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指的是什麼,謝謝.
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
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製造產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1)文化產業構成擴展閱讀:
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
這17個部門為:
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
B、漁業;
C、采礦及採石;
D、製造業;
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
F、建築業;
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
H、旅館和餐館;
I、運輸、倉儲和通信;
J、金融中介;
K、房地產、租賃業;
L、公共管理和國防;
M、教育;
N、保健和社會工作;
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
P、家庭僱工;
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⑵ 文化產業具體由什麼項目組成
文化產業的分類現在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包括的范圍就更廣了,各國的差距很大。
英國的「創意產業」包括13個行業即: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等。
美國分為文化藝術、音樂唱片、出版業、影視業、傳媒業、網路服務業等。
中國的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層的分發。每層個包括不同的文化產業門類。核心層有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廣播影視。外圍層有文化藝術服務、網路文化服務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相關文化產業層有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⑶ 文化產業結構與文化產業組織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產業的概念產業是社會分工現象,它作為經濟單位,介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是屬於中觀經濟的范疇.它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又是同類企業的集合.但是由於產業的內容十分復雜,至今尚無統一的嚴謹的定義.因此,對產業含義進一步給以質和量的規定是有必要的w首先,產業是歷史范疇,是伴隨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深化而產生和不斷擴展的.從社會分工來說,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現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礎上發生的.其次,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於社會分工的主導形式轉換和不斷地向深層發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層次的產業范疇.再次,產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產業和產業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聯系,形成自變與應變之間的函數運動,使全部產業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產業的存在,會成為其它產業出現和發展的條件,一個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其他產業的變化.結構的概念「結構」一詞的涵義是指某個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狀態.它較早地被應用於自然科學中.在經濟領域,產業結構這個概念始於20世紀40年代.產業結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察:一是從「質」的角度動態地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起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的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從而形成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二是從「量」的角度靜態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時期內產業間聯系與聯系方式的技術經濟數量比例關系,即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量的比例關系,從而形成產業關聯理論.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v產業結構理論的思想淵源
⑷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點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1.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2.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⑸ 旅遊業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旅遊業由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組成。
相關介紹:
1.旅遊資源:
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
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
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5)文化產業構成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由於旅遊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旅遊者進行旅行游覽的消費需要。其行業的基本特徵是非生產性的,所以又稱無煙工業。
旅遊業從整體上看,它不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而是憑借旅遊資源,利用旅遊設施,提供食、住、行、游、娛、購的勞務活動,去滿足旅遊者旅行游覽消費的需要。所以也稱為無形貿易。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 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⑹ 文化產業創意是由兩種基本思維形式構成的
發散 收斂
⑺ 影視文化產業鏈的構成是怎樣的
有文化或有影視基地,對應的劇本,合適的導演和演員,市場的推手,穩定的消費群體
⑻ 一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政策由哪些內部層次構成
在經歷了多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市場的狂轟濫炸之後,近幾年又迎來了以「大長今」為標志的「韓流」的侵襲。這一切對於普通民眾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禮和審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對於擁有五千年文明史並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中國,這也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震撼和沖擊,足以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
一個有著深厚文化自省意識的民族,通常會不斷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適價值內核及其傳播傳承的問題。文化的積累與發展通常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展現出活力與豐富性。遺憾的是,中國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認同、傳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在一個比較模糊與猶豫的狀態中。
我們經常在各級政府的報告中讀到類似於這樣的句子:「我們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然而一個小小的韓國,在經歷了1997年金融風暴後,只花了短短幾年時間用他們創造的音樂、電影、電視等文化作品不僅席捲了東南亞,還進入了歐美市場,成為了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的一支生力軍。他們不需要抽象的口號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在當代世界范圍中的表現
在上個世紀,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國,佔全球文化商品出口總額的5514%,同時它們成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占文化商品進口額的47%。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成為了文化商品的進出口大國,但遺憾的是中國出口的文化5%以上是游戲設備、文教娛樂和體育器材,這確實與中國近年來作為全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相吻合,卻與中國是一個有最悠久文化歷史傳統的國家這一地位不相宜。
中國的實物商品貿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貿易比例約為1:1;21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的比例約為1:1。1992年以來,我國購進俄羅斯版權為世界第一,而向俄羅斯輸出版權幾乎為零。1998年我國高達3億元以上的圖書銷售中,出口才2萬元。22年,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14倍。在表演、電影、音像製品、會展、期刊、報紙展覽等產業中,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特別是無論哪種級別和內容的文化慶典活動、會展和交易活動,我們都會看到外國文化團體的參與和文化產品的引進,不僅大大擠壓了中國文化的話語空間,同時也形成了更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貿易一直停留在小規模、低檔次、低效益的水平。當代世界的貿易發展潮流是服務貿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為國際服務貿易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文化貿易的比重又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徵是知識在全球范圍的交流越來越多,知識和文化產品的服務貿易比重不斷增加。如美國25年以版權和授權費用的出口增長達到近5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了運輸服務和軍售。通過比較我們感受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成為了我們研究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的動力。
二、改善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建議
如何改善中國文化貿易,這要進行全方面的系統的審視,因為「文化」這個概念的寬泛性以及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人們對於文化產品貿易在認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務貿易困難得多。
(一)加深對文化概念和文化貿易的認知
「文化」有多種解釋,大致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文化行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類的物質生產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產品和意識形態。狹義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識和精神產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識形態的積淀。
在探索文化對於人類生存狀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時,我們希望從廣義的文化視野出發,將人類文明進程中所積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來看待。但是在我們研究文化貿易時,我們又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狹義文化的語境中對文化的內涵進行有限的詮釋,將文化看成是人類各種制度和觀念的成果。只有這樣,方可區別於其他物質領域的商品生產與貿易。
文化貿易屬於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服務貿易,它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活動。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同時也具有精神和意識形態屬性。由於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層次性,因此人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對外文化貿易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能夠傳播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不僅版權熱賣於世界各地,獲得了象三星、現代公司一樣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向世界傳播了韓國人堅持誠信、尊重傳統、銳意改革、不畏艱難的勵志精神。好萊塢電影風行全球,將美國式的民主和個人主義的道德觀念向全球推廣,它的影響力決不只是支撐了美國的文化產業,而是形成了全球意義的話語權力。因此,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對文化貿易的功能、意義和價值的認知還要普遍提升。這不僅僅是作為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存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和精神資源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世界人民享受中國文化成果,使我國在經濟政治等多種領域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力。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二) 發展對外文化貿易, 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在經濟增長中, 我國產業結構呈現出不太合理的狀態, 第三產業在總量上的比重偏低, 嚴重製約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目前, 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達到7%以上, 而我國只有34%左右。文化貿易對第三產業的貢獻不僅是總量上的增加, 更是內部結構的升級和完善。全球服務部門按國際服務貿易分類標准, 有八個大類142個服務項目, 其中的四個大類是文化、體育及娛樂服務。文化服務貿易還包括第一大類商品服務中的F類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類通信服務中D類的視聽服務, 這是經過日內瓦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的分類。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產品和項目的交流, 屬於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品貿易的平台是構建在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上的。在建構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達國家, 教育產業的發展除了為數不多的公共財政支撐的公立學校外,社會力量辦學和市場化經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如美國的迪士尼樂園、NBA 籃球運動通過向全世界的滲透為美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薈萃的優勢,在聯賽空餘時間造訪中國大陸、香港等進行文化貿易,既獲得了很大商業利益,又傳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這些都說明文化是可以作為也是應該作為一種產業進行生產與貿易的。
要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就要建構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要用市場的觀念和手段去打造。這就要改變多年來中國各級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所習慣運用的行政思維和行政手段。我們需要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規劃和管理, 如盡快建立一套動態有效的文化產業運行機制, 制定有利於促進文化產品生產和貿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貿易的項目審批、外匯管理、商品結構、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嚴格按照被認可的體制和法律框架辦事, 而不是由某一個文化管理部門簡單的個人意志去掌握該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權力。同時我們的體制設計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企業提供一個有法可依、有政策導向、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教育、文化、體育、出版、會展在計劃經濟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政府公權力管轄最直接最嚴格的領域, 它甚至形成了某種政府對文化資源的壟斷, 但對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果。因此我們仍然要象其他產業發展模式一樣, 放開搞活中國的文化產業和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當市場的力量產生偏差時, 政府應該有辦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調整和規范。如美國為了防止電影市場因為壟斷而削弱競爭, 政府嚴格限制國內電影產業的壟斷, 不允許建立從創意、製片到發行放映的垂直壟斷企業。韓國前幾年金融危機發生後,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先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 短短幾年的市場化運作, 文化企業象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 形成了十分活躍的文化產業生產和貿易局面。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外國文化產業發展體制和文化貿易策略, 同時也應該借鑒我國二十多年來外貿體制改革的經驗。
(三) 整合文化產業資源, 實施品牌戰略, 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地大物博, 人口眾多, 又具有從未中斷過的文化積淀。眾多的文化工作者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貿易的基礎。但是中國的文化企業數量多, 層次低, 資本缺乏, 規模太小。前些年雖然經歷了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制的變革, 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業, 但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不高, 不具有品牌優勢。
面對國外媒體大規模兼並重組勢頭, 中國文化產業要加快重組步伐, 打破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所有制之間的界限, 通過聯合、兼並、重組等資本運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業集團, 實現企業規模經營和資源優化配置, 建立企業品牌和文化產品品牌,進軍國際市場。
我們從好萊塢的大成本製作電影、著名品牌廣告、國際文化活動可以看出, 文化產品的製造需要大量資本, 有時候為了幾秒鍾的效果會耗資上億元, 這對於分散作業的小規模公司是無法承受的;其次, 文化產品製作過程中高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技術的開發費用很大; 同時文化產品信賴的主要資源是高水平人才,他們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數字。這要求文化企業要有一定的資本和規模,即使是小成本製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它們的推廣和傳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錢。當然文化產品原回報也是很豐厚的。中國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大製作的電影、戲劇,但還只是簡單在形式上對西方藝術的模仿,由於內容上的單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響。
文化產品與傳統商品的消費特點是不同的, 普通商品的消費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而對於文化產品的欣賞並非如此, 一個主題或一個概念被千百年來的藝術家用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演繹也會引起人的欣賞慾望, 並且傳播越廣越遠越能被人所接受。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希臘故事、神話、戲劇和雕塑被全世界廣泛傳播而倍受青睞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單位的實物資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 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額越少, 可是文化資源, 消費的人越多產生的文化觀念和快樂會越多,積淀下來的文化資源會令效用遞增。足球、NBA、電影節等帶給億萬人的快樂可以更加強化對它們的渴求。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同時也啟發我們的新思維。
我們要敢於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形式進行包裝和演繹。我們不怕這種文化資源有多古老, 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加入現代元素就一定能使其煥發青春。這其實為我們大規模、高投入的製作奠定了好的基礎。
⑼ 市政管理學中城市文化構成具有哪些同質性
城市文化結構是指構成城市文化的種類企業在城市文化體系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般地,某地區的城市文化應該有龍頭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的增長,有一兩個產業為主體和支撐,重點開發和扶持少量優勢產來,並以若干產業為補充。
城市文化結構的確定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總的來講包括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大的方面 。自我因素包括資源優勢、從才優勢、環境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外部因素主要指一定地域范圍內,本地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產業和社會功能分工關系 , 目標是與這些地區形成產業和功能 上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