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下面N段文章你可自選一截!!!!!!!!!!!!!!!!!!!!!!!!!!!!!!!
<<航天產業面發展良機>>
1.1 國際航天產業發展動態
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航天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其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2005年8月10日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伴隨著上述轉變的是航天產業從研發製造向應用服務轉移。衛星定位導航、衛星電視直播等服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衛星運營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大,比例也逐步提高並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1996-2004年間,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快速增長。而在航天產業中,衛星應用產業規模更是大幅度擴大。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1030億美元的總規模中,衛星應用占整個產業總收入的比重達60%以上。而在2001年至2006年,全球衛星產業的平均增長為10.5%,其中運營服務平均增長達14%,增速最為明顯。其次才是以寬頻、網路等業務為主的固定衛星業務。2006年衛星應用產業規模達1061億美元。
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的水平,而衛星服務業將佔到70%以上。
1.2 我國航天產業關鍵時期
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於1956年。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航天工業成功研製了多種導彈武器、運載火箭、應用衛星。歷經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的研製、北斗導航衛星體系的發展、多種遙感衛星的發射與回收,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探月計劃的逐步開展,我國航天產業初具規模。隨著中國航天經驗的積累,我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進入研製試驗向研製應用的轉型階段。在應用衛星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與技術試驗、地球資源、導航定位6個應用衛星系列及其衛星應用領域,對外商業發射服務也取得了新的進步。
當前我國的航天產業規模在1200億人民幣左右,佔GDP的比例還不足1%。相比之下,美國航天產業佔GDP的8-10%。我國航天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1.3 「十一五」規劃助推航天業新發展
在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指出:要推進航天產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因此,「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航天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一些關鍵技術可能成為我國重點突破的目標,包括:力爭在小衛星、微小衛星、天基組網等方面有所突破;建造空間站以及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宇航員太空行走技術;以及實施「嫦娥」探月工程,並為逐步開展深空探測研究作好准備等。
2.「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2.1 「神七」發射--中國航天產業新發展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僅僅6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走過的路。回顧歷史,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後3年裡,神舟二號至四號3艘無人飛船試驗飛行連續獲得成功。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也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完美升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升空。從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兩人多天,費俊龍、聶海勝115個小時的航程不僅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而「神舟七號」的發射表明我國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和其他一系列關鍵技術,成為國際航天界的第二軍團,雖然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短短50年時間已經顯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發展,將實現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突破,並進一步推動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而回顧我國近年來航天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十一五規劃」以及國家對航天科技發展的極力投入是分不開的。而這種投入對市場經濟會到來什麼呢?,一般來講,航天技術開發將會帶動民用高科技產業的振興,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開路。在國際上,據估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比8至1比14。也就是說,投入15億元,就可以直接獲得30億元的收益。有人士估計中國航天產業所輻射出的產業鏈已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的規模。「神七」是眾多關鍵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帶動相關合作企業在新材料、電子、機械製造、紡織、通信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產業鏈,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當然,除了「神七」的發射,08年也是航天業活動較頻繁的一年,總共發射15箭17星1船。針對減災,我國將再發射3顆減災衛星,形成8顆減災衛星的布局,除此之外未來10年再發射10多顆陸地觀測衛星,與海洋、氣象衛星一起形成對地觀測體系、將繼續fash北斗衛星,08年將滿足中國周邊地區的導航,最終形成35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體系。此外,在08年6月,我國已經發射了中國首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中星9號」,計劃在2010年前再發射2顆廣播電視衛星。而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還將研製100顆空間飛行器,並建立由60至70顆衛星組成的空間信息系統。
因此,在「神七」上天帶動下,中國航天產業將迎來極大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在國家推動下,政府采購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航天業由軍用向民用、由試驗到應用的轉變,整個行業的商機將顯現。
2.2 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我國航天產業已經形成了包括軍方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委及其下屬國家航天局在內的管理體系。目前,航天產業有較強的軍用和政府背景。研發和製造的主體是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兩大集團有所分工。兩大集團旗下均有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從航天產業發展和投資的角度來看,可以關注「神七」發射帶給這些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前言
2006年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50年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攀高峰;中國航天人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以一腔熱血譜寫了中國的航天傳奇,振奮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弦。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決定後,作為運載工具的導彈(火箭)成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術等新興技術成為發展重點。全國掀起了「向科學技術進軍」的熱潮。
一、艱苦創業
1、高瞻遠矚,雷厲風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正式成立,聶榮臻任主任。在聶帥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專家和一批軍政幹部、150餘名應屆大學畢業生陸續集聚北京,成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中國的航天事業誕生了。
2、引進技術,學習消化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蘇聯給我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1956年10月原蘇聯先提供了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1957年12月又提供了兩發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P-2及一套地面設備,同時還向我國提供了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圖紙,派遣了技術專家和導彈操作使用人員。
在原蘇聯的幫助下,我國開始了P-2導彈和C-75地空導彈的仿製工作,開始進行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建設,還組建了教導大隊,學習導彈操作使用技術。
這期間,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國航天事業一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也毫不動搖。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己仿製的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彈道導彈。同年9月,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發射成功。
4、小結,開局成功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設10個研究室,1957年重組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時,相關科研院所不斷加入國防部五院管理體系,充實完善了科研體系,這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1958年成立,1963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國防部五院歸口管理)、通信兵部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1958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導彈試驗訓練基地(1961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國防部五院已經初步建成覆蓋導彈、火箭、衛星及相關系統領域,具有獨立研究、研製、試驗能力和條件的研究院體系。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設及其成績證明,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開局成功,為完成更大的歷史任務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配套發展
1、「八年四彈」與導彈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發展導彈核武器,解決運載工具已成為緊迫任務。1964年12月,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通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決議,由七機部統一組織和管理航天事業的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生產。
1965年3月,七機部《關於地地導彈發展規劃》獲得批准。這就是「八年四彈」的發展規劃,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時間內,研製成功改進的中近程、中程、中遠程、遠程四種液體彈道導彈。這一規劃在執行中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進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實現。這對我國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起到了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並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新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1966年10月27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東風2號甲中近程導彈攜帶著自己製造的核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兩彈結合試驗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實用型導彈核武器,為打破霸權主義核壟斷作出了巨大貢獻。
2、航天三線,新基地新創業
六十年代中期,根據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的指示,航天系統開始大規模的後方基地建設。廣大航天職工從一線大城市來到三線深山僻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20年風雨坎坷的努力奮斗,建成了航天三線基地。
3、東方紅一號衛星與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衛星研製工作受到較大沖擊。為了加快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建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於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衛星研製工作的正常開展。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轉播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全國各族人民無比喜悅。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發射與測控技術,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4、小結,歷史性的飛躍
七機部成立後,體制建設繼續充實,技術體系繼續完善,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仍然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了西方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的技術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飛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兩極世界格局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國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處於和平和發展的進程環境里,航天事業面臨轉型。
B. 哪些產業的產業鏈比較長
長鏈指的是產業鏈比較完善,附加產業的比較多。
例如棉花產業鏈:籽棉 ,軋花 ,紡紗 ,織布 ,染整 ,服裝, 消費等,就比較長!
C. 中國航天事業的資料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D.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經濟增長不
這個關鍵是看航天業是不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美國航天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畢竟航天業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航天業也帶動了一定的經濟發展。
相信,中國航天業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
E. 航天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有多大
載人航天產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性強,產生了強大的波及效應和輻射效應。對上海樣本的測算表明,平均每1元投資在短期內可以拉動上海經濟產生2.70元總產出,而在長期則可以使上海經濟產生3.58元總產出,短期投入產出比和長期投入產出比分別是1:2.70和1:3.58。
2013年,是中國航天業又一個值得銘記的豐收年。先是6月份,神舟十號順利升天,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又一次實現了質的飛躍。接著就是,當下正在受到萬眾矚目的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中國千年的嫦娥飛天夢成為現實,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隨著「嫦娥」系列衛星探月成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順利升空,我國已昂首闊步邁入了航天大國的先進行列。
航天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發展航天產業是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1992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的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它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性強,產生了強大的波及效應和輻射效應。
不過,當前國內對航天產業的經濟貢獻度問題,多半拘泥於籠統的定性分析和例證式的案例分析,缺乏科學的實證分析,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由此我們也總聽到外界這樣的質疑聲音:「不食人間煙火」的航天產業這么「燒錢」,對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底有什麼用?
毫無疑問,我們有必要運用定量分析的數據回答航天產業投資的經濟貢獻度問題,除了回應外界的質疑聲音,更重要的是為航天產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經濟性提供依據。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搭載著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美、歐、加的航天經濟貢獻度
關於航天產業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效應,國外學者主要從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兩個維度來進行量化分析。
航天產業的短期效應主要是通過產業鏈互動作用產生的。美國學者較早採用投入-產出法來研究航天產業投資對其他產業的短期拉動效應(也稱乘數效應)。契斯計量合夥公司1976年最早運用這一方法研究了美國航天局(NASA)研發支出的短期效應,研究表明:假設在聯邦預算支出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把聯邦預算的支出從其他非國防項目上向NASA轉移10億美元,將會使1975年美國製造業的產出增加0.1個百分點,當年的社會總產出增加8.47億美元,並且使就業量增加2萬人。
2006年,美國航天管理局下屬的商業航天運載辦公室發布了《商業空間運載項目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研究報告,該報告運用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了商業空間運載產業(發射工具製造、衛星製造、地面裝備製造、衛星服務、遙感、配送產業)對美國主要產業部門的影響,研究表明:商業空間運載產業對美國經濟帶來的直接效應為166億美元,間接效應為463億美元,引致效應為350億美元,合計980億美元,商業航天運載及衍生產業對於相關產業的短期帶動乘數為5.89。
在歐洲,從1978-1980年,歐洲航天局研究了航天項目投資對歐盟成員國經濟的影響,其研究是基於斯特拉斯堡大學開發的投入-產出模型,把航天項目投資的影響分為四個方面:技術收益、商業收益、組織管理收益和勞動率提升,研究表明:1960-1980年歐洲航天局支出的成本收益比例是1:2.7,但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歐洲航天活動的乘數效應至少是4。
加拿大對《加拿大第二個長期空間規劃(1994-1999)》的經濟效應進行了評估,研究結果表明移動服務系統(MSS)、地球觀測(EO)和衛星通訊項目支出對私人部門帶來的收益分別為60億加元、99億加元和33億加元,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4.3、1:4.9和1:9.6,平均乘數效應為6.3。
航天產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的,因此國外學者在研究航天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時,採用的一般方式是:先運用生產函數測定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再測算航天科技投入對科技進步率的貢獻,然後測算出航天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運用這一方法,1971年,美國中西部研究所研究了航天產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長期帶動作用,結果發現:1959-1969年這10年間,NASA用於民用航天項目
F. 改革開放以來的航天事業怎麼樣了 要長點的
航天科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事業在改革中騰飛、在創新中發展,創造了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業績,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航天科技事業30年的蓬勃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生動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航天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中國航天的優良傳統,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運載火箭和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高了我國戰略高技術的整體水平。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112次發射,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發射107次,發射了111顆衛星和7艘飛船。我國研製的衛星實現了系列化、平台化發展,衛星技術水平、應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長足進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地球資源、導航、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海洋等7個系列。
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取得重大突破,增強了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實現兩人5天的太空飛行,標志著我國跨入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階段。2007年,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2008年,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取得的偉大成就,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導彈武器裝備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提升了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的能力。我國研製的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從近程到遠程、洲際,從液體到固體,從陸上到水下,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按照「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和生產一代」的要求,制定航天核心技術計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研製了一批體現國家意志、彰顯民族尊嚴的現代化導彈武器系統,有力地增強了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的能力。
航天技術應用達到新水平,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產業化發展方針,大力發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應用、空間生物和育種、電子信息、軟體、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等航天科技應用產業,構建航天科技產業鏈,打造了一批知名產品和品牌,發展了一批主業突出、具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產業規模。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等諸多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
航天科技事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30年,是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的 30年,也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開拓創新、科學發展、成績顯著的30年。回顧航天科技事業走過的道路,總結在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有以下體會:
始終堅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從國家需要和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航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有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有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基礎。3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始終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實踐證明,航天科技事業的每一項重大創新成就,都是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取得的,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航天科技工業體制機制與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航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1993年,撤銷航空航天工業部,分別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開始走向企業化之路。 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式組建成立。9年來,集團公司積極推進母子公司體制建設,實施專業重組,航天產品的研製、生產和試驗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不斷深化管理改革和創新,形成科學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和適應航天市場化發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動了航天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航天生產力,為航天科技鑄造新時期的輝煌創造了體制機制優勢。
始終堅持以自主創新為戰略基點,牢牢把握發展航天高技術產業的主動權。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高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發展航天科技戰略產業,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術難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項又一項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不斷推動和牽引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實踐證明,要牢牢掌握航天科技發展主動權,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並不斷實現新跨越,就必須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始終堅持弘揚航天精神,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中國航天在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孕育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在航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航天精神感召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為最高需要,勤於探索、勇於創新、不懈奮進,攻克一個又一個尖端課題,創造一個又一個成果,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踐證明,要實現航天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就必須始終立足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大力建設航天文化。
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推進航天科技事業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科學發展,全面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努力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堅定不移地承擔起富國強軍的神聖使命,推動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航天科技工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是維護國家安全、帶動科技進步、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肩負的使命,牢記黨和人民重託,按照集團公司確定的戰略方向,以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為己任,努力引領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發展方向,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航天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實現新跨越,使我國航天科技這一戰略性高科技產業率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堅定不移地推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更多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黨的十七大強調,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加速航天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現代航天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以運營服務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使航天產品與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在使命和責任面前,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圍繞新目標、建設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實現新跨越」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相應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在產權管理、法人治理結構、選人用人、考核評價、薪酬激勵、監督約束等方面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成為「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發展水平高,產業發展能力強、軍民融合程度高,國際競爭能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堅定不移地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為航天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在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實踐中,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牢固樹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意識,不斷探索和完善黨組織在聯合體、專業公司、上市公司和直屬單位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G. 中國航天小資料
神州七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階段,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原計劃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2008年發射.
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枚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七發射時間基本敲定 .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研究員、現任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宋征宇在重慶透露:「神七」飛天的時間定為北京奧運會之後的2008年9月,將搭載3名航天員。 「神七」的准備工作非常順利,火箭的准備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進行3名航天員的選拔、訓練。與「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包括行走、操作、擰螺釘、安裝設備等項目「神七」將繼續在酒泉基地發射。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神七」之後,我國航天的另一大目標是建立自己的一個20噸重的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