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墨子文化產業

墨子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2:27:34

❶ 量子衛星墨子號是誰發明的

量子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是潘建偉院士。

量子衛星工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總負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科學目標的提出和科學應用系統的研製;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衛星系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中科大研製有效載荷分系統;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等單位參加共同研製。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1)墨子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未來應用:

量子衛星發射後,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將投入正式運行,而「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預計2016年下半年交付。

得益於量子保密通信絕對安全性,量子通信不僅應用於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於水、電、煤氣等能源供給和民生網路基礎設施的通信保障,還可應用於國防、金融、商業等領域,勢必對產業界和科技界產生巨大變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❷ 新中國成立70周來,我國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文化方面 生態文明

從我們自身角度考慮,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幫到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製造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躍升,當前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並取得積極進展。

發展規模日益壯大。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30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相當於1952年的970.6倍,佔全球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在500餘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色電視機、空調產量超過2億台,冰箱7876萬台、洗衣機7150萬台,超過全球產量50%以上;汽車產量超過2780萬量,佔全球的30%,新能源汽車產量127萬輛,佔全球的50%以上。2018年我國共有12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其中,以製造業為主營業務的企業50多家。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製造業已經形成了體系化的產業鏈和全球化的供應鏈,建成了一批規模化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是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建國初期優先發展重工業,50年代開始建設「156個工業項目」,60年代開始「三線建設布局」,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改革開放後,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進以消費品為主體的輕工業發展,加工製造業快速崛起;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高端製造業加快發展,我國製造業由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逐步向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轉型升級;

進入新時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產業組織形式,聚焦破除制約製造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瓶頸,重點補齊發展短板,著力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取得長足進步,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❸ 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基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導致出現了在法律政策滯後跟不上社會的飛速變革這樣的特殊情況,法律之間出現的差隙與不統一,在實際執法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是導致我國出現現在這樣的社會矛盾的首個原因。

再加上市場經濟的運作需求,我國在社會管理方式上與社會發展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如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名存實亡,基層工作在群眾基礎上失去了本應該發揮的作用,這一現象大大加劇了社會矛盾。

(3)墨子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從曾經「落後的社會生產」發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解決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新階段、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❹ 關於濰坊文化的知識

濰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區域文化特色鮮明。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居住,歷史上是東夷文化的核心區域、齊文化的腹地、兩漢經學的重鎮、南北朝佛教文化的東方中心、明清海岱間的文學重鎮。

為海岱區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構成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對文化發展高度重視,大力實施「四個城市」特別是「文化名市」建設,濰坊文化實現了新繁榮新發展。

濰坊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眾多,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存遍布全市,十笏園、齊長城、雲門山、范公亭、山旺化石、恐龍化石、沂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中外馳名。



(4)墨子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濰坊民俗風情:

1、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它的製作式打好腹稿以後,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又「撲灰」之名。

2、高密剪紙: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

❺ 列舉幾項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❻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但在當代由於多種原因處於尷尬境地。
一貫以智慧深刻全面著稱的中國文化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沒有順利跟上世界潮流,僅僅是靠孔子學院和《孫子兵法》等特色東西並不足以融入作為主流文化的西方文明,其中的陰謀論更不是精華而是糟粕!中國輸出的傳統文化的東西沒能把真正的精華表達出來,比如老子、墨子的反戰,孟子、荀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思想,這才是既有文明基因又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
中國文化想得到發揚光大,就必須首先在內涵上徹底和現代文明接軌,尤其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次,在傳播方式上,要和當今網路時代的技術和心理特徵合拍,官氣十足的宣傳越來越失去市場。

❼ 中原地區的墨子古鎮在那

墨子故里,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因境內泉水騰涌而得名,城市位於山東省南部,面積1485平方公里,總人口170萬,為中國76個四線城市之一。地處黃淮沖積平原之上,遙望龍山,荊河穿城而過與美麗的微山湖相連,京滬鐵路、京滬高速鐵路、京台高速公路、嵐曹高速公路、104國道、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滕州還是中國文化旅遊名城,境內著名景點有古滕八景、微山湖紅荷濕地、微山湖古鎮、墨子紀念館、魯班紀念館、龍泉塔、毛遂墓、滕國故城、薛國故城等。
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歷史上以「儒墨」並稱,影響極大。然而,同這位古代世界的偉大思想家、科學家的姓名一樣,他的出生地也仍是一個謎。

一說宋國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載墨子事跡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篇二十四字的傳記頗為簡略,只說他是宋大夫。後世學者據此推測他是宋國人,出生地也當在宋國。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一說楚國人。清畢沉注《墨子》時,根據《呂氏春秋》高誘注墨子為魯人,以及墨子與魯陽文君有關系,主張魯應作楚魯陽,墨子的故里當在魯陽。 上述兩說曾遭到梁啟超的批駁。他在《墨子學案》中,根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語,力證他不是宋國人。又《墨子。貴義》說:「墨子南遊於楚。」 如果墨子是楚國魯陽人,那麼不應該說「南遊於楚」,而應該說「游郢」。 此後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作了進一步批評。

一說印度人。本世紀二十年代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從哲學、科學、文學、文字、風俗、器物,姓名、膚色、弟子等八個方面進行論證,大膽地提出「墨子出於印度」、「墨翟為印度人」的看法,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關注和爭鳴。

一說魯國人。晚清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並附作《墨子傳略》,始提出墨子為魯人。主要根據是,《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等語,證明墨子為魯國人。近年來,張知寒連續發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數篇論文,進一步明確指出,墨子的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在今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故可以說墨子是魯國人。其主要理由有:墨子是宋國貴族公子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的科技成就正是從工匠的實踐中總結而成;墨子的生活習俗,從所穿的衣服鞋履來看,都是邾婁族所制。此外,滕州境內尚有與目夷相關的文物古跡,目夷、墨翟應是同音之轉。

墨子故里究竟在何處,仍是一個疑問。
墨子故里 - 河南墨子故里
河南省墨子學會
「墨學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墨子故里河南省魯山縣舉行

2008年11月21~23日,由河南省墨子學會、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中共魯山縣委宣傳部承辦的「墨學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墨子故里魯山縣舉行。會議收到論文50餘篇。來自日本、越南等國家和中國
「墨學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的北京、上海、吉林、山東、福建、江蘇、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群,原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河南省墨子學會名譽會長葛紀謙,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河南省墨子學會會長趙保佑,中共河南省委外宣辦副主任張保栓,平頂山市政協主席、河南省墨子學會顧問裴建中,中共平頂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閻紅心,中共魯山縣委副書記楊紅旗,中共魯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向泉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會議。

趙保佑副院長主持了大會開幕式。張銳院長在開幕式上致辭。張院長在致辭中談到,本次會議是墨子思想文化研究領域又一次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墨子是中原文化孕育出來的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世界級的偉大的思想家。在中華文化形成和創建的過程中,墨子思想與其他先秦諸子的思想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補充,共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成為中華文化及其哲學的淵源和主流傳統之一,並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特質,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隨著墨子思想在海外的傳播,墨子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時代呼喚墨子及其墨家思想,時代需要墨子及其墨家思想。相信這次研討會一定會將墨子思想的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一定會將墨子的思想學說進一步發揚光大。河南省墨子學會、河南省墨子研究中心和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也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哲學與中原文化所副所長、河南省墨子學會秘書長高秀昌在開幕式上宣讀了中華孔子學會和武漢大學朱傳�教授的賀信。

高秀昌研究員主持了學術報告會,中國人民大學孫中原教授、原人民出版社編審金春峰教授、日本崎玉工業大學岡本光生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張斌峰教授和我院蕭魯陽研究員作了大會發言。孫中原教授認為「和」與「兼」是墨家和諧世界論的基本范疇;「和」是對立和諧,「兼」是整體兼
趙保佑副院長主持開幕式
容,二者是墨家和諧世界論的主要觀點。我院蕭魯陽研究員認為墨家和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墨家思想的整個體系,就是和諧體系。

高秀昌副所長主持學術報告會
在大會分組討論中,趙保佑副院長闡釋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兼愛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道德基礎,是商品經濟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倫理原則。我院高秀昌研究員就《墨家的「兼愛」精神: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程有為研究員就《試論墨子的社會和諧思想》、葛景春研究員就《墨子對儒家思想的反思》、安繼民副研究員就《論墨家的義利觀》、祁雪瑞副研究員就《墨子法哲學思想的歷史意義與現代價值》、齊建英就《墨子思想中的「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袁永飛就《試論墨子「兼愛」與啟蒙「博愛」在中國現代思想的碰撞歷程》分別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觀點。

趙保佑副院長在閉幕式上致閉幕詞。他在致辭中首先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並為本次會議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他還對今後的墨學工作提出了希望: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繼續深入研究墨家思
「墨學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想,挖掘其現代價值,為我們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形勢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希望我們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相聚,進一步研究探討墨家思想,推進墨學研究。高秀昌研究員對這次大會進行了學術總結,認為這次會議在六個方面取得了進展:一是對墨子和諧思想的新探索,二是對墨子兼愛思想的新探索,三是對墨子邏輯思想的新探索,四是對儒墨思想的新論辯,五是對墨子政治與法律思想的新分析,六是對墨子故里在魯山的新考證。

我院科研處副處長毛兵、王宏源,辦公室副主任李英平,哲學與中原文化所副研究員宋艷琴做了大量籌備、組織工作,為會議的勝利召開作出了積極貢獻。
墨子故里揭幕
28日上午,「墨子故里」碑揭幕儀式在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二郎廟村舉行。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耀出席儀式,並和魯山縣領導一道為「墨子故里」碑揭幕。

墨子名翟,公元前480年生於楚魯陽堯山二郎廟村,公元前389年逝於堯山東麓今熊背鄉黑隱洞,享年91歲。墨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創立的墨家學說是包含多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思想體系,對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墨子故里」碑系漢白玉雕刻,重達11噸多,碑身高3米、寬1.2米,正面為「墨子故里」4個大字,背面系魯山縣人民政府立的碑文。碑座高1米,寬1.6米,周圍刻有墨子著名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貴義」等政治主張。碑帽系龍鳳圖案。
墨子電影拍攝基地
由魯山縣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和河南大象影視公司聯合拍攝的大型系列數字電影《墨子》,於2008年6月23日在墨子故里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龍潭峽景區開鏡。


大型數字電影《墨子》拍攝基地
電影《墨子》劇照
故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因朝中奸臣篡位,宋太子及公主等人被公子特慘殺,原宋宮太保魯直救下公主幼女魯陽燕後,和自己的愛徒墨翟(墨子)以及公輸般(魯班)等人隱居深山。十幾年後,公子特聞知此事後派人追至深山,對魯陽燕和魯直慘下毒手。公輸般決定殺掉公子特。墨翟不願世代結仇,從中極力相勸……該片由著名導演賈鋼執導,男一號墨子由曾在《鐵道游擊隊》中飾演王強的演員張立飾演,女一號魯陽燕由董晴飾演。


墨子故里 - 山東墨子故里

墨子故里山東滕州說法
墨子魯國人。晚清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並附作《墨 子傳略》始提出墨子為魯國人。主要根據是,《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等語,證明墨子為魯國人。近年來,張知寒連續發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數篇論文,進一步明確指出,墨子的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 「濫邑」(在今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故可以說墨子是魯國人。
滕州墨子紀念館
墨子紀念館由東、西、北三部分組成,東院為展廳,主要有序廳,以墨子塑像和偉人評墨子為主;綜合走進墨子紀念館(20張)廳,展示墨子的思想與墨學研究成果,以及歷屆墨學國際研討會盛況;科技廳,展示墨子光學、力學、時空觀、聲納原理等,部分可演示;聖跡堂,主要繪有《墨子聖跡圖》;軍事廳,重點展示墨子軍事思想及防禦措施,其亮點是城防、連弩弓演示等。西院建有目夷亭和名人題詞碑廊。北部為圖書資料樓,收藏國內外墨學研究圖書資料。是遊客了解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學習墨學知識,掌握古滕文化的最佳場所。

墨子紀念館堅持保護性開發利用墨子文化資源,積極組織協調專家學者對墨子文化進行研究發掘,利用實物場景再現研究成果,在科技廳遊客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墨子時空觀的博大,可以親身體驗墨子關於聲音直線傳播的實驗。在小孔成像室遊客可以體驗墨子小孔成像原理的奧妙,在軍事廳遊客可以體驗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場景等。搞好墨子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使旅遊與人文和諧融為一體,對於傳承墨學文化,弘揚墨子精神,繁榮歷史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建築有展室:墨子聖跡堂、墨堂、科技堂、匯文堂。東院,有墨子講學石雕胸像、《墨子》石刻、名人題詞碑刻,此外還有角樓、迴廊、目夷亭等景觀。整個建築皆平脊挑角,方吻扣檐,寶頂高聳,碧瓦粉牆,黑色大理石台基,莊重古樸;門闊窗高,嵌以藍寶石玻璃,恢宏壯觀;廳連廊通,道曲徑環,名花異草,綠樹成蔭,是現代化與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園林建築群體,體現了學術研討、圖書資料收藏、參觀游覽三大功能,既是旅遊觀光的人文景觀,也是滕州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墨子聖跡堂里,展出的是高2.5米、長85米的巨幅壁畫,表現了墨子光輝的一生。墨堂里,「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二十個大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主張。義利堂,介紹了他在物理、數學、光學、軍事上的成就。圖書樓則是國際上唯一的墨學研究資料中心。
滕州 國際墨子文化節及祭墨大典
2011年4月18日,山東省滕州市政府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為期3天的第四屆中國(滕州)
祭墨大典
國際墨子文化節定於5月18日開幕,期間將舉辦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魯班」暨魯班紀念館開館儀式等重要活動,弘揚「兼愛包容,誠實守信」的文化精神。

滕州是古代思想家墨子和「工匠祖師」魯班的故里。近年來,滕州市修復重建了墨子紀念館、墨硯館、魯班紀念館等一大批人文景觀。從2008年至今,滕州市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屆墨子文化節,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滕州市委、市政府對魯班和墨子文化的研究高度重視,不遺餘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繼墨子紀念館之後又建了魯班紀念館、墨子文化產業園,為青少年提供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更為重要的是,把「愛心做人,創新做事」的傳統文化精髓,熔煉成了「兼愛包容,誠實守信,敢為人先,開放創新」的新時期「滕州精神」,形成了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密切結合的地域主題文化。

滕州市建立了墨子魯班兩大門戶網站,使中國墨子網、中國魯班網成為公布墨子魯班研究信息,宣傳滕州文化研究的重要窗口。成功注冊「墨子故里」中文域名。出版發行《班墨傳奇》圖書和光碟,充分利用傳統手段宣傳墨學。拍攝了《千年墨學中斷之謎》、《傳說中的魯班》兩部電視專題片,全方位地詮釋了兩位聖人博大的精神內涵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墨子、魯班、伏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科技界人士,建築業專家學者,客商代表等1500餘人共襄盛舉。
墨子電影墨攻拍攝基地
墨攻電影名稱 《墨攻》

❽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詳細資料,越詳細越好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文學思想的發源——泛文學時代(春秋戰國)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韓非子(法)

2、主要特點:多元性、原創性、綜合性,哲學與文學並重。

二、從廣義向狹義文學的過渡——經學時代(兩漢)

獨尚儒家,罷拙其它,以儒家經典為唯一範本,只對經典進行闡釋,皇帝掌握闡釋權,不作發展,為統治者服務。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

三、中國文學思想的獨立和成型——文學的審美自覺時代(魏晉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陸機、劉勰、鍾嶸等。

2、主要特點:玄學創立。去經學之繁瑣,重抽象之思辯。

四、中國文學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學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杜甫、蘇軾、程顥、程頤、朱熹等。

2、主要特點:詩詞散文的鼎盛,宋理學創立。

五、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轉折——文體大變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關漢卿、袁宏道、金聖嘆、王陽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點:轉折點,文體大變,敘事、戲劇、白話的興起,從上層文學到大眾文學。明心學創立。四大名著誕生。

六、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新潮——思想轉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啟超、王國維、魯訊、胡適等。

2、主要特點:新文化的啟蒙。

七、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新文化運動(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

2、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現代文化的開端。

八、中國現代文學的的一統——毛澤東思想(1949-1978)

1、代表人物:毛澤東。

2、主要特點: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列主義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中,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不但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也指導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

九、中國現代文學的復興——自由、實用文學時代(1978- )

1、代表人物:鄧小平

2、主要特點:中國文化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復興。指導思想是:小平同志繼承並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使之更符中國現在的國情,發展才是硬道理。
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介紹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仍是中國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的一句千年傳世格言。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發憤圖強、堅忍不拔、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嚮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中國人民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命。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行為,都會得到中國人民真誠的歡迎和擁護。一切有損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舉動,都會遭到中國人民強烈的反對和抗爭。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人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真誠願意同各國廣泛開展合作,真誠願意兼收並蓄、博採各種文明之長,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一)我國文化產業低水平供求關系與非對稱結構性矛盾

我國的文化市場已有"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迅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另一方面,各種新型文化產業門類不斷產生,文化產業結構性變化頻繁。但是現有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文化產業還處在一種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對稱結構性矛盾的狀況之中。

從絕對值來看,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需要與文化產業部門的供給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出入。

從需求方面說,2000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49美元,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恩格爾系數也降至5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8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統計的,與文化相關的旅遊、娛樂和耐用消費品、教育、文化服務、通訊等項消費總計949元,佔到可支配收入約19%。按照我國目前大約有4億城鎮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大約有37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53元,人均消費支出中通訊和文教娛樂類支出280元,總計達到2520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需求應該在6000至6500億之間(6314億元)。

從供給方面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匯總,我們的文化產業各行業近年來(1998或1999年)進入統計的產值大約是6000多億(1998年6240億),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1812.9億元(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圖書報刊355億元,郵電通訊是1235.1億元(1998年),音像製品12.7億。(廣告業等尚未計入。

以上兩個大致相符的數字不過是分別從供需兩個方面描繪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規模,卻還無法得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令人滿意的結論。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場的現狀只是一種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況,由於還存在著各種體制性問題,所以它還只是一個存在結構性矛盾的、非對稱性的平衡。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大大下降,住房類基本不變,而文化精神消費類支出開始大大上升;第三產業應該佔到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類產品的產值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這個標准達6個百分點,其總量大約是5000億人民幣。盡管我們可以去除由於消費習慣和體制因素而出現的誤差,並去除可能用於非文化類消費的支出(如醫療等),餘量也應該有3000至4000億人民幣。

對於這3000至400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缺應該做如何理解?

一種解釋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被大大壓抑了,因此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成長。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根據我國文化產業部門各種散見的數字,我國的電影業、電視業存在大量的經營不善和虧損,許多作品出版後無人問津,庫存積壓嚴重;而一些作品卻不明原因地驟然獲利。有統計表明,電影的生產近年來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國共生產了170部故事片,為近10年來之最,此後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們本應不斷增加的觀眾都上哪裡去了呢?近年來,火爆一時的傳統文化娛樂業如歌廳舞廳等經濟效益迅速下滑,成為虧損行業。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文化產業部門所提供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消費需要。

還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即我國居民事實上已經實現的文化消費有相當一個部分沒有被列入統計。目前音像界有一個被公認的市場容量計算方法,即根據居民的消費類視聽技術設備的擁有量估算音像製品的市場容量。根據這種方法,我國居民目前大概擁有:電視3.5億台、CD機1000多萬台、VCD機3000多萬台、LD影碟機500多萬台、多媒體電腦1500多萬台,等等。如果按照每個硬體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製品統計,據信每年音像產品的總銷售額應有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但根據有關部門1996年的統計,我國的音像製品只有不足20億元的正版收入,占總量的2-3%;根據1999年的統計,正版收入約有50億元 ,即使由於政府加大"掃黃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據信實際市場規模也應該在1500億至2000億左右。這方面的事實說明,有相當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流失。我們的文化市場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缺口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市場巨大的供求差別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安全問題的隱憂。目前我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左右,銀行存款約7萬億元,隨著我國在住房、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們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真空。加入WTO後,國外文化產業集團將可能以技術與內容的多重優勢大舉進入,迅速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有限開放"的政策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遭遇嚴峻挑戰。

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文化之果已經成為國際文化資本垂涎的目標。

(二)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

面對巨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傳媒文化集團大兵壓境,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這一點足令我們憂慮。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於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

從人員規模看,僅以文化部所屬文化產業機構為例。截至1999年,我國文化部下屬的企事業機構共33.07萬個,這里包括了藝術演出團體、影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從業人員共166.15萬人;當年國內演出場次是42.3萬場;國內觀眾達4.69億人次。文化娛樂業有機構17.47萬個,90.3萬人;文化市場其他經營機構9.7萬個,23萬人 。這些單位的特點是大多機構較小,如文化部下屬每單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從經營規模看,音像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音像製品的生產、復制單位近600家,每年生產正版音像製品(盒帶、VCD、CD和DVD)兩萬種約2億件(盤),平均每家企業年生產34萬件,月生產不足3萬;而銷售單位約有7萬個,每年全部正版音像製品銷售2億件,平均每個銷售點一年不過賣3000來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圖書批發零售業是另一個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屬圖書批發零售機構有13056個,2.3萬人,營業收入只有5.45億元,人均2萬3千元左右,每天營業額為60來元。

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中表現得極充分。我國新聞出版體制與傳統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共同特點: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是以一定級別的行政機構為"上級單位",並且建立在其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這些新聞出版單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組;新的需求一般產生於新的行政機構,通過新的撥款來建立,同樣先天不足。長此以往,新聞出版機構就隨著行政機構的膨脹而膨脹起來。這些新聞出版機構大都規模狹小、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各有關方面一直在嘗試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實驗,但是基本狀況並沒有根本性改變。

據1999年的統計,我國報紙有2038種、期刊8178種、出版社500餘家,電台電視台3000餘座。這是一筆經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正在形成尖銳矛盾。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1998年,我國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辦刊辦報,退出出版經營領域,切斷了新聞出版單位與各個政府機構的傳統依附關系;2000餘家報紙和8000餘家刊物被"逼"上產業化運行的軌道。1999年,開始了傳媒集團和多傳媒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2000年,"傳媒概念"走紅股市,開始嘗試傳媒集團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後浪推前浪,從分行業的、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整體性改革的階段。

但是,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困擾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基礎是市場,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我國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是按"條塊"(地方和行業一縱一橫)分割的方式設立的,目前盡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但是,離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謀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業在做大以後,要做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甚至兼並,卻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勢下,在國際性"傳媒匯流"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廣電、報刊、出版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甚至在當地從事了一些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仍然是個問題。

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與深層次改革問題相遇了: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具有一般的行業屬性,又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其中的核心產業門類如傳媒產業,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又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渠道。如何基於這些特點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康發展,又保證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大膽開拓。

但是,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黨和國家確保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領導權的基礎。應該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傳媒制度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實現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從以國家行政機制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轉向以市場為中介的自主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發揮傳統政治優勢的新辦法。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調控文化市場發展的新體制、引導精神產品流通的新機制,以及活躍文化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出現了全球性的"傳媒匯流"和"放鬆管制"之後,由於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在重新考慮如何以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對待文化內容產業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共同戰略主題,將會出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們的政策制訂人員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

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上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世界之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除在中國境內,還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的華人區具有廣泛的影響。這應該說是中國的文化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的最有利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中的最大消極因素。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和在趕超發達國家時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

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幾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明發展,幅員遼闊的國土上還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有形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和播傳。凡此種種,都為中國文化產品乃至其他可以負載文化符號的耐用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創新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但是僅僅滿足於此顯然落後於時代。當今世界,文化已經具有原生形態、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新興文化產業得益於資本市場和信息技術兩駕馬車拉動,才有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才將大批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我國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顯得被動和遲鈍。

比如,文化旅遊是將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化為產業實力的重要方式,旅遊業在我國文化產業各門類中還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但是,在該領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的成功案例至今還極為鮮見。從多年前全國各地災難性的"人造景觀熱",到近年來有關部門關於文化遺產所有權和管理權能否分離,市場機制如何引入問題上的多次爭論,許多問題還沒有進行徹底討論,並轉化為合理的政策法規。事實已經證明,憑空建造的主題公園永遠不會有信譽,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則無異於破壞,正確的道路顯然應該在這二者之間。但是,在如何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文化旅遊,我們還未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針,因此而貽誤了諸多發展的機遇。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文化內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蘭倡議下,歐盟國家開始啟動一項多國框架性合作項目,名為"內容創作啟動計劃",文化遺產數字化被確定為基礎性內容。我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因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啟動(1996年)可以說動手並不晚,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發展戰略,還沒有將其上升為國家文化產業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層危機。

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准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繫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佔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2000年五一節,我國經歷了第一個"假日經濟"高峰,敦煌洞窟壁畫在大量遊人參觀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美國的基金會開始與我商談"數字化虛擬洞窟"計劃;同年,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加速了與我國故宮博物院關於建立數字化多媒體網上故宮博物院的談判進程。這兩件事說明,發達國家已經藉助經濟與技術雙重優勢,開始謀求對我國文化資源的新一輪開發,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五)WTO規制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之間的矛盾

WTO是一種法律體系和政策系統。WTO所形成的諸多協定、協議廣泛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有關文化產業的規章條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規則,即《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則也就自然地成為各成員政府制定和執行國內文化貿易政策的文本基礎,這就必然地要給這個國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帶來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響。

我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產業政策系統,以及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的文化管理機制,包括:《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基本上涵蓋了現行文化產業領域。

然而問題是,現有的文化產業政策文本系統,基本上都是在兩種體制轉型過程中制定和形成的,並不是為加入WTO、或根據WTO原則而制定的游戲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這就出現了現存政策的目的性與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同時,由於我國不同領域里的現行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的,因此,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這樣一來,在整個政策的價值規定、功能及政府對社會文化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中,應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較差。而所有這些都是與WTO貿易自由化原則、透明度原則、市場准入原則等存在著明顯的不一致和內在的規則沖突。

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頒布已經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規制對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於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體制和制度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如行政壟斷、市場准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文化企業產權關系改革等,因此,舊有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還進一步激起了新的沖突。同時,由於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統並未因機構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合並而失去政策效能,還出現了新機構執行舊政策,"新瓶裝陳酒"的現象。在有的地方和領域,文化行政權力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名義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反而獲得了新的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已經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於缺乏政策系統的創新支持,預期的改革效果並未出現,於是政府也就難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戰略轉變。對中國來說,順利進入WTO的關鍵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政策系統創新的有機聯動,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層面上不能實現整體性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也就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而且目前還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還是體制性的。任何國家的產業政策的基點都是兩個,即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更何況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生存和成長於一個更為特殊的環境中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將影響著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個真正合理的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才開始.

❾ 關干《墨子酥》作文600字

墨子酥,安徽安慶市聞名的一種漢族傳統糕點,起源於清末,因成品色澤烏黑,油潤細膩,香甜濃郁,形如古墨而得名。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細白糖等多種原料。」柏兆記「墨子酥,百年老店「柏兆記」始建於1904年,其創始人柏紹清從一根扁擔開始,一爐餅、一壺漿,沐清風、踏明月,朴實誠毅。作為安慶特產的「柏兆記清真墨子酥」是我清真百年老店的傳統優質產品之一;該產品採用優質純黑芝麻、綿白糖、小磨麻油等多種原料,由名師操作,配料嚴謹,質量考究,該產品營養豐富、烏須黑發,香濃味甜,滋肺潤嗓,止咳平喘。

❿ 棗庄三路四區指什麼

根據《發展規劃》,到2022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5%左右,同時將構建起「一線帶動整體發展,三核引領彰顯文化特色,四區重塑文化實體,多點聯動形成合力」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線」是指以京杭大運河為主線,深入挖掘滕州市、薛城區、嶧城區、台兒庄區等大運河流經區域的歷史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生態文化資源,以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帶動市中區、山亭區、棗庄高新區文化資源、生態資源、旅遊資源等文化要素匯聚,推動棗庄由「地理空間」邁向「文化空間」。
「三核」分別是以台兒庄古城文化產業園為核心,做大做強資產規模,抓住大運河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機遇,以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為契機,整合全市優質文化旅遊資源,力爭實現台兒庄古城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上市效益最大化;以滕州「一塔六館」為核心,打造墨子文化城;以冠世榴園為核心,推進冠世榴園旅遊景區提升工作。
「四區」分別是市中區文化產業創新孵化區、薛城區紅色文化展示體驗區、山亭區鄉村旅遊休閑度假區、棗庄高新區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區。
「多點聯動」則是指按照棗庄文化資源密集程度和未來發展定位,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各展優勢,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基地、文化創意集市、特色文化街區、文化旅遊景區、特色文化村鎮,形成功能分明的城鄉文化產業發展聯動格局。
《發展規劃》同時對棗庄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進行了明確,包括文化旅遊、影視演藝、出版傳媒、創意設計、會展服務業、文化製造等。

閱讀全文

與墨子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