16.22%;實現銷售收入560.05億元,同比增長22.01%;實現利潤總額54.54億元,同比增長18.39%。349家企業虧損,虧損金額4.61億元,同比增長12.56%。

生物製品行業,全國共有相關企業427家,實現銷售收入182.12億元,同比增幅32.98%;實現利潤總額19.41億元,同比增幅39.20%。虧損企業108家,虧損金額2.38億元,同比增長12.45%。

以上情況表明,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速仍保持了較快穩定發展。其中增長最為突出的是生物製品行業,其收入和利潤增幅均達到了30%以上,遠高於目前的化學類葯物製造企業和中葯製造類企業20%左右的增幅。

產業鏈上看,目前我國生物醫葯行業的發展處於中間強、兩頭弱的格局。即在研究開發和制劑開發上處於弱勢;而在中間的加工工藝上,由於工藝水平的改進及低廉的人工和環境成本,使得該環節具有國際競爭力。

主持人:從近一段時間看來,醫葯板塊市場表現良好。請問其間的市場熱點是什麼?

馬小青:此間市場熱點在於股改和由科學發展觀衍生出的一些題材。

股改使整個醫葯行業的價值水平獲得較大提高。從目前已實施股改和已公布股改方案的13家醫葯上市公司來看,股改方案對價水平平均為每10股送3.4股。

而對於中小企業板上的醫葯公司而言, 8家上市公司,均為細分子行業中的相對優勢者。由於其歷史遺留問題小,質地優良,具品牌、定價與規模優勢。這些優質公司,送股之後,投資價值凸顯。這些企業IPO後的項目將集中於今後兩年產生效益,因此未來競爭力鉸強。

而當市場對股改股的熱度稍降時,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市場又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熱點。如新能源熱點、自主知識產權熱點。這類品種,如西藏葯業(擁有國家一類新葯人重組腦利鈉肽)、華神集團(擁有國家一類新葯美妥昔碘131)、武漢健民(擁有國家一類新葯人工培育牛磺),市場走勢強勁。

但有一點我想提醒投資者,在追逐市場熱點的同時,更應重視企業自身的研發實力、良好的治理結構及市場開拓能力,這些才是企業長久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主持人:從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看來,醫葯行業又具有什麼樣的投資價值呢?

馬小青:我認為,對醫葯行業的長線投資應注意幾條基本原則:

1.目前我國整個醫葯行業,原研發能力很弱,國內企業主要集中於強仿,極少有產品具自主知識產權。故國內醫葯企業若要保持持續的高盈利非常困難。未來一段時間,能夠在整個產業鏈上取得較大突破的可能是制劑環節。

2.在化學制葯這一子行業中,我認為可以關注強仿能力、研發實力強及工藝優勢明顯、制劑能力強的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儲備較豐富,一旦其所儲備的產品專利過期,其將迎來盈利高峰;而制劑水平的逐漸提高也使這些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將不斷增強。

3.對中葯子行業的投資應關注相關企業的發展方向及所具實力。目前我國的中葯行業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化學方向;其二是對傳統配方葯劑的開發。行業中確定了明確發展方向的優勢企業無疑具有較長時間的投資價值。

4.對於生物制葯類企業的價值分析,其研發能力與產品前景尤顯重要。目前,我國的企業在治療性疫苗的開發、靶向葯物的開發、單科隆抗體的應用方面走得比較靠前。生物制葯有望成為整個醫葯行業在原研發方面最具突破領域;同時在生物製品的強仿上,國內一些企業的優勢也很明顯。如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的碘[131I]美妥昔單抗注射液新葯及重組E-PO、重組人胰島素等產品具有一定市場前景。

5.對於醫葯商業中的企業,則應關注其中管理先進和具資源優勢者,他們將是行業拐點到來時的最大收益者。我國醫葯商業經過近三年全行業虧損的陣痛,業內整合速度得到極大提升,凈利率進入穩定階段。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必定是管理優秀、渠道完善的企業;加之目前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醫葯流通企業的經營環境向好。如政策鼓勵減少流通環節,推廣直接物流等,未來醫葯流通領域的改革是必然趨勢。我認為,未來該行業的復甦毫無疑問。目前,行業內具網路和管理優勢的企業拐點已現。

主持人:目前投資者可對醫葯板塊各子行業中的哪些上市公司予以關注呢?

馬小青:我認為,在化學制葯行業,可關注恆瑞醫葯、海正葯業、現代制葯、復星醫葯等具研發實力且產品儲備豐富的制劑類企業及特色原料葯企業。在生物制葯行業中,可關注科華生物、天壇生物、雙鷺葯業、達安基因這些研發能力強,產品前景好的企業。中葯行業中, 可重點關注相關營銷能力強,具品牌優勢而股價又偏低的企業,如天士力、九芝堂等。對於醫葯商業行業,則可關注國葯股份、一致葯業、上海醫葯等盈利能力強及發展前景好者。另外,我認為,新和成、華邦制葯、京新葯業、科華生物、華蘭生物這些在各自的領域內居於龍頭地位的中小板上的企業,投資者也可予以關注。

中國葯網

⑤ 2019年醫葯行業形勢如何

9月醫葯製造業穩健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醫葯製造業2018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03.7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2305.9億元,同比增長11.5%,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79%、20.14%。

分季度來看,醫葯製造業2018年7-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4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720.2億元,同比增長5.7%。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23%、9.46%,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

2018年1-9月中國醫葯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醫葯行業來看,國內老齡化、消費升級等帶動醫葯行業的需求市場不斷旺盛,且對高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醫葯行業已經進入新的景氣周期,這個新的景氣周期將以創新品種、優質品種、優質企業為主導。

目前政策導向清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醫葯政策調控下,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強者恆強。

未來醫葯行業將在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帶來的行業的增量發展中穩步前行,龍頭企業在醫葯行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紅利,保持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的業績增速。

醫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市場需求穩定增長

從全球看,發達經濟體醫葯市場增速回升,新興醫葯市場需求旺盛,生物技術葯物和化學仿製葯在用葯結構中比重提高,為我國醫葯出口帶來新的機遇。從國內看,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老齡化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都將繼續推動醫葯市場較快增長。

2)、技術進步不斷加快

精準醫療、轉化醫學為新葯開發和疾病診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基於新靶點、新機制和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葯不斷出現,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轉化步伐加快。醫療器械向智能化、網路化、便攜化方向發展,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互聯網、健康大數據與醫葯產品、醫療服務緊密結合,產業升級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3)、產業政策更加有利

《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醫葯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繼續把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繼續實施,將為醫葯工業創新能力、質量品牌、智能製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行業監管持續強化

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葯品注冊分類調整,注冊標准提高,審評審批速度加快,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進,全過程質量監管加強,將促進技術創新、優勝劣汰和產品質量提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標准提高和監督檢查加強,對醫葯工業綠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5)、醫改政策不斷完善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及分級診療制度加快推進,市場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以「雙信封」制、直接掛網、價格談判、定點生產為主的葯品分類采購政策全面實施,醫保支付標准逐步建立,醫保控費及醫療機構綜合控費措施推行,對醫葯工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總體上,「十三五」時期醫葯工業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但也要看到,發達國家依靠技術變革與技術突破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已在仿製葯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前期支撐我國醫葯工業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各種約束條件不斷強化,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亟需加快增長動能的新舊轉換,醫葯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⑥ 醫葯行業前景如何

私人復醫療機構的開辦看自己投資規制模有多大,自己要做這個事業的啥角色。
一個小診所,只有自己當醫生,開葯,不輸液,外辦一個小葯店為自己配葯,那麼投資在10萬的水平,所有手續辦下來,可能需要需要1-2年時間可以開業。
一個小型診所,有3-5個醫生,兩個護士,可以輸液,有2張觀察床。這個從裝修到器械辦理下來,然後要維持,50萬是少不了的。
以上是慘淡經營型的。
要守得住寂寞,基本不掙錢。
至於大型葯店,我建議你去買醫葯股票現實點。沒有在醫葯行業里的從業背景,不聯合點牛人,沒有人會與你合作,要麼串貨都處理不完。如果是牛人在參與,估計也沒你啥事了,你除外投錢,別的就看著吧。
聽說九州通要上市了,可以去做股東。
忠言逆耳利於行。

⑦ 世界醫葯產業發展有哪些階段和特點

世界醫葯發展史



制葯工業開始於19世紀中葉,從醫療事業的邊緣進入了醫療事業的核心,並成為全球的工業行業。制葯工業獲得了現今顯著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支持葯品的研究開發,以提高人類壽命,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同時,也強化了監管,包括其安全性和葯效。政府還要採取措施平息民眾對於制葯企業通過新葯產品和促銷得到高額回報的怨言。醫療體制改革在全球都在展開。

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是科學家、工業界、政府相關部門、醫生、病人在新葯從實驗室走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作為政府批准部門也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不批准,很多人的心血將白費,如果批准,可能在上市後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訴訟。最近發生的COX-2抑制劑事件、抗抑鬱葯物自殺傾向不良反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而對於FDA的職員審查近5萬頁的注冊資料又談何容易。

制葯界面臨同樣的困難,投資者需要及早的投資回報,高的投資回報率,希望制葯企業研製和上市所謂「重磅炸彈」葯品,但是,實際上,葯品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新葯往往後繼無產品,隨著FDA等葯品監管部門的謹慎態度和病人對於不良反應的自覺認識提高,對於制葯企業開發HIV/愛滋病、瘧疾等預防葯物,病人反應是不能治根,價格昂貴。Harris
Poll咨詢公司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制葯企業的滿意度從1997那的79%降到2004年的44%,下降幅度之大達到35%。其實中國的病人和消費者對於制葯企業和保健品行業,包括衛生部門的支持率可能也在下降。只是缺乏統計數據。這可能是公眾的道德標准和制葯企業作為企業要最大化盈利之間的矛盾。

1870-1930

在這個階段,早期的葯劑師在實驗室開始成批生產當時常用的葯品,如嗎啡、奎寧、馬錢子鹼等;同時在1880年,當時的染料企業和化工廠開始建立實驗室研究和開發新的葯物。例如,默克制葯公司開始時就是1668年在德國Darmstadt建立的一個小葯房,它開始批發葯品始於1840年代。在1830年代到1890年代從葯房成長為葯品批量生產商的類似的企業還有德國先令制葯公司、瑞士的霍夫曼-拉-羅氏制葯公司、英國的威康制葯公司(Burroughs
Wellcome)、法國的Etienne
Poulene制葯公司、美國的亞培制葯公司、史克制葯公司、禮來制葯公司、普強制葯公司和派德葯廠(Parke-Davis)等。有的現今的制葯企業過去是化工廠和染料廠,如德國的阿克發公司、拜爾公司、赫斯特公司;瑞士的汽巴制葯公司、嘉基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英國的卜內門公司,以及美國的輝瑞制葯公司。19世紀末,這些企業開始兼並成真正的制葯企業,其科學基礎是葯物化學和葯理學。合成化學和葯理學的應用,特別是對化合物適應症的研究,使得制葯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制葯行業應該說始於德國,但是,現在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在19世紀末,有的染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合並成為制葯工業,並有科學家開始研究葯物的構效理論,新生的制葯企業研究方向是鑒別和制備合成葯物,研究其在治療方面的作用。制葯企業在德國開始和學術界合作,如同現在在歐美一樣。當時的研究用染料、免疫抗體、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以了解它們對於致病菌的作用,1906年Paul
Ehrlich發現有的合成化合物可以選擇性的殺死寄生蟲、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工業研究,延續至今。19世紀初,化學家已經能夠從植物中提取和濃縮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目的。如嗎啡和奎寧,20世紀初則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從動物體內提取有效成分,如腎上腺素,應該說,這是第一個用於治療目的的激素。當時,人們已經學會從焦炭中提取染料,並且通過染色,殺死細菌,這已經可以從顯微鏡的觀察得到證實。化學家很快地對於這些染料進行了結構改進,包括其副產物,使新的化合物更有效果。合成化學在這時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很多產品至今仍然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泰諾、百服寧、白加黑等葯品中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它是N-乙醯苯胺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謝產物。另一個例子是拜爾公司化學家Felix
Hoffmann從柳酸合成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仍然是產量最大的葯物之一。19世紀後期,疫苗也得到了應用,包括卡介苗疫苗和白喉疫苗。

構效理論開始研究時就使用了動物和人做疫苗、抗毒素、抗體試驗,試驗中利用了當時在染料方面的化學知識和分子結構方面的知識。構效理論使Ehrlich合成了梅毒治療葯物Salvarsan(灑爾弗散),它被認為是第一個通過系統方法合成的葯物。

1909年美國化學學會成立了制葯化學分會,反應了當時對於在制葯行業化學家和化學科學的重視。1906年公布的美國食品葯品法也促使制葯企業僱傭更多的化學家以精確的分析葯品。當時,美國的化學家沒有自由合成新的化合物,葯廠也僅僅生產簡單的化合物葯品。德國的化學家處於壟斷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的技術沒有辦法到達美國,促使美國開始重視自己開發生產阿司匹林、灑爾弗散、弗羅那(Veronal)等葯物,弗羅那可以在戰爭中用於治療受傷人員的傷痛。1920年該分會更名為葯物分會,1927年又更名為制葯分會,該名沿用至今。

過去,處方可以申請專利,但是實際上,處方沒有辦法保護,因為在法規中要求說明書和標簽中要有處方組份說明。根據法規,葯品管理部門有權要求產品退出市場和廣告限制。

在1930年代前,大部分葯品銷售不需要處方,一半的葯品是由葯劑師配製的,有時醫生自己也為病人配葯,制葯企業也提供醫生常用的一些處方葯物,處方由醫生提供。這和中國長期以來的情況一樣。由於當時在歐美醫生的力量很強,葯廠僅生產一些通用的葯品,如治療疼痛、感染、心臟病等的葯物。雖然,用化學合成研究得到的葯物治療疾病已經很令人鼓舞,但是,當時可以使用的僅僅是維生素和胰島素等少量化合物。葯物化學的發展是隨著醫葯科學、葯品市場的發展而壯大的。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

之所以說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發明了大量的葯物,包括合成維生素,磺胺類葯物,抗生素,激素(甲狀腺素,催產素可的松類葯物等),抗精神病葯物,抗組胺葯物,新的疫苗等。其中,有很多是全新的葯物種類。在這期間,嬰兒的死亡率下降了50%以

上,兒童因為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下降了90%。很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如肺結核、白喉、肺炎都可以得到治癒,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當然,在另一方面,戰爭也加速了葯物的研究開發,有的與戰爭相關的項目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抗瘧疾葯物治療,可的松(可以使飛機上的人員在高空時沒有暫時性眩暈現象),特別是青黴素。有11家美國葯廠參與了青黴素的開發工作,這項工作由戰時生產部直接領導。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制葯工業的領導,到1940年代末,美國生產世界幾乎一半的葯品,在葯品國際貿易中佔1/3強。

由於在葯品研發、市場的投資增加,美國、歐洲、日本的制葯企業得到了迅速的壯大。研究開發和學術界的合作也加強了。葯物發明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變,如在抗生素開發中,制葯廠等篩選了成千上萬的土壤樣本,尋找抗菌劑。這個時期典型的化合物有:默克制葯公司的鏈黴素,力達制葯公司的金黴素,培達公司的氯黴素,亞培制葯公司和禮來制葯公司的紅黴素,輝瑞制葯公司的四環素等,從這些葯品市場的利潤回報,促使制葯企業更重視科研工作,並開始建立專門的科研園區。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制葯企業從研究天然物質發現新葯,轉向天然物質修飾,到合成化學合成全新化合物,從篩選化合物中得到新葯。順應這個歷程,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要測定化合物、甾體激素、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其中包:X-衍射技術,紫外光譜技術和紅外光譜技術,從使用燒瓶、試管的濕法化學時代逐步向使用微量樣本和分子模型的干法化學時代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化學家可以更科學的解釋構效理論,了解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葯物、催眠葯物、抗抑鬱葯物和抗組胺葯物的產生。

在這個時期,葯物安全性受到重視。1937年發生的磺胺葯導致100多人,多數是兒童死亡事件使美國葯品管理部門意識到葯品安全性在法規上的缺失。當時,S.E.Massengill公司的科學家使用帶一點甜味的二乙醇制備磺胺葯糖漿,盡管標准中有外觀、味道、氣味等指標,但是沒有經過動物試驗,也沒有對照已經發表的關於溶劑的文獻資料,結果導致慘劇發生。這也很快使得1938年的食品葯品化妝品法得到通過。其中主要的修改是葯品管理部門批准新葯的責任。要求官員審查臨床前試驗數據和臨床試驗數據,有權要求申請者增加試驗項目,有權拒絕批准上市。

美國當時在葯物安全性方面屬於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因為德國作為戰敗國,在1950年代仍然適用新葯戰時禁令,英國到1956年才有葯品法(TSA),政府才比較重視葯品管理,如測試和生產的標准。類似的OTC法規出台,使得病人比較容易得到一般性的治療葯物,即自我治療葯物,但是,也使得處方葯物的利潤增加。逐步出現所謂「研究開發型制葯企業」。

在臨床試驗中,開始要求雙方對照試驗,由於需要臨床試驗數據,葯物的使用范圍得到控制,防止了葯物的濫用,盡管葯物濫用問題至今在西方國家也沒有得到解決,美國每年的葯物濫用數量達到數千萬次。

盡管政府部門加強了葯物安全性監管,但是事實上,葯物的臨床試驗責任仍然由制葯企業負責,而不是政府或第三方。臨床試驗數據使得制葯企業了解市場的目標受眾,有利於葯品的銷售。由於制葯企業的目標受眾不是病人,而是醫生,醫生開處方,葯房發葯,所以病人仍然在盲目地吃葯。世界

各國都有這種情況。最近的華盛頓郵報稱美國有1510萬人濫用葯物,醫生中有4%沒有受到葯物方面的培訓。

二次大戰以後的一段時間,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念使歐洲的福利國家理念深入人心,醫療也成為一種福利,美國則實施醫療保險制度,從而使民眾對於葯品價格持莫不關心的態度,包括醫生和病人。

對制葯行業的重新評估,法規修正和制葯行業增長(1960-1980)

這個時期其實最重要的是葯品生產GMP的公布和將驗證放入GMP法規的要求中,使得葯品生產更加規范。

這個時期制葯工業受到科學、醫學、政治、市場等多方面的撞擊,新化合物的發現和早期試驗使得一批新產品問世,而且,在科學上已經有可能選擇性的阻滯生理過程,治療疾病。特別在心血管葯物方面出現了60年代以普奈洛爾為代表的倍他阻滯劑,70年代-80年代以卡托普利為代表的ACE抑制劑和以硝苯吡啶為代表的鈣拮抗劑,以及一些降脂葯物;不良反應比較少的新安眠葯、抗抑鬱葯物、抗組胺葯物;以布洛芬為代表的非甾體解熱鎮痛葯;口服避孕葯;抗癌葯物;以多巴胺為代表的治療帕金森氏症葯物;治療哮喘的葯物等。美國FDA強化了對於臨床試驗的管理,而相對美國,歐洲政府對於葯物臨床試驗的管理比較松,要求醫生監督病人用葯後不良反應的情況。所以,歐洲的新葯上市速度比美國快,但是,歐洲葯物不良反應的情況也比美國嚴重。如由於美國FDA沒有批准反應停,在美國就沒有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美國的制葯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多種經營,如涉足香料、化妝品及其他消費品行業。

這個時期,在科學上理論設計(rational
design)比較有所發展,因為和一些疾病相關的酶、激素、神經傳遞物質的受體和底物的知識已經成為研究人體生物化學過程和生理過程的基礎知識;同時期的科學發現還涉及阻滯目標分子的功能。天然資源的研究方麵包括微生物產生的具有生物化學作用的物質。分子結構改變,即所謂me-too化合物的合成成為這個時期的特點。分子結構修飾的典型是卡托普利,代謝產物的典型是抗組胺葯特非那定。

1960-1970時代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突破有核磁共振譜,高效液相色譜,它們對於葯物發明也有很大的貢獻。計算機的發明也使復雜計算變得簡單。例如,傅立葉變換的計算。資料庫的建立也使得生產、臨床試驗、分析等對照品數據貯存,並可以進行結果的比較和分析。

因為使用了新的儀器設備和計算機,葯品管理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

在這個時期,葯品價格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因為原料價格和成品葯品價格差距很大。這個提案是由參議員Estes
Kefauver提出的。幾乎在同時,1961年歐洲傳出了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全球,包括歐洲、南美洲、亞洲有約10000兒童畸胎,原因是臨床試驗不適當及葯品審查不嚴。該產品是德國Gruenenthal制葯廠生產的。盡管1964年修改了1961年聯邦新葯審批辦法,最後的德國法規到1976年才實施,對新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加強了控制。英國為了應對類似危機,衛生部在1963年成立了葯物安全委員會(CSD)。它和政府密切配合,但是,不是一個立法機關,在臨床試驗前和臨床試驗中也不管理醫生和制葯界的行為。在1968年制定的葯品法中,規定了由葯品安全委員會控制

葯品新產品進入市場。

盡管沙利度胺沒有對美國造成傷害,但是,Kefauver等仍然提出提案,要求國會研究通過新法規,交叉批准葯品專利、葯品價格限制、葯品促銷等,以降低葯品價格;法規還應該涉及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准。1962年國會通過了FDA食品葯品化妝品法的Kefauver-Harris補充法規。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評價葯品的使用,FDA可以用新法規延期或不批准NDA新葯申請。制葯企業則因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臨床前試驗和臨床試驗。試驗病例數從原來的10例-100例增加到上千例以上。大型制葯企業在此時,抱怨新葯上市數量快速減少。有的制葯企業改變業務領域,轉行到諸如醫療器械、診斷試劑、光學儀器、化妝品、食品,甚至家用日常用品領域。美國制葯企業開始強化海外葯品銷售以及國際間科研合作,如與歐洲、南美和亞洲的合作。

市場競爭和企業兼並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時期,1980-現在

過去20年,制葯工業又有一系列新產品帶給市場,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葯物,抗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感染的葯物(特別是治療HIV和愛滋病的葯物),治療癌症的葯物等,在這個時期,生物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干擾素、白間素、促紅細胞生長素、單克隆抗體葯物等,可以模擬或支持人體免疫系統,過去從動物身體提取的胰島素已經可以用基因修飾的微生物中獲得高純度產品。

在科研方面有很多新方法產生,如計算機化學,組合化學,用生物技術高速化合物篩選方法等,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葯物研究,很多制葯企業都有自己的化合物資料庫。由於新葯物預測很困難,政府也通過法規控制進入制葯行業,所以新的制葯企業很少,而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已經成為制葯行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致力於結合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等新技術,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近年上市的新葯中超過30%是生物技術產品,在開發中的新葯項目有50%是生物技術產品,而且,經過1999-2002年的新經濟浪潮低谷後,生物技術企業已經進行了重新洗牌,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新的巨人,如安進公司,Genentech公司等。在生物技術領域美國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歐洲正在計劃增加研究開發投資。一些歐洲企業和美國制葯企業建立合資企業,或者在北美成立研究開發機構。新葯的開發盡管有很多手段,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所以可以說,新產品的產生是理論研究和運氣的結合,現今仍然沒有改變。

很多化合物的發現是先合成一系列可能有用的化合物,然後進行快速篩選,如物理分析,生物分析方法等,快速分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否和標的物結合和反應,毒性反應等。在這方面,制葯企業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但是其功效仍然眾說紛紜。

另一個很大的發現是遺傳工程師已經可以用DNA重組的方法制備目標微生物,可以產生所需要的化合物分子。這個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今後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用工程細胞進行基因修復。
在政策面上,1980年美國高等法院裁定遺傳技術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申請專利;國會通過了Bayh-Dole法案,允許聯邦資金資助的受益人也可以得到專利保護;同時,允許生物技術企業融資,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家上市的生物技術企業Genentech公司在上市2分鍾,股票就從35美元彪升到89元,可見當時市場對於生物技術企業的期望。
在這期間,有數以千計的生物技術企業獲得融資,包括上市、風險基金,歷史上從來沒有的現象包括終生科學家進入董事會,投資者深信生物技術企業承諾的將來的銷售和利潤,一些沒有經過測試的化合物都申請了專利。生物技術企業聲稱其產品可以治療現在的技術無法治療的諸如癌症、糖尿病、愛滋病等疾病。生物技術企業不斷有關閉,又有新企業誕生,2005年的今天,美國仍然有生物技術企業1500家。

歐洲在這方面仍然比較保守,生物技術企業誕生主要在1990年代中葉,至今歐洲仍然落後於美國,但是,在努力之中。

這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2000年起,很多所謂重磅炸彈式的產品專利到期,仿製葯制葯企業開始乘機發展,其中包括跨國制葯企業,如諾華制葯公司,它在大規模收購仿製葯企業;包括印度的制葯企業,已經走向世界,雖然道路並不平坦。2005-2008年還有350億美元商品名市場將換手,因為專利到期。美國2004年版桔皮書中收載的醫葯產品有10375個,其中7602個有仿製葯。

這個時期也是企業兼並的時代,1994年美國家用產品公司加入惠氏制葯公司;1995年葛蘭素制葯公司收購威康制葯公司,法瑪西亞制葯公司和普強制葯公司合並;1996年諾華制葯公司成立,原來是汽巴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1999年成立安萬特製葯公司,由赫斯特製葯公司和羅納普朗制葯公司組成;2000年,輝瑞制葯公司收購瓦納蘭百特製葯公司,2003年又收購法瑪西亞制葯公司;2004年安萬特製葯公司和賽諾菲制葯公司合並。世界前10位制葯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47%,而輝瑞制葯公司接近10%。說明制葯行業的壟斷性。但是,大企業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可能,傳統制葯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不會再來了。

制葯行業的將來

制葯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將加強合作和並購。

社會效益和企業利益仍然會有沖突,政府將協調這些問題。包括葯價控制,鼓勵使用仿製葯,加強葯物不良反應監管,防止葯品濫用等。醫療體制改革仍然將繼續進行。

生物技術企業逐漸成熟,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具備自我融資能力,以後部分生物技術企業將和跨國制葯企業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競爭。

制葯企業將更加專業化,致力於專門的治療領域或適應症。

研究開發的難度增加,臨床試驗的可靠性和准確性將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將遭遇訴訟。GMP和財務管理的法規符合性將受到企業的重視,管理部門如FDA、EMEA及SEC(美國證券委員會)將強化監管和管理,處罰力度也會加強。

⑧ 醫葯行業的基本情況

2000年醫葯工業(英文表述:Medical Instry)完成總產值2332億元,年均增長17.5%,高於九五計劃15%的目標。實現工業增加值578億元,年均增長15.5%。醫葯商業銷售總額完成1509億元,比1995年增加705億元,年均增長13.4%。醫葯商品進出口總額達64億美元,其中:出口3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8億美元,年均增長4.8%,醫葯外向型經濟逐步形成。醫葯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70億元,比1995年增加155億元,年均增長18.6%,實現利潤143.8億元,比1995年增加了94.3億元,年均增長24.5%,均超額完成九五計劃確定的18%的目標。醫葯商業實現利潤7.6億元,比1995年增長4億元,年均增長16.1%。醫葯行業實現了效益增長快於總量增長的局面,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變。
2009年第三終端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014億元,同比增長26.7%。
2010年8月醫葯行業收入及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速為25.69%、34.71%。 2.醫葯經濟結構有所改善。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醫葯行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兼並與重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醫葯企業規模過小、布局過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產集中度。醫葯行業已有25家企業進入國家520家大型企業的行列。醫葯工業銷售額前6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35.7%,比八五末的19.7%提高了16個百分點,一批優勢名牌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發展壯大。青黴素、維生素C、合成維生素E、阿斯匹林、撲熱息痛等大噸位產品的生產企業數量已大幅度減少。片劑、粉針劑、水針劑、輸液、膠囊5大類制劑前50家的生產集中度分別達到44.3%、97.6%、66.5%、58.9%和56.2%。
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按產值計算,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國有經濟從55%下降到36.1%。
醫葯流通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醫葯商業打破了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格局,產權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組建了一批較規范的股份制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經營方式開始轉變,總代理、總經銷,集中配貨,連鎖經營等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涌現,尤其是連鎖經營在九五期間有較大的發展,全國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200家醫葯連鎖企業,連鎖經營的葯店超過5000個。一批企業積極進行了醫葯電子商務的探索與試點。
西部地區的醫葯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四川己成為我國中葯生產大省,雲南、貴州、青海、甘肅、內蒙、廣西等省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已成為我國民族葯生產基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優化了地區經濟結構。 3.科教興葯取得一定成績。
醫葯行業貫徹科教興葯方針,加大了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力度,1999年新產品產值率達15.8%。九五期間,我國醫葯企業與科研單位共獲得各類新葯證書5043個,涉及2112個品種,其中國家一類新葯證書108個。
臨床上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的β內醯胺類系列產品在抗生素類化學原料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提高到1999年末的20.3%;一些緊缺的醫葯專用關鍵中間體如6-氨基青黴烷酸(6-APA)、7-氨基頭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醯氧基頭孢烷酸(7-ADCA)、異植物醇、三甲基氫醌等基本實現了替代進口。天然維生素E,羅紅黴素、阿齊黴素等重要產品實現了產業化,控釋、緩釋、透皮等新劑型有較大發展。
高效分離與純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技術、微囊化及靶向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在醫葯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青黴素產率已由八五末的0.7-0.8噸/年?立方米發酵容積提高到的1.0-1.1噸,維生素C的總收率由八五末的48%提高到60%左右;地塞米松生產採用生物脫氫新工藝,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不僅替代了進口,而且有批量出口。
中葯新產品開發加快,尤其是在治療與預防心腦血管、消化系統、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種有所突破。中葯杏靈顆粒、丹參滴丸已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的預審,並進入臨床試驗,為中葯進入國際市場又邁出了一步。藏葯等民族葯物也從少數民族地區走向了全國。
制葯裝備水平和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九五期間,有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設備如雙環流氣升式發酵反應器、動態提取設備、微孔濾膜過濾器等實現了產業化,並廣泛應用到制葯工業生產中。一批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到2000年底,有780多個制葯企業(車間、劑型)通過了GMP(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葯品質量有所提高。
醫療器械中的一些高、精、尖產品如磁共振、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裝置)、彩色B超等實現了產業化,中低能直線加速器等基本實現國產化,旋轉式伽瑪刀、數字減影成像系統、激光手術器、纖維光纖內窺鏡等能批量生產,符合國際技術標準的全中文直接數字化X線醫學影像系統在我國研製成功並投入了臨床應用,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臟激光治療儀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國家專利。醫療器械產品標准逐漸與國際標准接軌,零部件的配套采購已開始實現國際化,有近10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 4.對外開放取得明顯成績。
醫葯行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也是利用外資比較成功的行業。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葯公司都已在中國投資建廠。醫葯商業的中外合資試點工作正在順利進行。這些三資企業的建立,不僅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的經營方式與管理理念,對國內企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⑨ 醫葯的產業發展

制葯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以及醫葯電子商務產業是現代醫葯產業的支柱。
制葯產業
制葯是多學科理論及先進技術的相互結合,採用科學化、現代化的模式,研究、開發、生產葯品的過程。除了生物制葯外,化學葯和中葯在制葯產業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應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包括:生物醫學材料製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
第三方醫葯電子商務平台
第三方平台是獨立於買賣雙方的中立服務組織,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所需的各種服務的數字化平台,即提供葯品信息發布、在線采購、在線交易、在線支付、葯品跟蹤、配合地面倉儲和物流等醫葯流通全程服務,是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度協同的完整的醫葯電子商務服務模式,是公開、公平、公正的網上醫葯交易市場。 得益於新醫改穩步推進的帶動作用,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總體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2年上半年,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步下行。進入3季度以來,在「毒膠囊」效應趨緩和政府相繼出台《「十二五」期間衛生扶貧工作指導意見》、《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帶動下,醫葯行業市場景氣開始回升,醫葯製造業產銷增速扭轉了上半年以來持續下滑趨勢,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趨穩、產品銷售收入增速開始回升。其中,前三季度,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4.6%,比上半年回升0.3個百分點;醫葯製造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069.91億元,同比增長19.52%,比上半年提高0.45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我國累計醫葯品出口額89.5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8.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下降1.5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醫葯品單月進口額震盪下滑,但醫葯品進口額整體仍保持較高水平。前三季度,我國醫葯品累計進口額102.31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8.7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下降6.9個百分點。其中,單月進口額從7月的12.01億美元震盪下行至9月的11.23億美元。
展望2013年,一方面,葯品招標逐步趨於良性。「基葯招標」的「超低價中標」模式逐步改善,政府通過「基本葯物試行國家統一定價」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規避低價惡性競爭和各省的比價效應,有利於提高葯企的盈利能力。同時,即將出台的新版基葯目錄的擴容將帶動基層市場的持續增長,主要是由於基本葯物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基葯品種的增加無疑將會加大政府醫葯衛生投入比例。因此,預計2013年醫葯製造業利潤增速將繼續回升。
從長遠來看,國家工信部發布的《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發展目標為形成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企業,100個100億元企業,前100位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50%的目標。在上述政策鼓勵及行業競爭背景下,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凸顯企業規模的重要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將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
2012年,三年新醫改結束,醫葯行業進入後醫改時代。回首三年新醫改,政府不斷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中國醫葯市場整體擴容,中國醫葯產業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醫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行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78-2011年,醫葯工業規模年均遞增均處於15%以上,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
中國醫葯包裝的生產規模和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9年,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約為21%,2009年銷售收入達到402.05億元。隨著中國醫葯市場容量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預計2013年中國醫葯包裝市場將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達到660億元的規模。同時,由於國家加大對醫葯行業的兼並重組力度,受此影響,醫葯包裝行業的兼並重組也將進入高發期。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觀念的不斷提升,加之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未來,我國的醫葯包裝市場將會迎來較快的增長。資料顯示,2013-2017年,我國的醫葯包裝市場將會以11.5%的增速增長,預計到2017年,我國醫葯包裝市場規模將達到991億元。
中國已成為全球化學原料葯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之一,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葯物制劑生產國。中國已成為世界疫苗產品的最大生產國,國產疫苗在滿足國內居民防病、治病的同時,已開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疫苗產品,用於其他國家的疾病預防。中葯是中國醫葯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產學研各界的廣泛認同。
隨著醫葯商業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醫葯商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醫葯商業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醫葯商業企業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醫葯商業中的翹楚! 2013年上半年醫葯行業政策:有揚有抑,穩中求變
政策變革必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必然有揚有抑。
揚的是,扶持中醫葯、生物醫葯發展;基葯制度糾偏「質量優先、價格合理」;新版基葯目錄擴容;二三級醫院配備使用基葯;三保合一、大病保障、增加醫療衛生投入、提高報銷水平等。這些政策措施有利於民眾醫療需求的釋放,明確了對醫葯行業發展重點的扶持,對醫葯行業整體利好。
抑的是,葯品降價、限抗、對葯品質量的嚴格監管、環保帶來的成本壓力、醫保控費等。不利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尤其是廣東葯品交易新規(徵求意見稿)的出台,令市場一度悲觀情緒彌漫。
回顧醫改以來的行業政策,我們認為,政府的政策主線明晰:以民生為導向,既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實問題,又要推動醫葯行業的健康發展。對醫葯行業而言,政策的後果是:通過降價加劇醫葯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淘汰低水平企業,通過行業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注重研發、創新,抑揚並舉,使優秀企業在行業的分化整合中脫穎而出。

閱讀全文

與醫葯產業發展的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