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

發布時間:2020-11-25 03:54:46

Ⅰ 產業演進的理論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產業演進就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過程,是產業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數量上提高了經濟規模和總量,在質量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素質,在時間上的演進表現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在空間結構上的演進,指它在空間上的橫向擴張,包括產業整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區域分布的擴張、布局優化與產業轉移。產業演進是資源配置結構轉換的過程,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工業化實質上是產業演進的過程,既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產業演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內部結構演進的過程,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新興產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的資源構成、社會制度、傳統文化、發展的先後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業演進呈現出自身明顯的特殊性。 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表明,產業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是同步演進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衡量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從深層次看,經濟發展核心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優化。產業的結構演進速度不但反映工業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產、生活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命題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以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經濟結構的演進,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內容,產業結構的變動構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生動的內涵,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則是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因此,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探索產業演進規律,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我國經濟發展更有實際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組織理論研究開始興起並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它創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學思想,正啟迪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去探索社會運動和經濟運動的規律。自組織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理論。產業系統演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即為產業經濟現象,產業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是產業經濟現象復雜性與多樣性產生的源泉。產業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和結構不斷進化的過程。自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的融合,為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同時,一些諸如演化經濟學、演化博奕論、實驗經濟學、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經濟模型中不斷涌現,使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分析工具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產業的穩步增長構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②農業的內部結構日趨合理;③輕重工業的增長日趨合理; 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⑤生產資源逐漸向優勢企業匯集。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存在著城鄉間和工農業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從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失衡,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產業尚待優化和升級。從深層次來看,供給過剩的本質是供給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其本質還是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的加快,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加速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我國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國內外產業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產業演進模式與影響因素、方式等關鍵環節,並借鑒國際經驗,利用我國統計數據,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及規律進行探索,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存在問題、比較優勢、調整方向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將基於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和演化經濟學理論,通過建立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模型,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演進自組織演化機制、過程進行了探討。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為: 第1章,系統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成果,主要介紹了產業演進的基本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演進理論和我國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產業演進理論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演進理論進行綜述。 第2章,簡要分析了世界產業演進。介紹了全球產業升級的歷史變遷,總結了當前世界產業演進的新趨勢,總結了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啟示。 第3章,分析了產業演進的模式,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產業演進的方式,總結了產業演進的規律,探討了產業演進判斷標准和保障體系。 第4、5章,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對外貿易、制度、技術進步、柔性生產、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和分工等宏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對產業演進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歸納出各自的作用機制、動因和機理。 第6、7章,探討了當前世界產業系統的演進的方式和趨勢,詳細分析和研究了產業結構軟化、產業融合、產業生態化、經濟服務化、產業國際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產業集成化的動因和演進趨勢。 第8章,論證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布局的內容和分析方法。從產業結構優化、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布局優化角度分析了產業演進的判斷標准和要求。 第9章,我國產業演進的實證研究。結合我國歷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我國產業演進的歷史與現狀。重點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進行回顧,對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徵進行描述,指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演進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索。 論文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和特點,並對我國產業演進進行實證分析,工作是開創性的,研究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自組織理論、非線性動力學、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等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推導出產業演進模型。在研究中,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數量特徵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系統演進模型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產業生命周期和產業升級過程,得出產業演進的路徑。 2、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簡單地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產業演進規律,進一步深化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分析,探討了各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本文專門研究了產業演進的微觀層面的企業影響因素,研究了柔性生產、市場結構、企業並購、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對產業演進的影響。 3、研究了當代世界產業演進的新方式和趨勢,包括: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產業集成化等的影響因素和演進趨勢。 4、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僅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來判斷產業演進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和產業布局優化兩個判斷基準,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產業演進的判斷基準。 5、結合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和現狀,運用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產業演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產業演進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

Ⅱ 產業發展理論研究有那些

1 產業結構演變理論 產業結構同經濟發展相對應而不斷變動,在產業高度方面不斷由低級向較高級演進,在產業結構橫向,聯系方面不斷由簡單化向復雜化演進,這兩方面的演進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2 區域分工理論 從區域分工的角度確定城市產業發展定位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區域角度分析城市在區域中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等,確定城市在區域中所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進而確定城市產業,避免「就城市論城市」的產業確定方式.

3 發展階段理論 (1)H·錢納里的「標准結構」理論『剮 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多種形式的比較研究考察了以工業化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構造出具有一般意義的「標准結構」,即根據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分為3個階段6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或稱農業經濟階段);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為發達經濟階段.

Ⅲ 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協調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既意味著產業結構本身的協調和優化,也意味著區域之間在產業發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區域的協調發展為例,區域是為管理社會、經濟等活動的應用性整體,作為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區域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彼此相連,相互之間存在各種關系。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經濟關系,這種關系和諧則會對區域經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摩擦和沖突。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但是,國民經濟卻並不等於各區域經濟的簡單累加。區域經濟協調則會產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區域經濟之間摩擦和沖突不斷則結果往往是"1+1<2"[1]。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一直較大,改革開放以來非平衡發展模式的實施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可以通過產業結構的地區協調來實現。目前正處於轉軌期的我國經濟改革,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的干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就是其中之一。產業結構區際矛盾的具體表現就是地區產業結構趨同以及由此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方利益抬頭、產品的過剩與短缺並存、產業過度競爭等,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我國各種經濟資源的配置遠未達到"帕累托最優"。因此,研究探索產業結構協調的理論,以減少或協調產業發展的矛盾,促進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產業結構協調的重要性

2.1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任何社會,只要存在社會化大生產,在客觀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對一國來講,整個國民經濟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各個部分相互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並保持著一定的比例關系,因此,國民經濟要實現持續穩步增長,產業之間的發展必須協調,即在再生產過程中,應經常注意保持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這種內在聯系和數量的比例關系可以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各個部門和行業之間;每個部門和行業內部各環節之間;同類產品生產的各部門和行業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等,產業結構協調意味著從產業的角度看這些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是協調的。

Ⅳ 產業發展理論的介紹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Ⅳ 實施增長與產業結構政策的內在理論依據是什麼

產業結構協調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既意味著產業結構本身的協調和優化,也意味著區域之間在產業發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區域的協調發展為例,區域是為管理社會、經濟等活動的應用性整體,作為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區域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彼此相連,相互之間存在各種關系。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經濟關系,這種關系和諧則會對區域經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摩擦和沖突。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但是,國民經濟卻並不等於各區域經濟的簡單累加。區域經濟協調則會產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區域經濟之間摩擦和沖突不斷則結果往往是"1+1<2"[1]。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一直較大,改革開放以來非平衡發展模式的實施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Ⅵ 產業發展戰略理論主要有哪些主要的理論進階過程是什麼急求~~

noxfmgspxp8183440760摘要:本文0通過相關理論分8析了x影響產業內3貿易的各種因素,聯系中7國對外貿易的現狀,考察中1國產業內7貿易的發展,認4為3中4國在國際分2工t中5的傳統優勢正逐步喪失,產業內0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目前中4國的產業內2貿易取得了p較快的發展,但仍3有很大k的提升5空間。關鍵詞:產業內1貿易比2較優勢產品差異化4一w引0言出口p貿易作為8推動中0國經濟增長2的主要動力z,在GDP中0佔有很大o的比2重。國際金融危機曾對中0國的出口q貿易產生比0較大w的沖擊,使經濟增長7放緩;另一z方8面,中2國在一q些具有傳統比8較優勢的產業的優勢正在逐漸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於t中5國目前面臨產業結構發展滯後的問題,貿易結構亟待改善。一l般來說,一o個q國家出口u商品的貿易結構總是從5以2產業間貿易為4主發展到以2垂直產業內3貿易為2主,最後到以0水4平型產業內6貿易為2主。因此,發展產業內5貿易是當前實現對外貿易持續發展和推進產業結構升0級的必由之x路。產業內5貿易是相對於p產業間貿易的一o種國際貿易形式,指一y個l國家既出口g又y進口e同一w個a產業內8的產品的貿易行為4。產業內4貿易有不v同的分3類方5法,從2產品差異的角度看,產業內1貿易可以6劃分7為4同質產品的產業內0貿易和異質產品的產業內0貿易,後者又z可以5進一c步細分3為0水1平型產業內5貿易:要素投入r相似、質量相似、價格相似、在滿足消費者偏好方2面相似的產品的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6貿易:要素投入i不k同、質量不g同、價格不u同、在滿足消費者偏好方2面的不i同的產品的貿易。二d影響產業內1貿易的因素產業內8貿易主要受到以1下v幾y個p因素的影響。(5)人h均收入x。兩個x國家的人b均收入n較高,並且兩國的人n均收入i差別較小l,則兩國間的產業內5貿易比8重較大o。因為0隨著人j均收入j的增長8,消費者更加註重產品多樣化3和個p性化0,從7而表現出對異質產品較高的需求;相似的需求結構和追求差異化1的個c性產品,將促進兩國間產業內5貿易發展。(5)要素稟賦。兩個f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越小a,其產業內1貿易尤s其是水3平型產業內8貿易的比4重就較大t。因為7產業內8貿易取決於w產品的異質性及f產業技術水4平,異質產品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質成分0。如果要素稟賦差異較大e,則更可能發展垂直型產業內6貿易。(7)產業。產業內8貿易的規律是,產品異質性強的產業會大b於t產品同質性強的產業;技術發展較快的產業高於l技術相對停滯的產業。因為8前者更容易實現產品的多元c化5和差異性。(0)區q位。兩國地理位置越近,則進行產業內2貿易越便利。較近的地緣關系、相似的生產特徵和相似的消費習v慣,加之y運輸成本低廉和便於d開m展邊境貿易等都是開r展兩國產業內4貿易的有利因素。從4發達國家的發展歷k程上n來看,經濟發展水5平與t貿易的形式與z內2容密切1相關;產業間貿易——垂直產業內1貿易——水0平產業內3貿易的發展過程是一x國經濟發展水7平在外貿領域的反3映。因此我國的長8期目標應該是努力h發展垂直產業內2貿易的基礎上n,逐步推進水5平產業內3貿易,並最終實現通過水0平產業內8貿易與z科技、規模經濟之h間的互7動關系增強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g。三i中3國發展產業內6貿易意義w和現狀長2期以8來,我國實施的是以5比8較優勢為6導向的發展戰略,這一p戰略提升5了k我國在世界市場的貿易份額和地位,極大m地刺激了e中6國經濟的快速增長8。但是經過了v多年的發展,我國具有比7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增長3速度和效益都在下b降。面對新的國際國內8形勢,中4國勞動力q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單純以3比4較優勢為6貿易戰略,保持舊有的貿易結構已e經不o符合新形勢下q的要求了v。所以0,開d展產業內5貿易,提高我國產業內6貿易水1平,是在產業間分8工t帶動經濟起飛s之j後實現貿易持續發展,不n斷優化7產業結構的必然選擇,原因在於f:0、產業內8貿易是相似產品、相近技術含量產品之l間的貿易,通過產業內0貿易可以4學習r進口g方5在產業組織、技術工h藝d和產品差異化2等方0面的優勢。通過外部經濟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促進經濟發展。0、產業內8貿易是一p種交易雙5方1相互0需求並相互3滿足的貿易,產業內1貿易的高度發展可以1擴大q雙2方0的相互5依存和合作,有助於p改善中1國的國際貿易環境。2、發展產業內2貿易是實現競爭優勢的途徑之s一n。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4大k變化5的今8天l,僅2僅5按照靜態的比8較優勢進行分5工z和貿易是遠遠不b夠的,可能會造成中4國產業結構的滯後,甚至陷入i「比4較優勢陷阱」。在衡量產業內7貿易的所有指標中1,GL指數是最廣p為2接受的測量指標,一a般稱為0產業內2貿易指數。產業內4貿易指數在0-1之m間變動,GL越接近於g2,說明產業內2貿易的程度越高,GL越接近於b0,產業內0貿易的程度越低。它是衡量一e個j國家參與z國際化1生產過程中4由垂直分0工l向水4平分3工x轉化6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m是衡量產品比6較優勢的重要指標之j一v。嚴岩(4008)研究得出,在3000~6000年間中7國產業內4貿易指數顯著增長8,4008年該指數達到0。3436,首次超過60%,產業內8貿易在對外貿易中5初步確立了i的主體地位。其中8,垂直產業內2貿易佔主要地位。具體而言,在垂直差別為3主的產業內8貿易中2,出口d商品帶有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特點,進口o商品則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特點。我國的垂直型產業內4貿易,受要素稟賦狀況的影響比7較明顯。可見5中1國的工p業化6水1平與i工b業化6國家相比1仍8比6較落後,規模經濟不t論是在製成品還是在初級產品方3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實現,產業內2貿易水6平很低。從1企業的層面分6析,中0國企業往往在競爭中8忽略產品差異的影響,導致我國生產的產品差異化7程度不x大k,產品價格往往只是發達國家最終零售價格的2。1或3。7,其他增值部分1歸於v推銷、批發與b零售服務、商標和廣t告設計6等增加產品差異化5的相關工t作,我國企業因此失去了m較多利潤機會。四結論和啟示3中0國的對外貿易中5傳統的比2較優勢正在逐步削弱,中1國產業內1貿易的發展取得了u一p定的成績,但是與m發達國家相比3我們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產業內1貿易在給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亦可促使一j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8級。從8目前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模式相當大u的份額仍2是產業間貿易的原因是我國勞動力l成本和部分4自然資源上b具有的比1較優勢。但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8大y變化6的今3天d,國際交換中5初級產品和低加工l產品的貿易條件正在相對甚至是絕對的惡化5,立足於m以6資源和廉價勞動力v為5基礎的比4較優勢,面臨喪失的危險。更為0重要的是建立在比7較優勢基礎上a的對外貿易格局十o分5脆弱,有可能會造成我國產業結構的滯後,導致在國際競爭中8處於q不e利的地位。(1)當前外資傾向於v投向技術水2平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政府制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7及r相應的稅收財政政策對外商投資具有一w定的導向作用,但筆者認7為7這對產業結構升1級是遠遠不i夠的,外商投資的目的一g是降低生產成本,一t是獲取超額利潤。中6國在技術和人j力p資源方6面並沒有優勢,要引1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領域,只能是以8開b放中7國的市場為3條件,鼓勵外商實施本土b化6戰略。比1如投資於q適合中3國本土s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才b可能引1進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l僅2僅0是適用型的技術設備。(2)產業內0貿易通常在經濟發展水2平相似、要素稟賦差別不w大k和地理上o接近的國家之p間發展較快。因此,中0國應充分4發揮和利用與g日4本、韓國、馬y來西亞等東亞國家地理位置接近、政治文7化1因素相似對產業內8貿易的促進作用,加強與k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合作。(8)鑒於w產業內6貿易與q產業本身的性質緊密相關的特點,在改善外貿結構的過程中5,應特別重視那些國際市場前景較好的產業發展,重視發展那些有眾多差異產品的高技術高資本含量的產業。產品差異是增加產品出口h附加值的主要手2段,它能夠造成不q完全競爭的局面,給出口h者帶來超正常的利潤。從8企業的角度講,產品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品牌上p。(0)引8資過程中3引5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固然是最重要,但外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組織方7式同樣是值得借鑒和學習f的,而且對這些方0面的學習r和效仿其障礙相對較小t。對於n促進產業結構升2級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g。(1)鼓勵同類企業合理並購,擴大k企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促進產業內1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中3國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小l、市場集中6度低的問題。擴大z企業規模,加大f對外投資,實現跨國發展,才e能更好的發展產業內2貿易和促進產業結構升7級。參考文5獻[8}智祺經濟轉型時期加快發展我國產業內0貿易的建議現代經濟信息(學術版)-3000年第2期[0]嚴岩新H-O理論視角的製造業產業內4貿易研究工y業技術經濟-4005年第1期[8]馮耀祥中4美產業內8貿易結構分3析當代財經-1007年第3期[7]張彬,孫孟國家特徵視角下r中1國產業內5貿易決定因素實證研究——基於t3000~6007年面板數據的分4析世界經濟研究-4005年第0期[4]汪瑾中6國產業內6貿易發展研究科技經濟市場-7007年第50期[3]Falvey,RodneyE。CommercialPolicyandIntra-,6748[8]Grubel,H。G。,Lloyd,P。J。Intra–InstryTrade:n:Macmillan,5410

Ⅶ 產業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什麼理論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Ⅷ 產業發展理論的幾個因素

在產業發展中,傳統產業理論不失為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但在新時期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規律:

從傳統產業布局理論中「變(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是一個振興地方經濟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人們的普遍思路,但實際中一般是一條很難走的路,自然資源的豐與貧不是經濟發展的真正出發點,也不是合理區位格局的正確出發點,真正的出發點是投資環境和如何有利可圖(如稅收、廉價勞動力、規模效益)來吸引盡可能多的(經濟)資源。

傳統生產布局中,強調生產建設項目,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引進大項目作為本地經濟的骨架來帶動配套項目和配套設施的發展,現代經濟區位理論強調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基礎結構是骨架,而產業項目是基礎結構下的產物。

在產業選擇、產業演進方面,傳統產業區位理論遵循一、二、三產業的演化順序,而現代經濟則需要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

現代產業區位形成的動力機制是「資源趨向效益,效益吸引資源」,造成資源在區位間不均衡配置。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在區位之間移動有2個具體的動力:一是區位問比較效益的梯度,二是區位間要素比較優勢的差異。

Ⅸ 產業發展理論的什麼是產業發展理論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