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文化產業

農業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3:19:51

⑴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是農業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之農業

姚 珍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流域為我國農業文化的搖籃,與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恆河流域同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心地。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他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遍布了原始農業的遺址。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種粟為主的農業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以種稻為主的農業聚落,以及稍後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等。近年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發現距今上萬年的栽培稻遺存。由此可見,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文化的發展不僅為歷代億萬人民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也為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 農業文化的內容和特點

綜觀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的規律。例如都是從使用木石工具、實行刀耕火種和撂荒制的原始農業開始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逐步使用和推廣了金屬農具,農業動力是人畜力,並以牛耕鐵犁為其典型形態,形成了一套建立在直觀經驗基礎上的農業技術,由撂荒制逐步過渡到輪作制,小農經營為主等等。其顯著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 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主導形式和發展方向。二、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是以種植業為中心、農牧結合、綜合經營的經濟,形成了廣大的農區,同時又是游牧為主的廣大牧區的存在為其補充。三、我國古代各地區和各民族農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中國農業的悠久歷史證明了農業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的特點。其內容包括了歷代的政治思想、經濟、土地的所有制制度、農業科學技術和經驗知識。

1 政治思想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由於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繫到民之生計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努力督促和組織農業生產。隨著農業在社會經濟中越來越占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的重農思想也日益發展起來,到西漢時期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統治者認為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安定民生,從而有利於穩定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其規律為:農業發展→農民生產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矛盾緩和→穩固統治;或者:農業發展→治民→治國。)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農業是國家富強.實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國富力強的標志。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如西漢武帝用兵匈奴,如沒有西漢前期農業的發展,錢糧的充足是不可想像的。特點一:重農抑商 商王非常重視農業,企求神靈河伯海神降雨以獲得豐收。 如,李俚認為「盡地力之教」要求「治田勤謹」加強農業生產。商鞅的「農戰政策」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重農思想到西漢初,已經達到頂峰。特點二;重農抑奢。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在論述重農思想及政策時,都會涉及抑奢問題。重農思想的另一內容是孝弟力田論。它是在重農抑奢的基礎上形成的。特點三,耕讀結合的思想。

2 經濟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產生、發展和連續傳承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又稱農業文明,是農業經濟發展的補充。特點一、自己自主的小農經濟及以農耕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農業,是以種植農作物為基礎的生產型經濟。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由農作物的栽培馴化,導致了人類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穩定增長。新石器時期,在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農耕業的萌芽。到了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夏商時期,中國的農耕生產已達到了新的水平。《左傳.宣公三年》說:「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到了殷商,已制訂出了測查歲時的紀年法、紀季法、紀旬法、紀日法和紀時法。進入周代以後,農耕生產繼續受到重視。特點二:與農耕自然經濟結合發展的經濟形式是手工業和伴隨農產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貿易。它們是促進農業經濟文化發展的活躍因素。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官營和民營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都已具有很大的規模,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點三,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密切聯系。在我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在養馬、騎馬和使用馬拉車的技術上,有許多領先之處,他們常年遷徙,還往往起到溝通不同文化的作用。此外,他們對異文化的不斷吸收與共享,還造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國發達的農業文化在許多方面是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的影響的。

3 土地所有制制度

土地所有制制度是經濟關系的基礎。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三種土地所有制。土地國有,地主所有,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公產主義不可能從農業生產中積累私有財產。但到了周代,就已有了「公田」和「私田」之分。到了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戰國後期,隨著政治制度的轉變,國有土地向私有土地地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李俚所說的「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就是指自耕農。與之相來的就是土地剝削制。地租和賦稅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經濟剝削形式。其發展是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

4 農業科學技術和經驗知識

內容包括:從生產力角度考察農業生產所作的分期。從生產工具和動力;土地和水的利用方式以及耕作制度;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術;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等方面分析時期的特點。
第一階段:原始農業時期
從距今一萬年左右農業發明開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階級社會形成為止,相當於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並廣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錛一類砍伐工具的應用是原始農業的特點之一,與之並存的是播種用的竹木棒和收獲用的石刀、石鐮。鋤、鏟一類翻土工具是稍後出現的,在我國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實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繼之是熟荒耕作制。這一時期耕作技術的特點是刀耕火種,把野生植物和動物培養、馴化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最大成就。以種植業為主,農、牧、采(採集)、獵(漁獵)相結合的經濟面貌。在北方的某些地區逐步出現以畜牧為主的趨勢。

第二階段:溝洫農業時期本期 是由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過渡時期,在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等方面保留了原始農業時期的某些痕跡,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亦已在孕育之中。由於與耒耜、耦耕、井田制密切相連的溝洫農業是這一時期農業的主要特徵。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佔主導地位。耒耜和鋤钁無疑是當時的主要農具。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標志著它的確立。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此時,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閑制所代替。在南方的水田則實行比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畜牧業也有較大規模,水產養殖、人工植樹、專業園藝相繼出現。

第三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
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形成和向上發展的時期。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鐵農具獲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鐵鍤鐵钁,而且有鐵鏵犁、耙、耱、耬車等各種工具,農業動力則由人力發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風力。農業工具和動力的這種變化使整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為方改觀。水利建設高潮的出現,一批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繼興建。耕作制度則由休閑制轉為連作制,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並創造了輪作倒茬方式。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形成了以抗旱保墒為中心的耕—耙—耮—整套耕作措施。人工施肥和選種技術有了較大進步,培育出眾多的作物品種。孕育出象《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名著。這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紗已經成型。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比起前段均無根本改變豆類和冬麥在作物構成中的地位提高了。

第四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
包括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農業工具繼續有重大的發展。曲轅犁、鐵搭、耖、耘盪、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范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梯田」圩田、塗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方式發展起來。這一時期水利灌溉工程建設又以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在耕作制度方面南方以稻麥復種為主的一年兩熟制普遍。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
第五階段: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
包括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農業生產工具沒有重大的發展。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志。雙季稻開始推廣,一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出現。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深耕被進一步強調,耕法更為細致,為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作物品種的選育有很大發展,地方品種大量涌現。各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也有不少新創造。作物構成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新大陸作物的引進。在作物構成的總體上,高產的水稻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相比之下,牲畜結構的變化是不大的。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內容和特點。

二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悠久的中國農業歷史,給廣大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從農具到水利,從種植制度到馴養、栽培動植物,我們今天各個農業學科,政治制度,文化、商業都受著傳統農業的影響,是我們應該借鑒發展的。

第一,在農業科學中的影響

這主要體現在土壤學,耕作栽培學、育種學:1、土壤學 很早就對土壤作出了分類。同時保持土壤肥力,中國商朝就有在土壤中施肥的記載,除了黃土高原的特殊性之外,其他地區地力一直保持肥沃,未嘗疲憊。而我們知道,現代化肥的思想也在於將土壤中取走的養分以等量的方式返還給土壤。重視土壤灌溉和洗鹽。在此基礎上中國發明了井渠技術,也就是坎爾井。最後開挖渠道的技術傳入西域,促進西域綠洲農業的繁盛。2、耕作栽培學 西漢漢武帝時期趙過發明代田法。以耕地壟背壟溝逐年互相更換,以休閑土壤地力。他還發明原始的播種機:耬。西漢汜勝發明區田法,集中水肥,取得高產。重視深耕、復種 至少在漢朝就已經有復種的記載,特別是隋朝之後,復種的面積非常之大。在宋朝的時候,南方基本上一年兩季。3育種學 重視改良品種,有專門的種子田,各朝逐漸積累,選育了大量的品種,可惜在目前的急功近利之下,許多寶貴的種質資源已經消失。

第二、傳統農業文化對我們的啟示

實現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這是因為精耕細作符合我國的國情,有它存在的現實依據,因此,它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的。我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和那時相比,現在社會經濟制度變了,民族關系改觀了,但自然條件基本沒有改變,人多地少的狀況有增無已,那時形成的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許多方面並未過時,尤其是人口眾多、耕地相對不足,是現今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之一。在不存在大規模擴大耕地面積的可能性的情況下,依靠精耕細作提高單產成了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與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相結合。
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概括起來,主要是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度用地與積極養地相結合。盡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我國古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一整套農業技術是圍繞著這個基本點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連作制基礎上,我國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輪作復種和間套作的形式,這不但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土地不足的困難,而且在對太陽光熱的利用上也是比較充分和合理的。我們今天還要堅持多熟種植和合理的間套作。這樣做會給農業機械化帶來一定困難;但如果貪圖機械化的方便而取消多熟種植和間套種,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國古代人民對土地利用很充分,但並不是掠奪性的,他們很注重補充和培肥地力。主要方法一是施肥(主要是各種有機肥),二是耕作(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三是生物措施(主要是合理的輪作換茬)。在這些方面都達到了世界古代農藝的高峰,所以中國耕地種了幾千年而沒有種壞(從基本方面說),被外國人視為奇跡。
二、合理利用自然界和農業本身的物質循環,開展多種經營。在這方面,我國古代農民有許多出色的創造。例如利用秸稈、糠麩等農副產品作為牲畜飼料,同時又充分利用牲畜糞便肥田,農牧結合、互相促進。中國古代農民還十分重視對農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這些做法符合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規律,因而比單一經營能更有效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我國農業能在有限土地上養活眾多的人口,也是與此有關的。我國古代農業是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綜合經濟。同樣而積的土地種糧比放牧能養活更多的人是顯而易見的。況且我國古代農民還在種植業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使自然資源獲得充分的利用。因此,這種生產結構是有其經濟上的合理性的。游牧民族我次入侵中原而不能改變這種生產結構,證明它是符合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在我國這塊土地上深深紮根的。我國農牧分區也是基本上符合我國具體的,後來發生了一些偏頗,農牧關系出現了某種不協調。解決的辦法不是實行「以牧為主」。在農區,應該在繼續發展種植業的基礎上,利用可能的條件加速畜牧業的發展。在牧區,我不贊成不顧具體的自然條件盲目地把牧場改為農田。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游牧經濟或單一的畜牧業是一種不穩定的脆弱的經濟。在牧區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發展為畜牧業服務的種植業,使畜牧業建立在更穩固的基礎上,同時應以適當的方式建立農區和牧區之間合理的經濟聯系。
三、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抗逆措施。我國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不利的自然條件斗爭中掌握了客觀規律的結果。其中一整套因時因地制宜進行耕作和栽培的措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我國自然條件的深刻認識,是極其珍貴的傳家寶。例如北方旱地以抗旱保墒為核心的耕作技術體系就很值得我們總結和繼承。旱、澇、病蟲害和冷害等自然災害的防逆措施,不止是耕作,還包括作物種類和品種的安排、種子處理、施肥、灌溉等生物和物理措施;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我國在改良和利用鹽鹼地等低產田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第三、辨證看我國傳統農業

在肯定我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同時,應該明確我國傳統農業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落後的地區和落後的環節,甚至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小農經營狹隘性和盲目性,難以在更大規模上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建立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的關系。我國傳統農業在其發展中出現過農牧比例失調和森林資源受到破壞的情況。作為農業發展的一種歷史形態,正象原始農業必然為傳統農業所取代一樣,傳統農業也必然為現代農業所取代。

通過學習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總的啟示是:(1)農業經濟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勞動(2)穩定的政治局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3)只有三大產業結構合理協調發展,農業經濟才有長足發展,所以要把發展農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大結構下思考;(4)發展農業發展經濟要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甚至可以說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⑵ 農業跨界理論如何利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去

利用到農業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跨界理論:農業不再是純農業,早就跨過了工、商、文、體的界限。
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願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於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農村文化產業的生長呈現出三個趨勢性特徵:
一是市場化運作。
二是產業化經營。
三是特色化發展。
這三個鮮明特徵賦予農村文化產業極強的生命力。

⑶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農業文化

這樣說是相對於西方的工業文明來說的
經濟方面,我國解放前一直是小農經濟,即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農業(第一產業)比重較大.
歷史地理方面,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君主大多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農業限制工商業,因此我國農業發達.

⑷ 開發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具有什麼戰略意義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多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以防為主、防治並舉的原則,採取綜合措施,進一步防範和減輕農業風險,既有利於建立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也有利於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還有利於保護城鄉廣大農產品消費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產業,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好壞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預測性,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為抗禦自然災害,長期以來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建設了一批防禦自然災害的工程,為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目前還屬於「靠天吃飯」的產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受到旱災、澇災、洪災、風災、雹災、火災、病蟲害、鼠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2006年為例,農業受災面積達到4109.1萬公頃,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26.2%,其中旱災2073.8萬公頃,洪澇災800.3萬公頃,造成農作物絕收面積近500萬公頃。另外還有大量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草原,遭受了病蟲害、鼠害等災害的影響。 (二)採取綜合措施防範和減輕自然災害 1、工程措施 針對我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的特點,今後要把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進一步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進一步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等工程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視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區安全建設,提高江河防洪標准。要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流域和地區,要建設一批新的水庫和灌區,擴大灌溉面積。在水資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區,要搞好節水增效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利用上,要防止過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對下游生態和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加快耕地質量建設。通過實施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工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沃土工程等項目,在多方面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通過實施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改善水、肥、氣、熱等要素在農田的耦合條件。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質量。 三是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走符合國情、符合各地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機耕、機播、機管、機收、機運水平。為適應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要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運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同時,要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適應節水節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和氣化等新技術的農業機械。 四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主要是鞏固成果)、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濕地保護與修復、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 五是提高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水平。積極實施植保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快完善動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檢驗監督、控制撲滅、技術支撐以及物資保障系統。積極有效防控蝗蟲、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動植物病害。同時還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和蔓延。 2、農業保險 由於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一些自然災害損失程度嚴重,以及農戶居住分散、生產規模小、多為野外作業等原因,使得農業保險的承保、定損、理賠難度大,而且農業保險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僅靠市場機制難以較快發展保險業務。 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農業保險使生產風險減少,有利於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農作物產量。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對於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乃至經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範與救助機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戶投保給予補貼的方式、品種和比例,對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適當給予經營管理費補貼。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近幾年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穩步推進,2006年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風險保障700多億元,同比增長一倍多。2007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積極試點,探索經驗,比如: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並於今年首度安排約10億元支農資金,用於補貼農民購買保險,採取「自主自願、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原則,在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區試點。四川省成都市,在8個區(市)縣開展水稻保險試點工作,首批參加水稻保險試點的種植面積約2萬畝,成都市、縣兩級政府給予了6.2元/畝的保費補貼,農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畝的保費,這種水稻保險的實施,對防範風險、促進生產、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非常有利。為有效降低能繁母豬養殖風險,鼓勵能繁母豬生產,2007年7月,國家決定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保費由政府負擔大頭,養殖戶(場)負擔小頭。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差額補貼。今後要在總結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生豬保險,並建立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為有效保障奶牛養殖安全,2007年9月,國家又決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政府對參保奶農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補助。 3、科技創新 新的時期,我國農業正逐漸向著生產規模化、品種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已取得重大進展,為種質創新、生態保護、農業災害防治等創造了新的條件。3S技術、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農業生產向「精準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當前,以育種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生物農業發展很快。一些技術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如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10年間增長了50倍,2005年達到9000萬公頃。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物農業。根據《生物質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要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及廣泛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要重點加強農業良種、林業新品種、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等方面的科技研發與應用。 4、加強農業氣象工作 農業與氣象關聯度高。要堅持把氣象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來利用,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第一,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在天氣和氣候預測預報、糧食產量評估和預報等方面,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該總結經驗,完善設施,提高水平。同時,在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氣象監測預測實時服務,利用衛星遙感和相關技術開展旱情監測和預測預報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潛力,應該進一步提高設施和服務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戰略性任務,在與其他業務結合的同時,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充實、完善設施和創新機制。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網格的細化工作。 第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開展飛機、火箭和高炮增雨作業,大力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⑸ 闡述開發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具有什麼戰略意義

發展休閑農業主要具有3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專和優化農業結構,屬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二是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三是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並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遠景設計院多年探索與實踐,結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規劃經驗,比如清見開發示範園、貴州白泥壩現代農業示範園等,可參考。

⑹ 耕地可不可以建農業文化產業園

嚴格來說是不允許的就看能不能項目立項、能不能報批而已最為關鍵。

⑺ 什麼是農業跨界理論如何應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

農業跨界一方面可以理解循環利用,將農業產生的糞便可以發電--------我也曾經憧憬過,後來沒結果。

⑻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方式有:
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藉助文化創意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 這就是——文化創意農業。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1、農產品農場 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農藝工坊 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 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遊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庄 主題農庄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遊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於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 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可以將文化創意農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3、休閑農牧場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並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4、酒庄 酒庄,一般為紅酒庄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並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5、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並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於其中並入文化創意農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游覽作用與價值。

⑼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農業

這種創意與方式樣式太多。也很難細講清楚,農家樂,觀光農業,原生態保護……不計其數。最要緊的是互聯網+農業。

⑽ 農業是否屬於文化創意產業

傳統農業不屬於,但某些現代農業屬於創意產業。

閱讀全文

與農業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