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全面推動工業製造業轉型升級的
凜冽的寒風刮過中國製造業的上空,所到之處,皆是北方,如同上帝之鞭的鐵蹄,所過之地,寸草不生,如今的行業環境,就像冰與火交匯而成的煉獄,只留下一個個製造業企業在其中哀嚎。看看東南沿海那一排排破舊的廠房,斷壁殘垣似乎回憶著它過去的榮光,造成這一切的是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正在逐年變高,這些原本就利潤稀薄的低端製造業企業再無法負荷變高的勞動力成本,遵循著追逐利潤的本能,他們只能紛紛外遷,去尋覓下一個歸宿。不僅低端製造業如此,在中高端領域也上演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國外企業漸漸發現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越來越復雜,他們展現自己的慾望越來越強烈,這使得他們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同時國外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大量的同類型產品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國市場這塊蛋糕越來越難以下咽,盡管他看起來依舊如此誘人,一不小心還有可能崩掉顆牙齒。因此許多國外資金紛紛選擇迴流母國,留給中國製造業的就是這樣一個嚴寒的北國。
中國的製造業如同一個胖子,被一個又一個的「激素」刺激的體態虛胖,大而不強。一是創新性不強,大多數製造業企業仍然在拼人力,拼消耗,即使引入外國的大品牌,也沒有掌握生產的核心技術,這誠然有外國技術保護和商業壁壘的客觀原因,但內部因素也不容忽視。我們對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外國相比依舊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數企業都缺乏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的熱情和實力,外國的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和工廠,新技術的誕生能很快的進入應用階段,實用性也更強,而我國的技術創新卻大多來源於大學或研究所,這更偏向於理論和學術的研究,在技術應用層面依然有所缺失。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我國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存在很大的缺口,大多數技術工種依然靠傳統的師傅帶徒弟以及經驗的積累,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思考。使得製造業企業的高級技術工人的用工缺口很大,然而德國等傳統製造強國的經驗卻告訴我們他們才是技術發展的主力。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這是粗放式生產方式所帶來的惡果,因為受到技術、資金等等條件的限制,企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這如同慢性毒葯,在慢慢侵蝕中國的製造業,他所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窮則思變,中國的製造業離山窮水盡尚有一步之遙,眾多要素如同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火種,散發的光亮雖然微弱,卻孕育著希望。我們慶幸的是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這令外國企業垂涎不已,穩定增長的經濟形勢讓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逐漸增長,觀念的轉變使人們的消費慾望不斷變強,這令所有企業為之側目。這塊甜美的蛋糕周圍環繞著的是一雙雙飢渴、貪婪的眼睛,所有人都恨不得撲上去將它一口吃下。近水樓台卻不能先得月,那就是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引用領袖的一句話:"市場就在那,我們不去佔領它,競爭對手就會去佔領它。"我們是否擁有佔領它的實力呢?是的,我們擁有……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中國工業擁有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條。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天、高鐵,這樣就可以隨時就地取材,整裝待發。我國龐大的人口帶來的不僅僅是廣闊的市場,也同時提供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盡管這個資源的成本在不斷的升高,但它的素質也在不斷的提高,這得益於政府持續的對教育的投入和發展。令我們自豪的是我們的政府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獨特優勢,過去漫長歷史的斗爭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一點,現如今從《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編制中的《中國製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中國政府相關的規劃出台的越來越緊密!另外地方政府也已在發力,各地對於相關新興產業也給予大力扶持,這都對於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和起飛提供了平坦寬闊的跑道,只等製造業插上雙翼向未來沖刺!
製造業的轉型,中國最缺什麼?是對科技的虔誠信仰,還有對創新的原始沖動,我們應該將這一切刻進靈魂,但這仍任重而道遠。國人大多還停留在「小商小販」的階段,對金錢的過度追求使得熱錢流向哪裡,人們就往哪裡涌,製造業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蟄伏、發展,等待著那一鳴驚人的一天。平靜海面下的暗流最終可能形成洶涌的海嘯,東南亞蝴蝶扇動的翅膀也可能在大洋彼岸形成颶風,當製造業轉型完成的那一天,商業模式將被重構,現有的消費關系和價值鏈條將被摧毀,我們將何去何從,我們真的准備好了么?
現如今,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工業4.0」,我國也相應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以及「互聯網+」等戰略方針,這些理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都在飛速的傳播。可以說他們已經為製造業的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持,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作為新鮮出爐的理論,帶有濃厚的中國色彩,對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製造業想要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推進自主創新,必須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內生增長的基礎上,提高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發展方向,打造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製造產業。簡單來說,我們聚焦在三個層面:關注人才、關注科技、關注產品。
想要實現製造業的轉型,人才是基礎。必須要有專業的人才配套,這要求我們建立強大的專業人才儲備。從企業層面來說,要為優秀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
制度。從教育層面來說,高校要積極參與專項行動,提供戰略研究和技術咨詢,要鼓勵建設知識共享平台,開設「兩化」融合的網路公開課程,結合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聯合企業共建實訓基地,開展實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例如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目前國內的儀征技師學院為上海大眾按照德國標准提供機電一體化方面培訓,其模式參照了雙元制,前兩年在學院學習,後一年在大眾工作.想要實現製造業的轉型,技術和科技是核心。想要實現「彎道超車」,低端化的產品是達不到要求的。當昔日的成本優勢不再的情況下,能否構築新的比較優勢將成為影響我國製造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重點。我國擁有龐大的傳統製造業基礎,並且已經形成了相應的產業生態體系。我們必須在傳統製造業的自動化改造的基礎上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製造業的深度融合,簡單來說就是智慧製造。如同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其信息技術軟體產品MES、WMS等能幫助企業進行智能化生產從而實現從市場分析、生產管理、加工裝配、銷售、維修、服務到回收再生的全過程覆蓋,實現了從人、技術、管理、信息的四維集成,到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識流的集成交匯。
想要實現製造業的轉型,產品是核心。我們必須由低成本轉為差異化的競爭,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已經耗盡了消費者的熱情,它們已經無法在對消費者形成一丁點的吸引力。消費者的需求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企業總要面臨各種壓力做出最匹配用戶需求的產品才能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製造業的轉型勢必帶來從標准化生產到個性化定製的轉變,柔性生產和信息處理將成為企業必定面臨的挑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順水行舟,不劃則慢,殘酷的現實逼迫著我們前進。中國製造業轉型的基礎已經形成,各企業已經在跑道起點上就位,等待著發令槍響的那一刻。更有不少企業已經撒開腳丫子,向前飛奔,搶佔了先機。奔跑吧,兄弟!中國製造業轉型的號角就在今天響起,你准備好迎接挑戰了么?
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網路搜盈飛無限,登陸官網,您可以了解更多關於質量管理的最新資訊。
㈡ 如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產業升級
一、以優化經濟結構為目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當前總體經濟形勢處於深度調整的關鍵時期,城東街道著重從注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結構改善和質量提升等入手,努力構建集約型、創新型和高端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是立足轄區發展實際,圍繞機械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做精做強支柱企業。以工陶、魯耐、強大、福顏為龍頭的傳統優勢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達48 %。二是集中扶持新穎感測器、孟友鋼化玻璃、大通科技、康貝醫療器械等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發展,著力培育起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發展後勁足的新型工業企業,目前,轄區高新技術企業增至 6 家。三是積極突破發展空間狹小的瓶頸,不斷尋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以銀座商城、特信集團為中心,輻射帶動博山美食園、中心路沿路商貿圈以及瓏山路商業集中區的提檔升級,2013年,轄區服務業零售額達 16億元,服務業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二、以調整產業布局為抓手,培育新的增長點。當前的城東仍處於工業化升級、社會結構轉型和現代化步伐加快的重要階段,因此,城東街道在加快轉型發展中緊跟市、區經濟整體發展的動態和趨勢,形成准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產業,實行差異化發展,規避同質競爭,全力打造獨具城東特色的產業鏈。城東街道目前經濟的發展格局,總體以五嶺路為界較為清晰地呈現南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服務業集中區和北以五龍、後峪、良庄、安上四個社區工業園為重點的工業集中區兩大板塊。結合全區總體發展規劃,城東街道重點規劃發展兩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北部以蓮花山森林公園為核心輻射發展,加快建設三泉山旅遊度假區,積極發展餐飲、商住、休閑、娛樂等旅遊配套產業,實現服務業的北向擴張,形成新的第三產業經濟增長點,近年來,街道旅遊業發展投入每年都在300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加快區東外環路建設步伐,在沿路以東規劃新型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第二產業經濟增長點。
三、以載體建設為重點,努力拓展發展空間。目前,土地、資源、交通和環保等問題對轄區的經濟發展制約明顯。城東街道立足轄區實際,積極破解制約難題。一是積極推動路網建設,不斷提升區域的承載功能。圍繞轄區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進一步加大與上級部門的協調力度,積極實施五嶺路北延、東過境路南沿等道路建設工程,緩解城區的道路交通壓力。完成博礬路、後峪工業園路等20條轄區主幹道及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切實解決部分特色街區的交通擁堵問題;二是積極盤活動存量土地。採取分類不同的盤活方案,積極穩妥地對淄礦集團、後峪工業園、魯耐窯業、瓏山集團等企業近500畝閑置土地進行盤活,破解經濟發展用地瓶頸制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招商選資引進一些對地方財政貢獻大、資源佔用少、適合城東發展的項目,使轄區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提高轄區經濟實體的承載力和競爭力。
㈢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要堅持走的新型發展道路
選C,我們現在的提法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用工業化加速信息化,用信息化促進工業化轉型升級,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㈣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㈤ 怎麼才能推動產業鏈發展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貳00吧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中國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中國絡、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中國建設,優化電中國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中國,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㈥ 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㈦ 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必要性
《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戰略》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根本途徑
表面來看,一個「文化多樣性」的世界是和諧的、合理的,但這只是一個理想的假設。每天都有許多強勢文化的符號在傳向世界各地,同時又有許多弱勢文化符號在消失。這種此消彼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無論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試圖重新崛起,還是中國文化作為一個曾經輝煌而今又明顯處於弱勢的文化再次復興,都將是充滿艱辛的逆流而上。鑒於此,在眾多的研究者把筆墨放在文化產業的集群化、集團化、整合購並、投融資體系、高科技融入等方面的時候,《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戰略》把目光投向了作為文化產業資本動力和營銷路徑以及核心價值的文化因素上,並最終提出了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的三大戰略。
㈧ 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㈨ 行業媒體推動產業發展
潘沐閑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大眾媒體傳播已經不能滿足行業和企業的宣傳需要,一種專業的以服務行業和企業為己任的媒體——行業媒體出現在公眾面前,成為行業和企業宣傳的重要載體,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快速發展,珠寶行業媒體也應運而生,它們是珠寶圈內信息交流的平台。行業媒體的信息及時、准確、專業、有深度,是珠寶首飾企業在建立分銷網路、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最佳選擇。對行業信息的傳遞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交流作用,為行業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階段
1.1雛形和興起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珠寶行業迅猛發展,珠寶首飾企業在生產、銷售和產品市場上有很多信息需要溝通,急需專業媒體來引導宣傳行業,這就催生了建立在珠寶首飾行業基礎之上的媒體。媒體只立足珠寶首飾行業,專門報道這個行業的生產發展、新工藝、新設計、新產品、銷售價格、市場需求等信息,形成早期的珠寶行業媒體。如《中國寶玉石》、《中國黃金報》、《中國寶石》、《寶玉石周刊》就是在這情況下出現的,它們為推動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2專業化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6年之間,珠寶行業發展到另一個高峰期,這樣導致從生產商到經銷商之間,從經銷商到消費者之間,都有龐大的信息需要傳遞,現有的媒體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和行業機構宣傳的需要了。這就促使《鳳凰珠寶》、《深圳珠寶》、《時尚珠寶》、《財富珠寶》、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興起。這些媒體增加了一些行業新聞和產品信息,專業性、技術性更強;行業媒體開始了網路信息化的資訊平台的建設,都開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優勢地位。
1.3縱深多元化發展階段
2006年後至今,一方面網路信息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紙質報刊雜志成本高,而且發行覆蓋面總是有局限性。加上其他方面資本的不斷湧入,僅僅靠廣告收入來維持經營變得艱難,這就促使各行業媒體不斷地向多方面發展。
有些資深的廣告媒體公司注重行業資料庫的建立和積累,注重廣告信息發布的平台效應,並且開始建立珠寶網站平台,為行業客戶提供新的服務方式,公司媒體形成了,如中港珠寶網、國際珠寶網、中國玉石網等,還有一些珠寶公司,如七彩雲南、東方曉鳴、海潤珍珠等都辦起了企業刊物,這對宣揚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這個時候具有行業特色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深圳珠寶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網及各省市珠寶協會網站等協會機構網路平台紛紛建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的珠寶通訊、省級珠寶協會主辦的相應的珠寶雜志等應運而生,它們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行業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的平台。
為了突破受眾狹窄、發行量低、滿足大眾消費者的市場經濟需求,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中國最具實力的時尚傳媒集團共同創辦了《芭莎珠寶》,作為中國雜志市場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它將珠寶與時尚、服裝相結合,創造了珠寶的時尚風潮,它開啟了珠寶的行業媒體新時代。
2.珠寶行業媒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行業媒體和行業的關系,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關系。行業媒體依附於行業而發展,行業發展有賴於行業媒體的傳播和啟蒙功能,行業發展催化著行業媒體的作用。到現在為止,珠寶專業媒體、時尚媒體、協會媒體、公司媒體的多元化發展為行業的全面發展、信息的及時溝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們為推動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促進國內外交流,引導珠寶首飾的消費,繁榮中國珠寶市場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1直擊珠寶行業問題,平衡報道
針對行業內所發生的問題進行平衡報道,具有準確把握行業輿論,正確引導消費者的作用。
2.2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專業化報道
作為以珠寶首飾行業為報道中心的行業媒體,有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凸顯珠寶首飾行業價值,促進珠寶首飾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對珠寶行業每年所發生重大事件,如珠寶首飾展覽會、珠寶專業論壇、首飾設計大賽等進行專業化的全方位的報道。
2.3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積極諫言
通過新聞評論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諫言,從而起到促進行業發展甚至影響相關決策的作用。
2.4為企業提供廣告的平台
珠寶行業媒體在珠寶產品向珠寶文化產品的轉型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珠寶企業在行業媒體打廣告,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在行業能有好的形象,就會降低對外合作、人才集納成本。另外,珠寶企業在行業內的形象與影響力,是其樹立大眾形象和影響力的基礎。
3.珠寶行業媒體存在的問題
3.1雜志本末倒置,內容反而變成了其次
對於靠版面費和廣告費生存的行業媒體來說,采寫新聞和訪問變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廣告頁面越來越多,深度報道越來越少。
3.2遵循單一的版面模式:「廣告——論文——廣告」的版面模式
偶爾登篇新聞,距離真實發布日期大概已經半個多月了,新聞也成了舊聞。廠商的平面廣告拚命地在觸犯廣告法的邊緣,拐彎抹角地標榜自己是「行業第一」。內容版面創新不足,可讀性不強。
3.3定位模糊
某些珠寶雜志並沒有完全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專業和時尚之間徘徊,讓專業人士覺得輕浮,消費者覺得缺少時尚。更有雜志為了完成廣告任務,將其他行業的廣告也牽強附會地排在珠寶雜志裡面。
3.4缺少專業的采編隊伍
中國是珠寶產業大國,每年珠寶首飾出口數量非常大。但是,中國境內的珠寶英文媒體卻很少。
4.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前景,要突出特色,打造行業媒體的權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珠寶企業應對媒體已經理性化、成熟化。珠寶行業媒體能否指導、服務好行業和企業,需要看其是否有全方位的指導、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素養,能否真正成為行業的喉舌。在創新中增強引導力,在競爭中把握先機,在策劃中彰顯個性,對行業媒體提升價值、擴大影響、打造權威性至關重要。
一要站在珠寶首飾行業的高度和廣度去挖掘報道行業,即要站得高、看得遠。在當前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要想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每個媒體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差異化的媒體,肯定舉步維艱。在宣傳報道上,要以世界的角度、以國際眼光看問題,注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局部市場與市場全局的聯系、不同行業產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而在聯系比較中來觀察、判斷問題,才能把握世界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趨勢。
二要建設一支具有相當水準的采編隊伍。媒體沒有高水準的采編隊伍,就如同打仗沒有精良的部隊一樣。要培養記者對珠寶首飾行業的敏感度,快速、准確地捕捉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動向。
三要重視服務,為珠寶首飾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媒體要有全新的宣傳機制和運作方式,努力使媒體成為政策和信息上傳下達的渠道。
四要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提升珠寶首飾行業形象。舉例說,以「打造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為宗旨的《芭莎珠寶》,立足高端、品牌、品位、思想、文化、奢華、高貴、時尚,通過一年的醞釀創新,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專注於經營管理、營銷技巧、研究理論等的《中國寶石》,也為許多業內人士所喜愛。《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報》則建立起信息、資訊平台,發揮著自身的優勢。作為行業信息化快速平台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行業主流網站,發揮著平面媒體所發揮不到的作用。
五要不斷創新,在管理機制、用人機制上不斷創新,把業務范圍拓展得更廣、更穩健,全面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把媒體辦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爭取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要在擴大受眾量方面多做一些改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只有吸引住更多的受眾群體,贏得消費者的歡迎,媒體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行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模式,也強化著行業媒體和行業之間的關系。作為珠寶行業媒體,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形象,展示著整個行業的精神。
行業和行業媒體的發展是互動的,行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行業輿論引導正確,行業的發展就有一定的保證。反過來,輿論環境不寬松,甚至出現誤導,行業發展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行業的發展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行業媒體只有從行業發展中吸取營養,強身健體,積極為行業發展服務,才能體現出行業媒體的真正價值。
圖7-2-3 2009年珠寶行業宣傳工作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