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首先,文化產業是來自於美國,而美國屬於經濟發達的國家,對於他們而言,早已不再去版關心文化的缺失權及產業鏈的斷鏈;而我國,還屬於發展中的國家,由於時代經濟的發展,帶動一線城市也逐步走向經濟生活,邁向小康,可恰恰是發展了經濟,卻忽略了文化本質,因為只有文化能推動產業,而產業帶動經濟,經濟又惠之於民,惠之於國。有北京開始,從十二五規劃發展以來,逐步面向各省市推動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打造文化根基,建設文化根本,推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形成有規模的產業園區,帶動當地經濟逐步提升;這是國家的工作,也是各的工作,因為這樣推動了中小型的發展,推動了行業經濟發展,提升了各省市稅收經濟,解決了就業人群。
2. 說明如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要想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首先就要立法尊重知識產權,否則假冒偽劣充斥市場的話,文化產業想成為支柱產業都難。
第二,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難點在於缺乏資金,有錢人是否願意投資於文化產業這都要看該產業是否值得投資。畢竟,文化產業不像其他實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資金回籠快,前瞻性相對較弱。
第三,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人才配合,缺乏創意人才,是我國目前各行業發展的瓶頸。從教授抄襲學生的作品得獎來看,我國的人才儲備實在堪虞。
解決上述三大難題,才有可能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3. 我國應如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您這個問題是一個大議題,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現在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還是仍舊非房地產莫屬,一定意義上來說,是被房地產行業綁架了。推動文化產業,出了從旅遊方面推進進度以外,還可以大力發展影視、動漫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畢竟由於越來越高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層次的需求是越來越大的。
4. 怎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都要根據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予以推進。具體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應該:
一是加強研究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研究自身產業發展的規律等,都做得還不夠。我們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要根據當地實際,尋找不同的推進方式。
二是要有「文化」意識。在我們國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質和作用,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基本作用。
三是推動產業和文化的結合。在充分認識文化的作用的基礎上研究文化和產業結合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是克服浮躁心態。現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資做項目、建園區、建主題公園等
5. 我國為什麼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優化文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1.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以更好發揮文化在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中的積極作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從而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2.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文化消費正成為人民日益重要的消費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才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進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3.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文化產業是一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需求強、消費空間大、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的綠色朝陽產業,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對於增加就業、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以及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進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
6. 為什麼講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
通過各種途徑將最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從而不僅改變全球文化的語境、轉移世界傳播的重心,而且能夠以本土性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異質性文化稀釋同質性文化,
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將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第四,掌握和把度好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互動的合理張力。對抗和消解全球性的同質文化,必須站在文化平等的立場上,使本土性與全球性之間的互動關系保持著一種科學、
合理的張力,站在本土性與全球性相結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場上進行權利平等的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社會的共同進步。
第五,要立足於科學繼承傳統文化,從容應對全球化挑戰。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一種根基,應該說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
我們應該看到追究傳統文化應該是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個精華與糟粕並存的龐雜的文化積累的過程。
我覺得現在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沒有完全清除封建文化消極的影響。比如說像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人身依附關系,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加以批判,要予以摒棄。
7. 文化產業怎樣才能成為支柱產業
■當今世界,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設包含事業和產業兩個方面,它們相對獨立,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隨著文化生產力理論的深入人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已成為既定國策。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去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直接把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到與國家其他支柱產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央一系列有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然,像其他領域一樣,文化產業在發展中也呈現出一些矛盾和問題。它們有的是體制機制問題,有的是思想觀念問題,要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大跨越,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各地決策層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有較大提高,但還不平衡,要堅定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並將文化發展納入幹部年度考核體系。 文化包含著物質層面的符號體系、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系、行為層面的制度體系。文化不僅是軟實力,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表現。近年來,各地決策層對於文化、文化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有較大提高,對文化強國戰略理解日益深入,多數能夠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政策,主動開創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但是,受到各地所處發展階段的限制,以及經濟指標和考核機制的影響,一些地方決策者認為發展文化產業風險大、周期長、回報率不高;還有的官員把文化看作軟指標,把經濟看作硬指標,存在「應付」情緒。 因此建議:一是各級領導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二是鼓勵幹部多到文化產業發展好的地區考察取經,克服發展文化產業的消極情緒;三是增強危機意識,認識到資源優勢不會自動轉化為產業優勢,特別是非物質性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公共財富,誰先開發,誰先得益;四是將文化發展指標與經濟指標一樣,納入幹部年度考核體系,激勵幹部發展文化事業、產業的積極性。 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企業集團,培育優勢產業,完善產業布局等方面還很不足,亟待全面整合。 全國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是在若干方面尚存在不足。一是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力度不夠,尤其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缺乏按照現代產業觀點的打造,優勢地位不凸顯。二是有些文化產業項目開發缺乏市場分析與科學論證,盲目上馬,並且項目建設類型單一,過分集中在文化地產、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三是在文化產業布局上缺乏總體規劃,難以形成貫通的產業鏈條。四是各地產業布局差異性不夠,在產業政策、項目設置、發展目標、龍頭企業設定方面趨同。 因此建議借制定「十二五」規劃之機,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進行整合。 其一,對國家文化資源做全面分析,為長期開發設定邊界條件。對文化產業建設項目——特別是園區、公園類的硬體建設項目嚴格遵照《土地法》、《文物保護法》和上級部門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等設定的邊界條件,堅持科學論證、審慎上馬,無愧先人和後世子孫。 其二,對文化產業發展做全面調研,為長期開發打好經濟基礎。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預期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行業,鼓勵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融合、兼並、重組,力求改變目前「散」「小」「弱」的現狀;推進文化資源配置的現代化、國際化、市場化程度,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 其三,對文化產業優勢領域進行選擇,為持續快速增長培植主導產業。要對不同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實現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整合。各地應找准自身在全國乃至全球同行業中的優勢,可以具體到產業鏈條中的某些環節,不求全,不貪大,重點突破,有的放矢。 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近年來,各地著眼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強力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人事、勞動、分配製度等配套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利益糾纏的現象在某些領域還很突出。 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建議在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下,突出對本地文化產業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業務拓展,打破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界限,通過產業杠桿鼓勵多方投入公共文化項目;同時以2010年為關鍵期,對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文化產業機制創新、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等設立定量目標,為「十二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提供參照與基礎。 相比較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省份在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中西部省份的文化資源並不亞於沿海和東部發達省份,但當前中西部省份的文化產業規模佔GDP比重大大低於沿海和東部發達省份,尤其在利用高新技術的新興文化業態發展方面明顯不足。這裡面既有資金投入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向的差異。為了推動中西部文化科技創新,應重視國家長中短期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以及政策法規的研究與制定,為文化科技研究與應用提供支持和引導。 因此建議:一是確立為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除了對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究與使用之外,要積極研發和應用材料科學、科技考古、藝術設計、地質科學等學科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動傳統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科技水平。 二是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中西部文化產業的結合,密切與本地和發達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針對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以省校、市校的戰略合作方式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三是制定文化產業科技發展的保障措施,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專項獎勵,鼓勵在中西部地區發展與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新興文化業態,獎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文化產品;對高新科技的應用給予傾斜性政策與資金扶持。
8. 我國什麼時候確定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但不是支柱產業。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9. 為什麼要將文化產業作為支柱型產業
支柱產業有很多,包括電力工業,旅遊.
電力工業,西部大開發的契機,「西電東送」使貴州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力強勁拉動經濟增長 ,「黔電送粵」協議簽訂後,貴州當即開工建設「四水四火」共538萬千瓦的電源項目,總投資約300億元。2003年進入投產高峰後,由於這批項目不能滿足「十五」期間送電廣東省400萬千瓦、「十一五」期間再增送廣東400萬千瓦和省內用電的需求,全省又開工(或進入施工准備)11個共1584萬千瓦的電源項目,總投資620億元以上。如果加上總數2340萬噸大型煤礦和數百家中小型煤礦建設的投資,全省僅電力和與電力直接相關的煤礦的建設投資就大大超過了1000億元,預計將達1300億元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集中了這么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在貴州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在全國各省、市、區的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旅遊業,從2005年,貴州旅遊收入以49.85%的速度實現前所未有的高增長,全年旅遊總收入達250億元,充分展示了貴州旅遊資源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不可替代性,昭示了貴州旅遊業能夠成為黃金產業的燦爛前景。最具閃光點的黃果樹瀑布節、「十一」黃金周、春節黃金周、文化精品「多彩貴州風」,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遊客,成為貴州旅遊的助推器。旅遊業必然成為貴州最具比較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產業。實踐證明,旅遊產業是我省的黃金產業,最有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發展旅遊產業,是我省依託特色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綜合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把我省建設成為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旅遊大省,加快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我省支柱產業」的總體目標,是從省情出發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決策,奠定了旅遊業在貴州經濟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當前,貴州旅遊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從總體上看,把我省建設成為旅遊大省,時機已經成熟。西部大開發的成效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發展旅遊業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中國成為旅遊大國為我們提供了機遇,我省旅遊業有了良好的基礎,各級領導對發展旅遊業高度重視。我省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觀,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悠遠凝重的歷史文化,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加之日漸看好的市場前景,決定了旅遊業必然會成為貴州最具比較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產業,完全有希望成為旅遊大省。
旅遊業可以成為率先實現貴州歷史性跨越發展目標的產業。旅遊業在貴州經濟發展中在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中,一再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優勢,市場的比較優勢、資源的比較優勢日益彰顯出來。我省旅遊業已連續五年持續穩定地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十五」末年更是達到了35%的高增長,圓滿完成「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增長25%的總體目標。旅遊總收入在全省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增加1.05個百分點。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省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13%,在全國已經處於比較高的水平。在我省經濟發展中,旅遊業確實具有「吹糠見米」之功效。
觀念創新的程度,決定發展的深度;工作落實的力度,決定發展的高度。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善於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努力實現旅遊業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旅遊產業興,旅遊大省立。
10.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原因
目前是,樓市、股市還是支柱,股市不爭氣,樓市太泡沫,不能指望。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將文化產業提出來了。這既是一個話題,也是一個希望,但願文化產業能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